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2章 参与朝政

    听完后,李世民看着李恪久久不能言语,这是朕的儿子吗?

    这就是一个妖孽啊!这样健全的管理体制和监督办法是他一个人想出来的,简直难以置信。

    李恪看着一步步被自己勾起心思的李世民,内心狂喜不已

    不知不觉间,已到了用午膳的时间,李世民和李恪两人都没有察觉到时间的流逝,直到肚子在那举起抗议的旗帜,方才发现。

    草草的用完午膳,李恪又急忙的对李世民说出了自己的第二个观点。

    “阿爷想要用人唯才,可是才从何而来,天下书籍五姓七望尽皆掌握,老百姓一无书籍可看,二更是没钱可看。所以才会造成流水的江山,千年的世家的局面。”

    “就算是五姓七望被阿爷彻底铲除了,不能解决书籍垄断的问题和百姓的饥饱问题,假以时日,必将出现新的五姓七望。”

    “阿爷想要唯才是用,民间也是只有屈指可数的人才,还是要受到世家的掣肘,针对这一情况,儿臣准备兴办官学。”

    李世民满意地看着眼前的儿子,在李世民眼中,李恪不再是一个黄毛小子。

    而是可以和房玄龄、杜如晦等相提并论的治世能臣了!看问题眼光毒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现儿臣已有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书籍不再是问题,摆脱世家的掣肘尽在眼前。”

    李恪看见李世民没有打断自己,继续说道:“有了书籍,就在每个县都设立学堂,暂时先做五年的教育任务,分别有,国学,礼仪,大唐律法,兵法,武术,算术,等,待以后国力更加强盛后,在增加九年以后更高等的教育任务,在学堂学满年限的学子参加毕业考试,通过考试去发现他们适合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

    “先从最基层做起,有突出成绩者受到提拔,按政绩大小依次往上提拔。”

    “综上所述这几点,都需要民富作为根本,若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怎么能够安心学习,关心国家大事。”

    李世民一脸赞同地看着李恪说道:“对啊!这才是重中之重,百姓若是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考虑其它,皇儿如何解决如此问题。”

    李恪有条不紊地说道:“控制土地,现在大唐初立,还没有出现土地兼并的情形,对改革的阻力也会变小,儿臣有益州大都督之职,正好能够对益州实施军控管制,把土地收归我大唐所有。”

    李世民动容地说道:“军队管制,土地收归国有,这会使我大唐出现动乱啊!”

    李恪紧跟着说道:“阿爷,这儿臣就得向阿爷借一把尚方宝剑了,一切改革都注定会血流成河,只要后方还有阿爷坐镇,一切反动派就都是纸老虎,何况这改革之事只在我益州实施,其它地方都不做改变,如此,就算我益州动乱了,皇儿压不住了,阿爷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平息动乱,毕竟不是阿爷大人您亲自主张的改革,所有的矛头都是指向我的。”

    听到这,李世民担忧地看着李恪,这稚嫩的肩膀能扛起这样的重担,处在风口浪尖的李恪能抵住这满朝文武的口笔诛伐。

    说道:“皇儿,我怕改革刚刚开始,朝中众臣就会群起反抗,皇儿改革也只能是无疾而终,半途而废啊!”

    李恪看到担忧的老李说道:“阿爷,只要您不乱,信任儿臣,儿臣就能把改革实施到底,不出三年,我大唐就会看到改革的成效,到那时,阿爷也就有了借口去平复悠悠众口了。”

    李世民迷茫地说道:“阿爷不乱,何解?”

    李恪回道:“阿爷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大惩小戒,例如罚俸,禁足等,只要不把儿臣下诏狱或召回长安,儿臣就能全力以赴地将改革实施到底。”

    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受有所不受,李恪没有敢说出口。

    至于要改革就得先改革军队,更是怕李世民起了猜忌之心,得不偿失。

    至于后面的贞观律法和整顿吏治,李恪也没有再细说,自己目的已经达到,再说就匪夷所思了,别最后整的画蛇添足了。

    听完李恪的话语后,李世民心中意动,这改革确实比自己更加的彻底。

    万一成功,对大唐的利益不只是现在,更是在长远的将来。

    而失败也如儿子所说,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思考了片刻,李世民又想起自己当时向李渊说,给自己数年时间,自己一定擒获俘虏颉利可汗,献到长安。

    那时的阿爷和不少朝臣,也肯定认为自己在大言不惭吧!

    李世民不由地想到了李承乾和青雀,想到了骨肉相残。

    罢了,自己还年轻,他们三个还有很多路要走,到他们成年再考虑这个问题。

    于是对李恪说:“既然皇儿有如此魄力,阿爷也就孤注一掷的试试。”

    旋即严肃地说道:“此一去,不成功便成仁,这些时日,你就好好陪陪你的母妃。过段时间,阿爷就把你的赴任拿到朝上议议,你也早些做好准备。”

    李恪不解地看着李世民说道:“儿臣要准备啥呢!”

    李世民没好气地说道:“当然是上朝了,难道你一个皇子的赴任,不是国家大事吗?你不在,我们怎么议。”

    原来如此啊!回过神来的李恪说道:“既如此,儿臣愿立下军令状,若发生任何变故,儿臣死而无怨,因为这是儿臣自己的选择。只是届时,儿臣希望阿爷,能够对娘亲和愔弟多点照顾。”

    说完这番些话后,李世民就起身离去,走得很果断,还有公务要忙。

    最主要的是,实施对高句丽的策略,这事只能是越早越好,李世民已经被李恪说的目标,野心更加的宏大了。

    达成目的的李恪,也没有满心欢喜,而是愁眉不展,在思考着,怎么和杨妃说自己赴任的问题。

    一个月,转眼过去,李世民知会了李恪上朝的日子,并遣人把上朝所用的官服,送了过来。

    李恪也期待了这一天良久,虽然母慈儿孝的日子,让人很是眷恋,但是好男儿志在四方。

    什么志在四方,李恪若不是为了自己的小命,不想参与李承乾和李泰的事情,才懒得折腾呢!

    难道惹不起还躲不起吗?等自己到了益州,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上高皇帝远的,谁还能怎么自己。

    要说长安的工业园,那也不怕,现在益州的工业园已经快要建好,到时候长安的匠目都会随着自己离开。

    就算长安的工业园以后没有在李世民手里,在世家手里,没有匠目,仅靠匠人,和那些留下来的设备,他们想要研究出来产品,没有十年八年都难见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