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0章 尚方宝剑

    信王的两万大军,虽然携带着笨重的火炮和辎重,但是在大量军马的支持下,基本能做到日行军五十里,且没有一人掉队。

    第一天,明军和鞑靼都相安无事。

    因为还没有超过长城的百里支援线,所以双方连遭遇战都没打起来。

    因为一百里是骑兵最佳支援距离的极限,所以这出关的第二天,行程就凶险多了。

    为了抓住战场的主动权,林哲必须在五十里到一百里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黏住林丹汗。

    午时过后,距离喜峰口八十里的地方,信王停止了进军,颇有了安营扎寨的意思。

    停下脚步后,战士们开始埋锅造饭。

    一直跟在林哲身边的孙祖寿,靠在了一个枯树干上,从包里掏出了一盒皇明牌香烟。

    这种新式的昂贵纸卷烟,早已成为了孙祖寿这种高级军官的最爱。

    就在孙祖寿还在费力的使用火镰打火时,林哲溜溜地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套火机,帮孙祖寿点燃了香烟。

    随后,林哲就笑着把这铝制打火机包在了孙祖寿的手里,示意送给了他。

    打火机是男人的玩具,孙祖寿看着手中这个精致的铝制小方盒,不禁微笑道:

    “纨绔子弟。”

    信王一听这话,随即也靠在孙祖寿身旁贱兮兮道:

    “将军对我有意见啊。”

    孙祖寿:“有,而且很多。”

    “殿下,您不知道行军打仗,必须要派斥候来回巡逻吗?”

    林哲的常捷军,从昨天到现在,一个斥候都没有派出去过。

    孙祖寿看在眼里,恨在心上。

    林哲:“斥候?派那玩应有什么用啊?”

    孙祖寿:“?!”

    林哲:“蒙古人不就在西南十五里贴着呢吗。”

    孙祖寿:“你知道你不派人盯着?”

    林哲:“你不是已经派人了吗?”

    孙祖寿:“哇哇哇哇!”(气急败坏)

    消气后,孙祖寿才意识过来,这小子是怎么知道蒙古人就在西南方十五里处的?

    自己的人没理由告诉他啊。

    林哲:“我乃星宿下凡,有上天保佑,过往的神仙告诉我的。”

    孙祖寿:(咬牙切齿)。

    啊!好了好了好了,我告诉你还不行吗。

    “现在是冬天,西面有庞大的蒙古高压,所以吹西北风。蒙古人擅长骑射,没道理逆着风跟你。”

    “至于十五里,那是轻骑兵的最优出击距离。”

    听完林哲的解释,孙祖寿颇感意外。

    这种行伍之事,这小子倒是明白。

    “老孙,你知道为什么当年高祖皇帝要设立藩王制度吗?”

    和孙祖寿的关系稍稍缓和后,林哲随即就对他抛出了这个问题。

    孙祖寿:“俺不知道。”

    “反正。”

    “高祖皇帝英明神武,他老人家的圣意,哪是我们这些宵小能评断的。”(宵小指林哲)

    ...

    朱元璋的藩王制度,就是将自己的儿孙分封在大明的各地,掌管军事,保卫国家。

    明太祖朱元璋先后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全国的军事重地,想要他们来保卫皇权。

    尤其是在北方的边防线上,朱元璋选择军事上战略地位最重要的地方封了九个藩国:

    燕王朱棣、宁王朱权、辽王朱植、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晋王朱棡、庆王朱栴、秦王朱樉、肃王朱楧。

    这些人按规定,拥有最高一万九千人,最低三千人的王府护卫。

    这些护卫作为亲兵,直接归藩王统辖。

    当然,随着朱棣造反的成功,藩王军制已经彻底瓦解了。为了保证同行不再出现,朱棣基本收走了各个宗藩的军权。

    现在的藩王,基本都是欢乐朱朱家族。

    要不是当今的圣上是好大哥江译,信王怎么可能豢养这一万五千强军。

    “可是孙总兵,你觉得高祖皇帝那般英明神武,真的就看不出来藩王做大的危害吗?”

    面对信王的侃侃而谈,孙祖寿摇头不语。

    “其实藩王制度的关键就在于部队的数量,各个藩王的部队都被严格限制在了两万以内。”

    老朱也不是神仙,他也不可能想到自己的大宝贝朱棣,用几万人就多次干翻了几十万的朝廷军。

    “理论上,两万人永远都不可能打天下,但两万人,守城绝对是足够了。”

    还记得让朱元璋鼎定天下的洪都城吗?

    如果没有大侄子朱文正拼死守卫洪都城,用三万人硬抗陈友谅六十万大军85天,朱元璋根本不可能获得鄱阳湖大战的胜利。

    对于这一仗,朱元璋一生都不会忘记。

    这一仗,为什么军士们敢于誓死血战?

    就是因为有一个朱家人跟着他们在孤城里同生共死!

    明军战法,向来是多路并进,攻守兼备。

    一路黏住敌军后,则多路大军便机动合围,力求全歼。(萨尔浒就是没黏住,让人家各个击破了)

    “因此,只要有一个朱家人能在这军阵中和袍泽弟兄们同生共死,大明的九边,就是谁也打不进来的钢铁长城!”

    林哲说这句话时的声音很大,因此身边的军人们就都自发的围过来了。

    “然而,这个朱家人,已经好多年没有出现过了。”

    “如今的大明,军备废弛,边境萧瑟,五千鞑靼骑兵突入长城,如入无人之境。”

    再不改变,就要亡国。

    而我。

    “而我就是要改变它!我就要做那个和将士们同生共死的朱家人!”

    改变,所有人都想过改变。

    但是闲坐在京城里,又能改变什么?

    改变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

    如果不离开舒适圈,如果不冲破朝廷近百年的心照不宣与潜规则。

    改变,永远是痴人说梦。

    “三天后,我出关的战报就会传回京城。”

    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