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二十六章 啃下这块硬骨头

    林森困惑地问道:“我们明明已经彻底解决了系统的共振问题,怎么还会出现这种故障?”

    张恒皱起了眉头。

    他意识到,这恐怕与“光之盾”激光器的高热流密度有关。

    在如此大功率的能量输出下,即便是最先进的冷却系统,恐怕也难以完全抑制住热量的累积。

    “看来光靠结构优化还不行,我们还需要在热管理方面下功夫。”

    徐占龙的话,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张恒环视四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一往无前,彻底解决‘光之盾’的兼容问题,打造一款真正无懈可击的新型武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夜幕降临,实验室的灯光依然通明。

    伴随着键盘的敲击声,一行行代码在屏幕上飞快地滚动。

    “光之盾”的过热问题,成为了摆在众人面前的一道新难题。

    为了找出问题的根源,技术人员们开始对系统的热特性进行全面的测试和分析。

    “从红外热成像的结果来看,激光器在持续发射时,内部温度可以达到200摄氏度以上。”

    陈铭衡指着屏幕上的热力云图说道:“我们已经采用了先进的液冷技术,但在如此高的热流密度下,系统的散热能力还是捉襟见肘。”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现有的冷却方案是基于稳态工况设计的。”

    徐占龙分析道:“而实战环境下的热载荷往往是动态变化的,冷却系统很难实时响应,这就导致了热量的累积。”

    张恒闻言,陷入了沉思。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看来,我们需要一种更加智能化的热管理方案,既要能够适应瞬态的高热流密度,又要能根据系统状态实时调控冷却策略。”

    于是,一场针对“光之盾”热管理系统的升级优化正式展开。

    技术人员们开始探索各种新型的散热技术,从纳米级的相变材料,到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性温控算法,一切能够提升散热效率的方案都被纳入了考虑的范畴。

    经过反复的试验和迭代,“光之盾”的热管理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激光器内部的冷却通道经过优化重布,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三维热传网络。

    而那些精心设计的相变散热材料,则犹如“热量海绵”一般,能够在瞬间吸收大量的热量,化解热点的累积。

    “有了这套全新的冷却方案,‘光之盾’的热稳定性将大大提升。”

    林森信心满满地说:“不管在什么样的极限工况下,系统的温度都能始终保持在最佳的工作区间内。”

    当改造后的“光之盾”再次进行实战测试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又出现了——系统不断优化,它的功耗水平也在持续攀升,竟然已经接近了“大允铭”原有供电系统的极限!

    “这下可麻烦了。”

    陈铭衡焦虑地说:“再这样下去,‘大允铭’的发电机恐怕就维持不住了。可如果不能保证供电,再先进的系统也只能是一堆废铁啊。”

    张恒闻言,眉头紧锁。

    他意识到,单纯地在“光之盾”上做优化已经远远不够,一定要从更高的层次,对整个武器平台的能源系统进行一次彻底的升级换代。

    一场事关“大允铭”未来的技术会议召开了。

    会议室内,张恒环视着在座的专家,语气凝重地说:“各位,我们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光之盾’的加入,已经让‘大允铭’的能源需求超出了现有供电系统的承载极限,如果不能尽快找到一个优化的方案,我们的努力恐怕就要付诸东流了。”

    “我认为,关键是要提高供电系统的功率密度。”

    徐占龙若有所思地说:“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发电技术,能够在更小的体积内,提供更大的电力输出。”

    “不如探索一下微型核反应堆技术?”

    林森提议道:“别看它们个头不大,但发电效率可是化学电源的几十倍,如果能把这项技术运用到‘大允铭’上,供电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微型核反应堆前景诱人,但它的技术难度也不小啊。”

    陈铭衡有些担忧地说:“要想在短时间内攻克这项技术,并实现工程化应用,恐怕还需要举全院之力吧?”

    张恒听着大家的发言,目光炯炯:“诸位说的都有道理,微型核反应堆也许正是我们寻求的突破口。

    我们现在就启动应急攻关,调集所有能够调集的资源,哪怕再难,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啃下这块硬骨头!”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附议。

    “还有一点,我们在提升供电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能源的高效利用。”

    张恒接着说:“‘光之盾’在不同模式下的功耗差异很大,我们要研发一套智能能源管控系统,根据作战任务的需求,动态调配能量,最大限度地降低无谓的损耗。”

    “您说得对!”

    徐占龙恍然大悟:“这就像是‘光之盾’和‘大允铭’之间的‘粘合剂’,让二者在能量利用上实现协同优化,发挥最大的战斗效能。”

    一个全新的科研规划在众人的集思广益中渐渐成型。

    会议结束,张恒站在实验室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灯火通明的科研园区。

    有了微型核反应堆技术和智能能源管控系统这两大突破口,张恒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关实验。

    他们着手搭建了一个微型核反应堆的原理样机。

    与传统的核电站不同,这种新型反应堆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将裂变材料、冷却系统、屏蔽层等关键部件集成在一个紧凑的封装内,大大降低了体积和重量。

    “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核燃料。”

    徐占龙一边调试着反应堆的控制参数,一边说道:“我们需要一种裂变效率高、中子俘获截面小的材料,才能在微型化的同时保证足够的能量输出。”

    “不如试试钍基燃料?”

    林森建议道:“它不仅具有优越的核物理特性,而且在热工水力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