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8章 南京保卫战1

    1937年12月25日上午,温暖和马仔们回到了南京上庄园,接到报告,有许多人来拜访温暖,包括孙立人、邱清泉、孔俊令……。

    南京保卫战迫在眉睫,温暖吩咐马仔们在南京紫金山、将军山、上庄园、当涂县十里长山修建暗堡、地道和防空平台。

    下午,温暖到特务处面见戴春风,戴春风一见到温暖就哈哈大笑:“老弟在东北搅得天翻地覆,日本人可是会恨死你的,来,跟我说说东北行动的具体情况。”

    温暖放下手中的两个大皮箱,将东北行动的情况大概说了一遍,又将两个大皮箱打开:“处长,这是缴获的一千万满洲国圆,交给您处理了。”

    戴春风道:“这个我来负责消化,换回的物资处理后到时给你一半。”

    伪满洲国货币为元,1元=10角=100分。伪满洲国货币与日元等值,流通货币为伪满洲银行券,不可兑换金银。

    朝鲜银行券和日元在伪满洲国境内也可自由流通,1933年伪“满洲中央银行”纸币发行额为6亿元。

    伪满洲国圆发行之初和华国的货币一样,都是采用银本位制,1935年11月起,改实施与日本相同的金本位制,与日元等值,另外满铁附属地和关东州也使用朝鲜银行发行的朝鲜圆。

    一开始,纸币和硬币都是由日本银行的造币厂生产,不过后来就由伪满洲国首都新京的伪满洲中央银行生产了。

    由于20世纪30年代国际银价的不断大幅波动,伪满洲国圆在1935年脱离了银本位而与日元固定汇率,随后就接近了与日元的汇率平价,1937年的满洲国圆还是蛮值钱的,虽然不能兑换金银,但可以买到物资。

    戴春风拿出一张支票:“这四百万大洋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长官给你参与保卫南京的军费,南京使节众多,完全疏散民众没办法做到,上峰也为难,你尽力而为就是了,现在你抗日英雄的声名远扬,要注意自身安全,不可一个人随意走动。”

    温暖道:“处长我会注意自身安全的。”随着宝山阻击战和松江阻击战纪录片在全国放映,温暖和敢死队在全国家喻户晓,成了抗日民族英雄,日本人将温暖列为重要的暗杀对象,悬赏1000万银元买温暖的人头,这是第一档次的悬赏金额。

    戴春风道:“你半价卖给孙立人、邱清泉的散弹枪取得很好的近战效果,许多将军都来我这里探问是否可以卖给他们一部分。”

    温暖道:“我的霰弹枪储备有限,到时卖给参与南京保卫战的部队一部分吧。”

    戴春风道:“老弟得胜归来,今晚我做东,给你接风洗尘。”一帮特务处的高层到南京大饭店包厢大喝特喝,科长们看着一年间就成为顶头上司的温暖,暗地里嫉妒的不少,明面上拍马奉承更是全员上阵。

    26日上午,听到风声的孙立人、邱清泉联袂而来,对于这两个抗日悍将,温暖给予了必要的尊重,热情接待,淞沪会战这两人有了冲锋枪和散弹枪,打得更加出色,两人全须全尾地回来了。

    税警总团开到淞沪战场上时,拥有6个团,是一支装备精良的生力军。在蕴藻浜北岸,他们遭受了日军第9师团和第3师团的轮番进攻,连日激战,6个团伤亡过半,后经重组缩编为4个团。

    短短的几天过后,这4个团因为伤亡过重,又重新缩编为2个团,后来补充了1个团,变成3个团。

    等到在苏州河南岸换防时,这3个团,又被打剩为2个,每个团还不足1000人,两个团加起来不足2000人。

    也就是说,原本20000多人的税警总团在淞沪会战中伤亡了18000余人。苏州河北岸,蕴藻浜,每一寸土地都洒满了税警总团将士的鲜血。

    淞沪会战中,华国军队牺牲的将军多达14位。一名参加过淞沪会战的税警总团老兵说起当时的战斗时,双手颤抖,虎目含泪,他用颤颤巍巍的声音说道:“没有经历过那种场景的人,永远都想象不出来那是何等的悲壮。”

    淞沪会战后,日军第18师团在上海的激战地,树立了一块石碑,上书日军第18师团与华国税警总团在此交战,用以纪念那些战死此的士兵。

    品茶期间谈到购买散弹枪和冲锋枪事宜,温暖一口答应卖给孙立人、邱清泉每人各一千支汤姆森冲锋枪和一千支泵动式散弹枪,税警总团军费是不缺的,一个电话就将购买枪弹的款项送来。

    温暖又向他们推荐M2重机枪,两人看了M2重机枪射击凶残的威力,决定各购买30挺M2重机枪及配套弹药。

    下午听到风声的将领纷纷赶来拜访温暖,想要半价购买散弹枪,温暖表示现在半价只能买敢死队员用过的二手散弹枪,这些军费不足的将军只要便宜就行,何况这些散弹枪才使用不到半年,八九成新。

    “七七事变”华日战争开始以来,英、美等国虽然没有支援华国抗战,但相互的贸易还在进行,特别是德国仍与华国进行军火贸易,苏联在签订《华苏互不侵犯条约》后更是积极支援华国武器装备。

    1937年11月,日本在内阁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研究是否要宣战的这个问题,最后结论是宣战对日本方面不利,决定与华国仍维持不宣而战的局面。

    12月2日,日军大本营免去松井石根“上海派遣军”的兼职,任命朝香宫鸠彦王继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感到事态严重,开始重视南京的防守问题。

    11月中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人在南京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 。

    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人没有想到的是,大部分高级将领都主张弃守南京,迁都重庆。

    弃城派以李德邻、白健生等人为首,李德邻认为,南京从军事上来说是个绝地,三面平原,另一面是长江,无险可守。

    如果日本海军控制长江,陆军三面合围,南京守军将无路可退,不如将部队撤往长江北岸固守,阻止日军北上。

    白健生提出,与其固守南京被日军围歼,不如弃城保存有生力量,机动打击日军。

    主守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刘委员等人则认为,南京作为一国之首都,倘若毫不抵抗弃城而走,难以向国民交代,不如放少量部队,象征性地防御抵抗后主动撤退。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人原本以为,将领们会群情激奋,誓死扞卫南京,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家都默默地抽烟,会场一片沉默。

    此时,军委训练部总监唐祥生站了起来,大义凛然说道:“日军已近首都,国父陵寝亦在此处,如不死守南京,既对不起国父,亦对不起统帅。”

    唐祥生表现出来的忠勇,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人大喜过望,立即任命唐祥生为南京卫戍区司令官。唐祥生则当场保证,临战不乱,临危不逃,临难不苟,没有统帅命令,绝不撤退。

    尽管唐祥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各方人士都不看好。尤其是其脆弱不堪的病体,亲临战场观察和指挥都非常困难,实在是难以挑起守卫南京的重任。

    何况他长期没有领兵作战,缺乏实战经验,更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在各路守军中也没有威望,很难如臂使指。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短期固守,预期守城1至2个月, 1937年11月20日,唐祥生发布戒严令,南京地区进入战时状态。

    华国军队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总的部队是刚从上海前线撤退下来的第88师、第87师和第36师,加上从其他地方抽调来的10个师,再加上宪兵部队、江宁要塞部队由军事学院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1万2千余人,满编的话有18万人左右。

    然而除去第10军的第48师及第41师是武汉开来的增援部队是满编的,其余均是上海战场撤出,受创整补中的残部。按唐祥生统计结果是8万人,其中新兵就占了3万人。

    11月16日发布的具体参战部队及主要将领如下: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祥生,副司令:罗卓英、刘兴

    第2军团军团长(第41、第48师):徐源泉

    第66军军长(第159、第160师):叶肇

    第71军军长(第87师):王敬久

    第72军军长(第88师):孙元良

    第74军军长(第51、第58师):俞济时

    第78军军长(第36师):宋希濂

    第83军军长(第154、156师):邓龙光 [30]

    第103师师长:何知重

    第112师师长:霍守义

    宪兵部队宪兵司令(4个团):萧山令

    教导总队总队长(3个旅):桂永清

    此外,还有江宁要塞部队、炮兵部队、特务队等。

    温暖招募的敢死队被列入此外的特务队中,也许是故意的,不想特务队掌握太多的话语权,敢死队现在的实力强大。

    经过在南京城的招募扩充,总人数达到8万人,虽然大多是菜鸟,但有霰弹枪可用,敢死队军饷充足,军纪严厉。

    加入敢死队之前就言明来就是要卖命的,所以大多数敢死队员都有可能会战死的觉悟,全部是底层不得不拿性命换取活路的亡命之徒,军事技能很差,但是短兵相接的话,爆发起来的战力是不可小视的。

    这段时间温暖命令马仔们暗中在南京城散发传单,言说日军为鼓励士气,许诺占领南京后屠城,想要活命的赶紧出城逃命,部分人相信,选择离开,部分人不信,继续待在南京城,也有部分人将信将疑,但故土难离或无地可去,也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