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61章 陛下三思

    听到李承乾的决定,李世民不禁大喜。

    他当即对李承乾说道:

    “你知道吗,李明轩最近在处理大唐皇家学院的事情上表现得非常出色。

    他不仅对学生的管理有着独到的见解,而且对于学生的未来规划也十分用心。

    这一点是值得你学习的。”

    李承乾默默地点了点头,他知道父亲说得有道理。

    身为皇子,更是储君,他未来要继承父亲的皇位,不能优柔寡断,更要对未来、对大唐有长远的规划。

    他需要学习李明轩的果断和远见,为自己的未来和大唐的未来做好准备。

    “你要记住,身为皇储,你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李世民说道:

    “在做决定之前,你要慎重考虑,权衡利弊。

    但是一旦做出决定,就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君主。”

    李承乾深深地记住了父亲的话。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李承乾也明白了自己的缺点和父亲对自己的期望。

    然而,接下来父亲的话让他感到有些头大。

    原来,李世民认为李承乾身为太子,不仅是他的继承者,还是皇族的长子,应该承担起身为兄长的责任。

    如今,昭阳作为他的妹妹,被一个落魄书生所蒙骗,李世民希望他能处理好这件事,并催促李明轩和婉央的婚礼。

    这也是给他一个机会好好休息一下。

    李承乾心中不禁感到有些困惑。

    他知道自己身为太子,有很多事情需要承担责任,但是他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

    他需要思考如何解决昭阳的问题,同时还要催促李明轩和婉央的婚礼。

    他需要好好规划一下,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做好自己的角色。

    看着离去的李承乾,李世民哈哈大笑。

    这时候,身边的内侍太监不由得问皇帝:

    “陛下,这件事您都处理不好,昭阳公主连皇后娘娘的话都听不进去,太子能处理好吗?”

    李世民微笑着回答:

    “承乾已经长大了,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力。

    这件事情交给他处理,朕相信他能够做好。

    而且,这也是给他一个机会去锻炼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

    内侍太监不敢再言语,默默地退了下去。

    而李世民则继续看着李承乾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欣慰和期待。

    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逐渐成长起来,未来必定能够胜任皇位,为大唐朝堂和大唐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金城县令李皓月收到了来自长安的信件,得知自己即将返回长安。

    他神情激动,感慨万分。

    在金城县度过的四年,他见证了金城县从一个边远边塞县城发展成为大唐边陲的重要城市。

    他以为自己已经被老师和长安的官员们忘记,没想到如今他又要回到长安。

    回想起当年在大殿之上的情景,李皓月在百官的逼迫之下,放弃状元的身份,自愿前往边塞苦寒之地。

    如今,他证明了自己,他的选择并没有错。

    大唐皇家学院也因为他的壮举,形成了一个传统:

    除了留校的学生需要考取功名之外,其他的学生都会像他一样放弃科考自愿前往苦寒之地任职。

    李皓月感到欣慰和自豪,他为金城县的发展尽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大唐皇家学院的传统感到骄傲。

    他期待着回到长安,与老师和昔日的同窗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故事。

    朝堂之上,金碧辉煌的龙椅旁,李世民身着华丽的龙袍,面带微笑地宣布:

    “大唐皇家学院的学生,因为在各自岗位上表现出众,现在可以返回长安,并在各大部任职,以重用他们。”

    这个消息一出,整个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官员们纷纷议论着,尽量站出来劝说皇帝收回成命。

    有的官员认为,这些年轻的学生虽然才华横溢,但缺乏经验和磨练,无法胜任重要的职务。

    他们建议让这些学生继续在地方任职,以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陛下,请三思啊!”

    一位老成的官员走出来说:

    “这些学生虽然有所成就,但他们的经验还远远不够。

    我们应该让他们继续在地方磨练,等他们有了足够的经验,再让他们回到长安也不迟啊!”

    李世民耐心地听着官员们的发言,但他的决定并未动摇。

    他微笑着说:

    “各位大臣们,朕知道你们的担心。

    但我们应该相信这些年轻人的能力和潜力。

    他们是大唐的未来,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机会去发挥和磨练。

    朕相信,他们将为大唐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听到皇帝的话,朝堂上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下来。

    一些官员也开始转变态度,支持皇帝的决定。

    此时,礼部侍郎赵万出列,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阻止了李世民的决策。

    他看着皇帝,语气慷慨地说:

    “陛下,臣必须反对这个决定。

    这些大唐皇家学院的学生不过是在基层任职,他们甚至还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他们的本事和能力不足以胜任朝廷给他们的职位。”

    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坚定而有力。

    他继续说道:

    “相比之下,每年科举高中的那些学生,还有各个官员举荐的儒家门生,他们才需要被朝廷重用。

    他们经过了科举的选拔,具备了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

    他们应该借助这样的机会来展示他们的能力,报效朝廷,教化万民。”

    赵万的话语在朝堂上引起了轰动。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

    他坚信自己的观点,认为这些未经科举的大唐皇家学院学生不足以担当大任。

    他希望朝廷能够重视科举出身的人才,提拔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此时,队列中的李明轩心中不服,想要站出来反驳赵万的话,结果被李纲拦住了。

    李纲示意李明轩冷静下来,然后出言询问赵万:

    “赵大人,您的言论有什么根据?”

    赵万停顿了一下,然后回答道:

    “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这些大唐皇家学院的学生们虽然有才华,但在基层任职的时间尚短,缺乏官场历练和实际经验。

    让他们直接担任朝廷要职,可能会对朝廷的稳定和治理产生不良影响。

    而每年科举高中的学生和官员们举荐的儒家门生,他们经过了科举选拔和多年的官场历练,更具备担当重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