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章 谋划送礼之计

    这给李仁盛送礼,那是需要钱的。

    谭文可是一个月光族,家里又很贫穷,要给李仁盛送礼啊,在前世,就得去想办法借。

    现在的谭文,就觉得这不是什么难事了。可以利用报社这个平台,借鸡生蛋。

    在报社里的生财之路,一个是发行,二个是广告。

    这发行方面,就是承包报社的月末版的经营权。

    跟李仁盛去说,从下一个月的11月月末版起,一起承包报社的月末版的发行经营权,自己出面,和他一起分成。

    这样就给李仁盛送出了一份大礼,李仁盛听了后,会非常的高兴。

    现在月末版发行有二十万份,零售价是0.5元一份,按照百分之八十的价格批发出去,是0.4元一份。

    一期可以收入八万元,承包费是一万。

    印刷费、运费等各项开支加起来在五万以内,都是由报社垫付,再从收回的报款支付给报社,纯粹的无本生意。这才是李仁盛敢要他出面承包月末版发行权的原因。

    而纯收入可以达到三万。

    在这个工资普遍还是两三百元一个月的年代,这三万元的数字,可是一笔不少的财富。

    然后,自己就是进了省政府办公厅了,一样可以承包这月末版的发行经营权,把弟弟妹妹他们叫来,搞报纸发行。

    前世,李仁盛是想要自己和小程一起承包,暗中就是他们三个人。

    现在,谭文感觉小程那人不适合,一副很高傲的样子,干什么工作却又是怨声载道。弄得报社的上上下下都不喜欢他。

    这要是一起承包报纸发行经营权,那小程会摆不正位置,把他谭文当部下派遣。甚至会在利益上发生矛盾。

    但是,这月末版的发行经营权,肯定不能是他一个人出面,必须是两个。要不然,李仁盛都不好答应。

    那么这个搭档是谁?

    在报社里,谭文想着,没有谁合适。

    但他想到,现在报社的司机离开了,在半个月后,报社会调来一个新司机,叫汪霞。个子挺高,一米八左右,二十七八岁,身材苗条,长得比较漂亮。和他一起坐在总编办公室里。

    然后,李仁盛安排她协助自己的发行经营工作,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

    每次跑印刷厂,或出去办事,都是汪霞开车陪着他。简直成了他的专职司机了。

    谭文就决定,让汪霞一起来承包。

    她可是李仁盛的关系调进来的。

    自己正好想从下一个月起承包,那汪霞刚好来报社了。

    主意一定,谭文就准备明天跟李仁盛提这件事。先跟他说,自己一个人出面承包,和李仁盛一起分成。

    李仁盛肯定不会同意他一个人承包,会提议让小程来,自己再和他好好的商量。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向李仁盛递上橄榄枝。让李仁盛感觉自己投靠他了,成了他的亲信。

    可谭文想到,这个生财之路,不能马上见效,最起码要一个多月后。

    他现在得快点挖到第一桶金,实现财务自由。

    那就是广告。

    这广告,那就是看报刊的发行量和影响力。

    对于文化报这行业性的报纸,除了月末版的发行量大,一个月三四期新闻版,发行量就只有不到一万份。广告经营就不怎么样,无法跟综合性的报纸比,更不能跟党报比。基本上都是一些小广告客户在发布一些小豆腐块的广告信息,没有多少钱。

    谭文前世,到了中央主流媒体后,主要就是做形象专题宣传工作。就是企业出钱,买下一定的版面,把企业的发展等内容写成一篇长篇的专题报道刊发出来,宣传企业的形象。

    俗称“软广告”。

    这个形象宣传,在这个年代,还不流行。各个报社都还没有想到这一招生财之道。

    而一些企业老总和老板们,却很喜欢以这种方式宣传公司和自己。

    那自己就从这里入手,马上去找企业,跟他们谈。

    首先就选定江南五一文化用品公司。

    这是文化系统的公司,是江南省最大的文化用品公司,现在正在改制为股份公司,准备上市。

    然后,成了江南省有名的上市公司之一。

    在这个时候,给他们做形象专题宣传,最符合他们的心思。

    特别是,下周的月末版出来后,自己的那一篇杂感,马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江南五一文化用品公司作为文化系统的企业,订了《江南文化报》,公司的老总肯定会看到那一篇文章。自己就在五一文化用品公司老总面前,成了一个大名人。

    那自己就在下周报纸出来后,跟他联系,五一文化用品公司的老总会很高兴的跟他见面。

    只要和五一文化用品公司老总一见面了,自己趁热打铁的把形象专题宣传快速搞定。

    凭着他前世的丰富经验,争取在下一期的新闻版上,刊发出来。

    还必须以“本报记者谭文”的名义发出来,然后,寄给省政府办公厅。

    那万一李仁盛临时又否认了他是报社的,省政府办公厅的领导看到五一文化用品公司的形象专题的“本报记者谭文”后,就会追问李仁盛了。

    可目前自己还没有记者证,只有报社发的工作证上的职务一栏里标明了“记者、编辑”,便于出去证明身份。可在报纸上,还不能标明“本报记者”。那必须要新闻出版署签发的“记者证”,才能正式以“本报记者”的身份发稿。

    在汪霞来了后,李仁盛给她办理记者证时,顺便给他办理了记者证。

    不是让他出去采访,是便于他出去搞经营活动,便于到火车站给报社的客人买火车票。

    那自己只要把五一文化用品公司的形象广告拿下来了,表示人家一定要以“本报记者”的身份发稿,加上自己表示和李仁盛一起承包月末版的发行经营权,就能让李仁盛马上去新闻出版局,给他办理记者证。

    李仁盛还会高兴的在月末版上给他署上“编辑”的职务。

    现在,李仁盛还没有在报纸上给他署名“编辑”职务。谭文明白,是姜老师的话让李仁盛很不舒服,就不给他在报纸上署名“编辑”职务。

    想了一大圈,谭文又冷静了下来。

    考虑到,这离省政府办公厅的电话,只有十多天,自己能不能在下一个星期的报纸上,搞出一个形象专题出来。

    要是不能搞出来,又不能马上给李仁盛送礼,那自己得另外想办法。

    这时,外面传来了一阵铿锵有力的脚步声。

    谭文一听,就知道是李仁盛来了。

    每天晚上,他都会在十点来钟到办公室来坐坐。

    那现在马上去跟李仁盛递上橄榄枝再说。

    然后,自己再依计行事。

    谭文马上起身,打开了办公室的门,正看到李仁盛打开了隔壁办公室的门。

    谭文马上笑着:“总编,我有事情想跟您请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