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3章 安置流民前的准备

    等到了天启四年的一月,之前朝堂上轰轰烈烈的流民问题已经没有人再去关心。

    似乎皇帝对于城外流民的关心,已经是石沉大海,不提也罢了。

    是啊,比起辽东的战事和西北的灾情,这十几万流民算个屁啊。

    真要敢反,直接派大军剿灭了便是。

    反正建奴打不过,饥民还打不过吗?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抱着这种想法时,翰林院的两名翰林已经在魏忠贤的秘密操办下,悄悄入宫面圣了。

    这两名年轻的翰林分别是翰林院编修(七品)徐叔豪,翰林院修撰(六品)詹俊。

    之所以宣这两个人入宫,是因为在之前为了流民而广开言路的时候,这两人提出的赈济策略与林哲心中的“以工代赈”不谋而合。

    这两人不仅拿出了“以工代赈”的解题方法,还通过细致的调研列出了许多的具体方案。

    虽然他们的方案不可避免的带有这个时代的局限,但依旧是用了心去想去做的。

    这两人比起朝堂上那群有好处我来,有责任你上的官混子,不知道要强出多少倍。

    就这样,这两个大明朝最顶尖的高级知识分子,算是正式入了林哲的法眼。

    在面圣的场合,林哲也与天启皇帝共同测试了这两人。

    对于天启皇帝(林哲)提出的问题,这二人也皆是对答如流,表现出了超强的临场反应能力。

    最后,天启皇帝授予了詹俊安置流民的任务,徐叔豪则是詹俊的助手,一起随同信王前往西郊建城,以工代赈。

    一开始听说要和眼前的信王一起工作时,那两人都是很诧异的。

    可是一想到最近关于信王要留京的传言,两人便也就理解了。

    看来赈济流民一事,就是为了给信王殿下积累留京的政治资本,不然皇帝也不会拿出血本来建城。

    知道这条隐线后,两人便也就在心中轻松了起来。

    ...

    确立了自己安置流民的班子后,林哲还得继续为流民的安置问题奔波。

    乘车走出宣武门,信王一行人进入了流民集聚的南城。

    因为是在大晌午的时间,所以南城展现出了它应有的繁华和生气。

    街道两边都是繁华的酒楼和商铺,叫卖声与音乐声不绝于耳。往来的富户贵族都在家奴与护卫的拥簇下,在各种游乐场所里灯红酒绿,豪掷千金。

    然而就在这光鲜世界的阴暗处,乞丐流民们却如同一个个老鼠人一样,被隔绝出了这触手可及的天堂。

    趁着五城兵马司巡逻部队不在的功夫,一些尚有气力的流民要么举着破碗在人群中乞讨,要么卖儿卖女痛苦哀嚎。

    流民们的多数努力,基本都只换来了叫骂与棍棒。

    偶尔求得一些残羹剩饭,还会导致流民们猪狗般的争抢,引得富人们哈哈大笑。

    信王车队的一行人并不多,也就十几个罢了,依旧是微服私访。

    大明朝有多少要紧的事,都是因为知道的人多了才砸的。

    林哲的目的地是西山城郊,那里经过他这几周的准备,已经变成了日后赈济灾民的基地。

    未来的赈灾工作,在朝廷里露脸背锅的必然是那两位翰林,而林哲自己则是所有事务的幕后操盘手。

    西山城郊,一个废弃的旧军营里。上千名无精打采的京军,正在支起军帐,打扫营盘。

    明末的京军,已经彻底堕落。因为吃空饷和喝兵血的坏影响,十几万京军中,可战者不过万余人。

    平日里,这些京军便被皇亲贵胄们当做了最廉价的家奴,随意使唤干活,根本没有时间训练。

    敌人一旦来袭,这些军人根本就无法顶上去抗敌。

    现在这座军营,已经被改造成了难民营地。

    在林哲的计划中,安置流民的第一步是解决流民的卫生健康问题,恢复流民们的体质。

    所以这处难民营,将用来安置流民中的老弱病残。

    现在是深冬,难民营的取暖却只能依靠帐篷和火炉。

    但好在有渚佳的国运庇护,京畿的温度已经大大回升,所以难民们不至于被冻死。

    林哲:“老王,现在大营里能安置多少人?”

    王承恩:“回主子,算上这附近搭建的帐篷和临时征收的民屋,挤一挤的话,能装下两万余人。”

    现在京畿附近的流民有17万人,这大营差不多能装下所有的老弱病残。

    至于剩下的十五万人,他们年富力强,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建造庇护所吧,

    因为之前京畿地震的影响,京畿周围有不少倒塌的危房。

    如果备齐材料让流民修房的话,一个月内,剩余的健康流民也能获得安家之所。

    大营内,林哲听着秘书王承恩的各项汇报。

    对于那些林哲关心的问题,王承恩总能对答如流。

    林哲:“取暖工作安排的怎么样了?”

    王承恩:“回殿下,您设计的蜂窝煤已经被试制出来了,现在西山煤矿正在加急生产,必定足够流民的取暖。”

    “而且宫里也在收集丝絮和麻布,为流民赶制冬装。”

    嗯。

    林哲满意的点了点头。

    一番查缺补漏后,流民的衣食住行便基本都妥帖了。

    以工代赈的“工”,指的是在西郊建城。

    然而在古代要想建城,就必须得在城市周边开垦出大量适宜耕种的土地。

    所以建城的第一步必然是开荒。

    好在西郊的那片地,也都是工整的好地。

    要不是因为平民私自开荒出来的土地会被官府想尽办法吞并,那些好地也不至于就那么荒着。

    在一个封建的农业国,有了土地便有了粮食,有了粮食就有了人口,有了人口则就有了一切。

    学生时代的假期,林哲就经常回老家帮爷爷奶奶做农活。

    所以,只要弄上一些后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