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9章 采访提问

    要知道白天问下主任就好了,至少明确个大致方向,按照这个要求去完成这篇新闻稿子的写作。

    这下子倒好,夜深人静的到底去问谁,韩鲲鹏不禁有些自责。

    对照来记者给自己发的那些样文,韩鲲鹏这篇字数已经远远超出了所有的新闻稿。

    面对手里的这份已经完成一千字的新闻稿,韩鲲鹏决定对这上面的内容进行删减,计划最终完成千字的新闻稿。

    自己写的文章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想要删除哪里,他都是无从下手。

    既然如此,他又突然萌生出一个想法。

    要是不行的话,干脆就写两篇,一篇是长消息,一篇是短消息。

    主任到时候想用哪一篇就用哪一篇。

    韩鲲鹏不由得觉得自己想法很棒,也是非常的开心。

    要是照这么个思路写下去,这一夜就得通宵。

    通宵就通宵吧。

    更何况此刻的韩鲲鹏是一点睡意都没有。

    他就按照自己的思路不停地写下去。

    窗帘的颜色变得有些泛白,卧室里面也逐渐多了一些光亮。

    打开窗帘,东方泛起了一片鱼肚白。

    忙乎完手中两篇新闻稿的韩鲲鹏再次做到电脑桌前,才感觉到一阵阵困意袭来。

    韩鲲鹏躺在床上,沉沉地睡去。

    不知不觉当中,韩鲲鹏听到有人在喊自己。

    “鲲鹏,鲲鹏——”

    他努力地尝试睁开眼睛,却怎么也睁不开。

    “鲲鹏,你今天是不是去报社实习?”

    韩鲲鹏“啊”了一声,迅速从床上站起来。

    “几点了?”

    “八点了啊。”

    “啊,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你还埋怨上我了,我哪知道你今天是怎么安排的?”

    韩鲲鹏匆匆穿上衣服,拦了一辆出租车就朝着《辽南晚报》社的方向驶去。

    进入新闻采编室,大门敞着,里面却是一个人也没有。

    莫非自己来早了?

    韩鲲鹏还在琢磨这件事情的时候,刘主任悄声走了进来。

    “韩鲲鹏,你怎么才来呢?”

    “不好意思,主任。昨天晚上熬夜写的新闻稿,起来晚了。”

    “记者这个职业,需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下不为例哈。”

    “你把写好的新闻稿在审稿系统上面提交一下,我看一下。”

    “主任,我写了两篇,不知道您要哪一篇?”

    “两篇?”

    刘主任再次感到惊讶,忍不住又教育起韩鲲鹏,“你啊,在写稿之前就要明确方向,写什么类型,写多少字,你要做到心中有数,你还能每次写同样内容的稿件都写两篇吗?”

    主任的提醒不无道理。

    本以为主任能够对他加以表扬,没想到这种想法很快就再次落空。

    甚至在韩鲲鹏的心里,他都有些琢磨不透,主任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主任,那我今天干什么?”

    “你联系肖宁,和他一起去采访吧。”

    一打开审稿系统,主任看了两眼就发蒙。

    “韩鲲鹏,你过来一下,你这稿子写了多少字?”

    “主任,长消息三千一百二十五个字,短消息接近一千字。”

    “你看报社什么时候发表过三千字的长消息?除了专版以外,有记者那么写的吗?”

    “您看那篇短消息行吗?”

    “就是短的也是太长,你这小子长点心,你看肖宁在这方面就比你有经验。我还以为你之前在报纸上发表过作品,肯定有经验。报纸版面都是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哪里有地方发这么长的信息,更何况还是一个村子的变化。”

    一听这个字数,刘主任就失去了阅读兴趣。

    要知道是这样的结果,韩鲲鹏就不费这么大的劲了。

    想想昨天晚上的辛苦付出,他就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值得。

    既然这样,韩鲲鹏心里也是冷冰冰的,干脆就这么“混”下去,直到实习期结束。

    就算是将来在这里干,剩下的也将是眼泪,他的心情也是一落千丈。

    总算是联系上肖宁。

    “肖宁,你在哪里?我一会儿过去?”

    “再有十分钟,我的采访就要结束,你还是别过来了。”

    昨天的采访,肖宁已经领教了他的风格。

    他可不希望韩鲲鹏再拖自己的后腿就婉言回绝。

    韩鲲鹏只好一个人呆在办公室里,百无聊赖地打开审稿系统在这上面学习其他记者写的新闻稿件。

    报社里面有个姓张的老记者,五十多岁,濒临退休,稀疏的头顶还驻扎着几根头发,一副络腮胡子,让他与其他的记者都是有些与众不同。

    “小韩,你今天怎么没有出去?”

    “今天没有采访任务,我一会儿要到外面去采访,不知道你有什么兴趣?”

    “太好啦,简直就是求之不得。”

    韩鲲鹏就跟着张记者上了采访车。

    “张老师,咱们去哪采访?”

    “去海边。”

    “去海边采访什么内容?”

    “增殖放流。”

    “那什么是增殖放流呢?”

    韩鲲鹏就像是个记者一般,不停地向张老师发问。

    “小韩,你的问题有点多,一会儿你到现场就清楚怎么回事了。”

    此话一出,一下子就让韩鲲鹏感受到张老师有些古怪。

    既然人家都说出这方面的话语,韩鲲鹏也不便于继续刨根问底。

    采访车很快就来到一家海洋生物的繁育基地。

    下车以后,韩鲲鹏就小心翼翼地跟在张老师的身后。

    现场有不少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在一个个器皿面前,用刻度尺在检测着什么。

    “我看今年这虾苗质量似乎要比往年大一些。”

    “是啊,这样的虾苗成活率相对能更高一些。”

    “这次预计投放多少尾虾苗?”

    “十万尾。”

    “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