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19章 真要购买四合院了,常永慧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而带有战略性的决策,往往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命运。

    然而――

    常永慧在选择四合院中,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

    在当时,竟然几乎没有人愿意购买京都的四合院!

    原因呢?

    首先,是老百姓没有这么多的钱。

    对于后世的人来说,一万块钱也就是那么回事,大多数家庭都能承担得起。

    但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万块钱,那真的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天文数字。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范围内的工人平均月工资,只有三十元人民币左右。

    而农民工就更低了,每月工资仅有不到十元人民币。

    那会儿,极少数人一个月能够挣到一百块钱,他们就算是高工资了。

    七八十年代早期的农贸市场中,买一根油条才四分钱,买一杯豆浆也就是三分钱,买一碗阳春面也就是八分钱。

    咱们算一下账吧,靠着一个月三十块钱的平均工资,想要攒到一万块钱,起码也要三十年,这还是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之下。

    人,能不吃不喝吗?

    如果再有一些其他的支出,算起来,按照当时的工资标准,得攒个一百年,才能攒够一万块钱。

    那时候,当个“万元户”,是华夏国多少家庭的梦想!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房价会像火箭一样疯狂窜升。

    不可否认,那时候,有一些人,特别是有海外关系的大户,还是拥有大量资金的。

    但是,这些人,想不到几十年后房价会像火箭一样窜升,所以,他们宁愿做各种各样的生意,也不会花大钱去购买京都的四合院。

    因为,这些人,没有常永慧的这种预测能力。

    当然了,也不排除,极极少数人,虽然没有常永慧的这种预测能力,但是,他们长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脑袋,他们独具慧眼。

    这样的极极少数人,在京都买下了几套四合院,成为后世的大富翁。

    进而,常永慧又考查出来一个道理。

    那就是,京都四合院的价值,不仅仅是由房子多大面积来决定的。

    常永慧发现,京都四合院的价值,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比如,四合院所在的位置,四合院的建造质量,四合院的年头和历史背景,等等。

    那时候,房地产并不像后世那样繁荣。

    那会儿搞房地产的人凤毛麟角,而且,他们基本挣不到大钱。

    那时候,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当有限,大众居住的房子质量和环境相差并不大,而且,大众对于居住条件的需求也不是很高。

    那个时代的人结婚,也并不像后世那样一定要求男方有房子。

    常永慧了解清楚了她这个时代京都城里四合院的相关情况之后,就一个人开着车到处转悠,寻找自己最合适购买的四合院。

    这一天,常永慧进入有着一大片四合院的地域,和当地居民聊天,她的目的是找四合院的卖主。

    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卖房子的广告,更没有卖房子的中介公司。

    想买房子的话,要么靠朋友介绍,要么就像常永慧这样自己到处去寻找。

    常永慧在四处寻找时发现,京都城里的四合院虽然很多,但是,找到卖四合院的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最主要的问题是,绝大部分四合院产权不明。

    京都城里像模像样的四合院,一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是,建国后,土地的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那么,过去年代在土地上修建的这些建筑物到底算谁的?

    那就很难说了。

    而且,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京都城里相当数量的四合院里的房子,被瓜分给了工人。

    常永慧看接连了十几个四合院,结果情形几乎都一样:一个四合院里面,基本上都住着三四个家庭。

    这就引出了产权不明的问题。

    试想,在一个四合院里面住着三四个家庭,那么这个四合院的产权究竟该属于谁呢?

    总不能把一个院子里面几个房子再分别明确产权吧。

    常永慧遇到了这个不小的障碍。

    其实,这也直接造成当时以及后来一个时期京都四合院流通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不光常永慧,对于那会儿的所有有钱人来说,想要在京都买一个四合院,就必须和居住在里面的所有家庭全部谈判成功。

    因为,四合院的产权不是某一家的,而是多家的。

    况且,上边分给他们的位于四合院里的某间房子的产权,究竟是属于自己的,还是属于国家的,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常永慧明白了,这也是京都城里的四合院哪怕只有一万块也没有人买的原因之一。

    常永慧一连开车在京都城里转悠了四天,也没有买到四合院。

    常永慧意识到了,靠自己这样转悠,还不知道转悠到什么时候才能买到一套四合院呢。

    更别说购买多套四合院投资了。

    再说了,常永慧要做的事情多的是,哪有太多的时间在京都城里转悠。

    怎么办?

    常永慧思路一变:还是找人帮忙吧!

    究竟找谁帮忙呢?

    常永慧的脑海里接连出现了几个人。

    首先是李副市长。

    通过李副市长,在京都城里购买一套甚至几套四合院,应该是不难的,李副市长可以宏观调控啊。

    其次,是林之峰和王金湘两位教授。

    他们夫妻俩都在京都生活多年,而且任教多年,认识的人应该很多。

    第三,是红星电影制片厂厂长张静琳。

    张静琳是影视界名人,而京都的高级四合院,许多都在名人手中。

    常永慧也想到了黄组长,甚至想到了何司令和梁司令。

    但是,常永慧觉得,他们都是军界领导,对于京都四合院这个领域,应该是远了点。

    就在常永慧思考先找谁时,她的随身小包里的小哥大响了。

    常永慧立即掏出小哥大,一看号码,是红星电影制片厂厂长张静琳打过来的。

    “喂,厂长您好!”

    “永慧,你和永芳抽时间来我这里一下吧,咱们商量一下《上古女大帝》开机拍摄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