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3章 棉衣棉裤

    喂完猪,收拾好屋子,江荔宁拿着自己昨天画的设计稿找到江奶奶。

    “奶奶,我的那件棉衣我想做成这个样子。”

    江奶奶接过图纸看了一眼,“噢哟,你这画画得越来越好了。”

    图纸上一个身高腿长的小姑娘穿着一件高领的棉袄,好看极了。

    “你画的这个衣服款式确实比较适合你们小姑娘穿。你这样式在哪里看到的?”

    “昨天去县里的时候,在供销社看到他们卖这个款式。我觉得好看,就想着也做一件这样式的。”

    这当然是假话,供销社的棉衣都是翻领,款式并不是很好看。

    江荔宁画的图是后世很流行的短款棉服款式,简单又好看,在这个年代穿也不会太出格。

    “你喜欢那咱们就做。”江奶奶把图纸放到桌上,进屋拿了布料出来,“你自己画线还是我给你画?”

    江荔宁进屋拿了自己那件小了的棉衣出来,“我自己画就行。”

    江荔宁把布料在临时搭的裁衣服的案板上铺开,又把自己以前的棉衣拿出来,准备比对着旧棉服裁。

    不过她以前的棉衣袖围和肩膀都有些紧了,这次裁片得在袖子和肩膀处多放些量。

    还有袖子和衣长也得比之前的大一些,她每天早上都去空间喝牛奶,应该还可以再长高一些。

    好在这个款式的衣服大了也不影响穿着,反而是oversize的风格。

    因为之前亲手完成了一件棉衣,江荔宁这次做起来速度更快了些。

    江奶奶看着布料上的划线,点了点头,指着一处说道,“这一块还可以剪一个袖口料出来。”

    说着又拿起布料在江荔宁身上比了比,“这袖子会不会长了?”

    “不会。”江荔宁摇头,“我还会长高的,得做大些,免得明年又穿不了了。”

    看着比自己高半个头的孙女,江奶奶笑了,“行,你今年就窜了一截。”

    儿媳妇和老二都不矮,这丫头身高估计还有得长。

    江奶奶看过说没问题,江荔宁拿着剪刀开始裁剪。

    裁布料很简单,对着划得的线剪下来就行。

    江奶奶看着剩下的一截布料,用手比划了一下,差不多可以做条裤子。

    “这料子还剩了些,给你做条棉裤?”

    “棉裤啊?”江荔宁有些犹豫,她可是连秋裤都穿得少,更别说棉裤了。

    她倒是在去北方旅行的时候穿过羽绒裤。

    “对,到时候放一层棉花就行。”

    棉袄江奶奶都是放了两层棉花片,这样更保暖。

    “穿秋裤就行了吧。”江荔宁觉得穿上棉裤后她肯定不会走路了。

    “秋裤哪里有棉裤暖和,等分的棉花下来了就做。”

    江奶奶不等江荔宁同意,擅自决定好了。

    江荔宁现在想着奶奶要做就做,到时候她穿不穿再另说。

    可等到南湖村下第一场雪,江荔宁真香了。甚至还想再多做几条换着穿。

    这七十年代的湘省可太冷了!

    ......

    江荔宁的棉衣做得还算快,不到两天就做好。

    藏青色的棉衣,因为江奶奶舍得放棉花,显得蓬蓬的,看着就暖和。

    江荔宁试穿了一下,很宽松,感觉里面除了毛衣还能再加衣服。

    江奶奶满意的点头,“好看,显得人很精神。还有这领子也好,看着就挡风。”

    蓬松的领子立着,把江荔宁的小圆脸衬托得更加小巧了。

    而且这领子不仅能立着,放下来也好看。

    江荔宁笑眯眯的转了个圈,“到时候我哥的那件也给他做这个式样的,他肯定喜欢。”

    “行。”江奶奶也觉得好,这个样式适合年轻人。

    祖孙俩没想到等江景言的棉袄做好后,到快江奕安不知从哪里背回来一包面料和棉花,说家里人今年都做新棉衣。

    还让江荔宁给他和景杭也做跟景言一样款式的棉衣。

    一下子,这个款式的棉衣风靡南湖村。

    还有好几个女知青拿着布料和棉花让江荔宁帮忙做衣服,送上门的钱不赚白不赚,江荔宁乐呵呵的应下了。

    除了自家人的,江奕安不知道从哪里又拿了些布料来让江奶奶和江荔宁帮忙做棉衣。

    后来,她和江奶奶做的这件棉衣,江荔宁在沈屹洲身上看到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

    十一月下旬,南湖村开始分粮了。

    南湖村每年会分两次粮食,一次是夏收后,一次就是现在。

    永丰公社分粮是人七劳三的比列。

    交完公粮,再留好第二年的种子,剩下的粮食中的百分之七十平均分给南湖村的社员,另外的百分之三十,则按工分分配。

    老江家一共十二口人,除了户口不在这里的江荔宁,在县里上班的江海还有当兵的江奕庭,其他人都可以领那百分之七十的人头粮。

    各地的口粮都是有标准的,根据当地的粮食产量计算。

    一般是全年360斤口粮,收成好一些的地方有420斤,最高的是450斤。

    南湖村是鱼米之乡,收成一直不错,每年有420斤的口粮。

    这420斤是原粮,原粮加工后还会损失一部分。40斤原粮只有33斤能吃的粮食。

    江家劳动力多,江河和江景杭每年都有工分补贴,加上还有两个工人,一个当兵的,这才不至于吃不饱饭。

    这天一早,江荔宁就跟着江奶奶到了大队部的晒场上。

    晒场上已经排好了队伍,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年收成不错,大家都能过一个好年,让人怎么不开心呢。

    江荔宁跟着江奶奶排好队。

    江奶奶和杨红花估算着今年能分多少大米,多少糯米,多少红薯。

    江奶奶说等分了黄豆,她就可以开始做霉豆腐和酱豆子了。

    听到江奶奶说要做霉豆腐和酱豆子,江荔宁忍不住笑了。

    江奶奶每次做霉豆腐和酱豆子都要征用家里的抽屉。

    有时候她忘记抽屉被征用了,拉开抽屉,里面都是发霉的豆子和豆腐。

    站在江家队伍前面的吴婆子也听到了,江家分的粮食数量让她眼红。

    看着旁边笑眯眯的江荔宁,就忍不住想要说她几句。

    吴婆子板着脸对江荔宁说道,“宁丫头,你又没粮食分,你来干嘛?”

    江荔宁的户口不在南湖村,人头粮没她的份。

    但她上了工,是可以领工分那部分的粮食的。

    “我来看热闹啊。”江荔宁笑着说道,“特别是想要来看看你羡慕嫉妒恨的样子。”

    吴婆子家就三个女同志天天上工,儿子和孙子基本不下地,靠着那七分的人头粮,一家子过得紧巴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