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79章 资敌案

    十月初一,诸事不宜。

    已是完全入秋,本就干涩少雨的京畿之地便逐渐干燥起来,空气中的凉意渐浓,平添了些许萧瑟之感。

    但京师的大街小巷却与这萧瑟凛冽的天气截然相反,变得喧嚣异常,一座座茶楼酒肆再度恢复了昔日人满为患的热闹景象,甚至还有不少国子监的"士子们"穿梭其中。

    这一切,都要从几天前的那件"资敌案"说起。

    约莫三天前,于大明朝诸多署衙当中存在感颇低的大理寺突然传出消息,声称陕西巡抚洪承畴缉拿了几名"叛军"中的漏网之鱼,并将其押解进京,而大理寺则是从这些人身上发到了一些新的蛛丝马迹。

    这则消息一经传出,便是在京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使得无数军民百姓不由自主的回想起了前段时间,那场惹得满城风雨的"陕西民乱"。

    依稀记得,朝廷将几名"叛军"头领斩首之后,便是草草结案,怎地眼下又旧事重提?

    不过些许心思细腻之人在听闻大理寺放出的消息之后便是心中一沉,眼眸中也不由得露出了惊恐之色。

    毕竟昔日的"陕西民乱"本就存在诸多疑点,而朝廷却是对其一笔揭过,没有深究。

    此时暗暗回想,却是令人细思极恐。

    要知晓,昔日的叛军头领王嘉胤不过是草根出身,却是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在陕西巡抚胡廷宴及延绥巡抚岳和声的眼皮子底下,聚拢了数万人的军队,而后这支由"流民百姓"组成的军队当中还出现了不少诸如云梯,攻城器械等军中禁器。

    重重蛛丝马迹都表明,叛军头领王嘉胤的崛起绝不单单是一场意外,反倒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若是顺着这个思路想,不少人心中都是咯噔一声,身躯也是微微颤抖起来,不由自主的看向紫禁城所在的方向。

    陕西巡抚胡廷宴及延绥巡抚岳和声因为"办差不利"早已被天子免了差事,废为庶民,但二人却给大明百姓留下了一个大大的谜团。

    昔日叛军头领王嘉胤暗中积蓄力量,吸纳流民百姓,试图拥兵造反,这两名代天巡狩的封疆大吏究竟是暗中视而不见,还是如同朝野中广为流传的那则说法,是因为二人互相推诿,这才给了王嘉胤可乘之机?

    更要紧的是,早在几名叛军头领被押解进京的时候,京中便曾短暂的出现过一则"谣言":声称陕西民乱的背后,或与南方勋贵及东林士绅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而后续南京守备,魏国公徐宏基亲自领兵肃清漕运沿岸的乱匪,无疑使得这则"谣言"的真实性上涨了不少。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兼之朝廷的不闻不问,这则听上去有些荒诞的"谣言"便是逐渐被北京城中的军民百姓逐渐忘在难后。

    但眼下大理寺突然旧事重提,却是令人不由自主的回想起昔日的那则"谣言"。

    毕竟近些时日京中可谓是风云突变,"东林"和"首辅"的暗中角逐可谓是人尽皆知。

    而就在这个当口,一向与东林走的颇近的大理寺卿曹于汴却是公开宣称,将要重审这桩"资敌案"。

    其背后的深意,不免让人想入非非。

    ...

    ...

    "魏忠贤动身了吗?"

    乾清宫暖阁当中,一袭常服的朱由检缓缓睁开了锐利的双眼,不置可否的朝着不远处的司礼监秉笔询问道。

    "回陛下,"闻声,一旁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忙是躬身应是,神色略有些复杂的回应道:"今日一大早便出京了。"

    "随行的还有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之子,骆养性。"不等天子发问,王承恩便将余下的情况尽皆托之于口。

    国朝初年,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建国称帝,而"靖难"成功之后的成祖朱棣则是迁都北京。

    为了安抚彼时的南方勋贵及士绅豪商,朱棣并未撤销南京城的行政权力,而是尽皆保留了下来,并且给予南京户部及兵部莫大的权柄。

    自此,大明朝便是拥有了南北两套行政班子,就连被称作"天子鹰犬"的锦衣卫在南京也是有自己的署衙。

    只不过因为天高皇帝远的缘故,代代父死子继的传承下来,南京锦衣卫的存在感也是颇低,几乎可以用"名存实亡"来形容。

    眼下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将自己的长子派遣至南京,恐怕也是揣摩到了天子想要整饬南方的决心,继而想要顺势"栽培"一下自己的长子。

    "唔.."

    "给周部堂的信件,可发出了?"

    轻轻颔首之后,朱由检便是不假思索的朝着身旁的心腹太监追问道,区区一个骆养性,还不值得他浪费心神。

    "回陛下,早已发出了。"

    司礼监秉笔太监的声音依旧恭谨,但眉眼间的神色却是愈发复杂。

    天子口中的周部堂名为周嘉谟,乃是隆庆五年的进士,若是严格来算,乃是当之无愧的"五朝元老"。

    万历末年,周嘉谟担任主宰官员晋升的吏部尚书,但彼时的大明朝饱受"党争"困扰,朝政被诸多党派轮流执掌,他这位吏部天官便是显得有些"名存实亡"。

    但在如此不利的因素之下,周嘉谟依然独身自好,排斥每一个向他伸来橄榄枝的党派,并尽自己所能,斡旋朝中诸多势力。

    在他的举荐和坚持之下,才有了后来的熊廷弼经略辽东。

    及至先帝在位时期,因为"九千岁"魏忠贤权倾朝野,并且借着"清算"东林党的由头,大肆提拔心腹党羽的缘故,周嘉谟故愤而辞官。

    一年前,身旁的天子于乾清宫继位并拨乱反正,起伏提拔了一批前朝的失意老臣,但考虑到彼时朝局尚有些复杂的缘故,朱由检并未让周嘉谟重回京师,而是令其就任南京吏部尚书,坐镇南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