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柳家,秦青青给柳凝儿探了探脉,又问了一些相关的问题,才开始写药方。

    “秦大夫,我女儿怎么样?”秦青青刚把药方写好出了房门,柳夫人就迫不及待的上前问了起来。

    秦青青离开房间,估算应该不会被房里人听到了才道:

    “早产引起的弱症可以调理,但是关键是她思虑过多导致焦虑失眠,这个就要你们去劝解了,要知道忧思过重会导致情志不舒,郁结于心引起肝火淤积,她现在十五岁了还没有来葵水就是这个原因,要是不及早调理可能会影响以后的生育。”

    “有什么办法吗?”柳夫人迫切的问道。

    “我给她开了些疏肝理气,解郁安神的药,你回去熬了给她即可。”

    秦青青把药方递给了她,忍不住多说了些:

    “你们是母女,有时候可以去劝解开导她一下,这样她情绪好了身体才能好的快些,或者让她多走动多出去外面走走会更好。”

    “多谢秦大夫提醒”

    两人出到了大厅,就看到柳家老爷和齐景遇正在聊天。

    看到秦青青出来,柳老爷忙走去问柳夫人:“夫人,凝儿她怎么样?”

    柳夫人忙将秦青青的话说于他听。

    齐景遇也来到了秦青青面前,拉着她的手:“事情都办好了?”

    秦青青点了点头,并向柳老爷他们告辞,谢绝了他们的再三邀请才出了门。

    马车里,秦青青看着盒子里这十个银锭不由感叹柳家的阔绰大方,齐景遇也点头。

    “要是多来两个这样的人,我今年都可以在家躺平了”秦青青笑着,把盒子盖上。

    “那也是娘子的医术了得,不然柳家也不会请你”娘子都这么厉害了,他也要更努力了,哎,真是幸福的苦恼。

    第二天,吃过早饭,齐景遇就和秦青青带上一份礼物,带着豆豆一起去了杭州的济世堂主店。

    秦青青把崔师伯的名帖递给了一个小伙计,小伙计很快就回来了并带着他们到后堂的客厅坐下,带上好了茶才退下。

    他们喝了半盏茶的功夫,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才走了过来。

    “是秦师妹吧,早就听你师伯提起过你,今天一见,果然不凡啊”

    秦青青忙过来见礼:

    “见过崔掌柜,本来前两天就应该过来拜见的,但是因为一些事情耽搁了,还请掌柜见谅”

    “叫我师兄吧,我叫崔焯,掌柜掌柜的叫我怕你师伯知道了揍我”

    “焯师兄”

    接着秦青青又介绍了齐景遇他们,几人互相见过后就坐了下来。

    “没想到那天的女大夫居然是师妹你,师妹你这是名师出高徒啊”崔焯羡慕道。

    “是师父师伯教的好”

    “师妹会在杭州停留多久有没有打算在这里也坐堂?”

    秦青青拒绝了,难得来这里旅游她干嘛还要去坐堂。

    快中午时,秦青青他们谢绝了崔焯的留饭回了客栈。

    “娘,草莓熟了”

    刚回到房间,豆豆就飞快的跑到窗口的小阳台上看草莓。

    这七盆草莓被她浇了空间水,到现在还是很茂盛,几乎每天都能收获几个成熟的果子。

    秦青青把草莓摘下来放进一个盘子里,洗过后自己吃了一个,给了豆豆一个,也喂了齐景遇一个,看到还有六七个就对豆豆道:

    “还有好多呢,去给叔叔和哥哥们去分一分”

    看着豆豆跑出来门,秦青青又给它们洒了些水。

    “这草莓味道真不错,你有没有留种子?”齐景遇也凑过来,看着这几盆草莓。

    “留了,明年多种一些”

    齐景遇这才满意,吃过饭后大家就去休息,下午齐景遇和蓝少桦他们出去寻师访友了,秦青青无聊就拿起医书在看,豆豆有了好朋友也在隔壁玩了。

    过了一个多时辰,听到有人敲门,打开一看居然是李杜氏,忙打开门请了她进来:

    “打扰了,刚刚做好的糕点,还热着呢,弟妹尝尝”

    “谢谢嫂子”

    带李杜氏把一盘糕点放在桌子上,秦青青闻着这红豆糕的香味,拿了一块放进嘴里,甜滋滋的还不腻。

    “嫂子的手艺真好,这糕点做的就算外面卖的也比不上”

    两人又聊了几句,李杜氏才出去了。

    傍晚,齐景遇喂豆豆吃饭时才发现这家伙居然连口都不愿意张,惊奇,连忙问秦青青怎么回事?

    秦青青摸了摸他的肚子,无语了:

    “不用喂了,他今天吃了不少李家嫂子做的糕点,肚子还涨着呢,我等下煮点山楂水给他喝”

    又指了指桌上的红豆糕:“李嫂子送来的,挺好吃,你尝尝”

    还不等齐景遇反应,豆豆的手就飞快的伸了过来,秦青青忙握住他的小手:

    “你今天不能吃了,你自己摸摸看,是不是圆圆的,要是再吃就要破了”

    说着还让他自己的小手去摸。

    两人快速的吃了晚饭,又给豆豆喝了两口山楂水就拉着他出去了。

    傍晚的西湖边上人很少,漫步在西湖的湖堤上,看着前面蹦蹦跳跳跑来跑去的豆豆,又看了看旁边的齐景遇,在这朦胧的黄昏下她感到无比的安心。

    何处青山不道场,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