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5章 三英击败吕布,为何董卓不与他们结亲,反倒想与孙坚结亲

    刘关张三兄弟联手击败吕布,为何董卓不与他们结亲,反倒想与败军之将的孙坚结亲呢?咱们书接上回,吕布战败,逃回虎牢关,张飞提出要擒贼先擒王。理论是对的,可是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张飞在关下,董卓在关上,张飞叫飞,但是他也不会飞呀。关上一阵乱箭飞石,主要再勇也顶不住,只好后撤。

    张飞的二次杀董计划,无疾而终。不管怎么说吧,三兄弟这次是露了大脸了,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其实这话不全对,光有准备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有实力,不然天上掉馅饼被砸死的也有不少,话说八路诸侯同请刘关张三人贺功,派人去袁绍寨中报捷

    总结起来,为什么这次能赢呢?主要是袁家两个搅屎棍不在,他们要是在,还不知道得整出什么幺蛾子呢。袁绍知道前方大胜,按理说,是不是得表彰一番呢?但是他没有,而是把战报给了孙坚,令其进兵。

    你说起人不气人,你自己不上,专门让别人上,你袁绍是来干嘛的?孙坚得到战报,他转身就去找袁术,而且他还不是空手去了,你带着根手仗去的,孙坚以仗画地的,袁术你他娘的太不是东西了。董卓与我,本无仇气,我为了什么呀?我奋不顾身去决死,战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嗣,说到底我还是为了你们家呀,你怎么对我的呢?将军却听信谗言,不发粮草,导致我战败。将军何安?

    你看看今天什么局面,功劳都是人家的,你说怎么办呢?袁术这是什么反应呢?惶恐无言,咱也不知道他是后悔还是被孙坚手里的棒子给吓到了。然后袁术就进行甩锅行动,命人斩了禁谗之人,以谢孙坚。

    但问题是人杀了,可是两人的隔阂已经产生,信任一旦破坏,在建立就难了。袁家兄弟今日的所作所为,都是给自己的未来在挖坑,正在此时,忽然有人来报,虎牢关来个要见孙坚,孙坚辞别袁术,回到本寨,来者何人?

    乃董卓爱将李傕,李傕可不是空手来的,他带来了董卓满满的诚意,他奉命向孙坚提亲,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孙坚之子,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有些让人捉摸不透。十八路诸侯讨董,目前损失最为惨重的便是孙坚,不仅部将祖茂被杀,士卒也伤亡不少。幸好关羽斩杀了华雄,刘关张又击败了吕布,这才使得讨董之战有了重大转机。既然如此,为何董卓不与刘关张结亲,反倒与败军之将孙坚结亲呢?董卓又为何如此看重孙坚呢?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是这个情节的由来,说到这个情节的由来,他并非是作者的虚构,而是出自真实的历史。因为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孙坚才是讨董之战真正的英雄,斩杀华雄的也是孙坚,正是凭借孙坚的一己之力,关东联军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直逼董卓占据的京城洛阳。

    董卓对孙坚非常忌惮,派李傕前来进行拉拢,这才有了结亲之事。罗贯中直接引用了这段真实的历史,在三国演义的架构中来说,是不是有点矛盾呢?其实不矛盾。刘关张虽然合力打退了吕布,但是此时的三人还是光杆司令,没有实力。刘备之前救了董卓,董卓都瞧不起刘备,现在也不会高看一眼,而且正因为这段不愉快的过去,董卓也明白,即使现在向刘备抛橄榄枝也没有戏,但是孙坚不一样,他在关东诸侯中的地位很微妙。孙坚作为江东猛虎,是伐董的主力军,战斗力很强,但是他却不像袁绍、袁术、刘表那样都拥有割据之地。

    因为孙坚不是出身土豪士族,他是靠着军功从底层爬上来的。此时的孙坚还是依附于袁术的一支军事力量。但是孙坚的能力很让袁术忌惮,所以他不给孙坚粮草,想借董卓之手消灭孙坚。董卓正是看准了,现在孙坚与袁术闹矛盾,此时拉拢孙坚的时机刚刚好。董卓给孙坚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希望和孙坚结亲,同时拉了个孙坚子侄的清单,许诺拜这些人为刺史、郡守。

    如果孙坚接受董卓的拉拢,但计也能割据一块土地。按理来说,这个劝降的概率非常大的。毕竟之前他就是用赤兔马和金银拉拢了猛将吕布,反派已经够多了,能平息一起是一起,特别是这个还挺能打仗的孙坚,如果能用最省事的和亲解决了,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董卓显然是低估了孙坚的政治眼光和野心。孙坚当场大怒道:董卓做了那么多被逆天帝的事,我恨不得诛灭他三族,然后诏示四海,不然我都会死不瞑目,这种人我怎么会和他结亲呢?孙坚的意思很明确,你现在是臭狗屎,你女儿也是臭狗屎,我儿子一朵花,怎么可能插在狗屎上?李傕遭到怒斥后狼狈的离开孙坚军营。

    李傕回去见到董卓,他说了孙坚如何无礼?董卓很生气,但也没有办法,还得问李儒怎么办?然后李儒就出了一条绝户计,正是这条计毁掉了大汉的根基。

    什么计策如此巨有破坏性呢?迁都,李儒的迁都理由有二,第一,温侯新败,兵无战心,咱们打不过早晚得输,所以咱们还是跑吧,迁都其实就是给逃跑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第二,近日街市有童谣,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臣思此言,西头一个汉,乃应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传亦十二帝,东头一个汉,乃应光武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一十二帝,天运合回,丞相迁回长安,方可无虞。

    当然咱们不是跑,是为了应天命,汉朝每十二个皇帝一个循环,咱们刚好赶上。首先童谣总得有个出处,大家说这是谁编的?这里咱们先挖个坑。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为什么李儒要建议董卓迁都呢?为什么他就不能鼓励董卓和诸侯们战斗到底呢?因为李儒太懂董卓了,董卓不是一个有全局眼光和有大视角的人,他就是一个更在乎眼前利益的军阀。

    如果换成别人,比如曹操,李儒绝对不会出这个主意。李儒知道董卓进攻没有战略决心,他要是劝董卓打,打输了,他李儒就得背锅。再说当年董卓打黄巾军就是一路逃窜,老董可是老牌的逃跑将军,就算李儒不说,董卓早晚得跑,既然早晚都得跑,为什么不现在就跑了,跑的越早,能捞到的好处越多,迁都这个主意虽然馊,但他太适合董卓了。

    三国演义里的很多计谋,都是量身定做的,什么样的主公选择什么样的谋臣,什么样的谋臣出什么样的主意?有的谋臣在解决问题,而更多的谋臣只是在迎合主公的心思。所以看起来很蠢的计策,之所以能够实,行本质还是符合领袖的想法。

    所以谋士和和主公是互相成就的关系。诸葛亮的伟大,归根到底离不开刘备的支持和信任,作为谋士生在三国,或许没有比拥有一个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主公,更幸福的事情了。

    李儒和董卓其实是三国中很好的一对组合,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迁都之计。说到底,就是李儒预判了董卓的想法,而且这个预判非常准确。正说到了董卓的心眼里,听完李儒的建议,董卓大喜,老董果然要跑,他找李儒出主意。从一开始就是让李儒找一个逃跑的理由,不得不说,李儒就是董卓的贴心小棉袄。

    可是迁都是说迁就迁的吗?必然要面对巨大的阻力,那么董卓是如何克服的最终能迁都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