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8章 承圣二年(553年)三月

    承圣二年(553年)三月,

    宇文泰命令尉迟迥督率开府元珍、乙弗亚、俟吕陵始、叱奴兴、綦连雄、宇文升等六军。

    带领披甲士兵一万二千人,战马一万匹,前往伐蜀。

    大军从散关出发,经由固道、白马,指向晋寿,开辟平林旧道。

    前军抵达剑阁,萧纪的安州刺史乐广,举州率先投降。

    萧纪的梁州刺史杨乾运当时镇守潼州,也向大军投降。

    六月,

    尉迟迥抵达潼州,大宴将士,率军西行。

    萧纪的益州刺史萧撝不敢交战,据城自守,尉迟迥进兵包围。

    当初,萧纪抵达巴郡,听说尉迟迥来犯,派谯淹回兵救援。

    尉迟迥分别派元珍、乙弗亚等人率轻装骑兵将其击败,谯淹投降。

    萧撝前后交战数十次,都被尉迟迥打败。

    萧撝与萧纪之子宜都王萧圆肃,以及其文武部属,前来军营请求接见,尉迟迥依照礼节接待。

    让他的部属等人,各自恢复原来的职业,只没收奴仆和库存来奖赏将士。

    他号令严明,军中没有谋私利的人。

    诏命尉迟迥任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

    由于平蜀之功,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公爵。

    剑阁以南的地区,由他秉承旨意任命或升降罢免官员。

    尉迟迥明定赏罚,恩威并举,安定新邦,经营尚未归附之地,蛮族感激而归附。

    萧纪得到消息后,彻底傻眼了。

    本来自己不甘心居于萧绎之下,想与他争夺天下。

    现在自己的地盘都已经没了,他只能去江陵抢萧绎的家了。

    梁元帝萧绎一看萧纪成了亡命徒,便把侯景当年的部下任约和谢答任从监狱里面放出来,让他们统率宫中禁军去峡口增援陆法和。

    一边派人押着王琳赶往长沙,希望能劝服陆纳,以便能让王僧辩回军。

    王琳到长沙时候,陆纳还在跟王僧辩苦战,但他一见到王琳便倒戈拜倒,随即就开城投降。

    王琳的部下痛哭流涕,他们终于见到王琳了。

    于是梁元帝萧绎恢复了王琳的官爵,命他带人赶快去增援陆法和。

    一看王琳和王僧辩的军队陆续返回,萧绎顿感底气十足,所以就送信给萧纪说道,“我比你年长,又有平叛侯景之功,继承帝位也理所当然。”

    “你现在称臣还不算晚,不然的话我可不再顾忌兄弟之情了。”

    萧纪对此嗤之以鼻,七哥你什么时候顾忌过兄弟之情。

    我堂堂一个皇帝兴师动众御驾亲征,七哥不割地不赔款。

    就这样想打发我回去?

    没门,更何况我已无家可归。

    于是萧纪就命令大军对峡口发动了猛烈进攻。

    但峡口一带的地势本来就易守难攻,加之江陵的援兵又源源不断地到来,可萧纪的部队大多是益州人,听说成都危急,他们个个思乡心切,根本无心恋战。

    因此萧纪无论怎么努力都始终无法突破陆法和的防线。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粮草也逐渐断绝,萧纪已经陷入到了进退失据的境地。

    犹豫交加之下,萧纪不知如何是好,但又不愿意俯首称臣,就派了使者到江陵向梁元帝求和,提出希望遵照上一次许诺,让自己安然还蜀,没想到使者临阵倒戈。

    梁元帝萧绎对萧纪说道,“老八你还是太年轻,求和要有条件的,你现在都死到临头了,还有什么资格跟我讲和。”

    所以此刻的萧纪恃进退两难,部队军心涣散,部队四散而逃。

    最终被萧绎手下的游击将军樊猛所杀,他的两个儿子被活活饿死。

    天保四年春正月,

    高洋从晋阳返回邺城,高殷带领着文武百官城外相迎。

    “父皇此次修筑长城,乃是一项堪比始皇帝的丰功伟绩。”

    高殷对着高洋吹捧道,毕竟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嘛,何况还是自己的皇帝老爹的马屁。

    “朕与始皇帝相比,相差甚远。”

    高洋摆了摆手谦虚地说道,自己跟始皇帝还是差太远,这点高洋自己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高殷接着拍马屁道:“父皇如今年富力强,便威震南北,未必不能赶超始皇帝。”

    “溜须拍马,朕今日要好好考校一下你的功课。”高洋板着脸说道。

    自己的儿子夸自己,自己心里还是非常高兴地,但是孩子的教育不能落下。

    高洋板着脸提问道:“殷儿近来在看何书,有何感悟?”

    “回禀父皇儿臣最近在看陈寿写的《吴书》,颇多感悟想与父皇谈论。”高殷恭敬地回应道。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

    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

    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

    “殷儿有何感想,说来听听。”

    高洋好奇地问道,自己这个儿子还是不错的,有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

    高殷赞赏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乃真英雄也。”

    任何人都想要孙权这样的儿子,不仅曹操想要,后世的开国之君都想要。

    “仔细说说孙权为何是英雄。”

    高洋笑道,自己熟读史书,自然知道孙权了不起,孙权就是一个大号的勾践。

    “孙权刚登基之时,众将皆不把孙权放在眼里面,对他无一点尊重,对内需要处理好与少壮派周瑜等人的关系,还要拉拢江东本地士族陆家、朱家、张家等。”

    “外部环境也不容小觑,北边是如日中天的曹操,西边是杀父仇人刘表,南边是不怎么安分的山越。”

    “在丹阳有他拥兵自重的舅舅吴景,西南更有一个占据了六县之地,听调不听宣的老将太史慈。”

    “还有不省心的弟弟孙翊,后台是张昭,天天想着怎么把他弄下来。”

    “孙权面对如此困境,花了三年的时间蛰伏,舅舅吴景死在了丹阳太守的任上。”

    “一年后,弟弟孙翊又被身边的人刺杀身亡。”

    “两年后,太史慈毫无征兆病故。”

    “后来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孙权终于坐稳江东。”

    “又过了两年,大都督周瑜又莫名其妙的病逝早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