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三十八章 秦颜挥兵,三辅终战(六十八)

    说到这里,何引不得不为自己的那位师伯说一句厉害。

    在那种情况之下,没有动用皇室隐藏的势力,就将梁冀给收拾了!

    “于是,桓帝利用宦官之力,与中常侍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五人谋议,在延熹二年八月诏司隶校尉张彪围梁冀府第,收缴大将军印绶,徙封比景都乡侯。

    梁冀及妻孙寿即日自尽,梁、孙宗族无论长幼皆弃市。

    连坐而死的梁氏党人中,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等官员达数十人,梁氏故吏、宾客遭免黜者三百余人,“朝廷为空”。

    可以说梁冀擅政,是国朝外戚掌权时期的转折点。

    此前,外戚无论辅政还是擅权,总体上还在维护皇权。

    他们一方面起到了加强内朝权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代替君权成为矛盾的焦点。

    然而,随着梁冀鸩杀质帝,标志着外戚脱离了维护皇权的轨迹,对皇帝开始产生威胁,严重违背了当时士大夫的政治理念和道德标准。

    于是,梁冀遭到了普遍的反对,无论是梁氏家族还是国朝的外戚政治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支点,在梁冀垮台后都走向了没落。

    外戚政治的没落也标志着这三个从老秦人手下叛出去的西北氏族的黄金时期一去不返。

    而宦官势力取而代之,逐渐成为朝政的主宰。”

    何引摇了摇头,没有说话了,只不过提起在炉子上面的水壶,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水!

    “窦武也是窦氏的后人!”张奂眼中带着深意的看着何引!

    “说窦武的话,那就要从窦融等第一代归属于光武的氏族掌权人说起。

    所以,我们先说说外戚专权的黄金时期,他们立下的功劳和影响。

    毕竟,每一个人都不是完人,古有孔子诛少正卯,中有霍去病杀李敢,现有叔祖杀窦武,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事情!”

    说到这里的时候,何引还看了一眼在一旁稳稳躺在摇椅上喝着茶的张奂。

    毕竟,这可是在说他!

    “你何牧筠也会怕?”刘宽看着何引的董卓,不禁摇头失笑道!

    “这可不是怕,而是被当事人逮住了的不好意思!”何引看着刘宽道。

    “你接下来准备说一些什么?”张奂看向了何引!

    “为何梁商以及窦武专权时期,他们和士人的关系良好,一起对付深宫之中的内宦这就要从光武中兴时说起了!”何引摇了摇头。

    “在国朝的早期,马援、窦融、梁统是以军功得位,其后人如马廖、马防、梁松、窦固、窦宪等也是因其贵戚身份而显贵。

    尽管如此,但是他们这些人都非常的重视自身经学素养的提高。

    马援幼时便师事颍川满昌,受《齐诗》。

    永平九年,明帝“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马氏子弟借此学习经书,结交名士,并产生了马严这样学术功底深厚的大家。

    马严乃马援兄子,少时师从平原杨太伯,“专心坟典,能通《春秋左氏》,因览百家群言”,弟马敦亦知名。

    明帝时,马严受诏留仁寿闼,与杜抚、班固等杂定《建武注记》,后虽参与政治、军事,历任御史中丞、五官中郎将、陈留太守、太中大夫、将作大匠等职,但以学识而闻名始终是他区别于其他家族成员的鲜明特点。

    马严子续也“七岁通《论语》,十三明《尚书》,十六治《诗》,博观群籍”。

    这还只是马氏的表现。”

    “而窦氏则是在窦融时期,窦融在上书中谈及子侄教育时曾言:“臣朝夕教导以经艺,不得令观天文,见谶记”,这虽是向光武帝表谦退之辞,却也体现了窦氏在家庭教育中注重经学的一面,而受此影响,窦氏子侄中,出现了“好览书传”、“少好经书”的窦固、窦环等人。

    而同样的梁氏家族中,梁松“博通经书,明习故事”,弟竦“少习《孟氏易》,弱冠能教授”,子扈“亦敦《诗》、《书》”。”

    “从国朝的和帝、安帝时期开始,这三大家族的经学水平逐渐跻身于国朝一流,甚至可以和关东诸多相比,这样之下,他们的家族也开始出现士人化的倾向。

    从学术上说,马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奠定了国朝如今的今古文合流的基础,并培养了郑玄、卢植等一批对在如今国朝之中影响深远的学术大师。

    窦氏的窦章“少好学,有文章”。

    而窦武“少以经行着称,尝教授于大泽中,不交时事,名显关西”,为外戚后,曾上书直言时弊,恳请桓帝疏离宦官,解党锢之禁,言辞恳切,,深具士人风范。

    而在品评之风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