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7章 全县大采购

    几人来时意气风发,回去时的画面就有点搞笑了。

    明明长得都人高马大的,气势也挺唬人的,奈何马后传来了一阵阵的“嘎嘎”、“呱呱”、“咯咯”的小鸭叫,声音此起彼伏的,大有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架势。

    一路上那俩“高贵”的公子哥,就都臭着一张脸,这两位哪里受过这样的万众瞩目啊?简直是丢脸丢到姥姥家了。

    但见春暖一个小姑娘,却没事人一样,相反还满面春风的。

    想到这些小鸭可是宝贵财产呢,这一年的收成好坏可全靠它们了,两人才不那么排斥。

    去时一个时辰,回来怕小鸭受惊,速度慢了许多,到灵山县城时早就过了饭点了。

    也担心小鸭们受不住,众人也没吃午饭,接着往下河村赶。

    哪知,等他们绕了大弯子回到下河村时,里正、萧村长都已经坐等在花家了。

    原来他们路过王家庄时,听到他们篓子里的小鸭叫,村里人告诉了里正。里正赶紧着抄小路爬山过来了。

    所以他们还没回家呢,人家已经到了。

    他们一回来,院里院外一堆人上前帮着卸小鸭,等打开盖子,看着里面毛茸茸的一片,喜得周围的人像是看自家孩子似的,眼睛腻在上面下不来。

    只看得春暖擦了擦胳膊上的鸡皮疙瘩,而那俩公子哥,早跑何洛白那里冲澡去了。

    春暖把鸭子们交给花爷爷他们,算是完成任务了,剩下的花家留多少,转手给村里多少,明天怎么再去左家庄弄小鸭回来,就和她无关了。

    只留下柳风一人还在尽心尽力的做好大管家的职责。

    花成福花成财忙着指挥数鸭子,往后院放小鸭。

    村里其他人看着剩下的几百只鸭子很是眼热,但也得等萧村长他们商讨完了,出个章程。

    花伯娘和春暖娘早就在灶房里忙开了,孩子们还没吃饭呢!得赶紧弄些出来垫垫肚子。

    最快莫过于下面条了。家里晾干的挂面多着呢,锅里烧开水,切上腊肉、风干肉,水开后下面,翻腾两个滚再往里加小青菜,然后就往里浇上一层鸡蛋液。

    这种混搭的面条看起来不起眼,居然还很受欢迎。

    春暖都吃了两小碗。

    刚吃完饭,霍县令派人来了,询问鸭子的事情。

    原来路过县城,巡街的看到了他们,还听到了鸭子叫。回去就报给他们头。

    这些衙役家里多少都有良田的,就在县衙讨论起来,被管事的官吏听到了,又说给他的领导听,就这样,一层层到达了霍县令那里。

    霍县令这才知道,竟然鸭子不够了。赶紧着派人来花家询问。

    最后结果就是,本来花家的采购,变成了整个县的大采购了。听说霍县令明个一早,就亲自去莲花县谈判订购鸭苗事宜。

    既然县令都要出马了,那村里人也不着急了。但是有几户还是担心,打算明一早就去左家庄,先把他们手里的买回来才放心。

    这些花家就不参与了。

    眼瞅着五月快到中旬了,离院试也就一个多月。院试要去省城参加,到时候还要提前去,考完院试还要直接在那等着考秋闱,可以说时间挺紧迫的。

    花家女人们又开始给这群要去省城的人裁剪衣服了。

    这次白云翔带来的料子,本来花奶奶还想着留给春暖,结果春暖道:“奶奶,这花样子年年更新,您给放个几年,说不定早就不时兴了,退一步讲,万一被虫给蛀了,您还不得心疼死啊。”

    想想那个光景,花奶奶打了个冷战,坚决不能够让虫子给祸害了啊。

    于是,拿起了剪刀,准备先给去省城的人每人裁几件夏衫,想到秋后何洛白要进京,专门给他裁了几身秋季夹棉衣服,冬季的也提前放宽尺寸,给夹了棉花,这还是何洛白再三表示自己不怕冷,这才少加了棉花,否则依着花家的几个女人,非得给他做个大棉袄。

    这次的料子里竟然还有毛皮,花爷爷说是狐狸皮。

    这个给何洛白做了大氅,花昭花昀也羡慕。

    被花奶奶一句话堵回去了:“这个先给你大哥做,若是乡试你们也通过了,我和你们的娘保准熬夜给你俩做出来。”

    正在缝衣服的花伯娘和春暖娘听了,直点头:“我们保准说话算话。”

    花昭花昀便灰溜溜的回东院去了。

    春暖听说后,笑话了他们一回。

    但是,他俩的大氅,该做还是得做的。

    不说别的,孔先生经过这些天的观察,发现花昭花昀也是可造之才,加上花晗花晖在内,都是好苗子。所以就提出来给他们也当先生。

    这可真是花家的大荣幸啊!

    花家当即举行了拜师礼,孔先生不让声张,所以就自己人吃了顿饭。

    等何洛白他们去京城了,孔先生打算带着这两个弟子到繁华之地游学呢!

    所以这衣服还真不能少了他俩的。就连孔先生的,花奶奶她们也给做了几身呢!没见孔先生近期为了他们的学业,自己都瘦了一圈嘛。

    这样的好师父难寻呢!既接地气能挽了裤脚下田体验插秧,又能满腹经纶收服一大堆弟子,还能和花爷爷时不时聊聊外面的江湖轶事,就连春暖也喜欢听他俩谈古论今。

    五月底的时候,小麦终于都晾晒干了。

    霍县令听到风声,赶紧带着他的那班子大小官吏们,带着称量工具,下乡来了。

    真的如花爷爷猜测的那样,每亩地整整的出产二石半的麦子。

    其他人家差不多都在二石左右。

    知道霍县令带着人在花家,村里人都直接扛着装满麦子的布袋子过来了,说是当时说好的,除了还县衙的粮钱在里面了,剩下的全是捐给县里的学校了。

    这也太多了,但人家放下就走了,霍县令推辞不掉,心里却想着,若是这笔花销学校里用不完,到时候县衙给添上些银钱,看看下河村那条绕远的路,能不能给它往山这边挖一挖,用大石头给它铺高一些,这样即使水涨了,也能从上面走。

    这样村里人也能买个驴啊牛啊啥的,耕地也方便,去县城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