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0章 水泥成功

    正在所有人为包安感到高兴,为他的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工匠精神感动的时候,曲亮来到了李恪身边。

    “殿下,好消息,刚才传过来消息,经过多次的试验,水泥已经烧制好了,正好殿下在,等殿下过去开窖。”曲亮高兴地说道。

    李恪命洪泰带领侍卫好好休息,准备接下来的训练,随后带上严庆、刘达跟随曲亮向水泥作坊赶去。

    之前就是因为担心污染问题,李恪命曲亮将水泥作坊和玻璃作坊建在离工业区东百里的山边,那里有一个大型的石灰石矿早已经被曲亮买了下来。

    李恪来到水泥作坊,段良工早已在窑前准备好了香烛纸钱,段良工父子拜祭完,李恪高喊一声:“开窑!”

    两个专门负责开窑的工人便提着工具砸开窑门。

    等工人取出来一些水泥,李恪便让段良工把窑门原先就做好的木门锁上,吩咐他让守卫严禁他人靠近这里,这才让俩工人把水泥搬到实验房。

    李恪取来一些水泥,然后浇上些许水搅拌一下,感觉这水泥和二十一世纪的差不多。为了更快看见效果,李恪就把这水泥放在火上烤。烤了两三刻钟才取出来,李恪直接把那一块水泥块往地上扔。

    哒、哒、哒

    只见水泥如同石头一般在地上弹跳了几下。

    “成了!”李恪激动地喊道。

    段良工蹲在水泥块旁边,一边用木棍挑着水泥块观察一边向李恪问道:“殿下,这水泥块能有多硬?”

    “这是用火烤的还不算硬,若是让里面的水分自然蒸发掉,还会更硬。不过这水泥的最重要的作用并不在于有多硬,而是在于它的可粘性。”李恪说道。

    “殿下,玻璃出来了!”就在这时,曲亮来到李恪身边,激动地说道。

    之前根据李恪提供的资料,制作的琉璃一直卖得很火,自从李恪有了轻工业分类目录这本书,又将玻璃作坊的技术改进,现在出来的玻璃才是通透无比的玻璃,虽然和现代生产的玻璃比还差很多,但在现在的大唐已经算是相当好的了。

    李恪大喜,这才是亮瞎别人眼球的重头戏。话不多说,赶紧跑过去看看。

    到了玻璃烧制作坊,专门负责把玻璃浆倒入模型的两个工人正抬着模型放在水平桌面上。

    比起黑溜溜水泥块,这晶莹剔透的玻璃更给人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别说从未见过玻璃的段良工等众人,就连对玻璃司空见惯的李恪亦是激动不已,毕竟这是在连轻工业都落后的大唐。

    如今,玻璃只需冷却后稍加打磨便可使用,砖头也早已在段良工的瓦窑那边烧制成功,钢筋已经在铁匠作坊铸造出来了一些,现在还在继续铸造当中,要建一栋现代化的楼房,就差研究出水泥和泥土沙粒合适的混合比例了。不过这问题不大,两三天就可以研究出来。

    现在李恪着急的是工业区的建设,很多地方都需要大型的混凝土结构,钢筋得怎么搭?水泥柱的怎么起?砖头又得怎么砌?等等众多问题都需要李恪一一讲解,甚至是亲自示范。

    这也没办法,李恪将来需要建设的地方太多了,所以每样材料的生产他现在都严格把关,自己只提供技术给曲亮,让他安排各个作坊的匠目制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从基础做起,然后就可以继续将技术改进。

    并且李恪还有成立建筑施工队,这样更多的流民就可以有工作,只要形成一个产业化的连锁,需要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自然流民就会越来越少,当百姓都能赚到钱,存钱的时候,不就是安居乐业了。

    如果李恪现在不耐心教会他们,那以后还怎么接工程。再往后还有浇注楼顶、粉墙……在这楼房完工之前,李恪肯定是忙得不可开交的。

    现在基础的一些材料都差不多一个个生产出来了,李恪开始了他下一步的计划。

    回工业区的路上李恪一直在想,现在出来了几样产品,但是产能太小,还有很多技术上达不到。

    根据目前的情况,还需要大量的矿源,自己现在也被封为蜀王,肯定是要到那里上任的,需要曲亮提前去那里安排,将长安的这些产业技术也要带过去。

    “目前的都有哪些产业可以投入生产?”回到工业区后,李恪向曲亮问道。

    “回殿下,目前工业区作坊有九大类型,按照殿下提供的制作项目有,造纸作坊、印刷作坊、木工作坊、酿酒作坊同时酿造蒸馏酒,蒸馏酒精。茶叶作坊、香皂、肥皂、香水属于日用品作坊、纺织、制衣属于服装作坊、制盐作坊、制糖作坊,这九个作坊。”

    “水泥、玻璃、炼铁、烧砖块分四个作坊,在远离工业区的地方,黑火药作坊在另外的一个很安全的地方,旁边正在建造火器作坊,里面具体需要什么设备,还需要殿下提供。”曲亮详细地向李恪解释道。

    李恪明显一愣,心道:“已经有这么多作坊了吗?看来当初真的没有看错这个曲亮。”

    “曲亮,你做得很不错,这一年的时间能做出来这么多作坊,本王很欣慰。”李恪点点头赞赏着说道。

    “属下只是为殿下做事而已,一切都是依靠殿下提供的技术资料才能做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曲亮死心塌地跟随李恪的原因,一年时间,李恪不断给他提供各种技术资料,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这也让他觉得当初跟随李恪的决定是对的,每一项都是大唐不曾有的,即使有的在李恪的技术支持下,改进的速度快,效率高。

    李恪点点头,视乎在想些什么。

    “殿下,虽然作坊多,但是现在产量还是不够,跟不上市场的销售。”曲亮看到了前景,但是每个作坊现在制作出的产品数量还是太少。

    “这个好办,每个作坊扩大生产,像水泥、玻璃、砖块、炼铁,以后需要的量将会很大,所以将这几个作坊再多增加高温炉,成品的仓库也要加大,以后这些产量会更加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人手不够的,就继续招人,工人用附近的百姓,流民,然后在他们中间发掘人才,由各作坊匠目进行培训,工业区的学堂也早点建造出来,流浪的孤儿也可以培训,要让他们都学文化,这样未来的路才会走得更远。”

    “可是殿下,人员流动性太大,会不会造成技术外泄?”曲亮担心地问道。

    “你说得对,这也是关键的问题,但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待每个人都像亲人一样,用心去留下他们,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

    “可谁也不敢保证每个人都会感恩殿下的。”

    李恪想了一下:“每个作坊可以实行流动生产的方式,防止技术外泄。”

    “流动生产?”曲亮有些不明白。

    “是的,每一个物品的生产都是需要很多项步骤,那么就将这些步骤分解,工人每个人只负责一个环节,最后是组装,这样就可以防止一个人学会整个技术。”李恪解释道。

    “属下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