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53章 袁绍之死

    冀州,袁绍病重,手下三大派系之间的矛盾和三子之争也愈发明显了。

    袁绍手下文臣武将分为三大派系,最开始跟着袁绍的许攸、逢纪等人,他们大多出身南阳,称之为南阳派。

    夺冀州时,原本冀州刺史韩馥的手下都转投袁绍手下,比如淳于琼、荀谌、辛毗、辛评等,他们出身汝南和颍川二郡,为汝颖派。

    最后则是田丰、审配、张合等冀州当地士族,他们原本在韩馥手下郁郁不得志,直到袁绍执掌冀州后,才混出了名堂,冀州派也成了袁绍手下一大派系。

    这三大派系之间矛盾重重,最初张致一直是防范袁绍时,有这个外部压力在,三大派系还能稍微收敛一下。

    之后,张致打鲜卑、灭公孙、讨江东,虽然有张辽的数万冀州军团在,但也一直没有对冀州出兵,再加上现在袁绍病重,三子争立,三派间的矛盾几乎要拉到明面上了。

    袁绍三子,袁谭、袁熙、袁尚。

    袁谭是嫡长子,本应是袁绍的继承人,但袁绍更喜欢三子袁尚,于是将袁谭过继给了大哥袁基。

    就是袁绍袁术合力讨伐董卓时,被董卓杀死的那个倒霉鬼,原本有袁基在,袁家的家业根本轮不到袁绍和袁术,这回袁绍想起他大哥了。

    把袁谭过继给了大哥,然后把他派出去,坐镇清河,防范张致;袁熙不是嫡子,同样被派了出去,防守北面的安平。

    袁绍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要袁尚接班。

    作为元老的南阳派,比较听袁绍的话,拥立袁尚。

    另外两派不乐意了汝颖派认为该立嫡长子;冀州派则靠向了袁熙,袁熙原本是没有争立的资格的,这下也被架到了火堆上。

    三大派系意见不一,天天争吵,吵的袁绍也不敢轻易定下让三子袁尚接班了,让别人接班又不甘心,于是到底由谁接任这件事,就一直悬而未决。

    袁绍此人好谋无断,面对三大派系和三个儿子的争端,袁绍没了主意。

    这个时候又不偏不倚了,几乎是放任了,矛盾加剧,三大派系间的斗争陷入白热化。

    先是审配抓了许攸的子侄。

    这怨不得审配,是许攸自作孽,许攸年轻时就与袁绍曹操交好,也是最先跟着袁绍到渤海郡的,论资历,在冀州确实无人能比。

    但许攸此人恃功自傲,人又贪,他的家人自然是有样学样,在邺城犯下不少违禁之举。

    正好撞在了审配的枪口上,统统抓住下狱。

    许攸也因此被袁绍罢免了官职。

    元老派的逢纪也不含糊,直接把田丰整下狱了。

    算起来,田丰也算是自找的,田丰虽然是冀州派,但没有掺和到三子争立中来。

    作为袁绍手下首屈一指的谋士、智者,田丰看到了危机,屡次奉劝袁绍抓紧立储,不论选谁,都得明确的立一个。

    袁绍已经打定主意做鸵鸟了,头都埋进沙子里了,田丰非得把他拖出来,让他做个选择。

    不是田丰不懂事,主要是这件事太重要了。

    性格决定命运。

    袁绍好谋无断,这个时候更是没有个定论,而田丰的性格则是,刚、直。

    只要他认定是正确的,明知道袁绍不喜欢,也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做。

    逢纪看出便宜,见袁绍有些不耐了,趁机进谗言,说田丰意图不轨,于是田丰也被袁绍下了大牢。

    搞掉了自己的两大重谋之后,袁绍终于也没能扛过去,关键是临死也没有说出自己的家业到底传给谁。

    没有了袁绍压制,兄弟之间的矛盾直接爆发了,尤其是袁谭和袁尚之间,简直是要刀兵相向了。

    袁熙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张辽第一时间将袁绍病亡,袁谭兄弟相争的消息送到临淄,并提议出兵,趁机拿下冀州。

    对于袁绍之死和他三子争立之事,张致早有预料,得到消息之后,回复张辽,让他支持袁熙。

    因为袁熙得到了冀州士族的支持,手上掌握着张合和他手下的大戟士。

    张辽得到闻歌知雅意,立即派出使者来见袁熙,表示愿意出兵帮他争夺冀州。

    袁熙也不傻,谢绝了张辽。

    刘范见张致掺和进来了,也不甘寂寞,下旨封袁尚为安东将军,冀州牧,支持袁尚继承袁绍家业。

    张致支持袁熙,虽然袁熙没有接受,刘范支持袁尚,只剩下一个名正言顺的嫡长子袁谭,反而没人支持。

    这也是张致和刘范故意的。

    袁谭怎会甘心,再也忍耐不住,也顾不上防守大贞了,直接领兵攻打邺城。

    冀州战争再起。

    周围的严颜、张辽都在关注着冀州的局势。

    在袁谭攻打邺城之时,甘宁带领一万兵马离开洛阳,直奔邺城而来。

    刘范已经明确表示支持袁尚了,自然要有行动支持。

    袁绍活着的时候,明面上降伏了大汉,实际上是独立一方的诸侯,如今袁绍已死,他的儿子争立,不论最后谁是赢家,都不可能有袁绍当初的地位了,必须要投向其中一方了。

    甘宁此举是帮袁尚对付袁谭,也是要趁机争夺冀州了。

    于此同时,太原的马超也蠢蠢欲动,准备趁机攻打常山。

    原本蠢蠢欲动的张辽,在被袁熙拒绝之后,反而按兵不动了,静观其变。

    张致和刘范先后插手之后,冀州的局势有点复杂了。

    邺城是袁绍的老巢,经营多年,各种城防手段都相当完备,其实袁谭也知道想要硬攻相当困难。

    之所以敢放弃清河,回来抢夺邺城,袁谭想的是自己嫡长子的身份,以为凭借这个身份,邺城中会有人支持他。

    结果没想到的是,袁尚对邺城的掌控力还是很高的,根本没有人出城迎接袁谭。

    袁谭只好,硬着头皮对邺城展开硬攻,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一支仅有数百精骑的队伍悄悄靠近了邺城,领头的正是甘宁。

    甘宁奉命率领一万大军前来支援袁尚,半路上,他却把大军扔下了,仅带着数百人快马加鞭的赶了过来,躲在远处一座小丘上,看着袁谭的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