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章 情感启示录之二:望断天涯路5

    情感启示录之二:望断天涯路5

    一年会发生什么事,当时的我也无法知晓(都说,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一年的变化,却经常低估自己坚持十年的成就与变化),就像此刻坐着的长途列车,我无法预料它下一个要穿越的是遂道,是森林,是高原,还是山谷一样,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火车南下。

    与去羊城不一样的是,前者更偏向西,后者更指向正南方。

    这是我人生中,坐得最久的一趟列车。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行驶在钢轨上的列车,由火车换成了用电的动车。后来,又渐渐变普通轨道为高速轨道,进入了全新的高铁时代。从我华夏大地的最北到最南,或最西往东,都大大提速,所花费的时间,远没有当年那趟南下的列车长。

    这是时代的缩影,也是时代的进程,我们大力发展先进工业时,也相应地发展了与之对应的工业文明。我们在工业文明洪流的裹挟下,又自觉与不自觉地改变了对情感的感受与看法。

    就像坐在飞机上,与坐在列车上,你看到的风景,与对风景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哪怕你坐在同一次列车,但它在速度快与慢不同时,也会影响你对窗外快速闪过的风景之观感。

    我们改变了时代,时代哺育了我们;情感哺育了我们,我们改变了情感。

    带着二闺女去她一直所向往的蓝天白云(一次我在电脑上整理照片时,她在一旁看见那些风景时,就爱上了风景中的地方)的藏区游玩了一周回来后,我开始写《情感人生》第二部。

    又是一个清静祥和的清晨,窗外的天空,还“吞没”在黎明前的夜色中,只有忽明忽灭的星星,在遥远的夜空深处微微闪着。看不清轮廓的连绵起伏的山脉,把整个乡村“全包围”结构似的,围成了一座仿佛有天然防护城墙的小城。

    相比于我这前半生走过的工业化城市,它少了它们的喧哗与骚动,多了自己独有清静与慢时光;它们有着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效率,它有着“见南山”的悠然”与“采菊东篱下”的从容;城市有着体面与奢华的物质享受,与都市公共服务所带来的便捷与舒适,乡村有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乐趣与淡泊,以及“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小农经济般的纯真野性情趣。

    当然还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天然优质风景——乡村,也是一个天然大氧吧。

    自从回到家乡——生我养我之处,我每天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除了开车送二闺女去三十公里外市里的幼儿园读书外,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乡村。

    来回穿梭于城乡之间,像开车的变道,像收音机的频率变换,又像一种同一片天空下的“时空穿梭”,有些淡淡的恍惚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开始慢慢适应了这种“来回切换”感,就像带着二闺女在城里坐过的过山车,对突然向上的“腾空而起”,与瞬间的“飞流直下”,我已淡然处之,安之若素。

    这种淡泊宁静的心,让我真正有心境与有时间来梳理自己前半生以来的情感历程,对情感也有更纯粹与明晰的体悟。从离开都城,开始南下,去了近三千公里外的靖城算起,算真正意义上的离开了家乡——我的出生地,人生起点,生养我之处。

    掐指一算,我离开故乡,整整已近二十年。20210113 07.47

    从西海市中转到纳西市,然后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的起初,我还没习惯乡村的慢时光生活。被久久浸淫在工业城市文明的我,已被工业文明格式化,朝九晚五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已逐渐变成城市的996模式与乡村的早睡晚起)是完全不同的生活与工作模式和节奏。

    归乡的一周后,我开始对父母多年前盖好的房子,进行了一次大改造与翻修,并把四周的围墙也修整了一遍。

    在房子的二楼,我腾出了一个闲置的房间,做成一间唯有一台电脑与一桌一椅的书房,四面墙模仿了在都城工作期间认识的敏青家的书房设计,放置的都是书。除了在铺满光洁瓷砖的地面铺了一张方形地毯外,再没有任何其他的家具与多余的装饰。

    这是我禅定冥想与打坐之处,除了二闺女与父母偶尔的进入,谢绝任何其他人的进入。门楣上,我自己用毛笔字写上了四个字:尘外书屋。

    晓格曾经去过的楼顶——“天堂书房”,我未作太多的改动,只是把有些久经“沧桑”的书架调整了下位置。把一些发黄的书重新整理了下,有一些书我搬回到了“尘外书屋”里,只留下一部分不常翻阅的旧书。

    另外,为了方便陪伴二闺女,我在与她一起居住的主卧室里,也增加了一个书架,并命名为“月下书斋”。

    如此,如三位一体的三书房:月下书斋、天堂书房、尘外书屋一起构成了我回归田园生活的灵魂家园——心安之处是吾乡,呆在书房,会让我心安许多。

    之所以取了这三个有点“禅意”的名字,与我二年前的一段“出世因缘”有关。“离家出走”飘泊在外的二十年中,我一共走访与拜访过三座寺院:都城屏山牧场的“金莲禅寺”与西海市的“慈云寺”,以及后来的“色达寺”。

    《情感人生》这本书,从我与艾姝在一起时起,就已开始动笔,但后面一系列“兜兜转转”的经历,让它像一个“烂尾楼”工程,一直荒废在我心灵家园的某个角落。直到归乡的半年后(这半年我忙着设计与翻修房子)的有一天,正值西方的情人节那天的夜晚,哄睡二闺女后,开始了事隔多年后的续写。

    一开始,我用的是电脑写作方法,但写了一周后,我放弃了这种方式,改回用最原始的文稿写作,以适应乡村的慢时光生活。这其中的关键是,与此同时,我开始恢复了小时候的毛笔字书法练习,所以,通过文稿写作,可以达到相互提高书法艺术水平的目的。

    从都城起点途经粤城,终点站到春城的这趟一路南下的2013次列车,继续像一条苍白色巨龙,行驶在原始丛林之中,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林,如油画里能快速移动的一抹抹绿色色块。窗内,与我正对座位的那位身着红色上衣的中年女子,斜靠在靠背上,已安然地进入了梦乡。

    我看了看手表,已是中午午休时刻,于是,我深吸了一口气,放松了身心,也开始阖上眼帘休息。但就在刚试着进入梦乡后的不久时刻,手机铃响了,是介绍我去粤城工作的马丹——也就是苹的同学打来的。

    马丹的这一通电话,在当时,像影响大洋彼岸一场海啸的一只不起眼的小蝴蝶。在“当时”的一年后,我才明白,正是她这一通“漫不经心”的电话,才影响了我后面人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改变了我、玉立婷、燕婻菲,以及甘锌的命运。

    在“记录”的当下,我甚至还觉得这通电话,像投入湖中的一颗石子,形成的微波,改变了象征过去的湖左岸,与象征未来的右岸。20210113 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