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0章 武汉会战的影响

    为保卫武汉,国军进行的一系列英勇的防御作战,使日寇在推进途中付出了重大代价。

    在长江北岸,日寇在田家镇要塞攻防战中战死287人,战伤866人。

    在长江南岸,在江西马头镇要塞,华国守军与日寇恶战8昼夜,杀伤了大量日寇。

    在富池口要塞同国军与日军血战近10天,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最后,无耻的日寇竟向国军施放毒气才占领。

    在庐山南北,国军与敌展开激战,取得万家岭大捷,日寇伤亡万余人,俘虏30人。

    在大别山地区,国军在富金山顽强阻击日寇,给予了重大杀伤,歼敌万余人,使日军每个中队平均减员到40余人,大队长一级的军官也伤亡颇多。

    同时,张自忠等将领巧妙阻击日军,致使日军付出了5000余人伤亡的代价才得以突破。在河南信阳,国军持续阻击日军,歼敌2600余人。

    在此期间,独立纵队灵活支援了宋希濂、张自忠、汤恩伯、薛伯陵所部,获得了不错的效果,独立纵队也抓住时机自主出击,前后一共弄死了两三万日本鬼子。

    武汉会战期间,华国空军也积极参与了作战。在苏联航空志愿大队的支援下,华国空军与日军航空兵大战7次,击落78架日军飞机,并炸沉23艘日军炮舰,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的阻击作战。

    华国海军在沿江要塞布设水雷,设置岸防炮,击沉日舰多艘,迟滞了日军沿江进攻的速度。

    由于国军顽强、持续的阻击,各路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至10月底才完成由北、东、南三面对武汉的战略包围。

    国军从持久战的战略角度出发,不与日寇决战,从武汉地区撤退,保存有生力量持久抵抗。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以国军主动撤出武汉而告结束。

    从战役角度而言,日军攻占了武汉三镇,控制了华国的腹心地区,取得了武汉会战的胜利,但从战略的角度而言,日军没能实现预想的结束华国事变战略意图。

    日本统帅部认为“只要攻占广州和武汉,就能支配华国”,故此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以迫使华国政府屈服。

    为此日本还妄想:“集中全国力量,在本年内达到战争目的,结束对华国的战争”。

    但华国政府未因广州、武汉被日军攻占而屈服,日本妄想占领广州和武汉后结束与华国战争的战略意图也落空了。

    华国政府在武汉失守后声明:“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抗战之全局,国人要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戮力于全面、持久之抗战。”

    而在日寇占领区后方,大批的抗日民众起来反抗,大片国土又被抗日力量收复。就如日军内部的共识:“日军占领区所谓治安恢复地区,实际上仅限于主要交通线两侧数公里之内地区”。

    因而武汉会战,不仅使日本又遭受了一次战略失败,而且成为日本由战略进攻走向战略保守的转折点。主要原因有二:

    一、速战速决的战略构想被彻底粉碎

    由于国军的坚强抗击,日本动用了此时能够集结的最大兵力,发动了陆、海、空装备上的最大优势,苦战四个半月,不但没能歼灭国军的主力部队,没有摧毁国军的抗战意志,反而让日军的有生力量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根据日军武汉会战的统计资料,第11军战死24506人,负伤17381人 ,第2军战死42300余人,负伤17600余人,还病死900余人 ,加上海军和陆、海航空兵的伤亡人数,总计约10.55万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根据各部队战报,统计出来的日军伤亡人数则为25.6万人。

    武汉会战之后,本来就感到兵力捉襟见肘的日军,随着战线的拉长,兵力不足的弊端益发严重,再也无力组织像淞沪、武汉会战这样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被迫进入战略保守阶段。

    这就使得华国的抗战历程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相持,日本则陷入了最不想见到的持久作战泥潭。

    日本侵华策略从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成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日军作战目标从主要兵力进行正面战场的作战,改成主要进行占领区的“治安”作战。

    二、日本国力因战争耗损过大而经济状况开始急剧恶化

    日本是一个岛国,缺乏战略资源,主要依靠进口,而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是很强。

    “七七事变”时,日本储备的黄金,包括发行纸币的准备金,全部只有13.5亿日元。

    日本的黄金储备量从最开始就限定了这场战争的规模不能太大,时间不能持续太久,否则日本经济就会崩溃。所以日本发动了战争后,却又千方百计地想要尽快解决“华国事变”。

    为了维持侵华战争,日本1937年进口的军需物资总额达到9.6亿日元”。

    到1938年的6月份,为了进行武汉会战,日本连学校教练使用的步枪都被收回用于装备新组建的部队。由于兵员持续增加,日本的能源、粮食、劳动力都凸显不足。

    武汉会战结束后,日本军费的支出逐渐累计至61.56亿日元,已经远远超出了日本的黄金货币储备量,从而使日本经济进入崩溃状态。

    日本已经没有充分保障军队军事物资供应的能力,日本中央统帅部首脑痛苦不堪、压力山大,日军陆相在内部说:“外强中干是我国的现状,时间再延长就很难维持了”。

    在武汉会战之后,日军的装备、人员编制、战斗力,都比武汉会战之前有所下降。这也使得日本不得不改变在华国战略方向,意图“以战养战”、 “以华制华”。

    武汉会战华国广大官兵总体上是英勇顽强的,杀伤了大量日寇,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

    但由于国军的战略战术比较死板,基本是进行阵地防御,与日军拼消耗,伤亡惨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计伤亡超过40万人,其中254628人壮烈殉国。

    华国幅员辽阔,日军可以绕过国军的坚固阵地,鬼子的惯用战法就是迂回包抄。在作战策略上国军也有许多不足:“兵力大多部署成连绵不断的一线式阵地进行防御作战,多采用添油式硬拼,缺乏强有力的战略预备部队。

    在会战过程中,国军经常处于被动地位,每次都是在日军大行动之后才急忙补救,拆东墙补西墙,在指挥体系上,受派系影响很大,不能如臂指使。

    许多兵力资源不是根据作战需要分配,而是按派系、资历拨付,。指挥机构臃肿,命令、报告的传达,从军事委员会经过战区、兵团、集团军、军团、军5个层次才能到达基本战略单位的各师,贻误战机是常有的事。

    第9战区司令长官的陈石叟所写的“武汉会战之教训”相对而言比较实际,他认为:

    一、作战计划不宜频繁变更,不然各部将深陷不能追随之苦,此次会战之最高指导有此弊端。

    二、要充分了解和考虑部队的现状和实力,要有所预判,不能处处追随敌人。

    例如此次撤离武汉的时间,原定8月底,后改为9月18日、9月底、双十节,直至10月20日,国民军事委员会负责人还在武汉没有撤离。

    国军转战数月疲惫不堪、已被敌人重创的部队不得不在金牛、保安一线竭力苦撑,导致后来的转移未能按照计撤退划实施,全军陷于无序溃退。

    三、未经训练之部队不能参战。如此次王陵基部遇敌即溃,导致影响全局战斗。

    四、对装备精良之敌,应诱至山区再与之决战。一到山地,则敌之优势难以发挥,如万家岭大捷是也。”

    日军占领武汉后,温暖派遣30个马仔对波田支队进行血腥的狙杀,每天都有数十或数百波田支队的官兵被狙杀,以致波田支队不敢走出军营、日夜两班轮换睡觉。

    即使波田支队的官兵躲在营房里,半夜也会被迫击炮急袭。

    半个月后,又有差不多一个联队的官兵被马仔们弄死,波田支队有些士兵的精神已经不怎么正常了,无奈之下,波田支队剩下的一个联队被调往他处整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