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9章 神工坊

    临淄,张致府上,举办一场小型宴会,宴请带着数万头牛马前来的甄祥。

    马夔、张宁、许介、孙康等人在一旁作陪。

    上首,张致高举酒杯冲甄祥道:“中山甄家,果然不简单,致在此多谢了。”

    甄祥正在端详着手中的酒杯,闻言连忙站起身来:“我甄家也只是在商言商而已,君侯太客气了。”

    张致笑道:“应该的,要不是甄家,别人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凑齐这么多牲口,还能越过冀州送过来。”

    这话倒不是恭维,几万头牲口,马邑那关市一时半会儿也凑不起来。

    甄家作为数得着的大商人,关系网很强大,是直接用鲜卑首领和连的部落交易才会一下子就能买到这么多。

    都是些普通的驽马,并非战马,再加上甄家的关系,顺利通过冀州,送到了青州。

    当然也确如甄祥所说,在商言商,数万头牲口,价值几亿钱,甄家肯定也能赚不少,更重要的是,能和张致搭上线。

    要论商业,甄家、麋家、卫家这都是大汉顶级的,但现在,多了一个青州张家。

    这固然有张致执掌青州权柄的原因在,但更重要的是张家的商品,比如比蔡侯纸还要洁白细腻的泰山纸,比如现在他们手中的酒杯。

    贵族宴席,一般都用铜盏,普通人家用不起铜,都用陶碗,张致用的酒杯看上去和陶器有些类似,从外观上看,就显得比陶器要好不少。

    张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转头看向马夔道:“牛马都分下去了吗?”

    “已经按照之前统计的数量,交由各地功曹带回了,交给有经验的老农训练个小半年,明年开春,这些牲口就能下地干活了。”

    均田之时,早已统计好了各地的田亩人口,甚至耕牛的数量。

    通过基层小吏,询问老农,得知基本上能够做到十户一头牛或者七户一匹马,就能够用。

    驽马也比牛贵,但是论耕地,还是牛更专业一点。

    张致再次举杯:“这都是甄先生的功劳啊。”

    马夔等人也纷纷举杯表示感谢,很快甄祥就喝的酩酊大醉,被扶下去休息了。

    等他走远,张致才看向许介道:“铁器收购如何?”

    宴请甄祥要把这几人叫来作陪,让甄祥觉出是对他的重视,更是因为牛羊到了之后,准备下一步的工作了。

    “不是很好,如今青州铁价已经是其他地方的三倍了,只有少数零星的商人过来售卖。”

    张致略微沉默一下道:“适当调整一下,告诉他们,可以换粮食。”

    许介一愣道:“不是不允许粮食出售?”

    “如果能换铁可以考虑,不过不能明着来,你不要参与了。”

    转头冲张宁道:“魅娘手下有没有忠诚度没问题,看上去与我们关系又不是特别近的人选?”

    许介是官方的,私底下粮食换铁器这种事情官方不太好出面。

    张宁闻言回道:“有,我暗中扶持了几家买卖,准备去荆州的。”

    “好,随便选出一家,去和那些外地商人暗中联系,用粮食换铁,这样正好,粮食也涨价了,铁也涨价了,对我们来说相当于没涨,对他们来说利润可就高出好几倍了。”

    高额的利润,足够一些人铤而走险,在袁绍曹操这些人反应过来之前,应该能买到不少铁器。

    张致又转头看向孙康道:“神工坊建造进度如何?”

    孙康是大匠负责城建、修路等等,神工坊是张致准备建造的专门制作兵器的工坊。

    之前也有,但是碍于原材料和效率,产量不是很大,兵器,尤其是箭矢,那可是消耗品。

    “神工坊已建成,足以容纳数万人同时劳作。”

    张致点点头,冲许介道:“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执掌神工坊。”

    神工坊是接下来几年青州的重大项目,负责人要非常慎重,首先肯定是要忠心,还得有资历,能压得住人,更得有过硬的技术。

    张致心中倒是也有几个人选,不过许介作为金曹,管理着青州大小的作坊,对其中的工匠更加熟悉,故先问问他的意见。

    许介早有准备,不假思索便给出了答案:“沈老爷子怎么样?”

    沈老爷子名为沈越,是最早被张致从灵县抓的铁匠,出身打铁世家,世代都是铁匠。

    士农工商,商人虽然被排在最后,但起码他有钱,真正过的惨的其实就是农和工。

    沈越技术虽好,那也只够养家糊口,到了泰山之后就不一样了,在张致手下,工匠的地位大幅提高。

    尤其是沈越这种技术好的,拿的俸禄都快赶上县长了,很快就死心塌地了。

    老爷子的好几个儿子都是最好的铁匠,最小的儿子沈正更是张致的五大弟子之一,带着一个团队研究炼钢和连弩。

    这个时代最好的铁器就是百炼钢,所谓百炼钢就是通过反复加热锻打、千锤百炼,除去铁中的部分杂质,成为强度很高的钢。

    平时一把百炼刀的价格都在万钱以上,黄巾起义之后,山贼并起,秩序崩坏,许多世家豪强都有武装保护自己的需求,百炼钢刀的价格更是不断攀升。

    沈家和这个时代的很多铸剑师明白百炼成钢的做法,却不知其原理,而张致则正好相反,他知道原理,但不知道怎么做,后世的高炉炼钢肯定不适合这个时代,而且张致也不知道高炉炼钢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此时已经有灌钢法了,只是还没有广泛的传开,大家最常用的还是百炼成钢,百炼钢的缺点是效率太低了。

    沈正也已经初步摸索到了灌钢法的门径,不过工艺不是很成熟,效率不高。

    作为最早追随张致的工匠之一,沈老爷子资历够,技术也过硬,张致的预选名单中也有他,当即拍板道:“好,那就沈老爷子吧,工匠要严挑细选,注意保密。”

    许介点头道:“我们已经按照主公的吩咐培养了一批工匠,将各项工艺分开,就算一支箭矢都要分成三道工序,大部分人只掌握其中的一项。”

    分工协作是张致早就在推广的做法,现在许介也已经学到精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