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69章 清太宗

    大蒙古国,太祖年间。

    成吉思汗沉默地想着神迹语录彩蛋四的第二段话。

    自己的子孙后辈在进入中原生活了不到百年之后,就已经遗忘掉了过往草原生存的经验和能力了吗?

    就像是已经消失地没有踪迹的匈奴人和突厥人一样,他们已经不再适应草原,那么,除去和妥懽帖睦尔等人逃至北边的蒙古人们,剩余又有多少蒙古人留在了中原,最后变成一个汉人?

    大蒙古国,面对的挑战显然不止一个,且这些挑战间又有所关联。

    ——在先前,建立了元朝之后,他的子孙后代们在适应和应对中原地区的生活和政治时,做的并不好,他们没有能够建立起一套成功的完善的系统和机制;

    而在后来,在元朝倾覆,蒙古人不能再占有中原时,他们没有选择等死而是回归草原——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重新回到草原、回归草原生活的这件事上,他们同样做的不够好。

    他们不能那样适应中原,但是中原的繁华富庶的生活,也让他们遗忘掉了许多草原艰苦生活的记忆。

    看起来,彩蛋三和彩蛋四的内容有所冲突,毕竟,前面才讲了蒙古人没有太多被汉化,他们有宫殿但也还是习惯于居住在帐篷中,不怎么亲自参与中原儒家文化的仪式,这显然都是蒙古传统,他们没有忘记。

    但是,成吉思汗很清楚,这种传统固然是传统没错,但很多时候却也仅仅止步于此。

    蒙古人不汉化,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生活习惯,没错;但是这种生活习惯的具体情况呢?

    草原上,大家都随时可能风餐露宿,可能要连续数日的长途跋涉,而在此期间食物和水源都并不充裕;即使是住在帐篷中,也有可能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构筑多么舒适的帐篷。

    但是到了中原上,他们还是如此吗?

    不,在中原的土地上,即使是按着蒙古习惯生活,贵族们的享受水平也要比草原上远远提升不少。有了这样的经历,他们如何还能适应草原上的生活?

    成吉思汗在思考关于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事情,而他的几个儿子们对此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术赤是最没有紧张感的——中原的事情,和他这一系完全扯不上关系,大蒙古国发展到元朝的时候,他这一系和中原,完全已经是互不相干的两部分了,或许名义上还有些关联,但若真的关乎到什么兴亡大事,那就谁也管不上谁。

    窝阔台则一直在纠结自己的后裔情况如何。毕竟,元朝是拖雷一脉的基业,那他的后裔呢?

    拖雷也没有那么担心,左右元朝的情况已经摆在了那里,后面再如何也就是那样了。

    倒是察合台,还不能放下担忧。他可是看得清清楚楚,元朝西北边,就是察合台汗国,那么元朝灭亡之后,察合台汗国又如何了?

    而且,彩蛋四的第一段,虽说是在肯定大蒙古国、元朝连通东西四方的功绩,但是却也说了这条路在百余年后再次被阻塞——被帖木儿兰。察合台汗国,可就是这条道路上的一员啊!

    通道被阻塞,那察合台汗国又遭遇了什么?

    他不觉得帖木儿兰是察合台汗国的大汗。毕竟,若是如此,那必然会带上“察合台汗国”的名号。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不觉得已经形成的通道被再次阻塞是什么好事。

    即使大政策上秉持着重农抑商,但是每一个头脑清楚的人都明白,“商”这个群体,其具有的价值同样关键。

    有些时候,有些东西和信息就是要通过商人来传送和传递,通过商队来达成一定的沟通交流。这些事情,普通百姓不知道,同时他们通常也不会迁移到其他地方,也不方便迁移;而朝廷,有时候又不适合做一些事情,或者更多精力放在其他更重要的地方。

    这时候,愿意听从朝廷命令的商人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

    何况,是这样一条能够一直向西、连通到远在西边的众多国家的通道。

    就像是大唐,为什么要坚持控制西域的通道呢?当然是因为这里相当重要。

    而且,若是原本没有通路也就罢了,原本有,却又再次被阻隔……

    他叹了口气,转念想起来另一件事,愉快道:“所以说,日后突厥就已经消亡了?”别的消息再论,这个消息可是让他非常高兴的。

    大臣们脸上也都个个带笑,这当然是一件大喜事。与中原缠斗了多年,又与大唐交锋了不短时间的突厥,消亡了!——不管他们是最终融入了中原,还是分散开来有一部分融入了其他草原部族,亦或者是搞了什么西迁,总之,作为名号的突厥,作为主体的突厥,是没了。

    不过,这个过程,想必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即使是要让突厥人变成中原百姓一样的定居,也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若是大唐要主动去做这件事情,更是要花费大量的心力和金钱。

    李世民干脆把这件事情列为一项长期计划,打算在教育子孙的时候也将这一件事教导过去,让大唐的这项政策不会因为皇位更迭就中断结束。

    宋朝,开宝年间。

    神迹结束了,但赵匡胤心中的紧迫感却是越发重了。

    燕云十六州,必须得夺回来,放在大宋的掌控之下才行!

    他心中越发紧迫的同时,还不免有些郁郁:别的不说,从财赋情况上来看,日后的大宋着实富庶,不然也不能支撑得起那年年的岁币,以及那么庞大的厢军和官员的开支。从这里看,没有燕云十六州,仿佛也不是让人那样难以接受之事……个屁!

    大宋再富庶,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撑,也只能是一个随时会被宰割的肥羊——辽看起来是和大宋达成了和平,但那是因为他们衡量过后,觉得不打更划算而已。若是出来一个国君,觉得就要开战,大宋又能如何?

    金也一样。

    大宋,诞生之后所处的环境着实不怎么好啊。

    先有辽虎视眈眈,后又有金人猖狂肆虐,这两个都没有了之后,又在北面出现了蒙古,蒙古啊!

    虽然赵匡胤对这些个异族政权都没有任何好感,但是他也得承认,从武力上讲,蒙古确实有着让人称道的地方。

    如果大宋能够延续下去,那么迟早会面对崛起的蒙古——若要面对蒙古,燕云十六州这样的重地就必须夺回来,才算是一层保障。

    虽然他倒是可以让后世的君王们记得提前解决掉蒙古,但且不说这种做法到底能不能成功,就算是成功了,就不会出现下一个强敌吗?

    赵光美见他神色有异,小心道:“皇兄?”

    赵匡胤回过神来,没有说什么,只是道:“朕觉得,朕的身体近日来更健朗了些。”

    他这也不是完全的搪塞,实在是,经过了赵光义的破事儿后,他觉得自己压根不能再指望其他人——这倒不是说赵光美和他的两个儿子也会搞出什么宫变之类的事情,而是他觉得,在征战四方、统一天下的事情上,他只能指望他自己。

    特别是燕云十六州这样的命脉之地。

    事实上,若非他心中存了这个念头,现如今他也不会有这般的紧迫之感。

    秦朝。

    神迹结束后,嬴政依旧按着自己的步调处理大秦的事务——毕竟,蒙古也好,元朝也好,距离大秦的时间已经太远,若说他能从中获取到的信息,也多是其他方面。

    大秦这些日子以来,也已经从神迹中收获了许多东西,有了一定的进展。

    比如,那个在神迹中虽没有直接说明,但各个朝代都称之为“纸”的书写载体,大秦的工匠们已经有了初步进展,制造出来了一部分有些类似的成品。虽然还不能与神迹中的物品相比,但是也算是有了成果。

    且工匠们也有了经验和心得,下一次再制造出来的,就会更加完善。

    清朝,康熙年间。

    对于下一个神迹故事的太宗主角,清朝的君臣们都心有猜测。

    实在是已经从辽金讲到了元朝,下一个按照常理推断,就是他们大清的太宗皇帝——总不能再退回去讲其他剩余的太宗吧?

    不过,事关大清太宗的故事,按照神迹以往的风格,想来对于讲述的内容,大约也不会有什么特地的隐瞒之意的。那这故事,若是皇上没有发话,他们是听,还是不听?

    康熙并没有关心大臣们的心理的意思,他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虽然大臣们,特别是满洲重臣,基本上对于先前的一些历史都有些自己的记载,但是若是真的事关一些太宗皇帝以及先王们的事情,要让大臣们确切听到吗?

    以及,后续的彩蛋问题——前面的这些个彩蛋,大多都不是什么好事情啊。

    十日的时间转瞬而过。

    【叮咚——欢迎收看万界故事会】

    【本期万界故事会的主题是:盘点那些神奇的太宗皇帝们】

    【本次故事会是神奇的太宗们第八期】

    【此次我们故事的主角就是——清太宗!】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冷冷地看着神迹中的清太宗三个字。

    纵使他已经对于大明的终结心有答案,且还推断出来这后面的清朝极有可能是一个异族所建立的王朝,但是真的看到这一幕,到底做不到心平气和。

    他磨了磨牙,心中对大明后世的子孙升起了浓浓的怒火:他倒要好好看看,他的子孙们是怎么把大好江山丢掉的!

    清朝,康熙年间。

    此次得以在殿中与皇室一同观看神迹的皇亲重臣们数量较之先前要少了一些。

    虽然原本得以进殿的,就算得上是康熙的信重之人,但是这样事关大清先君、乃至后世情况的内容,康熙还是再度进行了一次筛选。

    不过,皇子们除去那些年纪过小的,其他则是基本都被叫了过来。

    后金,天命年间。

    虽然尚不知晓这个“清”是哪个王朝,但是努尔哈赤却有一种自信:这必定是他爱新觉罗家的子孙所创!清太宗,也当是爱新觉罗的子孙。

    只是不知道,这个“清”的国号是何时确立的,还有,这个清太宗,是生前就已经登基称帝,还是属于后人追封?

    他看了一眼自己的重臣和儿子们,心中思考起了另一个问题:若是入主中原,那必然是要借鉴中原的制度的,那么大金现有的制度就会遭到淘汰——他的子孙,哪一个获得了胜利?

    他可不会觉得这能够实现完美的和平过渡,不说史书上的情况,就是努尔哈赤自己的经历就告诉他,这不可能。

    但他在身为大汗的同时,到底也还是一个父亲,有着自己偏爱的儿子。如果可以,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们中能够有更多的得以保全。再者,不谈感情,从传承上讲,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大金最后变成元朝那副样子。

    与努尔哈赤相同的,还有他的几个年长儿子。原本,他们之间的矛盾尚算能够彼此容忍,毕竟现如今努尔哈赤还在;但是,神迹的这个“清太宗”,却是将最终的矛盾直接摆在了几人眼前——到底谁上位成功,又是谁变成了踏脚石?

    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确信,自己就是清太宗;且这个称号还表明了一件事情:大清,成功了!

    他们成功得进入了中原,取得了天下。他的努力、父祖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但是此时的皇太极也没有太多的心情为此而高兴,在得知了成功后,新的问题很快接踵而至:他什么时候驾崩的?是入主之后还是之前?若他突然驾崩,天下未定,那他这一脉还能稳住皇位吗?

    【清太宗,一个猛男。】

    【清太宗,确实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太宗。与大多太宗基本上承父祖基业不同,但也与部分太宗那样是自己打天下不完全相同,清太宗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是的,第一位皇帝,因为“清”这个国号,是在清太宗时期才被确立,进而建立了清朝;同时,他的父亲在位时期,也并未称帝。】

    【由此,清太宗本身对于清这个王朝的意义毋庸置疑。他奠定了清朝的基业,完成了对清朝入主中原的基础建设,建立了一个基础的适用于一统王朝的政治体制,稳固了清朝的主体民族,扫清了清朝入主中原的大量障碍。】

    【作为太宗的一员,清太宗的神奇之处也有很多。】

    【他是兄弟的好兄弟,是蒙古的统一者,是四方的开拓者、谋算者,更是明朝的一生之敌。】

    ————

    ————

    另,有没有人知道,鸦////片战争能不能写?太平天国能不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