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6章 谁的阶段性胜利?

    萧若汇报世家以新钱买粮的事,李厥压根没有在意。

    六十文一斗的价格,相较之前的粮价翻了十倍,就算新钱铜不足称,折算下来依旧大赚。

    含嘉仓的存粮也该翻翻了,刚好利用这次去除陈粮,等价格平稳之后再购进新粮,而购新粮的钱,便是这些新币,世家不收?没关系,李厥有的是办法让他们收。

    接下来一段时间,粮价开始稳步的回落,七十文,六十文,五十文,到了三十文的价格时,停了一天,然后再度暴跌,而且跌速明显增快,

    两天时间,粮价直接回落到了十二文一斗,虽然相较之前粮价还是高了一倍,但相较十天之前已经下降了足足十倍。

    萧若负责的粮行明显的出粮变慢,就算今天他通知三家粮行降至十文,也几乎没有百姓在排队。

    他知晓,时间差不多了,索性挂价八文,让粮食的价格彻底恢复正常。

    与粮食相对应的,便是各类物品都在疯狂的跳水,盐价自一百多文一斤,降到了二十文一斤,想来恢复寻常价格也只是时间问题。

    也就在这一天,洛阳银行结合萧若所操控的三家粮行,共同宣布,说是发现了大量的劣币,所以不再收劣制币,只收老币和银行新发放的贞观通宝新币。

    如果百姓不知晓手中是不是劣制币,可以到银行鉴定,鉴定为优质老币,可以免费换成新的贞观通宝,一文兑一文。

    若只是银行和萧若负责的粮行不收也就罢了,世家也觉得到了时候,跟风宣布不收劣制币,接着便是一些商贾的跟随,于是乎,极短的时间内,劣制币完全没了市场。

    这下百姓不淡定了,之前的钱全买粮了,但是近期随着粮食回落,大家又不急着买,手头上或多或少有些钱币,

    那些小商贾更是大骇,他们手中有不少钱,但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于是乎,都抢着第一时间到了银行,虽说后来发放给百姓的钱币大多都是老币,但李厥也没办法杜绝新币完全的流通,所以不少人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新制的劣制币。

    李厥投放了五十万贯,世家至少也投了三十万贯,萧若的粮行加之前银行或多或少回收的部分,加起来约有六十多万贯,

    世家手中应该还有部分,这么一算,至少还有近十万贯在市面上流通。

    看着手里的劣制币,首先闹起来的便是在工地上做工的百姓,因为这些钱是自己领的工钱,而鲁通从一开始就有官府背书,找不到鲁通,他们便聚集到了官衙的面前。

    ……

    上林坊,世家的十多人正在饮宴。

    这次不仅大获丰收,还没有任何的手尾,毕竟现在所有百姓的怒气,都被官府和鲁通吸引了去。

    “王公,请饮此杯,此次多亏王公运筹帷幄,我等才能有此收获。”

    王林抚须大笑道:“众位不急,如今只能算是小胜,等到迁都之事正式宣布,才是我等大胜之时,诸君饮胜。”

    大家纷纷举杯。

    “王公,现在最头痛的想来是洛阳的父母官喽。”

    “可惜,我等手中还有几万贯的新币,当时应该一起投出去的。”

    王林摆摆手道:“势不可尽,已经很好了,剩下的新币融了,对我们来讲可是一文钱的损失也没有。”

    郑文栋笑道:“这次看来,那个银行和鲁通,倒是帮了我等大忙。”

    “呵呵,鲁通只是明面上的人,他背后的主子也是言利的,至于银行,想来也是怕货币彻底被弄乱了,不得已为之。”

    “王公,只是长安那边,我们该如何应对?”

    所谓的长安那边,也就是指李泰,毕竟多方盟约,当时的终极目标是摧毁货币体系,

    因为迁都的消息,让世家众人发现了更大的利益,为了利益,他们放弃了对货币体系的彻底打击,所以此刻才会有此一问。

    “无非是相互利用罢了,如今看来,魏王得大宝的机会越来越小,我等也没必要将宝押在一个注定不能成事之人的身上。”

    恰在此时,有人来报贾敦颐召集所有粮行、盐铺、布行,之前只要贾敦颐化过缘的那些家掌柜,全部被贾刺史请去开会了。

    王林眉头一皱道:“此时,贾敦颐这是要做何?”

    “该不会找我等协商,要求我等允许新币流通吧?”郑文栋一句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

    王林看了眼众人轻呵一声道:“各位做好准备,若是贾刺史真如此,那么就该我等出力的时候。”

    众人明白,所谓的世家,一是在仕族中有威望,其二在官场上肯定也有势力,两方面发力,贾敦颐会发现,压力越来越大,到时别说欺负几个商行,自己的地位能不能保住都难说。

    当然前提条件是贾熟颐真的强制要求他们。

    ……

    长安,又一次大朝会,接下来需要放田假。

    所谓的田假,就是忙假,每年的四月底和九月份和一次,四月底放的叫田假,九月放的叫授衣假,两个假期都很长,分别为十五天。

    大唐的假期真的很爽,李厥曾经算过,七七八八的假期在一起,一年大概要放一百三十余天。

    李二叮嘱众官员要亲农,别因为自己富贵了,就忘了农事之艰辛,叮嘱之后,也到了散朝之时。

    结果不等李二宣布,长孙无忌当先出班道:“臣有奏。”

    “爱卿直言便可。”

    “臣闻陛下有迁都之心,臣认为不妥,洛阳虽好,但离边疆太远,不利于大唐对西域的掌控。”

    此话一出,朝堂大哗,不少人皆窃窃低议,李二更是表现出愕然之态。

    “爱卿此话从何说来,朕曾未说过要迁都?”

    长孙无忌又道:“陛下若无迁都之意,为何要派通事舍人来济前往洛阳,且臣这段时间也听闻,私人议论者众。”

    李二面上冷峻下来:“朕派来济去洛阳有其他要事,至于迁都子虚乌有。”

    “陛下,现在已是众口烁金。”

    李二想了想站起身,对着众人道:“朕从未有过迁都之念,此事不必再议,明日便发邸报,消除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