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96章 山河一统,大魏爵位

    曹操跟秦牧在玉门关外一番攀谈之后,便回到了关内,召见自己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彰。

    “子桓、子文,明日辰时,我军便开了城关,向魏军投降。你们都下去准备吧。”

    “啊?”

    听到这话,曹丕愣了一下,然后咬着牙,非常不甘心的劝谏道:“父皇,我们还没有彻底战败。”

    “儿臣认为,我军还是有一战之力的。臣等正欲死战,父皇何故先降?“

    曹操摇摇头道:“子桓,不要再执迷不悟了。”

    “再顽抗下去,我们只有死路一条。够了,没必要再添无谓的伤亡……”

    “唉!”

    看见曹操心意已决,曹丕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

    等曹丕和曹彰离开中军大帐之后,曹老板坐在帅位之上,沉思良久,终于拿起了一边武器架子上的倚天剑,“唰”的一声,拔剑出鞘。

    他把剑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脸色颇为复杂的感慨道:“秦牧,最终还是你赢了。”

    “天下大乱之后,必有大治。你或许,能开创出远迈文景之治的盛世。”

    “但,我曹操……绝不会向你臣服。”

    “噗!”

    曹操抹了脖子,就这样躺在了帅位之上,睁着眼睛,平静的使自己的生命气息,在不断的流逝。

    ……

    第二天,曹丕、曹彰也遵照了曹老板的遗命,率领残兵败将,献出玉门关和阳关,向秦牧投降。

    得知曹操拔剑自刎之后,秦牧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不过,他早已经猜到了这种结果。

    以曹老板的傲气,是不可能郁郁而久居人下的。

    这样的死法,对于曹操而言,也可以说是一种解脱了。

    秦牧想了一下,便决定,追封曹操为雍公,谥号“怀”,葬于玉门关外。

    在玉门关外的青石大坟上,墓志铭那里,上书“大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外加”大魏雍怀公曹操”的字样……

    不管怎么说,秦牧也是给了曹操一种体面的结局。

    至于曹丕,秦牧封他为安乐侯,食邑谯县一千户,并没有世袭罔替。

    这倒不是秦牧小气。

    而是,随着曹老板的这一死,秦牧也没必要遵照之前的约定了。

    封号、食邑这样的封赐,如果世袭罔替的话,很容易搞出什么幺蛾子。

    曹氏众人,也是有能耐的,倒是不必秦牧过于照拂。

    魏军进入玉门关之后,又兵不血刃的接管了西域都护府。

    秦牧则是班师回朝,折返了洛阳。

    他终于完成了大一统的伟业!

    只是,秦牧要解决的事情,还有不少,尚且不能躺平。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京师洛阳,千秋万岁殿上,群臣都朝着秦牧跪了下来,大礼参拜。

    穿着一袭玄色赤纹的冕服,头戴平天冠,腰间悬着一柄轩辕剑的秦牧,在龙椅之上正襟危坐,挥了挥手道:“诸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

    得到秦牧的许可之后,公卿百官们,这才各自落座。

    秦牧环视一周,朗声道:“现如今,四海已经平定,山河一统。凡我国人,具有荣焉。”

    “在朕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有很多将士殉难,未能见到天下太平,有很多将士立下了汗马功劳。”

    “朕,铭感五内。朝廷也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劳!”

    “王猛、房乔。”

    “微臣在!”

    “你们负责抚恤、封赏将士事宜,务必要做到尽善尽美。”

    “诺!”

    王猛和房玄龄当即答应下来。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治军如此,治国也一样。

    马虎不得!

    秦牧想了一下,又道:“诸卿,朕认为,我大魏之封爵,甚少。”

    “魏承秦汉之制,除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之外,有亭候、乡侯、县侯三等侯爵,不够,还远远不够。”

    “朕意,在亭候、乡侯、县侯三等侯爵的基础上,再加县公、郡公、国公三等公爵,再加郡王、藩王(亲王)二等王爵。”

    “凡我大魏,自朕以后,后世之君,可以此为基准,异姓者,最高封爵为郡王,不世袭,若无功劳,逐一代递减一爵。”

    “陛下圣明!”

    对于秦牧这样的决定,群臣是深表赞同的。

    毕竟,之前大魏跟汉朝一样,只有亭候、乡侯、县侯这三等侯爵,享受着不同的食邑。

    随着秦牧开出了三等公爵,外加郡王这样的爵位,功臣们的上升空间就会更大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爵位是跟俸禄挂钩的。

    不止是名誉!

    譬如李靖,太尉是他的官职,晋阳侯是他的爵位。

    他能领着太尉的俸禄,也能领着晋阳侯的俸禄……

    拿着双份工资!

    “陛下。”

    这个时候,作为尚书令的王安石,手持牙笏站出来,向秦牧进言道:“微臣有事启奏。”

    “请讲。”

    “微臣认为,我大魏既然改革了官制,那么,也有必要改革一下俸禄体系。陛下天恩浩荡,对于功臣的待遇太高,然,这对于国库而言,未必不是一种负担。”

    王安石这属于是话糙理不糙。

    像王安石这样的尚书令,正二品,一年的俸禄是多少?

    一万石!

    那是多少钱?

    要从购买力来看。

    在大魏,一石(一斛)的换算单位,等于十斗,一斗约等于四斤。

    王安石一年的俸禄一万石,那就是十万斗,四十万斤(粟米)!

    按照大魏现在的粮价,两个铜板一斤粟米。

    折算出来的话,王安石一年的俸禄,就是八十万钱。

    再加上秦牧逢年过节,一些杂七杂八的收入,只尚书令的俸禄一项,王安石的年收入,就超过了百万!

    这还是不包括爵位的。

    爵位一样有俸禄,还有食邑的产出等等。

    灰色收入?

    估计在大魏还没有人敢贪墨。

    “不妥!”

    王安石的此言一出,就有大臣站了出来表示反对。

    工部尚书华歆当即反驳道:“王令君,官吏们一年的俸禄,就这么多,如果还要削减,让他们如何生活?如何养家糊口?”

    “若是王令君你这样的正二品大员,秩万石,一家人可以生活得非常滋润。但是底层的官吏,又待怎样?”

    “别的且不说,县令、县长,秩六百石,若是还要削减的话,让他们怎么养家糊口?”

    “如何还能心无旁骛的,为朝廷办事?为百姓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