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59章 山口家的女儿

    毕竟跨境的女工输出跟国内的输出还不一样,有可能会有去无回。

    因为这时候的大宋虽然在跟金国打仗,但是长江以南是太平的,尤其是江南地区,非常的富足,对于苦难深重的大和人民来说,那简直就是天堂。

    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人人都想到一个能够安居乐业又能挣钱的地方去。

    使臣见法皇和摄政迟迟不表态,于是派出人,将大宋使臣团来大和国招女工的消息透露了出去,还把薪酬待遇都说了出去。

    于是乎,先是平安京附近的百姓全都涌到了和王港,在海港空地上到处都是黑压压的女工,希望能应聘前往大宋。

    一个个脸上满是焦急,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因为赵桓要求的就是只招年轻女,年龄在三十五岁以下十五岁以上。

    和王出来安抚大家,说大宋很愿意叫大家前往,可是法皇和摄政王还不同意,需要他们表态。

    只要法皇和摄政王同意了,立刻开始招募,和王还指了指海港上停着的百余艘专门运送女工的商船。

    这些船是赵桓专门要求设计,船上每个人都有一个吊床,睡在吊床里,比睡在船板上那可要舒服多了。

    因为这个时候的木船排水量都比较小,在风浪中摇摆的很大,睡在床上左晃右晃,根本无法入睡,但是吊床就不一样,不管船怎么摇晃,它都会像不倒翁一样。

    并且只是轻轻摇晃而已,而不会剧烈的晃动,尤其是一个吊床挨着一个吊床的时候,就会相互支撑,更有利于入睡。

    这种长途吊床装置在大航海时代还没有出现,在宋朝也没有出现,是赵桓带来的后世经验。

    在西方大航海时代,吊床才开始在远洋船舶上使用,但只给水手用,至于贩卖的奴隶,根本不会考虑舒适的问题,会把他们像填鸭一样将他们密密麻麻的塞进一个狭小的空间,只能一排排的坐着,就这么熬几个月,所以大量的工人就死在了船上。

    赵桓当然不会这样对待这群女工,所以他设计了对这个时代来说已经是非常高端甚至奢华的运送女工的商船,不仅有一排排专属自己的吊船,还有专门的女工厕所,整洁的食堂,充足的食物。

    这些对于东瀛女子那简直就是天堂一般,这些女工一个个眉飞色舞的把他们所见所闻告诉了同伴,这成千上万的女工都知道,到大宋的想法更加强烈。

    在得知这件事需要法皇和摄政腾原忠通点头之后,于是这上万女工便包围了皇宫,一起跪在皇宫面前磕头,请求恩准他们去大宋打工。

    跟着这些女工后面的又是黑压压的上万的这些女工的家人,他们听说女工在大宋打工得到的钱,可以通过邮政邮寄回家,哪有不答应的?

    这种事情在大和想都别想,义务免费的徭役那是少不了,想挣钱,门都没有。

    去大宋打工挣钱,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孩子能逃避饥饿,还能挣钱寄回来,一举两得。

    至于女人嫁给大宋,对于百姓来说其实是求之不得的。

    他们可不会像法皇那样去想问题,他们只关心自己,自己的女儿能嫁到大宋,那就相当于有了长期饭票。

    所以这些人都支持女儿媳妇去大宋打工挣钱,这数万人黑压压的包围了法皇所在的寺庙,也包围了崇德天皇所在的皇宫和摄政王藤原忠通的家。

    把年幼小天皇吓得哇哇大哭,因为他们大声的哀求声如惊涛骇浪一般,不停的传入皇宫。

    幸子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她来自于京畿的一个村庄,十六岁。

    只要不是农忙时节,幸子每天都要进山打柴,挑进县城卖掉,挣几文钱补贴家用。

    她的哥哥在城里打工,奶奶长期卧病在床。父亲叫山口,是地主家的仆人,母亲每日去给人浆洗衣服。家里还有几岁大的两个弟妹。

    幸子每天打柴很辛苦,见女儿小小年纪就要担负起养家重任,父亲心中不忍,又没有办法。

    这天山口正在地主家推磨碾米,突然见到院子里十几个下人叽叽喳喳的议论着什么。

    他停下,过去问:“怎么了?”

    一个跟他年纪相仿的老仆从兴奋的说道:“你还没听说吗?大宋到我们大和国来招女工了,十五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都要呢。

    各种工种都有,每个月的基础薪酬是五百文,然后再根据你劳作的数量来计价,如果一个勤快的普通女工,一般一个月能挣到两贯钱。”

    大和国基本上使用的是大宋流出去的铜钱,所以他们的单位跟大宋是一样的,两贯钱那就是两千文,这在大和国这些穷的叮当响的百姓眼中大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一家如果有两千文,那一年就不愁了,没想到一个女工一个月就能挣到。

    这个诱惑难怪让所有人都激动的发疯,听到这个消息山口同样精神一震。

    他想到了家里的女儿,女儿每天下山打柴,累死累活扛到城里去卖,把腰都压弯了,柴火一担最多也就卖个两三文。

    因为柴火山上都有,街上卖柴火的多如牛毛,价格都压得很低,就算天天打柴火能卖出去,通常的时候一个月下来能挣到七八十文就不错了。

    因为很多时候柴火是卖不出去的,如果女儿到大宋去打工,一个月光基础薪酬就有五百文,比他女儿累死累活打柴去卖镇上挣的钱要多得多。

    更何况这还是基础薪酬,还要加上计件,如果说一个月能挣两贯钱,一年下来就有十二贯钱,就算留下一半给女儿开销,还有六贯钱寄回家。

    六贯钱,想想都让人发疯,如果家里有六千文,那就可以在村里买地了,可以自己种地,不用伺候人。

    想到这,他还是不放心,问这消息的准确性。

    那人告诉他,不相信可以到海口和王港去看,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