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章 第一章 (续)

    五明在临时的办公室备了一段时间课后,就搬到了工厂文化宫一楼那间办公室,这时候工厂又从其他处室抽了两个人,一个是蔡师傅,一个是邓师傅,他们两个年龄都在30岁左右,是来协助五明和芳芳老师办青工班的,为了落实办学用的课桌和凳子等等所需的东西。五明和两个师傅全厂到处跑。这个时候,五明才对山川机械厂生产区内部才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工厂办公大楼在工厂正大门外,大楼坐落在一个小丘前面,这里是工厂的中枢指挥机构,办公楼是一座四方形结构的三层混凝土和砖砌成的楼房,房顶上面覆盖着机制瓦,由前后左右四栋楼房组成外四方形建筑,从办公楼大门进去有一个四方形的坝子,是这栋楼房的内四方形,大概有100多个平方米,地面是用水泥加入白色的小石头、沙子等形成的所谓三合地板,从大门进去左边,有楼梯上二楼和三楼,二楼和三楼都有通向四周办公室的环形走廊,办公楼有几十个房间。这里面有工厂最高领导的办公室,也有一些职能部门的办公室。例如厂长办公室、副厂长,总工程师办公室,厂部办公室,财务处,销售处,供应处,计划处,机动处,保卫处、宣传部等等。这里还有广播室,工厂厂区和家属区都安有高音喇叭,每天早上、中午、下午上班,下午下班都要放广播,早上六点就吹号叫大家起床,然后转播新闻,还要播发工厂的新闻,结束广播的歌曲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早上广播一结束,就是上班时间了。中午12点广播一响,大家就可以下班了,下午上班的广播一般是提前半小时广播,就是叫大家准备上班了,这个时候,就要播放工厂的新闻,当广播结束,也就是下午的上班时间,下午下班广播一响,大家就可以下班回家了。

    从工厂办公楼大门出来分左手走50米左右,就是工厂的正大门了,这里有门卫站岗,人员凭通行证进去,工厂生产区就是在螺观山下的山沟里,周围都修有三米多高的围墙,大门进去就是工厂的铸锻车间,再往里面走就是工具车间、机加车间、烤漆车间、机修车间、冲压车间、理化计量中心、还有变电所、库房、水厂、消防队等等,生产区地方挺宽的。运输队则是在四栋楼门岗出去100米左右一个单独的地方。当时山川机械厂的生活用水要从20里左右的黑水凼水库取水,生产用水是用的工厂附近渔箭河的水。山川机械厂家属区职工生活用的是天然气。生产上,一些工序也要用天然气。工厂还有一个木箱车间,在离办公楼1公里左右的九曲河边,去这个车间,要穿过隆泸公路。另外,工厂还有一个试验场,每一批产品出来都要进行试验。合格以后才能出厂。

    五明听蔡师傅介绍说:“山川机械厂当时是国家部属的一个工厂,始建于1965年,是西安秦川机械厂和华山机械厂主包建的。在这里建厂是因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需要。

    为了讲课的需要,五明又去工厂相关部门查阅了一些资料,对山川机械厂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办青工轮训班期间,山川机械厂厂领导绍武,经常来检查五明他们的工作,绍武是湖南人,方方大大的脸,魁梧的身材,他指示五明他们要认真备课,好好工作,办好青工轮训班。

    五明这时候的人事关系是属于厂宣传部门管,人是暂时借在宣传部的,工资是在人事处领。

    1984年4月16日,山川机械厂第一期青工政治轮训班终于开学了,参加学习的有45人,都是工厂35岁以下的青年工人,当时五明的心情是很激动的,啊!五明要给青工们当老师讲课了,作为五明才25岁的人,扪心自问又有几多的才能呢?

    五明在给青工们讲课时,讲到山川机械厂的历史时,五明说:“所谓‘三线’的意思,就是通常我国把沿海、沿边疆的省份和自治区称为一线,与这些地区相连的省份和自治区称为二线,三线则是指远离海洋和边疆的内陆地区,其核心地带就在四川省和甘肃省。

    五明说:“’三线建设’,则是指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以国防科技和工业交通为主的大规模基础建设。”

    五明说:”三线建设是当时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发展的产物和需要。

    六十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政府继续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60年代初,美国以大量的预算用于扩军备战,准备发动新的战争。此后,美国直接参与越南战争,使越南战争步步升级。美国高空侦察机不断侵犯中国领空,并在日本、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在中国东、南构成军事包围。国际上联合反华的浪潮甚嚣尘上,反对中国的包围圈已经形成。针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中国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三线建设就是这些部署的措施之一,也是当时中国工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按照‘靠山、隐蔽、分散’的方针。新建工厂的厂址选在战略纵深地区。

    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紧张,三线建设很紧迫,1965年,根据当时国务院第五机械工业部的决定,工厂由西安华山机械厂、西安秦川机械厂、和东北的一个厂部分生产线内迁组成,其中以西安华山机械厂和西安秦川机械厂为主。

    山川机械厂的选址工作可谓是一波三折,当时共有四个选址点。第一次选址是江津油溪区金刚沱公社的砍柴坡,第二次选址是大足双路铺、彭家院子、猫儿沟一带,第三次选址是永川区的月琴坝,第四次选址是隆昌石燕桥附近。经选址小组的综合考量,最后决定在隆昌县石燕区新华公社螺观山下建厂。

    在给工厂起第二厂名时,就是在华山机械厂与秦川机械厂各用一个字,取名‘山川机械厂’。工厂还有第一厂名,还有自己专属的通信信箱。”

    五明说:”尽管生产任务重,劳动力紧缺,但想要进入山川机械厂上班,还真不是容易的事。三线工业企业在当时代表着高科技领域,肚子里没点墨水就没资格考试,光文化这一块就已经将当地大部分文盲拒之门外。考试过关还要看其他方面是否合格,三线企业不仅是保密单位,三线企业的职工最初是按部队管理,过了好几年,才按工厂进行管理,山川厂的厂长还是地师级干部呐。”

    青工们对山川机械厂的历史很感兴趣。五明继续给青工们讲工厂的发展历程,五明说:

    “工厂是由四川省十一建筑公司、隆昌建筑队承建,为加快施工进度,地方有关部门还成立民工营进行支援。

    当时一批又一批设备从老厂运到新厂,在搬运这些设备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难题,一个是运输的车辆,有些大家伙汽车都装不下的,再就是路面、桥梁的承重问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修筑了路面,加固了桥梁,采用蚂蚁搬家等办法,硬是把设备搬到了工厂。人员方面,一批又一批素质条件好、技术过硬的人员干部告别故土,唱着‘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就是我的家……’的歌,来到隆昌县螺观山下的荒山野岭,来到工地现场,投入到火热的山川厂建设中。他们头顶蓝天,脚踏青山,最初是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是经常的事,他们艰苦创业,为祖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就是这一批人,他们响应祖国的召唤,从大城市来到山沟,奉献了自己毕生精力,不仅如此,他们还奉献了自己的儿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他们为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人们也不应该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应该说三线建设为防止在中国这片国土上有新的战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当时形势压力很大,急需工厂生产的产品,工厂产品供应也相当的紧缺,山川厂建成投入使用就进入巅峰状态。初期1000多名职工根本赶不上生产任务,为完成生产任,务工厂急招工,山川厂职工人数最多时超过3000人。即使职工人数达到历史巅峰的3000人,但人力依旧紧缺,为了保证完成生产任务,厂领导决定将职工家属能动的都要参与到生产任务中来。此时的山川厂可谓是一片繁忙,机器声更是24小时不停运转。汽车队在保卫处的护送下频繁进出厂门,油库每天都被汽车队占领,检验场也非常繁忙。

    70年代中叶到80年代中叶,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将山川厂带入新的高潮,所以山川机械厂成为当时最繁忙的三线企业之一。”

    五明说:”8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时局的稳定,国防压力也逐渐减少,国家建设方针也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工厂的产品的需求量下降,此时工厂也进入产能过剩期,国家出台三线企业产业调整政策,将部分三线工厂转为生产民用产品。”

    五明说:“当时山川机械厂是部属工业企业。1980年,工厂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工厂开始生产民用产品。山川牌加重自行车,80年代中期,生产的山川牌加重自行车曾风靡一时。山川牌自行车获得了四川省优质产品称号、远销23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及东南亚地区,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五明说:“山川机械厂生产的产品,还获得过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这是很不容易获得的荣誉,因为山川机械厂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宝贵资源。”

    经过20多天的学习,第一期青工政治培训班总算是顺利的办下来了,培训班还组织青工们到古宇湖去游览了一天。这期青训班结束时,五明和其他老师一起和青工们还照了一张合影,在这以后,五明他们于1984年的6月17日又办了第二期青训班。

    青工班轮训任务完成后,五明的人事关系落实在了山川机械厂教育处。五明的办公桌就搬到了厂职工学校二楼的办公室,成为教育处的一个文化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