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7章 锲而不舍

    “近日,本报记者又收到热心市民韩鲲鹏发来的几组照片……”

    高嗓门忍不住读出了声。

    “你拍这个照片干什么?”

    “就是反映城市不文明现象,报纸这个栏目有这方面的征集。”

    “高,真是高!”

    高嗓门眼睛一斜,向他伸出了大拇指。

    由于缺少零件,装配工作被迫暂停。

    一伙人又窝在休息室里面胡诌乱傍。

    天天就是那么点话题,高嗓门回去,很快就把话题引到韩鲲鹏身上。

    “你们说那个韩鲲鹏是不是闲的?”

    “韩鲲鹏是谁?”

    潘天宇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就是咱们车间新来的那个电焊工。”

    大家的目光这才汇聚到高嗓门这里,他们都很期待,接下来会在韩鲲鹏身上发生什么事情。

    “你们说是不是给他闲的?”

    “这话是什么意思?”

    “他到星海广场附近拍了一些路标指示牌,说那上面的拼音拼写错了。你们说和他有什么关系?”

    “那站牌到底有没有错啊?”

    “是错了。”

    “你看这就证明人家有文化,你说你怎么就没有发现呢。”

    “哈哈哈哈……”

    班组里面几个人不怀好意地笑起来。

    “要让我说就是给他闲的,简直就是没事找事。”

    潘天宇也是闲着五脊六兽,在休息室没呆上一会儿,就来到电焊工休息室,将高嗓门在屋里说韩鲲鹏的事情都一五一十的告诉他。

    韩鲲鹏还以为自己干了一桩好事,没想到竟然会被工友们这番解读。

    究其根源,他觉得问题还是出在大家没文化身上。

    没用多长时间,韩鲲鹏就与自己和解。

    不过,再有这样的消息,他可不希望被他们看到,免得动辄上纲上线,整得自己好端端的心情也被搅和得一塌糊涂。

    自打处女作在《辽南晨报》发表,韩鲲鹏自始至终都是保持着一股韧劲,继续向《辽南日报》“世纪街快语”栏目发起冲锋。

    投稿《锻炼身体应选方莫让杨树再哭泣》,随后收到冯编辑回复:“找点儿新鲜的事,别人没写过的。”

    接着又投稿《治理城市“牛皮癣”人人有责》,又收到冯编辑回复:“老问题了。人人有责的说法,不像我们小评论体的文章。再努力!”

    再次投稿《让“道别”声再文明些》,收到冯编辑的回复:“此稿经研究不发。”

    越是不能发稿,韩鲲鹏越是对《辽南日报》发稿充满期待和渴望。

    每天他都会认真地研究刊发稿件上面的内容,继而给该栏目投稿。

    “写稿就像是打靶一样,瞄准了再打。”

    韩鲲鹏的耳边不时响起郭老师对自己的建议,每当看到别人发表的稿件,他都是在认真地揣摩,尝试寻找自己的切入角度。

    值得庆幸的是,每投一稿,冯编辑肯定是回复一篇稿件。即使发表不了稿件,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素养。

    为了冲击《辽南日报》这块阵地,韩鲲鹏每每完成一篇稿件,都是优先发给该报。

    要是遭到该报拒稿,他才会将这个稿件投给《辽南晨报》。

    最近韩鲲鹏参加高嗓门的婚礼,在婚礼上,一个稚气的童声唱起了《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当下最为流行的歌曲。

    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竟然唱起成人歌曲,这不禁引起了韩鲲鹏的担忧,他就将自己亲身经历的这件事情,写了篇《不要让孩子唱成人歌曲》的时评投给了《辽南日报》。

    时隔不长时间,他就收到编辑的回复:“都是老问题啦!你找一点新鲜地写一写。可能对于你来说是新的,但报纸天天出,过去已经谈过了,如果不是写法特别别致,就没法再发表了。”

    下了这么大气力写完的稿件,哪能就这么荒废。

    韩鲲鹏随手就投给《辽南晨报》,没过几天,这篇稿子就在该报纸上面上了头版头条。

    只是标题被编辑改成了“亲爱的,你慢慢飞。”

    编辑的这个水平真是让韩鲲鹏特别的佩服,“亲爱的,你慢慢飞”不仅是《两只蝴蝶》这首歌里面的歌词,如此被编辑给引用出来,更是有一语双关的意思,希望孩子们在成长的阶段可以“慢慢飞”。

    就是这么一篇好稿,居然没有被《辽南日报》的编辑选中,韩鲲鹏简直就是大跌眼镜。

    在与郭老师交流这件事时,郭老师也觉得这篇稿子非常好,冯编辑的没有采用,只能说明他是一个“怪”编辑。

    既然编辑没有采用,只能说明自己的稿子还是有所欠缺。韩鲲鹏还是有些不死心,依然对照发表的内容进行学习。

    尝试学习借鉴这些文章的风格,寻找一条可以发表之路。

    周日早晨我睡得正香,楼下的嬉笑声却将我吵醒。寻声望去,原来是周围邻居利用山坡流水在外面刷窗网,人不是很多,但大家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8点多钟,雨停了,男女老少来了不少,也相继加入到洗刷大军中,洗涮人数也由最初的两三人发展成了二十多人。

    其中有涮拖布的,洗垃圾桶的,刷拖鞋的,洗地毯的,场面颇为壮观。大家相互帮助,配合默契,忙得不亦乐乎。

    大家为什么要到外面洗刷这些东西呢?答案不言自明。

    辽南的水资源不是很丰富,以这种方式洗刷物品,不仅节约了水资源,也让互不相识的邻居有了一个相互认识、充分交流的机会,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次日收到编辑回复:“朋友:你这是记叙生活中的小景,不是评论呀!不太好发了,抱歉。”

    报纸上面都有这种类似风格的文章,怎么到自己这里竟然会被编辑彻底否定,韩坤鹏还是不死心,继续在这里面寻找自己的发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