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8章 拼音识字

    “只是老夫还有一事不明,请殿下赐教。”品了一会儿茶,萧瑀向李恪问道,虽说年纪上的差距很大,但现在的李恪给萧瑀了不一样的感觉,绝对不是九岁孩子那样,不但有思想,有想法,有胆略,更加有见识,所以自己也不倚老卖老,该学的还是要学。

    “萧仆射折煞了恪,有问题请讲,请教二字,恪,愧不敢当。”李恪谦虚地说道。

    “殿下,老夫虽说是太子殿下的夫子,教授多名皇子读书,但今日老夫发现,竟没有什么可交给蜀王殿下的,故才以请教。殿下今日讲授的学识,老夫大概能听懂一些,可工业区的那些匠人们,应该很多都不识字,如何听得懂?”萧瑀想到这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读书,没有启蒙读物,他们是如何识字的?那些匠人如何学习李恪教授的学识?

    李恪思考了一下说道:“匠人大多数确实不识字,但是萧仆射应该发现这些人里面还有很多书生,那是恪专门找来的寒门子弟,而这些书生会在工业区教匠人们识字,并且以后工业区的所有人都要识字,有小孩的话,会从小开始。”

    萧瑀来了兴趣:“不读书,没有启蒙读物,他们是如何识字的?仅仅依靠那几个书生吗?”

    李恪接着说道:“工业区会建造学堂,不只是匠人们的孩子学习,成人也可以学习,无论是专业的学识,还是为人处世,学堂都会教,并且所有的书籍我们自己印刷,另外我会教他们一种拼音识字的快速方法。”

    “拼音?”萧瑀顿时迷茫了起来,殿下怎么说的这些自己都是没有听过的?

    李恪点点头:“是的,这是恪从一位游方道士那里学到的,还有一些其他知识也是,师尊游历四海,学识渊博,见识更是学富五车,博学多艺。”

    李恪又将那个子无须有的游方道士搬了出来,否则一个九岁孩子怎么可能掌握那么多。

    “哦,可见师尊定是位神仙级人物,否则不会同时掌握这么多门学科,殿下真是有福了。”

    “只是这拼音到底是何物?能让人快速学会识字?”

    “师尊曾讲过,拼音是他用几十年才整理出来一门科,师尊讲我们所说的话都是由字而来,可以写出来的,那么这些字就有了发音,这个发音也是有规律的,比如有些字的发音很像,打架的打,大人的大,发达的达,搭配的搭,虽然读起来一样,但音调不一样。”

    “师尊讲,这些知识都是他游历四方,参考很多极西之地的一种语言,然后利用音律知识,对所有能够写出来的字,进行拼音标注,所以没有读过书的人,只要学会拼音,只要在每个字上面标注拼音,即便是没有夫子教授,也能认出来字,无论是诗,书籍,长短句,名人名言,先是记住了字的读音,后逐步将去除拼音就完全识字,无论认识不认识这个字,只要有拼音就能读出来。”

    萧瑀瞪大了眼睛极为震惊,这一天受到的刺激太多了,他的大脑有些难以接受。

    不过萧瑀好歹也是宰相,很快恢复了理智,问道:“极西之地的语言?还有音律?”

    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大概是从东汉开始,中国人识字读字都使用两字相切读字法,所谓两字相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如“红,胡笼切”,就是用“胡”的声母h与“笼”的韵母和声调óng拼成hóng,就是“红”的读音,但是这种识字法读音不准确,普及率低,效率很低,识字的前提就是识字,并不适合全面推广,至于之前所用的字音法就更为不合适了。

    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

    也许那些是清末国家危亡时期一些急过了头的知识分子提出来的设想,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语种,这是中国落后的原因,鲁迅更是声称:“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大量知识分子都认为这是对的,于是纷纷开始创造类似于西方罗马化拉丁化文字的新汉字。中国的灭不灭亡和汉字有什么关系?

    李恪不明白,老头儿更是斥责那些妄图废除汉字的知识分子是“数典忘祖”之辈,但是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人希望迎头赶上世界潮流的运动,所以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发展。

    建国后国家开始更加紧锣密鼓地筹备新汉字,汉语拼音应运而生,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汉字对于中国人,是不可能被替代的,改革开放以后,废除汉字计划也就被放弃了,而汉语拼音作为广泛推广的识字辅助系统,得以广泛好评。

    李恪说道:“是的!师尊说过,开始想要创造拼音的原因,是考虑到不同地方互相交流的苦难和识字的困难,萧仆射大唐这么大,江南江北之间的说话口音和方式就很不相同,一个江南人士和一个江北人士之间的交流似乎就很不容易。”

    “江南江北口音还包括了关中话,蜀中话,山东话,河北话,各道的读音也都有所不同,像大唐靠近突厥那里的口音,甚至都有些像突厥话,往往一个地区的人到了另一个地区,都找不到可以交流顺畅的人,都会说话,都识字,都会写字,但是互相说的话却听不懂,这不是和聋子没什么两样吗?这也非常严重地影响了地区之间的交流。”

    “所以师尊在游历的时候就想,是否可以创造一种天下共用的口音,不同于任何地方的方言,因为采用任何地方的方言做天下共用口音,都是对其他地方的不尊重,很容易引起地方纠纷,师尊的想法是,不用废除乡音,乡人之间还是可以说自己的乡音,但是不同地区的人互相交流就用这种天下共用口音,这样既可以顺畅地交流,也不用影响到乡音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