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章 第三章 五明考上电大了

    一个人生命的范围,就是所走过的路、遇过的人、见过的风景、发生的故事和收获的回忆。人间烟火,不是局限于柴米油盐的熏染,在被岁月淹没的老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到万千精彩。

    有风听风,下雨看雨,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星辰,生活并没有深意,雨中观花,衣袖添香,幸福和遗憾都藏在日常里 ,活着自己的执着,活着自己的单纯,活着自己的痴醉,活着自己的梦想,知五明者,谓五明心忧;不知五明者,谓五明何求。只要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向善的心,做一个内心简单、干净的人,相信快乐和幸福,就会一直在身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愿善良的心,与生命一路同行!

    五明觉得,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径亦通幽,曲折亦风景,

    五明在山川机械厂教育处上班期间,了解到1985年山川机械厂电大班要招一个文科班,要招收党政干部基础专修科、汉语言文学、法律学、档案学、新闻学等专业,于是五明就准备报考党政干部基础专修科这个专业,报考这个专业要参加中央电大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的科目是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于是五明买来了复习资料,就一边学习,一边工作。

    五明在山川机械厂教育处工作期间,到四川省内的有关高校联系山川机械厂委托培养人才的事,到四川大学联系委托培养人才的事,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去看望工厂送到那里培养的职工,在自贡邓关四川轻化工学院那里去联系委托培养的事,到重庆医学院去联系委托培养儿科大夫的事,到重庆大学联系委托培养焊接人才的事。

    五明首先坐重庆到成都的绿皮火车到了成都。住在工办招待所。

    在这之前,五明已经去过成都几次,但都是比较匆忙的,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看成都这座城市,这次来成都,因为是出差,车费、住宿费都能报销,加上时间也由五明自己支配,比较充裕,所以五明就去成都的高校和景点参观了一番。

    五明首先来到四川大学,去招生办公室了解一下学校招生委托培养的专业,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给五明介绍了情况,五明了解到没有五明需要了解的专业,就起身告辞,顺便在四川大学的校园里参观了一下。

    四川大学位于成都市武侯区,在锦江边上,挨着九眼桥,地处成都繁华地段,交通方便。望江校区是最具有生活气息的校区,开放的校园总是熙熙攘攘的,路上莘莘学子上课的身影,也有悠闲散步的居民,二者毫无违和地组成了一幅和谐画面。校园里,古色古香的办公楼和教学楼,绿树成荫的校园里,这些都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有厚重历史的校园。

    五明在成都联系了在重庆江陵厂一起学习的毅毅,他当时在成都光明器材厂宣传部上班,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成都人,他知道五明去成都了,特地请假出来陪五明一起在成都游览了几个地方。毅毅对成都的景点比较了解,五明和毅毅首先来到在四川大学附近着名的成都望江公园游览。

    望江公园位于成都市九眼桥锦江南岸,是成都市着名的旅游景点。

    毅毅说,望江公园前身是明清两代时,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先后建起的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建筑,民国时辟为望江公园。

    毅毅说,望江公园最宏丽的建筑是高39米的崇丽阁,其名取义于晋代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中的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一句,因其一直矗立在锦江岸边,民间称之为望江楼。吟诗楼是依据薛涛生前的吟诗楼修建的,三叠相连、四面敞轩的楼身掩映在江边柳荫竹影之中,波光云影相衬,显得格外秀丽飒爽,颇具画意诗情。

    五明看到,望江楼共4层,上两层平面为八角形,下两层为四方形。每层的屋脊、雀替都饰有精美的禽兽泥塑和人物雕刻。

    楼上写有两幅对联,

    第一联是杨宗蔚作:

    “汉水接苍茫,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万里朝宗东入海。

    锦城通咫尺,听纷纷丝管,送来些鸟生花气,四时佳兴此登楼。”

    第二联是什邡人李吉玉所作: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毅毅说,因薛涛一生爱竹,后人便在园中遍植各类佳竹。薛涛赞颂竹“虚心能自持”“苍苍劲节奇”。望江公园荟萃了国内外一百多种竹子,其中不少品种是很名贵的。

    五明看见这些竹子姿态万千,各有妙趣。如粉箪竹,通身粉白,好似冰肌玉骨的婷婷少女;人面竹,在接近根部的竹干上重重叠叠地布满奇节,就像一张张人的面孔;佛肚竹的节间光滑凸出,犹如笑罗汉的便便大腹。还有质地坚韧的方竹,躯干高大的鸡爪竹,飘逸潇洒的凤尾竹,文雅娟秀的观音竹……它们各逞丰姿,而又和谐相处,或互抱成丛,或交织成廊,或夹成浓荫幽径。

    毅毅说,人们把这幽篁如海,情趣无穷的园林,誉为“竹的公园”,中外游客、诗人常来此寻幽访古,流连凭吊。

    薛涛塑像位于园中幽篁深处,1984年建成。塑像高3米,由汉白玉雕成,四周碧水环绕、地面绿草如茵。为公园的品种竹区。苑内翠竹丛丛,叠石配景,汉白玉石碑上刻有薛涛和历史名人咏竹画竹的佳作,构成一幅幅的竹石图景。

    毅毅给五明介绍了薛涛的生平,薛涛字洪度。生于中唐、大历五年(公元七七〇年)。原籍长安,儿童时随父亲宦游成都。八、九岁就能作诗,性情敏慧,思想开朗。父卒母孀,诗名闻外,且好交际,十六岁时,韦皋镇蜀,召她侍酒赋诗,遂入乐籍。二十岁时因事获怨,被皋罚赴 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献诗陈情始解。她回到 成都后即脱乐籍,隐居于西郊浣花溪甚久。韦皋镇 蜀二十一年,御吐蕃,和南诏,边功甚伟,幕府州刺人 才济济,其后一些人成为着名的将相,她得与他们 唱和往还,故尔后声誉益隆。三十八岁时,武元衡继镇西川,因重其才,奏为校书郎,虽未实授,时人则号为女校书。后世妓女称为校书,其典出此。毅毅说,薛涛四十岁时,元稹为东川监察御史,慕涛欲见,严绶遣往,与稹聚于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她似 属意于稹,但长于稹十岁;稹则爱情不专,数月后 又遭移贬,薛涛遂终身未嫁。

    毅毅说,浣花溪人多业造纸,薛涛因喜写小诗(即律绝两体),惜笺纸幅大;又因性爱红色,遂命匠创为深红小笺,其特点一为染色,二为实用,三为节约, 时人以为便,称为薛涛笺,风行千载。

    毅毅给五明介绍了薛涛的诗:

    “春望词(四首)

    薛涛

    花开不同赏,

    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

    花开花落时。

    槛草结同心,

    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

    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

    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

    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

    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

    春风知不知。”

    五明和毅毅两人还乘公交车,去新都宝光寺,数了五百罗汉。

    五明看到,宝光寺位于成都市北郊18公里处的新都,是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是公认的成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收藏文物最丰富的一座佛教寺庙,每年都有众多游览、朝拜者前往。

    毅毅说,宝光寺最早晚建于隋代,隋代名叫“大石寺”,寺中的塔叫“福感塔”。 相传是为存放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在中国所建的十九座宝塔之一。

    毅毅说,以后的千年中,宝光寺几经兴废。现存的宝光寺建筑组群修建于清康熙到光绪的两百多年间。整体上,以宝光塔为中心,宝光寺保持了中国南北朝至唐代塔寺一体、以塔为主、前塔后殿、塔居中心的寺庙建筑格局。

    五明和毅毅到达宝光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面大照壁,五明看见人们会在上面摸福字,大树掩映下平和清雅的山门,让人心静。依次可看到天王殿、钟鼓楼、舍利塔、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侧殿有罗汉殿,可体验数罗汉,卜吉凶。

    五明和毅毅过天王殿 ,一座巨大的方形宝塔扑面而现。由于天王殿和塔之间的空间狭窄,人不得不坐井观天似的仰视宝塔。肉眼可见宝塔微向西斜,所以此塔素有"东方斜塔"之称。

    毅毅说,相传古时地震,宝塔摇摇欲坠,佛教徒冒生命危险前来保护,感动了上苍,派来四位与塔同高的天神在四周扶持。其中一个用力过猛,塔就从此向西倾斜了。

    五明和毅毅走进宝光寺,仿佛走进中国佛教建筑文化长廊。在这里,古代建筑成为寺院的主体,匾额楹联成为建筑的眼睛。佛家智慧浸润于建筑,淡淡墨香沉聚于匾额,浓浓诗意镌刻于楹联,不仅给予你空间之美,更以匾额蕴含深刻哲理、楹联富藏格律谜趣给予您心灵的滋养。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毅毅说,此联为何元晋书。寺庙对联,多寓佛教哲理。上联大意是说:从出家人看来,世间一切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不是法也是法,法也不是法,叫人不要执着;下联大意说:人间的事情,没人了结时,轮回不停,苦海无边,只有不了了之,无挂无碍,烦恼解除,方可得清净自在。但这也不是真正了结。那又怎么才能了结呢?只有得了“无上正等正觉”,“波罗密”才是极乐。这个答案这里没有说,佛经讲得明白。说来实在玄妙,反正有信仰自由,可以宣传,信不信由你。

    “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熟?

    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

    五明和毅毅看见宝光寺坐北朝南,整体建筑群由两条平行的建筑轴线构成。其一为禅宗寺院的建筑群。以宝光塔为中心,为一条对称庄重的建筑中轴线所统领。其二是净土宗寺院的建筑群,以罗汉堂为参照,有一条非对称状的建筑轴线。纵向空间组织上着,禅院为主轴线,各殿大气辉煌,鲁院宽敞、舒郎、庄严。净土院为主轴线。采用一系列体制较低的殿堂,院落紧凑、幽静。

    毅毅说,到了宝光寺,就不得不到宝光寺的罗汉堂,它建于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内塑佛、菩萨、祖师59尊,罗汉518尊,每尊高约2米,其中还有康熙、乾隆塑像分别一尊。造型优美,彩绘贴金,千姿百态,妙趣横生。且它是中国罗汉堂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

    很多东西,我们不去亲手接触它,观察它,而凭别人的讲述和文字的记载,是很难真正感受到它的存在的。这次来到宝光寺,虽时间短,但收获颇多。五明既欣赏古代宗教建筑的雄伟瑰丽,又感受到了寺庙内玄妙的宗教气氛,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学问里面还要行万里路的意思吧。

    五明和毅毅还到新都的桂湖参观了一下。

    新都桂湖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距离成都市约18公里。桂湖始建于初唐,原名“南亭”。

    毅毅说,明代状元,着名学者杨慎(号升庵)在此沿湖广植桂树,饯别友人,作诗《桂湖曲》,“桂湖”由此而得名。

    毅毅给五明介绍道,杨慎,字用修,号升庵,生于明弘治元年(1488 ),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 ),四川新都人,官翰林院修撰,经院讲官,24 岁中状元,因议大礼,被流放云南,72 岁死于云南戍所。杨升庵是着名的学者、诗人和文学家,对哲学、史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学科都有极深的造诣。他一生博学多闻,着作达四百余种,着有古乐府杂言名作《三岔驿》,七言古诗《垂杨篇》,七言律诗《春兴》、五言古诗《海口行》和七言绝句《滇海曲》等名篇。《明史·杨慎传》称:“明史记诵之博,着述之富,推慎第一。”

    毅毅说,杨升庵的作品之一《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也为很多人熟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五明不禁称赞,”真乃好词。”难怪被三国演义引用为开篇的词作。

    毅毅说,桂湖全园占地面积约4.8万平方米,是一座人文凝重、环境优雅的古典园林。园内亭台楼榭清代古典建筑共20余处,有成都平原保存最为完好的850米明代古城墙。

    桂湖的荷花和桂花因独具特色而闻名全国,被誉为全国八大荷花观赏胜地和五大桂花观赏胜地之一。盛夏时节,独有的桂湖红莲碧叶连天,万荷绽放,摇曳多姿;金秋时节,满园桂花竞放,银白丹红,争芳吐艳,一片繁荣景色。“红莲一朵千秋艳,金桂满城万里香”是新都桂湖独有的魅力。

    五明看见,桂湖大门内两侧有一大一小两株紫藤。

    毅毅说,这大的一株相传为明代状元杨升庵亲手所植,距今有500余年的历史,其主干直径达86厘米。小的一株直径为32厘米。两株紫藤枝蔓在大门正上方相交缠,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绵延,形成一座全国罕见的百米紫藤长廊,总覆盖面积420平方米,实为巴蜀奇观,中华之最。桂湖紫藤的主干直径和覆盖面积比苏州拙政园和江阴中山公园的紫藤大许多,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藤王”。桂湖古藤条蔓纠结,盘亘纽绕,象征着状元杨升庵和才女黄峨缠绵悲壮的爱情故事。后人常用此来比喻升庵夫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夙愿。

    毅毅说,桂湖自明代着名学者杨升庵栽种桂花以来,桂花林、桂花树一直是桂湖的特色景观,桂花亭是桂花林里的主体建筑,现在桂花亭就是以“丛桂留人”为匾额。杨升庵的《桂林一枝》中是这样描述桂花的:

    “宝树林中碧玉凉,秋风又送木樨黄。

    摘来金粟枝枝艳,插上乌云朵朵香。”

    秋天,桂花林中丹桂、金桂、银桂次第开放,游人憩息亭上,每每沉醉在浓郁的馨芬之中。

    毅毅说,天然图画是指连接升庵祠、仓颉殿、地台子的走廊,建于清道光年间,桂湖的主体建筑升庵祠的小青瓦屋顶形式极其生动,景物虚实相称,前有开阔的水天,后有小桥长廊,左邻假山花木,右连湖边水阔,建筑风格受江南园林影响很大,使桂湖东部形成了与西部疏朗大气不同,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的艺术趣味。

    五明看见,交加亭是一座毗八角双亭,因吻接处采取省柱法,两亭有二柱共用。故名交加亭。一亭依岸,一亭跨水,一亭高一亭低,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毅毅说,它不仅是桂湖最具特色的园林建筑之一,而且是全国唯一的一座非对称的双亭。此亭所在地,在清道光十九年(1839)时还是一座高台,道光晚期,废台建亭,俗称水心亭,原有匾曰“看花多上水心亭”,此处为桂湖观赏荷花的最佳胜地。

    “夫唯大雅名千古,所谓伊人水一方。”

    意喻以双亭来比喻状元杨升庵和才女黄峨,歌颂他们真挚的爱情。

    毅毅说,新都古城墙始建于隋唐时期,当时为土筑泥夯之土城墙,明朝正德初年,新都知县张宽和百户汤聘莘合砌砖石城墙,形成保留至今的总体风貌,为成都平原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古城墙上古树掩映,郁郁郁葱葱,有金桂、银桂、丹桂、香樟、楠木、银杏等珍贵树木,四季常绿,景色宜人。

    五明看到杭秋是一座小青瓦卷棚式的木构廊桥,位于升庵祠的南侧,形如一只浮在水上的游舫。置身其中,两侧水面盛开的红荷尽收眼底,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毅毅说,问津楼语出《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焉。”登楼俯瞰湖光,寻幽访胜,可感受到:“地静一尘不起,楼高四望皆通”的意境。

    桂湖荷塘始建于隋唐时期,有上千年栽种荷花的历史,现已成为全国着名的八大荷花观赏胜地之一。早在两汉时期,新都就种莲成风,唐代诗人张说的“莲洲文石堤”的诗句,记录下了桂湖在唐代栽种荷花的情况。明代杨升庵不仅遍植荷花,而且对荷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清代杨道南重修桂湖以来,桂湖种荷就有了官方的连贯记载。在今天桂湖满塘碧荷,摇曳多姿,再现了清代“十里荷花海,好是采莲时”的盛况。

    毅毅说,翠屏山是桂湖的一座清代假山,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中国唯一的一座清代川派鹅卵石假山。亭亭建于1913年,是升庵祠与杭秋之间的一座位于水上的草亭,也是国内唯一的一座重檐草亭。桂湖翠屏山面积370平方米,高3.85米。其造型以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方式,由低到高,形成四到五个不同的纵深层次,给人一种崇山峻岭的感觉,山峰为东西走向,近与不远处的桂湖城墙遥相互应,远与西南向的雪山气脉相同。桂湖翠屏山的成功之处是它在园林结构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屏障审美作用,将近距离内高低、大小、体量各不相同的三处建筑升俺祠、杭秋、亭亭隔挡起来,使之达到相辅相成,互为陪衬的最佳审美效果。

    毅毅说,十里荷花香世界,半城杨柳掩楼台。因古人有折杨柳送别的习俗,同时寄升庵、黄峨几经离别之意,而名此曰杨柳楼。杨柳楼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重建于1981年,卷棚屋顶,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站在杨柳楼上凭栏远眺,但见“画舫远汀迷柳树,一池明月浸荷花”,触景生情,使人顿起兴怀之感。杨柳楼斜对的湖畔上是濒水建筑小锦江,这是一座建于水面的阁楼,因仿照成都锦江边的濯锦楼而建,故名小锦江。

    五明对桂湖的对联印象比较深的有,曾国藩提的: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还过客。

    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还有郭沫若写的:

    ”桂蕊飘香,美哉乐土。

    湖光增色,换了人间。”

    还有魏传统写的:

    “桂香飘十里,

    诗韵遗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