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6章 无可奈何

    藏书阁。

    李恒明正在看着一份奏折。

    此时殿内,正有数位大臣,端坐在大殿其中。

    除此之外,就是萧鎡,江渊,商辂,彭时。

    其中,有户部右丞、左侍郎、左侍郎、商辂、右春方大学士、彭时。

    在这些大臣之中,萧鎡和江渊曾经是陈循党的人,而商辂和彭时和高固的关系也很好,自成一脉。

    陈循被李恒明说服,前去救灾,而高谷则是忙于典籍和翰林院的事务。

    这一次的朝会,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

    而这翰林,就是整个内阁的根本。

    翰林院,是由帝国选拔出来的后备力量,在其中供职的,或者在其中工作过的,都被称为翰林。

    在终明王朝中,翰林院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

    虽说从权力上来说,翰林学士是比不上六部的,就算是一般的寺观也比不上。

    然而,它的功能,或说它独特的位置,是其他部门、机构所无法取代的。

    翰林,就是文官的总部,也是官员的后备力量!

    文人们经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成绩优异的,在得到皇上的首肯后,才能被选入翰林。

    可以说,此次科考为文臣们输送了大量的新鲜血液,而翰林则成为了这些新血的汇聚点。

    翰林院的人,主要是编写历史,撰写圣旨,是皇室的侍从,算是文官之中的一员。

    他们不是真正的权力,而是未来的内阁大臣。

    读书人从进士升为翰林,往往会得到皇上的青睐,也会担任文书、文书之类的重任,磨练自己的才能,储备自己的政治资源,很有可能成为中央的重臣,所以翰林特为人所尊敬。

    这些翰林虽然没什么权力,但是身份高贵,因此这些人也就成了“清贵老爷”。

    直到大明晚期,才有了一个规矩,那就是没有翰林院的人,是不能进朝的。

    这群贵人,正是他此次要征服的目标。

    这个道理,李恒明再清楚不过了。

    毕竟,翰林院可是内阁之本,掌握在哪个人手中,就能成为内阁首辅。

    但翰林乃是一种纯粹的清规戒律,简单来说就是一帮没有经过朝廷风雨的老学究,还保持着自己的本心,恪守着儒家的礼教。

    所以,他们虽然没有真正的权力,但在社会上的势力,还是很大的。

    但也正是由于这些人都属于后备力量,和于谦、王直这些内阁尚书等人不一样,他们也是依靠着皇上的恩宠。

    不管翰林院有多好,身份有多尊贵,都要等他们出人头地了。

    万一惹得皇上不喜,这辈子就只能在翰林院做历史了,还不如做个知县!

    所以,他们在文官之中,也算得上是站在皇帝这边的人。

    李恒明可不敢得罪翰林里的那些高官,等高谷收了他,他就可以收拾高谷了。

    “高卿,你的人选,选好了吗?”

    闻言,五位大臣都停止了手上的工作,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了高谷的身上。

    那中年男子闻言,微微颔首,将写好的一份清单拿出来,交给兴安。

    李恒明拿起那份清单,一扫之下,立刻就愣住了。

    杜宁,南京兵部尚书!

    萧维祯,都察院的副使!

    李恒明万万没想到,高谷竟然会推荐这两个人。

    萧维祯精敏,强毅,精明能干,识大体。

    杜宁为人正直,谁也不想得罪他,杜宁掌管着南京军部的一切事务。

    他治军严明,凡是违抗军令的将领,一律缉拿归案,从此之后,武夫悍兵,甚至连目无法纪的军官,都给压得喘不过气来,军纪大变。

    总之,这两个人都是正直的人。

    高谷推荐他们加入宗门,倒也在情理之中,以他的性子,自然不会拒绝。

    但李恒明却很担心,这会不会是自寻死路,自寻死路。

    若是有一天,自己与高古发生了争执,只怕这家伙会召集一群正直的臣子,将自己揪出来,狠狠地训斥一顿!

    再说了,杜宁是翰林出身,萧维祯却不是。

    这一点很细微,但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头脑。

    翰林院中才华横溢的人很多,但都没有什么实战经验。

    原本李恒明想着,高谷一定会推荐一到两名翰林院学士,然后再给他们一些好处,让他们心服口服。

    但这位大学士却没有这么做,反而推荐了杜宁、萧维祯这两个名声在外的人!

    这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正直的人。

    如果是他的话,他一定会将自己的儿子推入内阁!

    “各位卿家的意思呢?”

    李恒明拿出了一份清单,上面的人都没有异议,彭时也是如此。

    在陈循的建议下,江渊萧鎡二人也是欣然应允,任由高古发展壮大。

    所以,李恒明也就无话可说了。

    “现在阁中事务繁多,我也是初掌国政,不如让杜宁和萧维祯两人入阁,主持国事,再向皇上禀报,此事便可定下。”

    闻言,高谷松了口气,十分高兴自己的儿子能这么听话。

    这可真是个难得的好苗子!

    江渊与萧鎡见到这一幕,都是不动声色地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彼此的眼神中看到了担忧之色。

    如果连官爷都这么听话,那么,陈寻还能不能回到朝廷?

    再加上杜宁和萧维祯的加入,光是内阁大臣就有七人之多,根本没有施展的余地。

    内阁大臣和其他大臣,都是有身份的人,平时都是各司其职。

    众人皆大欢喜,纷纷拟定奏折,等候皇上定夺。

    高谷虽然是首辅,但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其他成员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

    因此,在大明初期,有名的内阁往往由三个人组成,例如“三杨内阁”,即仁宣二帝。

    人越多,冲突就越多。

    以前陈循还是阁中丞时,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特别是当阁僚有不同的看法时,都是由他来主导。

    如今七大大臣之中,已经有五人站在了他的一边,那他们两个,又有什么用?

    五个铁骨铮铮的忠臣,随便一句话,就能把我们两个活活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