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71章 扎根于人民

    “梧老,下午好。”

    秦叔林明白泰斗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下意识端正自己的态度。

    梧老细细的扫了他一眼,蹙眉道:“小同志,你是不是有娘胎里带来的毛病?”

    秦叔林一惊,点头道:“没错,我有先天哮喘,遗传的。”

    “你过来,我给你把个脉。”

    杨安饴立刻推了推他,“快过去,梧老亲自诊脉,这可是可遇不可求的。”

    秦叔林瞬间回过神来,一脸忐忑的在梧老对面坐下。

    李大夫对杨安饴招了招手,两人从诊室出来,为梧老和秦叔林留出单独的空间。

    “秦叔林先天体质差,虽然一直用中药调理着身体,但还是有些不足,或许这次梧老能开出更有效的方子。”

    杨安饴疑惑道:“您之前开的方子不是挺好的吗?”

    “这种先天哮喘本来根治就难,他在来的路上告诉我,距离上一次犯病已经过去七个月了。”

    李大夫眼中没有丝毫意外,像是早就料到了似的。

    “他的药也喝了七个月了吧,不能断药就是没有根治。”

    杨安饴抿了抿嘴,没再说话。

    学到现在,她才真正明白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的那句,“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

    半小时后,梧老将李大夫和房老等人叫了进去。

    秦叔林捧着一张才写的药方找到杨安饴,“姑姑,你帮我抓个药吧。”

    杨安饴接过来看了看,发现这张药方和师父开的只差了两味药,一时之间想不明白,干脆默默地记在了心里。

    另一边,梧老和李大夫等人讨论了一下药方,然后提出要离开的事。

    “小秦同志提醒了我,仅靠督察组平反冤案太慢了,中医部必须独立于卫生部成立,这样才能加快中医下放人才早日返城,开展工作。”

    李大夫:“可是,中医立法还没成功,现在成立中医部,卫生部能同意吗?”

    “卫生部的意见不重要,中医立法工作已经在准备了,最迟九大就能公布。”

    身为这次深化医疗改革的负责人,梧老有些消息是李大夫等人不知道的。

    “小秦同志答应帮我们促成采风运动,我回京后会联系其他几位名老中医,咱们先成立两个协会。”

    房老挑了挑眉,“您是说,将中医、中药先定性为民间组织?”

    “不完全对。”

    梧老解释道:“你们别忘了,六五年国家科委中医中药专业组就成立了,中医药研究已经被纳入过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和规划的正常轨道。”

    “成立两协会是响应国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只有切实为人民考虑,中医才能在人民中站稳脚跟。”

    “在人民中站稳脚跟,中医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李大夫等人深以为是的点点头,人民能捧起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自然也愿意捧起一个为人民负责的中医。

    梧老站起身,“小李,你那个徒弟很不错,这个年龄能说出那种有见地的话,足以证明她的眼界和胸怀,你一定要好好培养。”

    李大夫眉眼之间闪过一抹骄傲,“您放心,我一定竭尽所能。”

    ......

    杨安饴抓好药,亲自煎了,秦叔林接过后闭着气一口气喝了个干净。

    “哈......”

    把碗还给杨安饴,秦叔林张着嘴吐着舌头,眉宇之间满是痛苦。

    杨安饴眼疾手快的把饴糖塞进他嘴里,手动合上了他的嘴巴。

    <tt_keyword_ad data-title="食品饮料" data-tag="精品推荐" data-type="1" data-value="1903"></tt_keyword_ad>

    良久,秦叔林眉宇间的痛苦之色才慢慢褪去。

    “喝这么久,我还是不习惯这个味道。”

    “没人会想习惯药的味道。”

    杨安饴把碗送回去,洗干净收了起来。

    再回来时,秦叔林从裤兜里掏出一个用棉线缝制的小本子,只有他的手心那么大。

    “我的人脉都在这了,晋冀鲁豫皖、黑吉辽京津、浙沪苏粤赣,应有尽有。”

    在他手上,小本子转出了花来。

    “有些地方没有的,我也能通过朋友搭上关系,基本上囊括全国没问题。”

    杨安饴一脸敬佩的竖起大拇指,“社牛啊你。”

    “什么牛?”秦叔林一脸不解,“小姑姑,你不是在骂我吧?”

    “哪能,我这是在夸你。”

    杨安饴两手同时竖起大拇指,“牛气轰轰!”

    “呵呵呵呵。”

    秦叔林这才满意的笑了,“我来之前已经跟人打过招呼了,只要任城日报一刊登,立刻让其他地方的日报转载。”

    “用不了三天,报纸上都得登上中医采风运动的消息。”

    听到这个时间,杨安饴眉梢轻挑,“这还不够。”

    “现在大部分中医被下放,集中在农村地区,而且这次收集的单方、秘方、验方大量在农村流传。”

    “你让农村人去买报纸,太不现实了。”

    秦叔林收敛了嘴角的笑容,沉思片刻,“报纸不行,广播怎么样?”

    “最好能以公社为单位,让大家积极响应。”

    杨安饴眼睛一亮,“没错,你和我想一块去了。”

    以大队为单位太小,以县为单位太大,只有以公社为单位,才能最大限度调起大家的积极性。

    为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看到中医采风运动的消息,杨安饴决定兵分三路,总能把消息网织的越来越密。

    说干就干,两人立刻起草了一份倡议书。

    经梧老等人审核同意后,在倡议书下面加上了梧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