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走过河姆渡的稻田,在屈家岭吃上久违的粳稻米饭。

    随着原始人族在对农业的探索,原始人族在耕耘被天灾焚烧后的土地发现其更为肥沃,于是火耕刀种便因此发明而来。

    荃公土伯随着族长,手持石斧将荒野上的树木砍倒,形成一片隔离圈后,将里面的树木、荒草焚烧。

    一天一夜,当火焰熄灭,遗留的草木灰成为最好的肥料,又因经过火焰焚烧后,土地松散,用石质或骨质的耜就可以轻松将土耕耘播下种子。

    等到肥力不够,再焚烧另一片荒地,以此循环。

    在此期间,又发明了石铲、石锄用来锄草,石镰、蚌镰用来收割。

    在新石器联盟的马家浜部落,除了引河水灌溉,已经出现直筒形水井,使得更广大的地区可以灌溉耕耘,不用聚集在河流的二级台地或河网地区。

    农耕文明的发展,使得原始人类居住的范围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

    跟随狩猎队伍,荃公土伯深入洪荒丛林,与不姜山不同,新石器部落的狩猎中,会布置大量的网罟、陷阱、栏栅,节省体力的同时,猎取洪荒猛兽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这次又捕猎到了一百多头那父,因为太多,所以将几只体形硕大的送往部族内宰杀,剩余的将圈养在部族外的兽栏中,待食用时再去屠宰。

    至于其中小牛,则继续喂养,等到养大再吃掉。

    为了庆祝今天的收获,也为了感谢荃公土伯的帮助,部族还特意相送一条驯养成熟的狗。

    可惜因为不能再带其他活物行走诸国录,荃公只能却之不恭,没有接受这只充满灵性的生灵。

    “那荃公土伯,你们可想要什么?”

    荃公道:“我想学制陶。”

    在进入新石器部落联盟后,制陶术便成了这个时代制造技术的代表。

    通过烧制塑造成便于使用的形态各异的泥坯,获得如储存食物、水,烹煮饮食的瓮、罐等陶器。

    陶土一般就地取材,并按照用途加入各种羼和料。

    如细泥陶与泥质陶用作于容器、食器,而为了使陶器受热时不至于裂开,在陶土中加入适量砂砾的夹砂陶,则用作于炊器。

    又因为各地材料不同,在河姆渡会在陶土中添加稻壳,而在有些地区则会加入高岭土烧制出白陶。

    此地的陶器制作方法一般分为两种,用手捏成泥坯的小型陶器,以及搓成泥条然后盘筑成形,再从里外两面加工使之结实、光滑的大型陶器。

    而在仰韶部落中,还会将即将成型的泥坯放在可以转动的圆盘(陶轮)上,通过转动修整泥坯不规则的地方使泥坯完整。

    当泥坯成型,尚未干透时,用工具将泥坯的表面打磨,烧制出来表面光亮的陶器,为磨光陶。

    还可在泥坯上刻画花纹,镂出形状,或在泥坯表面涂抹一层薄薄的特殊泥浆,通过烧制后,泥浆的部位就叫‘陶衣’。

    在泥坯绘上颜料后再烧制就是‘彩陶’,与烧成后再涂抹颜色的彩绘陶不同,彩陶的颜色不易脱落。

    泥坯烧制过程中,采用渗碳的方法,烧制出来的陶器便是‘黑陶’,呈黑色。

    当进入烧制陶器的步骤,先是将成型的泥坯晾干,然后用火烧制,如果是用明火烧,则会由于温度较低,受热不均匀,而产生红褐等异色痕迹,陶器的断面也会有未烧透的夹心。

    于是在烧制陶器的逐渐演化中,形成了特制的陶?,使得泥坯可以受热均匀,提高质量,颜色统一。

    小小陶器能够以土而造,房屋自然也可以据此而建。

    此时龙山部落正在兴建居民之所,荃公土伯来到后,便开始制造长方形的土坯。

    随后砌墙师傅,用土坯错缝垒砌,以黄泥做黏合料。

    等房屋晒干,再架梁、盖顶。

    然后在屋内填土夯实,铺上一层草拌泥、一层白灰面,夯打成硬面,一间土坯房也就大功告成。

    与龙山部落不同,当来到南方部族,河姆渡的房屋基本则是由木头所制成的干栏式建筑。

    利用柱头和柱脚榫卯、平身柱与梁枋交换榫卯、转角柱榫卯、受拉杆件带梢钉孔的榫卯、栏杆榫卯、企口板等榫卯,建造出来的木屋形态各异,结实坚固。

    在河姆渡学了木工,又入磁山学习纺织。

    新石器部落联盟已经有石质或陶质的纺轮,一般为圆形,中间钻有一圆孔。

    在孔中插入一根木棒,转动圆饼状纺轮时所产生的力偶使麻、丝等原料纤维抱合和续接,从而制作成线。

    然后用一端固定在立桩上,另一端系在腰间的简陋织机,将线来回穿梭编织,制成布品。

    “咦?”

    听到土伯惊疑之声,荃公随着他的眼神看去,只见织布师傅手持一把铜制小刀,利用锋利的刃面熟练的将布分割。

    荃公稍稍感受,就道:“这是在野外捡拾的自然铜,通过冷锻制造而成。”

    又向织布师傅一问,果然如此。

    不过随后织布师傅又说:“看两位小兄弟对铜器喜欢,不如去姜寨看看,听闻那里有颇多铜器。”

    荃公土伯对视一眼,那倒要去瞧看看了。

    含铜量高的自然铜,通过冷锻还可制成小型铜器,但含有大量铅、锌的铜矿石,则很难通过冷锻制作。

    而普通的温度又很难将铜融化,于是在陶窑被广泛利用后,里面的高温(1000℃左右)正好接近了铜的熔点,在高温条件下,铜矿石熔为铜液,冷却后便可定型。

    在一番寻觅自然铜后,荃公也如愿制成了一柄铜刀。

    如果说,第一柄石刀,是人与动物的界限。

    那么这一柄铜刀,则将人族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划分开来。

    这不是巧合,因为这柄铜刀代表了其背后蕴藏的制陶业等制造技术的成熟,是对于火、水等能源使用能源利用的提高,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数百万年来原始人族根据需要、经验累积出的智慧结晶。

    而这个时间点,正是夏朝。

    进入夏部落联盟的核心偃师二里头,大量的铸铜作坊占据部落一角,琳琅满目的刀、锥、锛、凿、镞、戈、戚、鼎、斝、爵、盉等定制铜器摆放在作坊之外,等待贵族派人前来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