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章 留在外婆家

    外婆看着妈妈,激动的握着她的手,说道:“哎呀轩儿(母亲的名字),你看你都瘦了,怎么黑成这个样子了,这手!像个男人的手一样。”

    外婆又看看我说道:“哎呀长大了,小伍长大了,都要上学了。”外婆一边拉着母亲的手一边往家里走。先是走过二舅妈的家,又走到专门给猪修的小房子,然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口石头水缸,这是很大一块石头,把中间掏空做的水缸,放在这个地方很多很多年,直到我长大,直到外公去世它都一直在,连位置都没挪过。

    然后就是灶屋(厨房),一个女孩正在用火钳夹着晒干的玉米杆子往灶口里塞。她是三舅的女儿,翠翠姐。外公戴着宝蓝色的老头鸭舌帽忙活着,我立马喊了一声:“外公!”他抬起头微笑道:“哎!小伍回来啦!好好好!”他都笑出声来,这个喜悦是隐藏不住的。

    看着外公外婆打心底的高兴,这和我那冷漠的奶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一边烧火的翠翠姐也懂事的喊了一声:“大姑小伍,你们回来啦!”

    外公说:“快坐快坐,马上开饭了,做了很多很多好吃的!早就听说你们要来了,一大早就捉了个鸭子杀掉!好久没吃家里的菜了吧,尝尝外公的手艺。”

    在二舅家看电视的哥哥和二舅家的两个儿子小毛,银银听着声音也跑下来了。

    大家一起其乐融融的吃了一顿饭,好不热闹,五个孩子,三个大人,热闹极了。吃到一半,住在旁边房子的大舅也加入进来闲聊。

    大人们聊大人们的,聊谁家又生孩子了,谁家要结婚了,谁家孩子辍学出去打工了。小孩子则玩小孩子的。

    其中大人们聊的比较重要的就是我和哥哥要外婆带,担心几个舅舅知道了要吵架啥的,说什么:“要是真的心疼老人,就不应该让外婆带那么多孩子,我妈妈的孩子也要外婆带,孙子和外孙子,终究是是多了一个外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就是舅舅们的意思。

    我妈妈说:“大不了我多出点钱呗。带一个是带,带两个也是带,这么多孩子不是热闹嘛。”

    外婆也说:“我就要带,谁说都不好使,放心,我现在还年轻还动的了,只要有我在,不会饿着哪个孩子一口的。小伍还这么小,能吃的了多少,怎么多了一个孩子还怕我饿着谁吗?”

    后来外婆说,那些亲戚不让带,就是为了把我妈留在家里,让她挣不了钱,在家里又没有几块田土,钱财只出不进的。就像网络上说,我希望你好,但是不希望你过得比我好。

    就这样,妈妈把我和哥哥放在外婆家就又出去打工了。这就是农村的现状,年轻一点的要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拼,老人在家带孩子,这就造成了很多留守儿童。因为老家的经济根本发展不起来,除了种田种地可以买点粮食卖点菜。否则一点收入来源都没有,人家农村连盖房子都是自己动手。

    暑假过完了我也报了名去了夏家庙幼儿园。据说这是一座庙改建成的学校。只能教到五年级,再往上就要去镇上的学校读书了,因为只有几间教室。

    哥哥和二舅家的两个儿子玩的特别好,根本就不带我,他说,女孩子和女孩子玩,男孩子和男孩子玩。我就每天跟着翠翠姐屁股后面。

    就这样一点点长大,我在村子里混的越来越熟,大家都认识我了,因为我的嘴巴特别甜,很会喊人。他们会问:“你是谁家的孩子啊”。我说:“我是轩儿的女儿”他们有的人会不认识我母亲,我就会说:“我是唐德亮家的外孙女儿啊”。这样一说,他们就认识了。

    我每天上学一路上,遇到的邻里乡亲都会给我拿吃的。这家柿子熟了给我拿两个,那家橘子熟了给我塞俩个,这家赶集回来了给我拿两个糯米粑粑,那家吃席回来了给我抓一把糖。揣着这些人给我的温暖,又想起来我那个冰糖化了都舍不得给我吃的亲奶奶。

    外婆忙于农活,从来不肯送我上下学,刚开始她让小毛带着我一块儿,后来小毛跑的太快,我也熟悉了这条路。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条大路,比较远,但是又宽又方便,就是走起来比小路远。还有一条小路比较危险。小路都是田坎,就是水田的边边,我比较小,走起来刚刚好,但是下雨天路滑,一不小心就踩滑了掉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