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1章 年代长嫂(十三)

    司锦没再去理会刘家的事,又一次来到县城,准备找找出路。

    在这个时代想要发展,属实比古代还要艰难。

    她也只能碰碰运气,看有没有什么营生可以暂时拿回去做。

    来到火柴厂大门前,司锦略微蹙眉。

    实在是这家厂大门看起来太过朴素了!

    其实说是朴素已经很委婉,准确的来说应该是简陋。

    甚至寒酸。

    一家县级国营单位,大门只两米多宽的两扇铁门,上面的黑漆都掉了,看上去锈迹斑斑很是落魄。

    司锦心中凉了一半,但也硬着头皮上去询问。

    “大爷!我是底下向阳公社小河大队的村民,来厂里想找一下领导,这是我的介绍信,您看能不能行个方便?”

    门卫大爷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瞥了一眼司锦,上下打量了一遍她的装扮,接过介绍信仔细查看。

    半晌,“你找俺们厂长嘎哈?”

    他没说的是,一个乡下人,还是一个挺好看的小闺女,找他们厂长能有啥事?

    况且他可知道,他们厂长是从外地调过来的 本地根本没有亲戚。

    这女同志找他能有啥事?

    老大爷的目光不算唐突,话语也算正常,司锦回答的很轻松。

    “您也知道,底下大队这两年也艰难,就想着来找找看,咱工人兄弟有没有需要帮忙出力的,咱也挣点小钱,给家里添置点咸盐煤油啥的。”

    原来是过来找活的,门卫大爷放心下来一半。

    “那咋不是你们大队上派人?”

    他心想:派个女同志过来,这个小河大队是不是有别的意思?

    美人计?

    知道他们厂子发出去的活惦记的人多,特意安排个年轻女同志过来?

    司锦没琢磨门卫大爷想了这么许多,她还在笑吟吟解释。

    “这不地里活多么,大队长几个都忙着地里的事情,不能耽误了生产不是?看我能说会道的就让我来问问。”

    门卫大爷又问了几个问题,司锦一一回答,这才给登记了信息放进厂去。

    好容易在车间找到厂长,司锦好一番口沫横飞的演讲,又是保证又是唱赞歌的,厂长依旧没有同意给活给司锦。

    没办法,司锦只好使出了必杀技,现场给火柴厂画了一套产品设计图。

    “厂长我跟您讲,咱们是生产火柴的,有需求咱的效益指定能上去。您看这个画着十二生肖的图样,加长的火柴杆儿,一瞅就高档大气。而且成本也没比原来的提高多少,但它好看呐……”

    司锦巴拉巴拉,嘴皮子都说干了,硬是磨下来一份外包活儿。

    3000个火柴盒,糊的好,下次再谈,糊的不好,错的多还要赔钱。

    扛着一个大麻袋走出火柴厂,司锦无语望天。

    这恐怕是她有生以来最费劲的一回谈判。

    殊不知在她走后,火柴厂的厂长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随后召集所有领导开会。

    司锦给他们带去的不止是一个图样子,而是一种新的思路。

    60年代初的许多国营厂厂长都非专业人士,他们既不懂技术,也不是专门的管理人员,许多都是部队转文职,属于编制干部。

    再加之国内施行统购统销,他们往往很难做到推陈出新,更缺乏研发精神。

    因此,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多大厂消耗了所有的老本之后纷纷走向倒闭,能剩下继续经营的凤毛麟角。

    其实,这种弊端从一开始就有。

    司锦小心翼翼带着一大包东西回到小河村,引来田间地头不少人踮着脚瞧。

    她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大队部。

    “这些是我从火柴厂带回来的…”司锦把去火柴厂的始末跟大队长说了一遍,最后补充道:“您看选两个人跟我一起,这次做的好了,咱们还有下一回…”

    就从这3000个小小的火柴盒起,小河大队慢慢走上了加工生产的道路。

    刚开始是火柴盒,后面司锦又淘到两台缝纫机,用大队的名义办起了服装合作社。

    在之前位面学过的服装设计剪裁技能也发挥了用场,短短三年时间,把一家村办小作坊干出了名声。

    还跟省城大厂,各个供销社达成合作,制作了一批又一批为人喜爱的服装。

    甚至开创了属于小河村的品牌,在村民选举当中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第一任厂长。

    在60年代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小河大队成为了省里重点保护的模范村庄。

    连带着服装产业的兴起,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在司锦的极力促成之下,建起了一所由五间一面红瓦房而成的学校。

    村里有两个读书读得不错,但碍于是农村户口找不到工作的高中生和两个初中生成为了老师。

    而校长则是由村里的支书兼任。

    因为不需要上面的财政拨款,所以管制方面也比较放松。

    小河村的学校没有完全受到大运动的影响,按部就班的学习着该学的知识。

    在运动最激烈的几年,司锦提议缩小厂子规模,但被村民们几乎全票否决了。

    因为小河村的村民非常团结,竟也有惊无险的度过了荒诞岁月。

    几年后过去,小河村里已经不再是一眼望到头的土坯房,而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瓦房。

    有的人家条件暂时不够盖红砖瓦房,也都跟着把茅草屋顶换成了瓦片。

    街道上再也不是看过去乱糟糟的脏乱差,道路两旁都栽种了可以实用又很是美观的土豆地瓜。

    路虽然还是泥巴土路,但被修理的很是平整,让人一眼看去心旷神怡。

    来订货的供销社采购每每对此夸赞不已。

    一来二去,小河村的建设居然引来了报社记者的探寻。

    面对一丝不苟的记者提问,司锦言笑晏晏。

    “曾经的我,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经历过不幸的婚姻,也曾想过忍忍算了,得过且过,甚至是放弃生命。不过我有一群爱我的家人,愿意接纳我的父老乡亲,因为他们,我跑遍了整个县城,就只为找一条出路,让大家都有机会过上更好的生活。”

    记者有些许不满,他问的明明不是这些。

    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