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8章 恩师如父

    磐松有八成的把握,辛翰林会收下宝玉。

    不为别的,就为上皇还活着,贾家出了一个贵妃,荣国府的牌匾也还没撤下去。

    辛翰林此人,虽不好逢迎,实际上还是颇有政治敏感度和手段的。

    具体下来,就在他收的学生。

    辛家书香世家,颇具美名,辛翰林本人又是状元,一旦收徒,想入门之人如过江之鲫,往来不绝。

    一般辛翰林只挑两种人,一种是有才的,一种是有身份的。

    有才的收做弟子,认真教,让他们考科举,哪怕是个举人呢,也能捐官出身。

    有身份的呢,收做旁听,让他们互相交际,构建成一张人际网络,也可以用来提携有才华的那些人,混一个香火情。

    所谓朋党,就是这么来的。

    至于辛翰林本人,两袖清风,哪边都不靠,也不让自己的子女结富贵亲家,极力在保持自身地位的同时,不被拉下水。

    可谓是极有手段的做法了。

    贾政知道此事后,又将宝玉叫过去,好好训导了一番,晚上在贾母这里用膳的时候,磐松看宝玉就像是霜打了的茄子,蔫儿嗒嗒的。

    贾府厨子的手艺不错,做的几个淮扬菜都十分地道,磐松和黛玉都吃了不少,凤姐儿和三春也都十分捧场,满口赞誉。

    唯有贾母道了声可惜,只说用的藕不够好——若是西湖藕才够那个鲜味,京城当地产的白藕总是差了一点儿。

    磐松笑道:“这个容易,我给南边捎个信儿,送些时鲜过来,让厨下做了好好孝敬老太太。”

    王熙凤笑道:“就你是个孝顺的,倒把我比到泥地里去了!送了时鲜来我也要吃一口,不然必是不依的!”

    “哪里能少得了凤姐姐的?”

    黛玉也轻声道:“不值当什么的,老太太肯用就是给我们小辈的脸面了,凤姐姐要是喜欢,只管拉一车回去。”

    宝玉听了也闹着要,贾母连忙哄着:“有,有你的呢,有了我的,还差你那一口不成?”

    众人说说笑笑吃完了这一顿饭,而后磐松回房温书了,以备次日辛翰林考校。

    宝玉也怏怏的读书去了,袭人在一瓶旁殷勤的伺候着,贾母和孙女、外孙女们说话玩笑,无非是些首饰布料,鲜花脂粉的话题。

    次日用了早饭,林磐松就准备出发去辛翰林家了,宝玉也跟着一道。

    王夫人对宝玉读书这件事,情绪十分矛盾。

    宝玉本身是有三分灵气在身上的,王夫人也盼望宝玉在读书一道光宗耀祖。

    只是贾珠一病没了之后,王夫人大恸之下,觉得还是不要将孩子逼得太紧,人若是没了,那就一切完蛋。

    辛翰林教书那是有名的好,王夫人这次忙不迭备令人好好备了车马,妥妥贴贴的送了两人去。

    出门不好带丫鬟,带的都是书童、小厮、长随:前后一共十六个长随跟着,一人四个小厮,一个贴身的书童。

    前面一辆车主子坐着,后面一辆车装给辛翰林的表礼,两辆车都是两驾,选的高头大马,颇为气派。

    荣府这边住的都是勋贵之家,辛家的宅子还要往远一些。

    按着规制,辛家是三进两跨的院落样式,只住着辛翰林一家,东跨院改成了花园子,西跨院用来教书。

    递了拜帖,过不一会儿,便有人来开了大门,请二人进去。

    那些个长随小厮只能在外面候着,两人只贴身带个书童进去。

    辛家宅邸做的是江南景致,看着清素,可这是北方京城,光能养护的了那几株竹子和芭蕉,就已经不得了了。

    这便是看起来简约,实则富贵。

    辛翰林在西花厅见了两人。

    说起年纪来,辛翰林和林如海相差无几,同样身材清瘦,三缕长须,不过面容看起来更严肃些。

    “拜见辛伯父。”

    磐松、宝玉双双见礼。

    辛翰林看着这两个小儿,均是龙章凤姿,身材卓然,只是小的那个看着反而比大的这个沉稳,更有一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气势。

    大的那个却一派天真纯然,呆得可爱。

    算算年纪,小的这个就是林如海的孩子,大的那个想必是昨日提过的,贾家儿孙了。

    略问了几句学问,见二人都对答如流,口齿清晰,身材斐然,辛翰林心中也有几分满意。

    贾家这个小子还有两份灵气,虽呆了些,将来还是能做学问的。

    林家这小儿就格外出彩,不过六岁稚龄,考了个毫无水分的秀才出来,可以说是个小小天才了。甘罗十二岁拜相,说不得林家小儿也能效仿。

    林家这个小子弟,辛翰林心里算是收下了。

    说起贾家小子,荣国府贾家还算有些人脉,毕竟是四王八公之一,如今架子也还没倒,还托了林如海的两份薄面,收就收了吧。

    略点一点头,辛翰林便吩咐下人准备行拜师礼。

    磐松知机,忙命人取自己带的四色拜师表礼来。

    先拜孔子,再拜恩师,敬茶捧礼过后,这名分算是定下了。

    师父师父,如师如父。

    换句话说,要是林如海没了,辛翰林就是林磐松的第二个爹,从礼法上和世俗上都说得通的。

    而宝玉一个旁听的,自然没这么多事情,只敬了一杯茶,口称老师便可。

    拜过了师,便是见师兄弟。

    前面拜师的都是师兄,也都比磐松大,叫一声哥哥不亏了他。

    也有那已经读出去做官的,今日自然不见,只见三个还在读书的。

    相对最早入门的姓彭,次之的姓赵,再次之的姓杨,年纪都在十六七上下,身份都是秀才。

    旁听的人就多一些,拢共五六个,最小的十一二岁,最大的二十出头。

    不论这些人究竟如何,外面看着都是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模样。

    厮见过一番,今日也不上课,辛翰林带着他们到花园里作诗去了。

    宝玉喜欢这些诗词歌赋,最厌经济文章,听说赏景作诗,整个人都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