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64章 众多琐事

    原本有不少人还想找补一下心理平衡,觉得徐闻中了头名,是受了上仙的福荫。

    士子不敢有怨言,但不代表天下士子会认可你的水平。

    结果一圈看下来,士子顿时叹服。

    “徐会元之文章,用辞质朴,平白易懂,然字字直切要旨。”

    “原本繁杂之道理,仿佛庖丁解牛一般,疏理得简明无比。”

    “这等笔力,要比华丽词藻更为令人佩服。”

    有人纷纷附和:“不错,我等也处理过政事,深知政事涉及到方方面面,难以周全。”

    “然徐会元之见解,洞若观火,令我等拨开迷雾,豁然开朗。”

    此次出的题目,是很常规的“论知政”。

    徐闻深知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比不上一众举人,于是扬长避短,干脆用最朴实的话语,阐述自己的见解。

    其他几百份试卷都想突显文采,免不了堆砌词藻,看起来有些晦涩。

    如果没有相当水平,根本看不明白。

    唯有徐闻这一篇文章独树一帜,将最深的道理,最复杂的事情,用最直白的话分析得清清楚楚。

    颇有白居易的诗“老妪能解”的感觉。

    徐闻虽然天赋不高,但架不住有张天这个好师父。

    平时在朝堂上但凡有什么不懂,就回家问张天。

    依靠张天庞大的资料库,以及超越时代千年的视角,许多问题直指本质。

    面对一项政令,甚至能够分析出数十年、数百年后,会造成什么后果。

    连皇帝和史尚书等人都时常大为震撼,更别说这些刚入官场的举人了。

    会试之后,没过多久就是殿试。

    殿试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

    贡士们花了两个时辰,当场作答,然后由皇帝钦定状元、榜眼、探花。

    不出意外的,状元又是徐闻。

    如此一来,徐闻达成了科举史上极其少见的荣誉——连中三元。

    乡试第一,称为解元。

    会试第一,称为会元。

    殿试第一,称为状元。

    一同来参加的其他进士,见自己无缘头名,不但不可惜,反而与有荣焉。

    进士之中一些天才绝艳之人,原本可以避开这一届的考试。

    但是,若是下届参加科举,纵使得了状元,也不及这一次的普通进士之名。

    无他,就是与徐闻同年。

    同年在官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系纽带,一般“同年”之间,都会互相扶持,共同进退,形成自己的小圈子。

    能够走到进士这一层次的人,绝对没有书呆子。

    他们岂能看不出徐闻的未来会如何。

    可以说,与徐闻搭上“同年”这层关系,相当于抱到了安朝的第三条大腿。

    加上徐闻风评极好,颇有风骨,既不好色,又不敛财。

    实为天下士子之楷模。

    除了文采差了点,几近完人。

    自然追随者众。

    不过,经过这几年的历练,徐闻做事自有气度,极为沉稳。

    虽然自己颇受年轻官员的拥护,又有张天庇佑,却不骄不躁。

    既不搞自己的小圈子,也不故作高洁。

    连中三元后,没有因喜悦而失态。

    只是宰了几个鸡羊,与家人庆贺。

    看得安佑帝很是满意。

    不愧是上仙的亲传弟子,不枉上仙给他醍醐灌了那么多次顶。

    自此之后,徐闻由徐解元,变成了徐状元、徐三元。

    …………

    消息传回到襄阳。

    张百万比谁都高兴,仿佛自家人中了状元一般。

    逢人就说:“当初徐公子还是秀才的时候,我就说了,他未来是要中状元的。”

    “哈哈哈哈,我老张果然没有说错吧。”

    “当初在悦来酒楼,我家那不孝子,还被徐公子打过呢。”

    张望听得很是无语。

    自己被打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怎么老爹反反复复拿来吹嘘?

    如今自己好歹是张家少主,要出入打理生意的,这让自己怎么见客人?

    不过,这些话也就只敢在心里发发牢骚,张望是绝对不敢当面跟张百万提出抗议的。

    …………

    临安府这边。

    随着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土豆和玉米都迎来了收成。

    土豆和玉米的生长周期差不多,都是三四个月左右。

    两者几乎前后脚成熟了。

    产量跟张天之前估计的差不多。

    土豆湿重的亩产有二十多担,离当初夸下的“一百担”海口还很远。

    但皇帝和百官,以及一众农夫已经激动得不得了。

    这才是第一年,种子还没没有优化,就有如此高的产量。

    将来再优化几批种子,改进一下种植之法,百担可期。

    但玉米就稍差了些。

    结的玉米颗粒倒是不小,但是一根玉米棒子上,只有几十粒玉米。

    棒子上肉眼可见的,有大块的地方留着空白。

    若是全部结满,十担起步轻轻松松。

    即使现在,亩产也有三担之多,已经比稻谷多了一截。

    受此激励,朝廷更加重视农科。

    不但安排了3支队伍专门研究提高土豆、玉米、稻谷的产量,就连其他农作物,都在逐步铺开。

    每年都录取了大量的农科童生加入研究。

    因为农科科举要晋升,需要耕作试验田,总结出增产良法。

    最早负责土豆、玉米的这一批农夫,先后晋升为“农科秀才”。

    一时间,荣归故里,简直比举人老爷还要风光。

    读经义的举人老爷,需要百姓的供养。

    敬畏归敬畏,却不关普通老百姓什么事。

    但农科秀才可不同。

    回到故乡,给农夫指点一下,到了收成之时,产量立竿见影。

    十里八乡的百姓,但凡听到有农科秀才回乡,那都是让族里带着礼物登门。

    只求能够让农科秀才去乡里指点几句。

    一造下来,产量能够与其他乡拉开明显的差距。

    如此一来,农科之人在百姓眼中更加宝贵。

    甚至出现“抢人”的情景。

    受此影响,不少普通百姓的子女也开始走农科一道。

    反正考农科对经义要求不高,能够识文断句就行。

    关键是懂得种庄稼,找出增产之法。

    …………

    整个安朝欣欣向荣,只要粮食产量一上来,人口必然大规模增加。

    到时候,将会是一个远超汉唐的盛世。

    然而,就在此时。

    前去吐蕃“灭佛”的儒、道、佛三家之人,终于激发了第一次天击!

    大半个安朝国土,都能够看到一道天剑般的光芒,自东向西,射入吐蕃高原。

    真正意义上的灭佛,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