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8章 你们都不拍了?那我来!

    就在各家公司。

    手里握都着大把短剧。

    却因为审核变严。

    无法播出。

    投入的所有的时间、人力、精力、金钱都要打水漂的情况下。

    顾衡开始搜索,前一世品质和收视都过硬的短剧。

    拍摄质量这件事。

    只要肯砸钱,都能解决。

    所以,这一点肯定不是制约短剧的主要问题。

    重点还是要放在内容上。

    不低俗、不烂大街。

    最好还能够宣传龙国的文化。

    有些爱国的因素在里面。

    想到这。

    顾衡的脑子里,冒出前世看过的一部微短剧。

    虽然只有三集。

    但从第一集开始,就是爆款。

    还曾经被装台表扬过。

    可能收益没有那么可观。

    但也代表着蜜宝传媒的一个态度。

    不只短剧的开创者。

    更要做短剧品牌、质量的引领者。

    “噗……”

    想到这,顾衡没忍住笑了。

    没想到,有一天,自己还能这么擅长上价值。

    《逃出大英博物馆》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美中不足,就是篇幅太小,集数太少了。

    这样一来,留给广告的空间就太有限了。

    这部短剧要拍。

    但只能作为蜜宝传媒旗下短剧品牌口碑和能力的象征。

    如果还想在这个市场赚钱。

    得着一部有长线效应的剧。

    生活化一些。

    “对!”

    顾衡脑子里灵光一闪。

    既然都要去伦敦拍摄。

    不如就到那边找一些纯正的留学生。

    还原《伦敦留学公寓》!

    顾衡这两个方案一拿出来。

    员工们都惊呆了。

    现在短剧市场管理这么严格。

    其他家要么已经赔了不少了。

    要么就是远远的观望。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

    蜜宝传媒不止要拍。

    还要一下子拍两部。

    而且两部都要在伦敦开机。

    公司的人是真的看不懂了。

    好在公司的老员工,对顾衡足够熟悉。

    坚信顾衡会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作为员工的,只要无脑跟随就够了。

    但短剧业务线,有些刚招进来的新人。

    私下可是没少吐槽。

    “顾总啥情况?”

    “之前他停止短剧拍摄的时候就觉得很奇怪。”

    “还以为他是靠实力,避开了严审的风险。”

    “现在咋又开始拍了?”

    “他不会天真的觉得,国内拍过不了审,出国拍就能过吧?”

    但因为是公司新人。

    即便觉得自己的想法有道理。

    也不太敢公然质疑公司副总。

    也就只能几个人私下吐槽。

    甚至动了要跳槽的念头。

    与此同时。

    杨老板直接跟顾衡要来了剧本。

    她倒是想看看。

    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

    能让顾衡在这个风口浪尖,还要去拍短剧。

    “《逃出大英博物馆》?”

    “这个内容可以啊!”

    ……

    “就三集?”

    顾衡没说话。

    只是对着杨老板点了点头。

    “投入产出比是不错。”

    “可是规模太小,总的收益……”

    “不对!”

    “这部剧本来的目标也不是赚钱,对不对?”

    “《逃出大英博物馆》你是要做一个短剧的精品出来,对不对?”

    顾衡一直知道杨老板聪明。

    但没想到。

    现在又长进了。

    一句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略带欣赏地看着杨老板。

    而杨老板。

    此刻完全陷在自己的思考里。

    我就知道。

    顾衡这小子,不会轻易就做什么决策。

    整部剧就三集。

    不敢想象,得有多精彩。

    只是……

    对啊!

    不是要同时拍两部吗?

    一部树立品质的标杆。

    另一部确保收益。

    可是……

    我怎么没看到另一部的剧本啊?

    杨老板想着。

    又翻了翻手里的资料。

    “不是两部吗?”

    “怎么只有一部的剧本啊?”

    顾衡不紧不慢地说。

    “另一部边写边拍。”

    “啥?”杨老板的反应那是相当强烈。

    “边拍边写?”

    “谁写?”

    “你吗?”

    “确定跟得上进度吗?”

    “是要像欧美那样做周更吗?”

    杨老板顾不上那么多了。

    脑子里一下蹦出了太多疑问。

    根本不等顾衡回答。

    一股脑都提了出来。

    确实。

    再此之前。

    内娱不是没人做过周更的尝试。

    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毕竟主流市场还是喜欢一气儿拍完。

    哪怕播出的时候有断更。

    也不会是这种周更的形式。

    观众也早就被市场喂的没什么耐心了。

    任何剧集。

    断更后,收视都会受到一些影响。

    这样一部短剧。

    一集也就几分钟。

    还敢玩周更?

    简直就是疯了。

    杨老板不是质疑顾衡的能力。

    而是她不相信。

    现在的观众,能够对一部新出现的短剧,那么宽容。

    杨老板知道。

    自己能想到的问题。

    顾衡也一定早就考虑到了。

    可是她不明白。

    为什么在顾衡的脸上,看不到一丝的担忧。

    反而是坚定与自信。

    “我不是质疑你。”

    “只是,我现在也不知道那部短剧内容是什么。”

    “你又说要周更。”

    “我不确定,观众是不是有足够的耐心,这样去追一部短剧。”

    顾衡看得出。

    杨老板大概是刚刚问得太急了。

    现在自己又想要往回找补。

    “我想拍一部类似于《爱情公寓》、《老友记》那样的情景喜剧。”

    “内娱这些年,情景喜剧不多。”

    “但是只要能拍出来,能持续播出,效果都是不错的。”

    “这种剧集,大家看着轻松不费力。”

    “每集之间相对独立。”

    “但串联起来,又能看到人物的成长。”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情景喜剧,更接地气,更有陪伴感。”

    “只要角色能在剧里被大家认可的。”

    “对演员个人来说,会有很大的加成。”

    “甚至直接戴上角色的滤镜。”

    听到这。

    杨老板才明白顾衡的用意。

    这家伙。

    不光要在这个市场赚钱。

    还想用打造一部粘性高的剧集。

    用这个剧集来培养新人。

    对观众来说。

    每一位演员,都是养成系的明星。

    这滤镜能有多强大?

    看杨子、张一山他们那一带的明星就知道了。

    成长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黑料。

    都能始终带着角色的滤镜。

    观众对他们,总是能够更宽容一些。

    杨老板想了想。

    只对顾衡说了一句。

    “那我就等你的好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