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章 重生在省政府部门

    白色的天花板上,绿色吊扇显得有些斑驳,一根老式日光灯散发出洁白的灯光。

    红漆的水泥地板,在日光灯下属透出了一层淡红色的光泽。

    面向西边的黄色木板门紧闭在西南角。

    南面的墙边和西面的墙边各摆放一张办公桌,右边北面的墙边并排摆放了两张办公桌,东面是一个窗口,墙边安装着一排取暖的热水管,东南角落摆放着一副报刊架。

    南面的一张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些办公用品和一部程控电话。

    西面和北面的三张办公桌上都堆放着一堆堆一尺多高的稿件。

    房子中间是一块两米宽几米长的活动空间。

    “我重生了!”

    “我竟然重生了!”

    谭文站在了房子的中间,看着眼前的一切,发呆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确认,自己回到了1992年底在省政府文化厅文化报工作的时光。

    眼前这房子就是自己的办公室。是文化报开设的一个月末版编辑室,专门编发社会热门话题、情感生活、家庭矛盾等方面的纪实文章和一些文艺作品。

    在这个互联网还没有诞生的年代,报刊杂志是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娱乐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月末版,编发的文章非常让读者喜欢,在报刊杂志林立的时代,竟然是畅销全国,销售量最高一期达到一百多万份。

    目前的销售量都是保持在三十多万份。

    这么一份畅销全国的报纸,却是在这间十多平米的小办公室里编辑出来的。

    小小的办公室里,摆放四张办公桌,却是五个工作人员办公。

    月末编辑室主编姜老师,版面编辑刘洁、小程,文字编辑小蒋、谭文。

    五个工作人员却只有姜老师和刘洁两个是正式编制,谭文三个是临时工。

    小程是他父亲跟报社总编李仁盛的关系好进来的,主要负责报社的勤杂工作。李仁盛为了给他一个编辑的名义,安排他学习版面设计,给了一个版面编辑身份。

    小蒋的姐夫是一个市的宣传部副部长,跟李仁盛关系好,把小蒋安排进来的。他的写作才华非常不错,编辑稿件的能力很强,安排他负责月末版的文字编辑工作,给姜老师担任助理。

    谭文却是姜老师安排进来的。

    可他跟姜老师非亲非故,而且在半年前进报社时,两人都是非常陌生。

    当时,谭文是在一所民办大学读书,读了快两年,发现学校就是辅导他们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去拿文凭,那文凭根本不是学校发。

    家里的经济也很困难,这一学期的学费八百,加上生活费用,一年要两千多,除了开始一年,是自己搞的小养鸡场、承包鱼塘赚的钱,第二年都是借贷给他来上学。

    今年,父亲都很难借到钱供他继续读书,上半年学期的学费,都还没有交。生活费都是交情很好的两个同学接济的。

    他就只能离开学校,返回家乡。在家里去一边务农一边自考文凭。

    可他已经走出了家乡那贫穷的山村,那回去了,会被乡亲们笑话。关键在这大都市开了眼界,哪里想再回到山村。

    他就想去找一份工作,一边赚钱一边自学考试。

    反正这高等自学考试,只要有志向去自学的,不管什么文化程度都可以参加。

    去自考办报名取得了学籍,每年四月和十月去参加考试,按照每次报考的课程,把所学专业的门课都考试合格了,就能拿到所学专业的文凭。

    然后,他在跟文友小李聊起了这事。

    小李在师大读书,和谭文都是文学爱好者,都在报刊发表过文章,结交成了朋友。

    小李就像狗头军师一样随意的提议,说那些报刊杂志社稿件编辑后,可能需要重新抄写一下。

    要他写信跟江南文化报的姜老师联系看看,报社需不需要抄写稿件的人。

    谭文没有去想自己的字写得不好,根本就不能胜任一个抄写工作。

    他只想着,自己和姜老师从未谋面,也都不认识对方,不知道会不会帮忙?

    可他求职心切,不管姜老师会不会帮忙,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非常陌生的姜老师,把自己的困难情况告诉了姜老师,也告诉他是小李的朋友。

    让他没想到,寄出信后第三天上午,就收到了姜老师的回信。

    姜老师在信里简单的写着:

    1,报社不需要抄写稿子的。

    2,你可以来试试编辑工作。

    3,试用一个星期,可以就留下。

    4,要是没有试用成功,你另外去找工作。

    谭文拿着拿信,惊得目瞪口呆,没想到从未谋面,非常的陌生的姜老师,这么热情的快速给他回信。

    而且还是让他去试用编辑。

    这是他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从爱好文学写作四年来,发表过几篇小文章,梦想当作家,可就没有想过当编辑、

    这时,他不管自己能不能胜任编辑的工作,激动的在当天下午跑到省文化厅的文化报找姜老师。

    姜老师回信很热情,可见了面显得很平静,面无笑容的告诉他,情况都在信里写明了。他愿意来试用,就在下周一来试用。再补充了一下,工资一百元,加编辑费一起两百多元。

    他得到姜老师准确的答复,就在第二周星期一赶到报社试用编辑工作。

    每天,姜老师拿出一堆作者的来稿交给他,吩咐他选出自己认为好的稿件,不看好的稿件,就要他丢件垃圾篓里。

    他每天坐在刘洁的办公桌上筛选稿件。

    刘洁负责版面设计,她白天除了星期一上午来开会,都不在办公室,只是晚上来办公室拿东西。这就让他和刘洁有了共用一张办公桌的机会。

    三天后,姜老师就要他把选出的稿件编辑好给他。

    到了星期六下午,姜老师满意的告诉他,下周正式来上班。表示他的试用通过了。

    两个月后,报社新闻部主编的亲戚,研究生毕业,想进报社工作。

    报社的人员编制有定额的,不能随便增加人员。

    当时谭文进报社时,刚好还有一个名额,便被姜老师顺利的安排进来了。

    李仁盛就想要谭文离开,把位置让给新闻部主编的亲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姜老师。

    姜老师没有做声,就把这消息告诉了谭文,看看他的想法。

    谭文面对这么好的工作,哪里想离开,马上跟姜老师说了自己的困难状况,想继续留下来,一边工作一边参加高等自学考试拿文凭。

    姜老师二话不说就答应了,立即找了李仁盛,要求让谭文继续留下来。

    李仁盛当时不答应,认为人家是研究生,他一个自学考试,都还没有完全考完,又是临时工,现在要安排一个正式工。

    姜老师只好说:“我在报社,谭文就在报社。”

    然后,他不再跟李仁盛多说,就回到办公室。吩咐谭文安心的工作。并特意表示,他跟李仁盛说了,要他谭文离开,那他就离开报社。

    谭文没想到姜老师如此的帮助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庆幸自己遇上了姜老师这个大恩人。

    李仁盛被姜老师的话顶的哪里还敢辞退谭文,只好留下了他,暂时不接受新闻部主编的亲戚。等以后想办法增加名额再说。

    然后,报社上上下下,都认为谭文是姜老师的亲戚,姜老师才那么力保他。

    此时,重生的谭文很清楚,姜老师是一个很善良、乐于助人的师者,看到他奋发图强,自学成才,非常的关爱。

    而姜老师敢对李仁盛说那样的话,就是仗着他在报社的地位不可动摇。

    这报社的月末版,就是凭着姜老师的才华编辑的好稿件,使报纸畅销全国,名气大震。

    全国不少报社,都学着了江南省文化厅的文化报,开办了月末版,行业里都只知道江南文化报的主编是姜老师,却不知道李仁盛。

    如今,谭文在报社工作了四个月时间了,很感激姜老师对他的帮助和关爱。

    而此时,他看着了墙上的日历,1992年10月22日,星期四,他的眼睛就抽动了几下。

    下周星期三,就是10月份月末版出版的日期。

    在这期的报纸上,刊发了他的一篇评论文章《加强法制建设,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这篇文章一千来字,发出去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接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夸赞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的感人。

    最关键的一点,十多年后,姜老师告诉他,一个星期后,省政府办公厅领导打来电话,高度的夸赞了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说省委省政府领导看了后,非常的重视,要李仁盛带着他去办公厅谈话。

    重生的谭文,很清楚那谈话的意思,就是省政府办公厅要把他调到办公厅去工作,作任前谈话。

    可李仁盛自然清楚这一点,当即回复说,作者不是报社的。

    一下子断了他进入省政府办公厅的前途。

    谭文紧紧的看着日历上的日子,自己竟然重生了,决不能错过这次机遇,一定想办法进入省政府办公厅,开启自己的辉煌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