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9章 再劝入仕

    “你说什么?”

    赵胜奇怪的看向赵王,“臣说,赵姬此举虽行,但不长久。”

    “不。不是这句。”赵王丹看向赵胜,“那一宴,收获几何?”

    赵胜明白赵王的心思,笑着回道:“两千金,这还是保守估算,臣听此,也颇为震惊。”

    “两千金!”

    赵王震惊。

    “若举办个十次,八次,岂不是寡人的邯郸,不,寡人的赵国无忧矣。”

    如果是长平之战未开启前,莫说这区区两千金。

    就算四五千金,也入不得赵王之眼。

    可如今……。

    赵国困顿,国库空虚。

    就算是五百金,也能让她如此失态。

    赵胜一脸无奈,“大王,此策虽可,但不长远也。估计也就能举办数次,商人便厌倦了。再者,修建奢靡之所,又能维持多久?还有一月便是春耕之时,百姓还需耕种,维持生计也。”

    她颇为担忧,“如此,为保赵国可以维持下去,能借此敛财的时间,也就一月。”

    “那得想办法让赵姬多举办宴席才是。”赵王若有所思。

    “大王,你之愿,也是我之愿也。”赵胜叹了一口气,“只是……,商人再富庶,也不可能如此奢侈下去。”

    “寡人不管。”赵王大手一挥,霸气十足,“寡人是王,他是臣。臣当为王者而忧,为寡人而虑。寡人说了多举办,他就得多举办,至于如何,他来想。寡人不要看过程,寡人只看结果。”

    “话虽如此。”赵胜眼神精光一闪,拱手行礼,慢条斯理道:“难道大王忘了,那赵姬可并非赵国之臣,更非大王之臣。依臣愚见,不如让赵姬入仕。若如此,臣愿让出右相之位,予以赵姬。”

    赵姬此人才华,比她更甚。

    尤其如今这手让人看不明白的手段,让她颇为叹服。

    赵胜在心里十分希望赵姬能入仕赵国。

    至于秦赵两国未来的关系。

    那不是有小秦人在。

    到时候,将小秦人送予秦国,赵姬留于赵国。

    等扶持小秦人登鼎王位,成为秦王。

    有其父在赵为仕,那小秦人就算不感恩赵国扶持照料之恩,也会被孝道所捆。

    不会与赵国为敌。

    凭借赵姬之手段。

    不需二十年,定能重振赵国之威风。

    到那时,秦赵二国,攻守易形。

    赵王瞥向赵胜,哼了一声,“他不是,寡人的义女是。寡人之义女乃赵国平泽伯也。”

    她背对着赵胜,“寡人知你心思。让男子为官,于周礼不合也。赵国,绝不能因赵姬一人,受诸国之耻笑。”

    赵胜在心里叹了一口气。

    道理是这个道理。

    但国家的强大,并非依靠礼。

    秦国无礼之徒,而如今却成了诸国霸主。

    周王礼数不缺,如今却偏居一隅之地。

    上数百年。

    宋襄公之名,犹传今朝。

    与齐恒公立约。

    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让男子参与国家大事。

    更是以孱弱之国,护佑齐国齐孝公即位,从此声名大显。

    高举仁义之旗帜。

    不因敌人渡河而伐之。

    更是说过,虽寡人宋国欲亡,但不可伐无阵之军。

    可结果呢?

    成了一捧黄土,她人笑谈。

    宋国也消亡于诸国之中。

    “大王。”赵胜劝道:“不能一味尊礼循仁。当思其变。”

    “不用多说,此事不可。”赵王毫不留情的拒绝,“只要其女在赵,不怕他赵姬不为寡人效力。既然如此,何须冒天下之大不韪,拜男子出仕,沦为诸国之笑柄。”

    “大王,那小秦人终究是要回秦,继承王位的。”

    “那就不让她回去。”

    “大王,虽我等与秦势如水火,但双方关系依然能够得到有所缓和的机会。只要小秦人回了秦,继承秦王之位,那我赵秦二国虽不说重归于好,但最起码不另起争端。”

    赵胜真情实意,就差没把心掏出来给赵王看。

    “如今我赵国孱弱,无力再起纷争。只有如此,方能让我赵国有时间重归诸国霸主之位也!”

    “我赵国之崛起,又不是非得需赵姬。”赵王转身,“再者,你莫是忘了,赵魏之盟,是如何破裂?他又教唆赵燕二国开战。如此居心叵测。就算寡人不顾礼法,也不敢重用于他。否则我赵国危矣。”

    “大王,魏赵之盟,如同废纸。若魏王真遵循盟约,也不会坐视我邯郸被围困半载。至于即将开始的赵燕之战,那也是为我赵国考虑。我赵国经邯郸,长平二战已人口凋零,空有土地,却缺乏守土之士,耕地之民。唯有掠夺别国人口,方能兴国。然魏秦势大,赵国不敌也。齐国富庶,赵国无法长久矣。唯有与燕国相争,赵国方能取胜。”

    赵胜对着赵王拱手,“恳请大王三思。为我赵国基业三思。”

    “寡人就不信,没了他赵姬。寡人的基业,我赵国世代耕耘的土地,会毁之一旦!”赵王一拂衣袖,“莫要多言。寡人绝对不会冒天下大不韪之罪过,拜赵姬入仕。”

    他抬步向赵胜走去,“至于你所忧虑之事,寡人自有考量。到时可放小秦人回国,将赵姬留在赵国。”

    “赵姬此人,最注重那小秦人。”赵胜开口道:“若让小秦人回秦,赵姬必然相随。就算强留,也势必不为我赵国献一策。”

    赵王哼了一声,“那就不让小秦人回去。”

    “若不让小秦人回秦,继承秦之主位。如果她人为秦之主,恐会对我赵国不利也。此番我赵国虽胜,但乃是险胜。若无赵姬求来魏楚之联军,信陵君窃符之举。我邯郸恐早已沦陷,赵国定将不存。如今魏赵之盟已破裂。燕国粟腹又得暗示,定会劝说燕王攻伐我国。无论此番燕胜,还是赵胜。燕赵盟约皆破裂矣。而楚国又远在千里之遥。如果秦国再起刀兵。我赵国置于死地矣!”

    赵胜匍匐于地面,“大王,如今我赵国内忧外患,已有国破家亡之相。当拜赵姬入仕,解内忧之虑。扶持小秦人登鼎为秦王,结秦赵之盟,以除外患。如此,臣断言,不需二十年,必重振赵国。五十年定能称霸诸国。百年便能得周失之鹿,问鼎于天下啊!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