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 第1章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起因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争爆发初期,日本陆军对于该不该向华北增兵产生了分歧。其中一派以石原莞尔为代表,这些人认为,中国关内没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且缺乏日本所需要的石油、橡胶、钢铁等资源,如果全面侵华,很可能得不偿失,与其做赔本买卖,不如专心经营中国东北,待积蓄实力后,再寻机对关内步步蚕食。 应该说,石原这类“蚕食派”是相当有战略眼光的,如果日本的侵华策略真的按照他的计划实施,历史很可能会改变。 不过,当时日本高层的多数派是以陆军大臣杉山元、关东军宪兵司令东条英机等人为代表的“扩大派”。这一派人认为小打小闹没意思,应该趁机对中国进行致命一击,迫使国民政府割让华北。即便拿不下华北,也要迫使中国承认伪满的法律地位。 7月9日,鉴于军部意见不统一,日本裕仁天皇召见了陆军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当时裕仁打心底里其实不想扩大战争,一来他很清楚这是一次赌博,万一赌输了怎么办?二来苏联态度不明,谁也不知道苏军会不会在日军大举侵华时在背后搞偷袭。 见裕仁态度犹豫,载仁先是表示苏联不会趁火打劫,然后又略带威胁的说道,咱们去年耗费大量外汇,购买石油费、钢铁、原棉等战争资源,现在钱花出去了,已然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如果不打仗,从而激化国内矛盾,后果会更严重。被载仁这么一说,裕仁权衡再三,便同意了向华北派兵的计划。听闻天皇支持全面侵华,杉山元很高兴,立马跑去跟裕仁拍胸脯保证说:“我们办事您放心,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 注意了,杉山元说的是"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也就是计划是用三个月时间迫使国民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而吞并华北,而非三个月内踏平中国。短短三个月就想灭亡中国,这是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不敢想的。然而,由于日本舆情一向无脑,动不动就宣传“中国羸弱,唾手可得”的论调,因此,当杉山元的狂言传到外界后,你一言我一语的就传遍了样,变成了“三月亡华”,也就是日本政府准备在三个月内彻底灭亡中国。 对此,不仅日本人深信不疑,就连国民党高层也信以为真。客观来讲,杉山元的狂言被外界传走,这样对中国的抗日还是有好处的。因为看到日寇如此猖獗的言论后,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再一次被推高。以致当时的国内无人再敢轻言对日本媾和。由于日本人不满足于吞并华北,中国也反对妥协,决心抗战到底。 于是乎,全面侵华战争的走势就没有按照日本“扩大派“原本拟定的”以打促和“进行,而是渐渐失控,以致战争规模越打越大,日本政府的开支也越来越大。可是,正如石原莞尔预测的那样,中国关内缺乏日本需要的战略资源,日本通过全面侵华所获得的回报微乎其微,就连"以战养战"都做不到。 到了1938年年底,随着中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日军的速决战美梦破产。 1938年11月,见事态不利,日本近卫内阁发表声明,把对国民政府打击为主的策略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这个策略变动,说白了就是日本高层也认为再多打赢几场会战,再多拿下几个省会城市。对于改变战争走势起不到什么实际意义。日本高层迫切希望通过议和扭转当下的不利局面。 然而,战争这种东西,往往在你想要开始的时候开始,却不会在你希望结束的时候结束。在日军中下层看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一直处于退却状态,这么大好的形势,为什么要言和?谁敢言和,谁就是日本的罪人,要从肉体上消灭。 由于缺乏条件,近卫内阁想要让日本摆脱泥潭的操作最终没有成功。 1940年3月,日本政府在与汪精卫谈了近一年后,终于下定决心扶持其在南京建立汪伪政权。汪伪政权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政府在中国问题上已经是黔驴技穷。日本高层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无法自拔。因为但凡有更高明的办法,日本人也不会把希望寄托在一群汉奸身上。既然已经没办法了,那就只能另寻脱身之法。很快,日军就将矛头对准东南亚。 1940年9月,日本加入轴心国,并派兵进驻法属越南殖民地北部地区,此举招致美国的抗议。作为反制,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将中国列入法案借贷国。美国总统罗斯福明确宣布,美国将无条件的全面援助中国,并对日本政府提出照会,要求日军从中国关内无条件撤军,如若不然,就对日本实行禁运。 在罗斯福看来日本,百分之八十五的石油、百分之九十五的铁合金、百分之九十一的铜、百分之六十五的煤油,以及超过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汽车、飞机零件,都需要从美国进口。只要自己这边禁运,日本政府就只得乖乖就范。不过,美国的反制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效果,因为此时的日本已经没有钱从美国进口资源了。其实早在1940年,日本政府的外汇储备就已经濒临枯竭,手上没有真金白银,想在国际市场买资源,那是笑话。对日本人来说,与其坐困愁城,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东南亚,抢那边的资源。 1941年7月2日,裕仁召开御前会议,最终制定了《适应形势变化的帝国国策纲要》。这个国策纲要的核心内容就一条,那就是即便与最强大的英美开战,也要南进。同一个月,日军强行进驻越南南部,并迫使法国维西政府签订《日法共同防卫印之议定书》,从而控制了西贡、金兰湾海军基地。 1941年8月,针对日本的挑衅,罗斯福再次向日本政府发出警告, 第2章 珊瑚海海战,人类史上首次航母对决。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朝野震惊。很快,这种震惊转变为愤怒。 1941年12月8日,罗斯福总统在国会大声疾呼:”必须记住这个奇耻大辱的日子“!据《华盛顿晚星报》的报道,罗斯福演讲时,国会表现的庄重又气愤,有几排听众不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表示赞同。当天,国会全票通过对日宣战案,美国对日宣战。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此时的日本国内则是一片欢腾。日本海军部公布战果,在两个小时的突击行动中,日军已死伤约200人,损失飞机29架和五艘潜艇的微小代价,共炸沉、炸伤美军各种舰船40余艘,其中含战列舰8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3艘,另击毁美军飞机188架,约占太平洋舰队飞机总数的70%。 然而,正当日本全国都在庆祝珍珠港战役成功的时候,山本五十六却高兴不起来。凭借对美国的了解,山本五十六很清楚偷袭珍珠港的后果,他预估顶多半年美国海军就会转守为攻,所以战争其实才刚刚开始,现在还不是庆祝胜利的时候,日本需要趁美国元气未复之际,再发动一次攻击,彻底歼灭太平洋舰队。但是山本的主张并未获得日本大本营的重视,因为对于日本来说,当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拿下资源丰富的东南亚。 1941年12月7日,就在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的同时,日本陆军也在马来半岛登陆。面对训练有素的日军,驻守马来亚的英军被打的是节节败退。路上被吊打,海上的情况更糟糕。12月8日,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普斯中将率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和四艘驱逐舰组成的Z舰队,奉命北上迎战日本海军。此时,仍旧沉浸在海洋霸主美梦中的英国海军还没有意识到属于他们的时代即将落幕。12月10日,日本海军航空兵在英属马来亚关丹港东南70英里处向Z舰队发起攻击。由于缺乏空中掩护,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先后被日本飞机投掷的鱼雷击沉,包括菲利普斯中将在内的800人丧生。此役被称为”马来海战“。 英国首相丘吉尔获悉战报后唉声叹气道,这是他一生中最沉重和最痛苦的打击。马来海战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进攻菲律宾群岛,围歼美菲联军,一路则趁势南下,席卷了大半个东印度群岛,也就是今天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东帝汶和印度尼西亚。三月,英国不甘心失利。派出由萨莫维尔中将指挥的英国远东舰队前往印尼海域复仇。这支远东舰队拥有三艘小型航空母舰、五艘战列舰、八艘巡洋舰和15艘驱逐舰。 3月25日,日军打着与德国会师中东的旗号,派出5艘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驶入印度洋,企图摧毁英军舰队及其在锡兰的基地。4月5日,日军航空兵袭击锡兰科伦坡港口,将海港设施及停泊在港内的船只一通轰炸。此战后,英国远东舰队退出印度洋,驶往东非的马达加斯加和索马里休整。日本海军给英国海军做了几十年徙弟,如今反手揍了师傅,也算是出师了。 解决了西线隐患。按照计划,日军下一步应该是继续南进入侵澳大利亚,但由于日本陆军主力此时深陷于中国战场,抽不出足够多的兵力南下作战。因此,日本大本营便只好退而求其次,向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进军,打算切断澳大利亚与夏威夷群岛的联系。在日本人看来,只要自己能在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斐济群岛、萨摩亚群岛一线建立机场和军事基地,从而掌握澳洲东部海域的制海权和制空权,陷入孤立的澳大利亚政府就不得不向日本屈服。而一旦搞定了澳大利亚,日本坐拥西太平洋,就将立于不败之地。 1942年4月,日本陆海军正式提出“MO作战计划”,决定以井上成美中将为总指挥,率翔鹤号、瑞鹤号、翔凤号三艘航母、七艘重巡洋舰和七艘驱逐舰攻占新几内亚岛的莫尔兹比港和附近海域的图拉吉岛。日军此番大规模进攻,本想趁着美军立足未稳之际,打他个出其不意。不过,日本人此时还不知道,自己精心筹备的作战计划早就被美军破解了。三个月前,日本一艘潜艇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布雷什被击沉,美军打捞上潜艇后,从里面找到了一个密码本。有了这个密码本,美国情报局可以做到破译日军电文85%的内容,几乎对日本的作战计划了如指掌,从此开启了开挂之路。四月,尼米兹得知日军要在莫尔兹比港实施登陆,心想要是不搞点破坏,鬼子就该上房揭瓦了。 于是,尼米兹便命令弗莱彻少将率第17特混编队前往珊瑚海迎击日军。美军的第17特混编队又分为三支舰队,分别是金凯德少将指挥的突击大队,由五艘巡洋舰和五艘驱逐舰组成,格雷斯少将指挥的支援大队,由三艘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组成,奥布里菲奇少将指挥的航空母舰特混大队,由列克星敦号、约克城号两艘航母和四艘驱逐舰编成。5月1日,弗莱彻指挥特混编队向珊瑚海域出发。由于后来美日双方的水面舰艇互不照面,都是由舰载机作战,故而接下来发生的珊瑚海海战便被视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母会战。 5月4日拂晓,约克城号航母编队到达图拉吉岛西南约100英里的海面。由于美军情报灵通,基本掌握了日军兵力构成和行动方向,所以弗莱彻便决定先发制人,命令约克城号航母上的所有舰载机全部起飞,轰炸日军控制的图拉吉岛。不过,美军的这次小试牛刀,战果并不理想。原来,日军一部占领图拉吉岛后,觉得太平无事,便又赶去支援莫尔兹比港登陆作战了。结果美军这次兴师动众,最终只击沉了日军的一艘驱逐舰和几架水上飞机,就这么点成果,还 第3章 中途岛战役 1942年4月18日,为了报复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16架B25米切尔型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起飞,低空掠海,飞向东京。中午12:20,一派祥和气氛的东京上空出现了数架庞大的飞机。因为日本当天正好举行航空演习,所以看到美军轰炸机后,地面上的人们还以为是自家的飞机。但就在众人兴奋地向空中挥手欢呼时,数十枚重磅炸弹从天而降,东京市区顿时陷入一片恐慌。美军的这次空袭虽然只持续了30秒,但却把日本天皇吓得不轻。同样吓得不轻的还有山本五十六。作为联合舰队最高负责人,山本竟然让美军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偷袭东京,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他的失职,他都要承担相应责任,为了保住天皇的性命,也为了保住自己的狗头,空袭事件后山本五十六再次向海军军令部提交了自己的中途岛作战方案。 中途岛位于珍珠港西北1200海里处,陆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别看它不大,战略地位却很重要。如果日军占领中途岛,就可以威胁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南云忠一偷袭珍珠港,令美军损失惨重。但山本五十六对战果并不满意,他一直希望彻底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由此,早在1942年初,山本就有一个构想,即佯攻中途岛,迫使珍珠港内的美军倾巢而出,前来救援。这样,他就可以利用联合舰队在兵力上的优势,将太平洋舰队聚歼于海上。如此一来,日本就有希望迫使美国坐到谈判桌前,提前结束战争。 山本五十六的计划过于冒险,也太过一厢情愿,这倒是很符合他赌徒的行事风格。但是也容易遭致同僚的反对。当时别说陆军要唱反调,海军内部也有很多人持质疑态度。反对者认为,大老远跑去打一仗,就算能打下来,能守得住吗?最关键的是,美国人会乖乖的把太平洋舰队全开出来,任凭你山本宰割。 由于反对的人太多,所以中途岛作战方案一直都未能在军令部通过。相比之下,日本大本营对保守的“MO作战”计划更感兴趣,也就是拿下新几内亚岛,继而攻下澳大利亚,坐拥西太平洋,与老美二分天下。不过,就在山本与军令部为下一步战略争执不休时,美军把东京给炸了。这还不算完,罗斯福总统在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还开玩笑说,美军以后会经常光临日本,下次说不定就会炸皇宫。面对美国的威胁,军令部的态度瞬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5月5日,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奉天皇敕令,正式批准中途岛作战计划,决定动用8艘重型航母、400多架舰载机、11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56艘驱逐舰、24艘潜艇以及70多艘运输舰、辅助舰攻击中途岛。在此之前,军令部还批准了“MO作战”计划。这导致中途岛战役前,美日海军先在珊瑚海爆发了一场遭遇战。此役日军损失了一艘轻型航母祥凤号,重型航母翔鹤号受重伤,瑞鹤号上的舰载机也折损严重,美军则损失了一艘列克星顿号航母,约克城号受重创。 珊瑚海战役后,山本五十六判断美军在珍珠港最多还有两艘航母,便命令受伤的翔鹤号返回横须贺修理,又令瑞鹤号留在后方休整,补充一批新的舰载机。如此一来,原本联合舰队可以投入中途岛作战的8艘重型航母就只剩下了6艘。 5月24日,遵照军令部方案,联合舰队兵分多路,杀向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中途岛方向有四路,第一为先遣潜艇支队,有16艘潜艇,负责在夏威夷至中途岛之间设伏攻击前来增援之敌,二是中途岛占领部队,有包括一艘轻型航母在内的50多艘战舰和5000名登陆部队,负责占领中途岛,三是南云指挥的航母编队,有4艘重型航母、2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负责空中打击中途岛的同时,寻机歼灭珍珠港方向的美军舰队。四是由山本五十六亲自率领的机动部队,有1艘轻型航母,包括大和号在内的3艘战列舰、2艘水上机母舰、13艘驱逐舰,负责随时策应。 阿留申群岛方向有两路,分别由细萱戊子郎中将和高须四郎中将指挥,总计有包括2艘重型航母在内的30余艘战舰和2000登陆部队,负责攻克阿留申群岛西部地区。 不是打中途岛吗?怎么又分兵打阿留申群岛呢?这是因为阿留申群岛的最西端距离日本千岛群岛最北部不到1600公里。东京吃了炸弹后,日本大本营对美军的空袭已是惊弓之鸟,谁都不敢再掉以轻心。即便美军从阿留申群岛起飞,轰炸日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本营也希望防范于未然。 而山本五十六也认为同时攻击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可以起到迷惑、牵制美军的作用,所以就同意了大本营的附加指示。不过,日军分兵,这对接下来的中途岛战役并非幸事。一方面,阿留申群岛距离中途岛约3000公里,两个战场相隔太远,一旦有什么意外,两支舰队很难相互支援。再者,为了拿下阿留申群岛,山本在战前不得不调走一部分兵力。如此一来,日军能投入到中途岛作战的就只剩下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四艘航母。当然,按照山本的设想,四打二自己仍然稳操胜券。但问题是,美军真的只有两艘航母吗?并且,美国人会这么听话,先等日军拿下中途岛,然后再慢悠悠的从珍珠港出发,掉进日军的陷阱吗?显然,事实不是这样的。托大的山本并不知道,在中途岛这场即将展开的较量中,美军已经悄悄的占得了先机。 1942年1月,美军在一艘沉没的日本潜艇上找到了日军密码本。有了这个密码本,美国情报部门成功的破解了日军大部分的通信秘密。 1942年四五月间,日本联合舰队各部之间的来往电报 第4章 瓜岛战役 这是日本陆军最窝囊的一战。开战之前,鬼子们个个抢着去立头功,结果是去一个挂了一个。参战的3.6万日军战死1万,饿死9000,病死6000,剩下侥幸未死的很多患上了精神病,其中还包括了一名中将,这场让鬼子痛苦不堪的战役就是瓜岛战役。 瓜岛全称瓜达尔卡纳尔岛,面积约5300平方公里,位于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的东南端,是所罗门群岛的第二大岛,亦是澳大利亚的门户。中途岛。战役后,日军失去了战略主动权,但日军大本营并不愿意认输,仍然决定拿下南太平洋诸岛。他们的计划是先在瓜岛修建机场,控制所罗门群岛的制空权,以掩护陆军进攻新几内亚岛的莫尔兹比港。待陆军在新几内亚岛站稳脚跟后,再逐步推进拿下澳大利亚,以此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 为实现这一战略企图。日本陆军组建的第17军,司令官为百武晴吉中将,司令部设在拉包尔。至瓜岛战役前,该军下辖川口支队、伊木支队等部,总兵力约13个大队。与此同时,日本海军也组建了第八舰队,司令官为三川军一中将,司令部也设在拉包尔。第八舰队拥有包括4艘重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在内的20多艘舰艇。 1942年6月16日,日本海军派出2200人登上瓜岛,开始修建机场。后来,为了加快建设进度,又有700人登岛。八月初,经过紧张施工,瓜岛机场基本建成,辅助设施也大体完工。此时,瓜岛上有日本工兵2700人,警备部队240人,共有2940人。瓜岛北面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图拉吉岛,日本海军在岛上也驻守了740人。 日本人在瓜岛磨刀霍霍时。美国人在干什么呢?按照罗斯福先欧后亚的战略部署,美军原本无意在所罗门群岛投入过多兵力,但由于丘吉尔小算盘打的啪啪响,反对过早开辟第二战场,他希望看到德国和苏联打的两败俱伤后,再携手美国下山摘桃子。鉴于英国无所作为,美军决定在南太平洋搞点事儿。 7月2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公布名为“了望塔”的作战计划,决心将日军赶出所罗门群岛。实事求是的说,美军的作战计划制定的并不算周密,比如制定计划时,美军就没有考虑到日军会在瓜岛上修建机场,直到计划公布两天后,侦察机看到了瓜岛上快完工的机场,紧急报告参谋长联席会议,这才意识到事前大意了,所以临时修改计划,把原本要攻击的圣克鲁斯群岛改为瓜岛和图拉吉岛。 除了临战修改计划外,美军对瓜岛也不甚了解。奉命率陆战队攻打瓜岛的范德格里夫特少将,手上只有一张90年前的海图,岛上如今是啥情况他不清楚,也没人知道。更夸张的是,范德格里夫特当时甚至都不知道瓜岛的存在。行军打仗最忌讳情报不良,如果敌人有所准备,美军必然是万劫不复。不过美军是幸运的,因为日军比他们更拉垮。日本陆海军向来不和,两边的情报从来不共享,两边有什么行动也从来不告知对方。因而这就导致瓜岛战役前,日本陆军也不知道海军在瓜岛上修建机场,并且这还不是最离谱的,海军修机场轻敌大意,竟然一直没有向岛上增派警备力量,至美军登陆前,瓜岛上的日军仍然只有200多战斗人员,其余都是工兵。 日军不设防,美军也就不客气了。8月7日,美军陆战一师和二师的一个团共1.9万人向瓜岛和图拉吉岛实施登陆。美军登陆瓜岛期间,岛上的日军望风而逃。就这样,美军轻松占领几近完工的机场,顺带还缴获了大批粮食、建筑设备、建筑材料以及几百箱日本啤酒和一个完好的冷冻加工厂。 相比于安静无事的瓜岛,登陆图拉吉岛的美军遇到了一些抵抗。日军在该岛的坚固山崖上修筑了永久工事。为了歼灭日军,美军阵亡108人,伤140人。图拉吉岛受到攻击时,驻守岛上的日军第一时间就通知了位于拉包尔的海军司令部。考虑到瓜岛一旦丢失,美军便可以出动飞机轰炸拉包尔,海军司令三川军一立即摆出玩命架势,指挥五艘重巡洋舰、两艘轻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向瓜岛西北面的萨沃岛猛扑过去。三川舰队没有航母防空,只能依靠拉波尔方向的航空兵,按理说,这种冒失行为无异于送死。不过,三川军一是非常有能力的海军指挥官,临战之前,他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仅靠重巡洋舰上的几架舰载侦察机,就把美军舰队的兵力组成和所在位置摸了个一清二楚,而美军指挥官对此却一无所知。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三川军一摸清了美军底细后,做出如下部署,进攻时间定在8月9日凌晨,舰队从萨沃岛以南进入铁底湾,先消灭美军巡洋舰,再消灭运输船,最后从萨沃岛以北撤出。 就在日军进攻前夕,美军航母编队司令弗莱彻以航母油料不为由,擅自率领航母编队撤出了瓜岛海域。其实油料不足不过是借口。弗莱彻只是担心瓜岛附近的日军航空兵。先前的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弗莱彻已经克死了列克星敦号和约克城号航母。为了避免仅存的三艘航母再次被自己克死,弗莱彻决定撇下友军开溜。航母不打招呼开溜,负责运输和护航的特纳少将和克拉奇利少将顿时就坐不住了,没有舰载机保住制空权,等天一亮,日军飞机来轰炸,大家都得玩完。 思来想去,特纳和克拉奇利也决定连夜提桶跑路,并将决定告知范德格里夫特。当时登陆部队的补给物资卸载量还不到1/4,舰艇部队如果集体开溜,陆战队就得饿肚子。范德格里夫特对此决定自然是不会同意,但不同意又能怎样呢?而就在三人大吵大闹不欢而散时,三川军一趁着夜黑风高,指挥舰队向美军发动闪击战,萨沃岛海 第5章 伏击山本五十六 如果说二战时期哪个人的阵亡能让日本联合舰队从此一蹶不振,那这个人一定是山本五十六。山本五十六如同一个闪亮的星星,照耀在日本的天空中。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引领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就在战局一片暗淡的时候,他站在战场上,一心想要扭转颓势,为日本带来新的曙光。 瓜岛战役结束后,美军沉寂了三个月,为接下来的第二阶段进攻做准备。当时的战场形势对日本极为不利,日本海军经过先前一连串的失利后,在南太平洋前线仅剩下不到400架战机,而对面的美澳联军则有500架,并且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盟军战机还在以每月100架左右的数量增长,双方实力越拉越大,这让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坐立不安。 1943年3月,为了赶在美军进攻之前稳固既有防线,确保瓜岛的败局不会再次重演,山本策划了“一号计划”,决定集中拉包尔基地的三百八十九架陆基机和舰载机,对瓜岛和新几内亚岛的盟军陆海军实行空中打击。在山本五十六看来,此次豪赌若能取得较大战果,日军在南太平洋则还有一线生机。 4月1日,鉴于此次作战的重要性,加之日本海军内的陆基飞行员和航母飞行员又有矛盾,于是联合舰队参谋长宇垣缠便建议山本五十六亲往前线协调关系,顺便鼓舞士气。 4月3日,山本五十六与宇垣缠抵达拉包尔。 4月5日,日军按计划本该轰炸瓜岛,但因为天降暴雨,计划不得已推迟两天。 4月7日早上,天气晴朗,山本五十六身着洁白的海军大将制服,在拉包尔机场为即将执行轰炸任务的飞行员送行。日本海军有司令官为舰队送行的先例,但为飞行员送行这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看到山本五十六大将亲临现场相送,在场的日军飞行员无不心潮澎湃,众人高呼:绝不辜负长官期望。 上午9时许,由一百五十七架零式战机和六十七架俯冲轰炸机组成的飞行队直扑瓜岛。 6个小时后,飞行队返回拉包尔。此时,山本五十六仍然站在机场,像送行时一样站着,挥动着军帽,向飞行员招手致意。看到总司令的这种举动,飞行队指挥官为了不让山本五十六失望,便谎报军情,声称击沉美军巡洋舰、驱逐舰各1艘,中型运输船6艘,小型运输船2艘,击伤运输船3艘,击落美机41架。然而,实际上,日军这次行动的战果根本拿不出手,美军的损失轻微,仅有1艘驱逐舰、1艘护卫舰和1艘油船被击沉。飞行队谎报战果,山本五十六不加辨别,信以为真。高兴之余,山本五十六让飞行员们养精蓄锐,几天后再突袭新几内亚。 4月12日和14日,日军出动近200架战机,两次轰炸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两次行动一共摧毁美军战机22架,击沉运输船两艘。但日军飞行员吹牛已成习惯,他们回去后再次夸大战果,声称击沉美军舰船30艘,飞机100多架。 4月16日,日军第三次出击,结果因为遭到雷暴被迫返航。在历时近十天的“伊号作战”中,日军四次出击,共击沉美军运输船2艘,驱逐舰、护卫舰和游船各1艘,击落击毁飞机31架,而自身却损失飞机59架,另有17架被击伤,损失占全部参战飞机的百分之三十。如此杀敌1000,自损2000的战绩显然是失败的。当时很多军官通过一些渠道早就知道了实情,但因为战报已经上呈东京大本营,大家只能把秘密烂在肚子里,也不敢告知山本五十六。 山本五十六被下属蒙蔽,自以为胜券在握,他一高兴,便让副官渡边起草命令,决定临走之前抽出一天时间前往所罗门群岛慰问前线官兵,以鼓舞士气。 考虑到日军此前已经多次被美军破译密电,渡边本想派专人到线送交行程安排,但由于通信军官自信的认为新密码系统4月1日才刚刚启用,美国人破译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于是山本五十六的行程安排便以无线电的方式发了出去。 电文内容是这样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定于4月18日视察巴拉尔、肖特兰和布因基地,具体日程安排如下,8时乘陆攻机由6架战斗机护航,从拉包尔起飞,10时到达巴拉尔,换乘猎潜艇于11点30分到达肖特兰,12点30分乘猎潜艇离开肖特兰返回巴拉尔,13点30分到达巴拉尔。14时乘陆攻击离开巴拉尔,14点30分抵达布因,在第一基地部队司令部用午餐,16时从布因起飞返航,17点40分返回拉包尔。如天气不佳,本视察日程向后顺延一天”。 很快日军的电文被美军截获并成功破译。看到破译后的电文,美军太平洋舰队情报处处长莱顿心里顿时有了想法,他马上将电文交给尼米兹,尼米兹看后也是十分激动,他问莱顿:“这事儿你怎么看”?莱顿心想:“这还犹豫啥?盘他”。 山本五十六因为偷袭珍珠港,在日本人心中是仅次于天皇的神级人物,若能干掉他,日军士气必将大大受挫。尼米兹也想干掉山本五十六,但他作为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需要从全盘考虑。他担心如果山本五十六死了,日本再找一个能力更强的人指挥联合舰队,那不是弄巧成拙吗?见尼米兹犹豫,莱顿肯定的说道:“日本人找不到更出色的人来接替山本五十六”。话到此处,莱顿又不失时机的拍了领导一通马屁:“山本五十六在日本海军中的影响力无可匹敌,就如同你被干掉了也没人能代替你一样”。正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在莱顿的一通彩虹屁的鼓舞下,尼米兹起草的一封电文把山本五十六的活动安排发给了前线的哈尔西。尼米兹在电报中对哈尔西说,如果你有能力打下山本五十六,那就授权你开始制定作战计划。 电文发 第6章 布甘维尔岛战役 山本五十六死后,古贺峰一继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京大本营之所以选他,不是因为他优秀,而是日本海军这时候实在没人了。而相比日本的窘迫,作为对手的美国可就豪气了许多。 1943年,美国完全进入战时状态,平均两个月就能整出一艘“埃塞克斯级”主力航母,其他舰艇的下水速度更像是下饺子一样。 1943年6月,美国海军订购的战舰陆续交付,圣克鲁斯海战时,美国太平洋舰队被打得仅剩下一艘企业号航母。但仅仅过去几个月时间,太平洋舰队就已经拥有11艘主力航母、8艘护航航母、5艘新式战列舰、7艘老式战列舰、9艘重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66艘驱逐舰、36艘运输舰和货船,上千架战机以及大量登陆舰,并且未来几个月还会有更多的新式武器列装部队,这是什么概念?这就相当于之前所有的战斗联合舰队白打了。 日本海军绞尽脑汁试图压制对手,结果与美军的实力差距反而是越来越悬殊。与此同时,苏联在苏德战场也取得主动权,苏军即将转入反攻。然而在形势大好之际,英国又跳出来扯后腿。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丘吉尔当时既不愿意在法国登陆,又不愿意在缅甸发动反攻,同时还反对美国从欧洲抽调兵力增援太平洋战场。 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把70%的战略物资都投入到了欧洲,其中英国拿了最大援助,苏联其次,苏联人接收了物资,全部招呼给了德国,而英国拿着大头,却沉迷于“针眼大小的战争”,对英国的这笔投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渐渐的,美国对英国不耐烦了。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约瑟夫金向英国强硬表示,你们从我们这里得到了想得到的一切,但现在却置身于对日战争之外,把我们丢在危险的地方不管了。我们即将对日进攻,你们不做,我们来做,请不要干涉。底气是靠实力堆出来的,丘吉尔没实力,也只好收起锋芒,承认美国的主导地位。美国决心大打出手,但在战略问题上,海陆两军却产生了冲突。 按常理说,太平洋战争的制胜关键是海战,理应是海军做主导。为此,尼米兹制定了中太平洋进攻战略,计划利用中太平洋地区日军驻守岛屿相距甚远,以此不能相互支援的弱点,对日军逐个击破,打穿日军第二岛链,切断日本与南洋地区的生命交通线。这一战略的优势很明显,那就是见效快,只要海军能拿下塞班岛或提尼安岛,便可为陆军提供跳板,出动B29重型轰炸击,直接对日本本土发起无限制轰炸。 不过尼米兹的计划遭到了麦克阿瑟尔的强烈反对。麦克阿瑟资历老,加之又在菲律宾出过洋相,对收复菲律宾一直是心心念念,所以他便主张先取所罗门群岛,再克新几内亚,然后拿下菲律宾,从而切断日本与东南亚的联系,迫使资源短缺的日本投降。老迈的主张好处也有,美军沿着这条线进攻,可以利用东南亚的众多岛屿获得足够的机动空间,迂回日军重点防守的据点,攻占其防御薄弱的地方,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顺便老迈还能一雪前耻。不过如果以陆军为主,让庞大的海军舰队只负责护航、运输、海空火力支援的辅佐工作,那无疑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别说海军不会同意,美国国内的民众也不会同意。 陆军和海军为了主导权,争得是面红耳赤,不得已罗斯福只好拖着病体亲自调解,并做出一个折中方案。麦克阿瑟担任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尼米兹则担任中太平洋战区司令,两人各自拥有互相独立的指挥权。海军夺取中太平洋诸岛后,全力配合陆军登陆菲律宾。 1943年5月和6月,美军海陆联合先后发动阿图岛战役和新乔治亚群岛争夺战,战至10月,美军取得完胜。这两场战役对于整个太平洋战场而言并不具备决定性的意义。但美军进攻期间遭遇日军顽强抵抗,尤其是攻打阿图岛战役期间,守岛的2775名鬼子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集体自杀。日军的疯狂之举让美军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看似弱小的对手。因此,如何避免付出过于高昂的代价歼灭负隅顽抗之敌便成了美军。接下来要面临的首要战术问题。 在此之前,哈尔西及其参谋长布朗宁曾提出一个思路,即哪个岛屿好打,哪个岛屿重要,就先打哪一个,利用海空优势,将难打的、不重要的岛屿孤立起来,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放到最后再对付。 哈尔西和布朗宁的想法起初并不被同僚接受,比如麦克阿瑟就曾经抱怨过,我们不能撒手不管,把强大的敌人留在侧翼或是后方。不过,日军的负隅顽抗让麦克阿瑟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战术,并将大伙的集体智慧结晶据为己有,声称“跳岛战术”是他的个人发明。 美军拿下新乔治亚群岛后,日军加强了拉包尔的防御力量。拉包尔作为日军第八方面军和第八舰队司令部驻地,巅峰时期驻有七万陆军、四万海军、上千架飞机,同时岛上还建设有完备的防御工事。考虑到攻下拉包尔需要付出沉重代价,麦克阿瑟尔决定凭借海上优势封锁拉包尔,跳过这块难啃的骨头。 不过,在跳岛之前,美军还需要拿下紧邻拉包尔的布干维尔岛,因为这座岛上有六座日军机场,可以随时出动飞机拦截美军的空袭机群。因此,美军有必要打掉布岛上的日军机场,在建设自己的机场,掌握制空权,才能从空中和海面封锁拉包尔,继而实行跳岛战术。 1943年10月27日,前哨战打响,新西兰第八旅在莫诺岛登陆,以伤亡226人的代价击毙岛上205名日军拿下莫诺岛后,美军登陆舰就有了一个中转站。美军大部队正式登陆前,又派出一个伞兵营在舒瓦瑟尔岛登陆,迷惑驻守布岛的 第7章 马里亚纳海战 1943年,随着瓜岛、新乔治亚岛等一系列战役的失利,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彻底丧失主动权。 这一年9月30日,为了应对新形势,天皇裕仁召开御前会议,商讨日本接下来的战争指导方策。会议上,内阁首相东条英机抛出了"绝对国防圈"概念,并获得批准。 何为”绝对国防圈“呢?简单地说,就是沿着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新几内亚岛、荷属东印度群岛以及缅甸一线,建立一条防御圈,防御圈之外可以不管,但防御圈之内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确保日本本土及东南亚不受盟军侵袭。 对于这个”绝对国防圈“,日本陆军抱有乐观态度,认为凭借日军在上述诸岛构筑的坚固工事,并适时出动联合舰队主力与盟军决战,一旦胜利,就可以迫使盟国承认日本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获得体面上的媾和。 其实早在中途岛战役之前,东京大本营就有类似的想法,只不过当初划定的势力范围要更大一些。日本海陆两军兵强马壮时,尚且无力与美军平分太平洋,现如今人困马乏,尽管要求降低了,但也注定无法得逞。 1943年6月,针对日军百出的龟缩防御架势,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双线出击,计划由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各率一路大军,对日本发动钳形攻势。 11月1日,为了便于”跳岛“作战,绕开日军重兵云集的拉包尔,美军首先对布干维尔岛发起进攻。 11月20日,美国太平洋舰队又发起吉尔伯特群岛战役,并最终占领塔拉瓦等岛屿。 在攻打吉尔伯特群岛期间,美军再次遭到日军守岛部队的顽强抵抗,付出了较大的伤亡。但正所谓实战练精兵,锻纲铸军魂,有日军做陪练,美军在苦战中积累了两栖登陆经验的同时,也明白了一条真理,那就是所有对战争的恐惧皆源于火力不足。自此开始,美国老不管在哪打仗,都是先炸他个稀巴烂再说。 1944年1月至2月,太平洋舰队连续组织“燧发枪”和“法警”作战,夺取夸贾林埃尼维托克诸环礁(马绍尔群岛)。 2月17日,美军以5艘重型航母、5艘轻型航母、7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28艘驱逐舰以及560架飞机组成的庞大舰队,偷袭了土鲁克环礁,取得摧毁日机270架舰船、47艘,总吨位20万吨的重大胜利.土鲁克环礁位于加罗林群岛,中途岛战役后,日本联合舰队将司令部牵制于此. 加罗林群岛本就是日本“绝对国防圈”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加之又是日本海军的大本营.因此,土鲁克在当时便有日本的珍珠港之称。 然而,如此关键的战略要地,美军只用五次空袭,就给彻底干报废了.随着攻占马绍尔群岛、空袭土鲁克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美军打开了进攻马里亚纳群岛的通道,马里亚纳群岛位于菲律宾以东、硫磺列岛以南、加罗林群岛以北,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如果马里亚纳群岛被美军占领,不但日本与东南亚的海上生命线会被切断,日本本土也会纳入美军远程轰炸机的轰炸半径. 鉴于马里亚纳群岛的重要性,日本陆军从1944年初开始,便不断向该地区增派兵力.但日本海军方面对陆军的行动却有不同想法.联合舰队司令官古贺峰一认为,守住马里亚纳群岛的可能性不大,他更希望在菲律宾与美军决战。你麦克阿瑟尔不是擅长跳岛吗?不是叫嚣收复菲律宾吗?那咱就在菲律宾挖个大坑,等他跳进来。 一个主张守,一个主张撤,由此也引起了日本内阁和陆军对海军的强烈不信任,不过就在两帮人为作战计划和资源分配问题,争论不休时,古贺峰一挂了。 3月31日,古贺峰一乘坐飞机离开帕劳(帛琉),前往菲律宾的达沃,为了确保安全抵达,古贺专门挑在晚上出发,事先还给飞机加满了油,结果飞机在即将抵达菲律宾时天降正义,突然下起暴雨,电闪雷鸣之下,古贺的座机发生故障坠入大海。一年前,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美军击落,死后好歹还找回了尸体,古贺峰一就惨了尸骨无存。 古贺峰一死后,海军大将丰田副武继任联合舰队司令官,丰田副武这个人性格狂妄.他认为,美军此前之所以能拿下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是因为联合舰队没有出手,只要联合舰队出手,海军一定会给美国佬好好上一课,他自己也能一战成名,走上人生巅峰。 5月20日,丰田副武发起“阿”号作战计划,在美军攻击马里亚纳之际派出一支庞大舰队对美国海军进行致命打击。 日军制定计划的同时,美军也在制定计划。尼米兹决定投入15艘航母、14艘护航航母、7艘战列舰、25艘巡洋舰、180艘驱逐舰、35艘潜艇、300余艘补给舰、登陆舰,以及两千架飞机和四个师又一个旅的地面部队,总计十五万人,以夺取重兵云集的马里亚纳群岛。 6月6日,正值欧洲盟军发起诺曼底登陆之际,驻扎在珍珠港的美军舰队在斯普鲁恩斯上将的指挥下踏上了征程。 6月11日,美军舰队抵达关岛以东二百海里处后,根据计划行动。始终奉行“凡是先炸他个稀巴烂再说”的经验,首先对塞班岛实施了长达三天的轰炸。 轰炸期间,塞班岛火光冲天,硝烟弥漫。日军在岛上构筑的地面攻势被如同雨点般倾泻而下的炸弹摧毁。停在塞班机场上的一百多架日军飞机也被一波带走。 按计划,美军原本是打算同时对马里亚纳群岛最大的两个岛屿,关岛和塞班岛发动进攻。然而,由于登陆艇和两栖履带车不足以支持两个岛屿的同时登陆,尼米兹便决定暂时放弃攻打关岛,集中力量对付塞班岛上的日军。 6月14日,美军再次出动两个战斗机群,空袭了硫磺 第8章 莱特湾海战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迄今为止战争史上的最后一场战列舰和航母的对决。参与战争的双方投入舰船总吨位超过200万吨,其中盟军舰队133万吨,日军73万吨。 开战之前,日本制定了正确的计划,战争期间日军按计划成功诱敌,兵力也是足够的,但结果却是虎头蛇尾,几乎是全军覆没。这场让日本联合舰队赔光老底儿由海上枭雄沦为帝国之渣的转折之战就是莱特湾海战。 马里亚纳海战失利后,日本的“绝对国防圈”被盟军撕开了一道口子,只要美军愿意,随时可以出动远程轰炸机轰炸东京等城市。面对空袭威胁,日本国内如同惊弓之鸟,联合舰队司令官丰田副武更是惶恐不安。若是再让美军从海上轰炸东京惊扰了天皇。不仅海军要承受羞辱,他这个司令官也该切腹自尽了。由于摸不清美军接下来会进攻哪里,丰田副武便制定了四份“捷号作战”计划。其中菲律宾地区的作战计划为“捷一号”,日本南部群岛及琉球、台湾为“捷二号”,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本土地区为“捷三号”,北海道库叶岛和千岛群岛方向为“捷四号”。 不过,虽然海军一口气鼓捣出了四份作战方案,但大本营和陆军判断,美军进攻菲律宾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日军在菲律宾部署的兵力和资源相对是比较多的,共驻有九个步兵师团、一个装甲师团和四个独立混城旅团,约35万人。司令官是有着“马来之虎”称号的陆军大将山下奉文。那么,美军究竟会从哪里下手呢?就在尼米兹指挥美国海军攻打马里亚纳群岛期间,迈克阿瑟指挥的陆军也没闲着,他们跳过了日军重兵云集的新不列颠岛,在新几内亚岛登陆,随后一路向西挺进,打到了新几内亚岛西北部的多贝拉伊半岛。 1943年7月,马里亚纳群岛和新几内亚岛的战斗同时进入收尾阶段。下一阶段打哪里?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计划。尼米兹主张先攻取中国台湾,并登陆中国东部沿海,然后直接攻打日本本土。从军事角度看,尼米兹的建议显然是合理的。美军这会儿都已经推到高地塔了,完全可以一鼓作气拆了对面水晶,只要拿下东京,驻守中国和东南亚的鬼子杂兵根本不用清,他们自己就缴械投降了。 但是,尼米兹的建议却遭到了麦克阿瑟的强烈反对。麦克阿瑟主张先攻取菲律宾,再进攻冲绳,然后威胁日本。他的理由一大堆,比如他认为美国不能把1700万虔诚的菲律宾基督徒弃之不顾,因为这会影响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话语权。当然,这都是场面话。麦克阿瑟尔之所以急着收复菲律宾,是因为他当年发过誓,我老迈一定会回来。正所谓人要脸,树要皮。麦克阿瑟这会儿虽然人在新几内亚,但脸还丢在菲律宾,这个场子他一定得找回来。前线两大指挥官意见不统一,罗斯福总统只好前往珍珠港调解矛盾。后来,罗斯服被麦克阿瑟说服,尼米兹又被罗斯福说服。美国海陆两军遂达成共识,决定在1944年10月到12月间集中力量拿下菲律宾。 相比美军先前攻下的马绍尔、马里亚纳等群岛,菲律宾群岛的岛屿面积要大很多。之前的战斗如攻打塞班岛,美国海军舰炮可以轻松覆盖全岛,但在菲律宾这就做不到了。因此,麦克阿瑟的进攻方案便不是一鼓作气直接全面登陆菲律宾,而是分两步走:第一阶段,美军于10月25日登陆菲律宾群岛南部的棉兰老岛,在肃清岛上的日军航空兵后,于11月15日登陆并夺取莱特岛。第二阶段,美军以莱特岛为跳板,于1945年1月15日登陆吕宋岛,攻占马尼拉,进而夺取整个菲律宾。在此期间,日本联合舰队来不来增援都无所谓,他不敢来就当他不存在,如果他敢来,那正好一战定乾坤,彻底灭了日本海军。 1944年9月,前哨战打响,为消除侧翼威胁,美军首先发动贝里琉岛战役。这场号称“海军陆战队在战争中最激烈的战斗”,美军歼敌10695人,自身死伤1.3万人,其中陆战一师阵亡1950人,伤8500人。 9月至10月间,在攻打贝利琉岛的同时,美军又出动大量岸基飞机和海军舰载机,对琉球群岛、吕宋岛以及台湾等地的日军机场进行大规恼袭。空袭过后,日军损失战机1093架,部署在菲律宾的550架飞机仅剩下235架。但有意思的是,日军飞行员却再次发挥谎报军情的传统,声称在空战中击沉数艘美军航母。 有人敢吹牛,就有人敢信,东京大本营又一次被注水战报蒙蔽,认为美国海军损失惨重,所以决定实施“捷一号作战”计划。这个“捷一号作战”计划,简单来说就是以小泽治三郎指挥的四艘航母为诱饵,引诱美军航母远离登陆场。一旦小泽舰队诱敌成功,由栗田健男、西村祥治和志摩清英指挥的三支战列舰编队便立即长驱直入,用舰炮对决的方式干掉美军舰队。 日军调兵遣将的同时,麦克阿瑟尔修改了预定作战计划。由于美军的大举空袭已经让日军失去了制空权,因此哈尔西便向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建议,取消绵兰老岛方向的作战,直接攻占莱特岛。有了之前攻打贝里琉岛的教训,美军此时也不愿意在不重要的岛屿付出不必要的牺牲。 10月中旬,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同意了哈尔西的建议,麦克阿瑟尔随即将夺取莱特岛的时间提前到10月20日。 10月17日,美军16艘航母、18艘护航航母、12艘战列舰、11艘重型巡洋舰、15艘轻型巡洋舰、144艘驱逐舰、25艘护卫舰、592艘运输船和后勤补给舰以及2000架飞机,护送17.4万登陆部队浩浩荡荡杀向莱特岛。 10月2 第9章 菲律宾战役 1944年10月,美国海军在菲律宾莱特湾大败日本联合舰队。经此一役,昔日不可一世的日本海军沦为战场配角,只能干点看家护院或运兵运粮的辅助工作,彻底丧失了与美军正面对抗的能力。不过,海军的胜利与麦克阿瑟和美国陆军无关。对于麦阿瑟而言,他最关心的还是什么时候能够登陆吕宋岛,什么时候能够收复马尼拉。 1941年12月8日即珍珠港遇袭的几乎同一时间,日本出动43艘战舰、500架飞机,5.4万陆军大举入侵菲律宾。开战前一个月,身为菲律宾太上皇的麦大帅曾对美国陆军部大吹法螺,说什么自己很快就可以动员20万新兵(菲律宾土着)充实到实战部队,还说只要有足够多的航空兵,别说保下菲律宾和马尼拉,他连整个东南亚都能保住。然而事实证明,麦克阿瑟只能打顺风局。逆境之下,这位西点精英的临场指挥完全就是乱七八糟。 1942年3月,菲律宾战事败局已定,罗斯福考虑到麦克阿瑟是美国英雄,绝不能被日寇俘虏,便将其接到了澳大利亚。麦克阿瑟尔是好面子的人,自尊心极强,丢了这么大的脸,不报仇就是见鬼了。所以自此开始,他就像着了魔一样,凡是对他重回菲律宾有利的军事计划,他就可劲儿的摇旗呐喊,反之,他就想方设法搞破坏。为了复仇,他甚至要求华盛顿方面将太平洋战场的美国陆海军都交由他指挥,一个不擅长打逆风局的旱鸭子却要求指挥海军,如此扯淡的申请,换谁也不可能同意。为此,尼米兹没少与麦克阿瑟争执,罗斯福为了大局考虑,也不得不拖着病躯多次莅临前线协调关系。 当然,麦大帅毕竟不是一般人,他晋升陆军少将时,尼米兹和马歇尔不过是中校,艾森豪威尔只是少校,并且他还跟大后方的一帮共和党政客眉来眼去,捞足了政治资本。因此,尽管麦克阿瑟的要求不合理,但罗斯福、尼米兹还是表示可以在1944年寻机收复菲律宾。 到了1944年12月25日,随着美军攻占莱特岛,海军方面也早已保证将全力支持陆军登陆吕宋岛,老迈心心念念了两年半的复仇计划也终于可以落实了。就在美军准备发动大规模登陆战的同时,日军也在调兵遣将。 1944年12月17日,驻菲律宾日军最高指挥官山下奉文根据海军不可能支援吕宋岛作战,制空权也早已丧失的实际情况。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并将吕宋岛上的日本陆军分为“尚武”、“振武”、“建武”三个集团。其中的尚武集团约15.2万人,由山下奉文亲自指挥,防守吕宋岛北部地区,振武集团约八万人,由第八师团师团长横山靖雄指挥,扼守马尼拉以东地区,建武集团三万人,由塚田理喜智指挥,守卫克拉克机场及巴丹半岛。 山下奉文是很务实的将领,因此他制定的作战计划也很现实,日军既没有能够摧毁美军重装备的武器,又只剩下几十架飞机,决战根本不可能。既然无法阻止美军登陆,倒不如放弃第一线阵地,引诱美军深入寻机歼灭。如果歼灭不成,就将部队退到山区与美军打持久防御战,能拖多久算多久? 1945年1月9日,美军完成战备后,登陆战打响,美第六集团军20万人。在233艘战舰,800运输船和1000架飞机的支援下于吕宋岛西岸的林加延湾登陆。之所以选择在林加延湾登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日军判断美军会在马尼拉附近登陆,对北面林加延湾的防御不够重视,二是日军当初入侵菲律宾时就是在这里登上吕宋岛的。 麦克阿瑟为了完成他所谓的完美的复仇计划,便有意声南击北,扰乱日军判断。由于日军在林加延湾基本没什么防御,所以美军的登陆过程很顺利,从早上到下午,仅半天时间,就有6.8万人成功上岸,并建立起了一条27公里宽,纵身达到6公里的登陆场。在此期间,日军出动 “神风特攻队”,撞沉了美军一艘护航航母和一艘驱逐舰。不过,这点损失对美军来说连毛毛雨都算不上。有意思的是,打退了日军反扑后,美军工兵专门用推土机在海滩上推出出一道沙堤,这样麦克阿瑟上岸的时候就不会被海水打湿鞋子。 但老迈何许人也?这种露面的机会他怎能错过?正当登陆艇靠近海滩时,他大步流星的从登陆艇斜板上走了下来。在早已等候的随军记者面前,又重现了一个多月前他在莱特湾涉水而进的一幕。不过,再好吃的甜品吃多了也觉得腻歪,老麦的这次政治表演缺乏新意,没能在国内掀起太大的波澜。 1945年1月10日,美军登岛部队已达17万人。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美军第六集团军第一军负责侧翼掩护,顶住日军尚武集团的反扑,第14军则向南挺进,攻打马尼拉。 美第六集团军司令克鲁格是个很谨慎的人,虽然日军放开了大陆,美军面前是一片开阔地,但出于谨慎考虑,他还是命令部队抱团行进,也就是各部间距不能拉得太大,前面的部队一定要等后续部队跟进后再开拔。因此,第14军的行军速度非澈慢,4天才走了16公里。麦克阿瑟尔对克鲁格的归宿行进很不满,因为海军即将撤退,要准备登陆硫磺岛了,陆军必须尽快推进,彻底拿下战场主动权,但临阵换将又必然会扰乱军心,于是,麦克阿瑟尔便一面亲自催促克鲁格加快行动,一面调动部队寻机在马尼拉附近登陆。 在麦克阿瑟的压力下,克鲁格改变打法。他亲自指挥第14军快速前进,并命令第一军沿侧翼并进,肃清龟缩于吕宋北部山区的日军。美军加快推进速度,这让山下奉文看到了偷袭的机会。很快,日军尚武集团集结40辆97式中型坦克和5辆95式轻型坦 第10章 英军惨败坡 1942年2月15日,面对兵临城下的日军,新加坡城内全副武装的8万英军最终选择了投降,而此时他们面对的日军其实还不足4万,且经过连日作战,早已师老兵疲。如果当时英国人能顽强一些,胜负也犹未可知。这件事儿被丘吉尔视为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甚至把这一天视为“黑道日”。 那么,曾经称霸全球的大英帝国为何会在二战中,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且装备也不输于对手的情况下输掉了战争呢?本期我们就来说一下昔日辉煌无比的大英帝国是如何在二战时期丢掉东南亚的。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一天,蓄谋已久的日军航空兵全面袭击英美在西太平洋上的所有军事基地,仅仅几天时间,盟军便损失千余架飞机和100多艘舰船,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日军袭击西太平洋的同时,还对东南亚发起大举入侵。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第五师团在泰国南部的宋卡和北大年登陆,近卫师团则兵临曼谷城下。由于泰国军队抵抗不利,曼谷等地相继失守。其实,泰军的抵抗不过是做做样子演给外界看的。这样以后不管是日本胜还是英美胜,泰国都会立于不败之地。拿下泰国后,日军在山下奉文的指挥下,兵分两路南下,其中第五师团借道泰国国境,沿马来半岛西海岸推进,近卫师团在日本海军的护送下,在马来亚北部的戈达巴鲁登陆,计划沿马来半岛的东海岸推进。 当时的马来半岛驻有英联邦陆军9万人,253架飞机,810门火炮。此外,英国海军在新加坡还部署着一艘战列舰、一艘战列巡洋舰、三艘巡洋舰及九艘驱逐舰。单看数据,貌似英联邦军的实力不弱,但是英军战机大多是落后机型,无论航程、机动性还是速度都远不如日军的“隼式”和“零式”。而9万地面部队中,只有1.9万是英国陆军,其余都是澳大利亚军、印度军和马来军。 民间有句俗语,人多了乱,龙多了旱,母鸡多了不下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组织构成复杂的军队,战斗力往往不怎么样。并且英国上下当时对日本军队也极为轻视。开战之前,英国空军参谋长波特尔爵士狂妄自大,说什么欧洲淘汰的战斗机拿到远东依然是先进的,对付那些日本猴子绰绰有余。英军的飞行员们也是目中无人,并扬言一旦开战,那就是“豪华的劳斯莱斯与简陋的日产尼桑赛跑”,咱一架飞机,打他们两架都没问题。英国人既不知道敌人有多强,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弱。仗还没开打,失败的种子就已经种下了。 12月8日,登陆哥达巴鲁的日军遭到阻击后,呼叫空中支援,随即,几十架日本飞机跑来,一通狂轰滥炸,吓跑了英联邦军。当天的战斗,英军丢掉三个机场,另有50多架战机被摧毁。首战失利,英军驻马来亚司令官帕西瓦尔中将闻讯后,出于稳妥考虑,将所有英军飞机撤至新加坡。帕西瓦尔这个人用英国人的话说是个消极主义者,每逢困难,他都会缺乏决断力和必胜信念,且眼中的困难要远远大于希望。空军撤走后,奋战在前线的英联邦军顿时没了空中支援,被日军轰炸机按在地上反复蹂躏,首先被蹂躏的是海军。 12月9日,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普斯中将率领由”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和四艘驱逐舰组成的Z舰队北上截击日军登陆部队。这个时候,日本海军还没有大和号、武藏号两艘巨舰,能与”威尔士亲王号“一决高下的”长门号“和”陆奥号“战列舰又没有南下参战。也就是说,如果Z舰队快刀斩乱麻,哪怕只有半天时间,都能对日军的海上运输部队完成一场屠杀。然而,菲利普斯在关键时刻竟然怂了。就在Z舰队走到半路时,菲利普斯突然下令返回新加坡,结果英国舰队白跑一趟不说,回去的路上还被日军潜艇发现。 12月10日,日军派出侦察机搜索,在关丹东南海域找到了Z舰队。当天中午12时,缺乏空中堡的Z舰队被日军飞机扔下的几百枚炸弹和鱼雷好一顿招待,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坚持了两个小时。最终还是没能扛住,双双被击沉。整场战斗,英军损失两艘主力舰,800人丧生,而日军仅损失六架飞机。 海上被轰空的晕头转向,陆上的情况更加糟糕。 12月11日,主宰了天空的日军战机不断从空中向地面扫射,五万多英联邦军被日军揍的是全线崩溃,撒丫子逃往新加坡。帕西瓦尔自诩可以守三个月的日德拉防线只坚持了三天就告失守。击垮英军防线后,日军驶出自行车闪击战,蹬着自行车穿梭于雨林之中。别看自行车的时速不咋地,但追击方寸大乱的英联邦军队已经是绰绰有余了。仅第一天的追击,日军就俘敌3000获野炮50枚,重机枪50挺,卡车、装甲车约300辆,而日军死伤仅110人。 此后一个月,日军近卫师团和第五师团按计划急速推进,遇上英联邦军阻击,日军就采取迂回包抄战术,绕到英军阵地侧翼,前后夹击,一顿火力输出,丛林穿插说着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很难,不仅对后勤保障有极高的要求,对单兵野战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英军之前没有见识过,顿时被鬼子超强的野战能力打的是心态炸裂。之前对日本人的傲慢也一扫而空,又转入另一个极端,开始狂吹日军。 有英国兵说,日本人都有飞天遁地的本事,仅靠一片芭蕉叶就能穿越沼泽。还有英国兵说,日本士兵都是超级战士,可以像蝙蝠一样在夜间行动,可以像蚂蚁一样靠脑电波与同类交流。在这种恐慌情绪的影响下,英军丧失了抵抗意志,撒丫子跑路。就这样,英军一路跑,日军一路追,战线也很快从马来半岛北端移到 第11章 英帕尔战役 上期我们说到,当驻印军反攻缅北时,只遇到了日军的第18师团,而日军在缅甸的驻军原有八个师团,那么当驻印军进攻第18师团的时候,其他日军都干嘛去了呢? 实际上,当时日军在缅甸的兵力已经十分空虚,因为此前日军主力就被15军司令牟田口廉也给霍霍光了。正是因为牟田口廉也的骚操作,导致日军损失惨重,以致遭盟军反攻缅甸时,日军已经无力抵抗。那么这位牟田口将军是如何将家底厚实的日军给霍霍光的呢? 牟田口被日军称为鬼畜司令,这位司令到底能有多鬼畜呢?本期我们就来说一下这位日军的鬼畜司令,号称坑日英雄的牟田口。 1943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输掉了所有关键性战役,连战连败之下,日本经济大受影响。国内民怨沸腾。那时的日本指责天皇要掉脑袋,但骂首相可以。于是东条英机就成了众矢之的。有人寄信到他家里,劝他早点切腹自尽,有人更直接打算丢炸弹送他上西天。东条英机很清楚,日本素有下克上的传统,这才哪到哪呀,就已经用上了暗杀手段,要是再输几次,怕不是就得当街拿炮轰了? 为了转移矛盾,最主要是为了保住狗头,东条英机决定挑柿子捡软的捏。谁是软柿子呢?英国呀,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英国几乎就是经验包,被日本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在东条英机看来,我打不过美国,难道还收拾不了你英国吗?虽说英国本土远在万里之外,但英属印度近在咫尺,可以搏一把。实际上,早在1942年8月,东京大本营就有意出兵印度的英帕尔。 对日本而言,打英帕尔有三个好处:一是夺取此地后可以切断“驼峰航线”,迫使中国国民政府转变立场,二是能够扩展防区,稳定缅甸的局势,三是印度正在闹独立运动,此时出兵可以刺激印度的反应运动。这是个一石三鸟的计划,若是日本能把拥有4亿民众的印度拉到己方阵营,那后方就稳了。只不过计划还在讨论阶段时,瓜岛战役爆发了,日军在南太平洋战场缺兵少将,出兵印度的方案也只能吹。 到了1943年初,随着瓜岛战役结束以及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集结准备反攻缅北,日本攻打英帕尔的计划又再次被提起。为了推进落实计划,东京大本营于1943年3月27日设立缅甸方面军,并任命原中国战场参谋长河边正三为缅甸方面军司令官。 4月1日,河边正三飞赴仰光就任司令官,日军第15军司令牟田口廉也等人到机场迎接。说来也巧,卢沟桥事变时,河边正好也是牟田口的顶头上司,两人同属卢沟桥事变的四大元凶。插一句,事变的另外两个元凶一木清直在瓜岛切腹自杀,清水节郎则在抗战初期被中国军队击毙。既然是老相识了,牟田口见到河边后便也没那么多客套之词。他明确表态,15军上下支持大本营攻打印度的决策。 虽说东京大本营这会儿有意发动英帕尔战役,但日军面临的困难很多,比如作战期间英军若是在缅甸南部登陆,该如何应对?要知道,联合舰队现在也很困难,无力支援缅甸作战,还有盟军掌握着制空权,没有制空权,这仗怎么打?最关键的是从缅甸到英帕尔没有公路,单靠人挑马驮,后勤补给能否跟得上? 对于这些现实问题,牟田口廉也压根儿就没多想,在功利心的驱使下,他做了保证,并表示不知道该攻该守时毫不犹豫发起进攻才是大日本帝国皇军的做法。听了牟田口的高调发言,河边正三不置可否,15军的参谋长小田信良则是目瞪口呆。小田信良是辎重兵出身,精通后勤补给,并且早先时候小田亲自搭乘飞机调查过,印缅交界地带是一片不毛之地,人马难以通过,卡车根本没戏,如果大军渡过钦敦江,物资很难运到前线。此外,印度东部还是世界“雨极”,每年的5月到9月暴雨不断,在这种鬼地方打仗,若是补给断绝,下场就是一个字,死。 众所周知,日军向来不注重后勤。在日本人眼中,辎重兵与骡马无异,不配称为战士。小田很想劝说牟田口,但因为辎重兵出身担心受辱,于是回去之后,他便鼓动计划参战的几个师团长在开会的时候唱反调。 开会当天,牟田口首先发言,我计划以十五、三十一、三十三师团越过钦敦江,突破英军英帕尔至科希玛的防线,第18师团同时从缅北胡康河谷经利多南下阿萨姆邦,一举攻占印度东部的广大地区。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也是狂人,几个月前曾因怒骂东条英机是“八嘎”被贬到了缅甸。田中新一认为作战计划不靠谱第一个发言:“这种进攻构想简直是在开玩笑嘛,希望军司令官能够慎重考虑”。 紧接着,另外三个师团长佐藤幸德、柳田元三、山内正文也纷纷表示反对。四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突然有人嘴瓢了,说小田参谋长也反对出兵。牟田口听到众人提到小田信良,立马反应过来,旋即宣布散会,然后把小田叫到办公室大骂一通:“看不出来呢,你还是个阴谋家呀,有意见不直接向我提,反而怂恿师团长唱反调。我跟你说,这要是在古代,我一刀劈了你”。 骂完之后,牟田口越想越来气,没多久就通过个人关系把小田调离了15军,踢走了小田信良。牟田口再次召开会议,并继续在会上慷慨陈词:“这次作战不能用常规思维,你们所说的补给问题,战前不可能万事俱备,你们要仿效成吉思汗作战,抢夺敌人的补给。就食于敌,懂吗?各部队必须抱有这种觉悟去参加战斗“。 牟田口是越说越激动,接着又说到:”英国人怯懦,一旦与敌相遇,你们只要对空放上三枪,他们就会缴械投降“。英军放弃缅甸时确实是望风而逃,但那是两年前的事儿,现 第12章 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 近年来啊,关于孙立人杀俘的事情在网络流传的特别火,大概就是说,在远征军反攻缅北的时候,孙立人的部队俘虏了1000多名鬼子,而这些日本鬼子都曾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出于义愤,孙立人便下令将这些鬼子全部活埋了。那么这个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由此我们就展开今天的话题,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 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缅甸丢了,按道理讲,最着急的应该是英国,毕竟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不过英国对此却毫不在意。丘吉尔私下里说,夺回缅甸只会便宜中美,如果日军不主动来攻印度,维持当前对峙局面也未尝不可。英国人不着急反攻,这就让美国人史迪威太难受了。当时的史迪威和麦大帅一样,自觉战场失利,个人荣誉受损,为了找回面子,便整天嚷嚷着要反攻,希望马歇尔至少能抽调有一个美国陆军师到印度交给他指挥。 当然,史迪威也很清楚,美国这时候无兵可派,人家老迈那边还缺人呢。因此,史迪威在嚷嚷的同时,还拿出了一个可行方案,既然美国缺人,中国缺装备,不如强强联手,用美械装备武装中国军队,借助中国的力量反攻缅甸。史迪威的建议得到了罗斯福支持。不久后,在罗斯福的介入下,英国方面让步,表示会给予配合。就这样,中美英三方达成一致,中国出兵,美国出装备管训练,英国人提供场地,负责后勤。一场轰轰烈烈的练兵运动就在印度兰姆伽展开了。 1942年7月23日,孙立人的新38师和廖耀湘的新22师共9000人开赴兰姆伽,组成中国驻印军。与国内部队相比,驻印军的装备和生活条件简直太奢侈了。就拿装备、伙食、医疗方面来说,国内部队即便是中央军也不过是每人分到两套军服,一条子弹道、几双草鞋,武器五花八门。但在兰姆伽,英国人很大方,为驻印军的每名士兵都配有多套战斗服、作训服、夹克、T恤、内衣、内裤、毛衣、胶皮雨衣、作战背包、钢盔、软帽、便帽、防毒面具、野战水壶、丛林靴、帆布护腿、袜子等。 美国则为驻印军提供了全套美械装备。以新38师为例,全师拥有300辆汽车、千余匹螺马,12门105毫米榴弹炮,24门75毫米山炮,12门37毫米反坦克炮,36门81毫米迫击炮,162门60毫米迫击炮,108挺重机枪、360挺轻机枪、108具火箭筒、85具火焰喷射器、400支冲锋枪与卡宾枪、数千支步枪,实事求是的讲,驻印军的装备水平比起美军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比如美军装备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驻印军就没有,驻印军使用的仍然是栓动步枪。不过尽管如此,驻印军的火力也强于日军。 伙食方面,国内部队平时就是青菜萝卜,只有特定的日子才能吃到肉,但在兰姆迦,军官每餐都有面包、水果、火腿、牛奶、鸡蛋、香烟、糖果,士兵稍微差点,每餐也能有牛肉罐头、麦片、饼干、茶叶、香烟。据资料显示,良好的营养使中国士兵的体重在三个月内平均增加了20斤。医疗方面的差距是最大,国内部队受伤了基本等于残疾。而驻印军的野外作战几乎就是美军的翻版,前线官兵负伤,医护兵会立即安排止血包扎,然后用吉普车送到野战医院进行急救。即便是在不通汽车的山区,轻伤员由前线手术组就能展开治疗。重伤员由救护飞机送往野战医院,良好的医疗使得驻印军伤亡大大降低,打出了国内部队不敢想象的伤亡比例。 训练方面也值得一说,虽然史迪威是个比较垃圾的指挥官,但不得不承认他是个杰出的教官。为了尽快使部队形成战斗力,史迪威从美军调来了大量教官,并要求所有训练不搞虚的,直接对标实战,训练内容包括队列操练、体格训练、战术理论、武器操作、单兵射击与格斗、丛林作战、夜间作战、侦察捕俘、反坦克战斗等。别看美国人平时吊儿郎当,做起正事来,这些教官们很负责,倾囊相授。 1942年10月,新38师和新22师顺利结业。随即,经蒋介石批准,新38师和新22师合编为新编第一军,郑洞国任军长。按照史迪威的设想,驻印军从印度由西向东反攻,云南的中国军队由东向西反攻,两路大军会师缅北。因此,现在还需要用美械再武装一支中国远征军。 1943年3月,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在云南楚雄成立,下辖12个军、31个师。但受限于“驼峰航线”的运力,至同年10月,只有14个师的美械装备运抵昆明,所以远征军的装备水平不如驻印军,只能算作半美械军。 1943年10月,史迪威感觉反攻时机成熟,便命令新38师112团向胡康河谷挺进,拉开了缅北反攻的序幕。 反攻初期进展比较顺利,112团占领新平洋后进入胡康河谷。再拉家苏于邦一线展开,史威感觉稳操胜券,便跑去埃及开会了。史迪威走后,他的参谋长博特纳准将接过指挥权。博特纳这个人完全就是奇葩,他根据英国人给的情报,认为日军在于邦只有一个中队驻防,可112团侦察人员在实地侦察后却发现日军兵力不止一个中队,情报有出入,正常操作应该是再次侦查,确保情报的准确性。但博特纳觉得没那个必要,命令112团留下重装备,轻装简行,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战场,干净利落的消灭敌人。 孙立人听到命令顿感不妙,日军实力不弱,如果112团不携带重武器,就这么一头扎进去,势必会被分割包围,逐一吃掉。为此,孙立人据理力争,但伯特纳拒绝更改命令。在战斗打响后,果然不出所料,日军实际有一个大队的兵力,还配有重武器,112团三个营都是轻步兵, 第13章 硫磺岛之战 1944年秋,日本的“绝对国防圈”彻底被美国打开,美军攻击日本本土已经是咫尺之遥。 从1944年10月开始,美军的B29轰炸机从塞班岛起飞,对东京进行了多轮空袭,可美军轰炸了几次后,效果却并不好。 一方面,塞班岛距东京约2300公里,虽然B29的最大作战半径是2900公里,但毕竟是强弩之末,飞行员为了保证航程,不得不减少载弹量,这就使得每架轰炸机最多只能携带三吨炸弹,而这仅仅只是B29最大载弹量的30%。并且进行如此长距离的空袭,战斗机也无法全程护航,轰炸机为了安全起见,只能飞到八千米高度,投弹命中率大打折扣。 比如1944年11月24日的一次空袭,美军出动88架轰炸机向东京投下200多吨炸弹,结果连一个有价值的目标都没能命中。另一方面,塞班岛到东京直线飞行线路的中间位置还有一座硫磺岛,日军在岛上建有雷达站,并且部署了40架战机。当美军轰炸机从塞班岛起飞时,硫磺岛上的日军不仅可以提前向东京发出预警,并且还能出动战机在中途拦截美军轰炸机,甚至是对塞班岛实施远程攻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空袭效果。 面对硫磺岛这个如鲠在喉的存在,尼米兹决定拔掉它。对此,美军中起初也有质疑声音,一些人觉得围困硫磺岛即可,不必兴师动众。但后面尼米兹的意见占据了主导,因为美军若是能够占领硫磺岛,好处太多了。首先,硫磺岛距离东京1100公里,B29从这里起飞,航程可以减少一半。这样一来,不仅每架B29的载弹量能增加一倍,B24这类战术轰炸机也能参加行动。其二,航程减少一半,战斗机可以为轰炸机全程护航,轰炸机就不用飞到八千米投弹,命中率也能大大提升。第三,轰炸机如果在飞行途中受损,可以在硫磺岛紧急降落,减少飞机损耗。既然好处这么多,那就开干吧。 1944年10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了磺岛作战计划。尼米兹原本计划在1944年底发动登陆作战,但因为要协助陆军攻打菲律宾,便延期到了1945年2月。 1945年2月中旬,美军在硫磺岛海域集结了第三、第四、第五三个陆战师,兵力约6.1万人。为了运送和支援陆战队作战,美军还集中了400艘战斗舰、500艘运输舰、2000架飞机,将硫磺岛完全孤立。 正式开战之前尼米斯认为,硫磺岛不过是面积仅20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岛,顶多五天就能拿下。但陆战队总指挥霍兰史密斯中将在看了航拍照片后感觉事情并不简单,岛上极有可能存在不同寻常的防御系统。史密斯判断这将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最难攻占的岛屿,并预计至少要付出两万人伤亡的代价才能拿下硫磺岛。事实证明,史密斯没有猜错,日军在硫磺岛的布防确实不同于从前。 1944年5月,东京大本营任命栗林中道为硫磺岛守备司令。栗林中道抵达硫磺岛之前,岛上的守军仅有5500人,虽然大本营后来陆陆续续增派了1.7万名援兵和600多门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炮及迫击炮,可补充来的部队多是强行征召的老弱残兵,仅有的精锐还是西竹一男爵指挥的战车联队,像这种烂牌,若是换做牟田口廉也之流来打,肯定三天就玩完了。不过栗林中道与牟田口廉也那些个井底之蛙不同,他见过世面,曾在美国和加拿大做过使馆武官,还曾在哈佛大学进修,仔细钻研过美国军事,是日军中少有的熟悉美军特点的高级将领。 栗林中道就任司令官后,马上巡查全岛,并清点岛上驻守日军的人员和装备情况。他认为在美军绝对海空优势面前,滩头作战难以奏效,便不顾日本大本营反对,直接放弃了所有滩头阵地和平缓地带,玩了命的把硫磺岛上仅有的两座山,折钵山和元山给挖空了,建成了一套非常坚固且四通八达的地下工事。 由于硫磺岛上的火山灰与水泥混合,可以成为非常良好的混凝土,因而折钵山和元山便被日军改造成了两个超级堡垒,仅仅只是修工事,显然还不足以应付美军。栗林中道很清楚,硫磺岛肯定守不住,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多杀伤美军。 为了提高战斗力,他在美军发起进攻之前,每天都要给士兵上课,教他们怎么打仗,如近距离射击、分兵机动防御、诱伏等战术,要求士兵一定要利用隐蔽攻势,等美军靠近到500米时,近距离射击,大量杀伤美军的有生力量。 鉴于此前日军在瓜岛、塞班岛无脑发动冲锋,单方面送人头栗林中道还再三强调严禁自杀式冲锋,号召每一个士兵至少要杀死十个美军。 日军有明显进步,美军当然也不可能原地踏步。 1945年2月15日,美军舰队向硫磺岛海域聚集,为了摸清日军的火力点,威廉布兰迪少将指挥六艘老式战列舰、五艘巡洋舰在侦察机的校准下,炮击岛上的表面阵地。同时,布兰迪还派出12艘登陆艇在岛屿东海岸佯装登陆。折钵山上的日军炮兵不知有诈,开炮击沉九艘登陆艇,击伤三艘,但却也暴露了自己重炮的位置,被美军战列舰发射的重磅炮弹摧毁。 试探过后,美军所有舰炮和舰载机对硫磺岛进行了三天三夜的炮火覆盖。这三天的轰炸,美军总计向岛上倾泻了2.4万吨炸弹,相当于平均每平方公里承受了1200吨。按照美军登陆编队司令特纳中将的预估,就算是个杠铃也炸碎了。然而,特纳并不知道鬼子远比想象中的狡猾。日军在修工事时构筑了700多个重要火力点,这些火力点不仅外结构异常坚固,而且藏得十分隐秘,大多都建在飞机和舰炮无法轰炸到的岩洞中。美军一顿操作猛 第14章 贝里琉岛战役 太平洋战争中发生过很多惨烈的战役,如瓜岛、塞班岛、硫磺岛、冲绳岛等等,而发生在菲律宾战役前的贝里琉战役却很少被人提及。实际上,贝里琉的惨烈程度不亚于以上提到的任何一场战役。 话说1944年9月,美军进攻菲律宾前,决心拿下帕劳群岛。在原本的计划里,美军将于1944年9月15日登陆群岛南端的贝里琉岛和昂格尔岛,用两天时间解决这两座岛上的日军,然后在一个月内控制整个帕劳群岛。很显然,相比之前的历场岛屿争夺战,美军的这个计划相当乐观。 美国人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在之前的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吊打了日军。巨大的胜利之下,美国人飘了,让他们对日军产生了轻视。 9月初,按照计划,美军出动轰炸机对帕劳群岛进行轰。轰炸过后,哈尔西根据空中侦察报告认为日军在菲律宾地区的航空力量十分虚弱,美军根本没有必要登陆帕劳,因此,哈尔西建议跳过帕劳,直取菲律宾。不过,尼米兹出于稳妥考虑,否决了哈尔西的建议。然而,尼米兹做梦也没有想到,贝里琉岛将成为美军的噩梦。当美军决定进攻帕劳群岛时,日军早已经做好了准备。 1944年初,东京大本营从中国东北抽调第14师团至太平洋战场,强化帕劳群岛防务。 4月,14师团的一个联队及一个大队在中川州男大佐的指挥下进驻贝里琉,替换了岛上一部分原先驻守的海军警备队。完成交接后,算上海军及劳工,日军在贝里琉岛总计有10708人。鬼子的第14师团是常设师团,名副其实的精锐部队。 而且,中川州男也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指挥官,在此之前,他通过研习参谋本部的总结文件,摸索了一套对付美军的办法,那就是利用岛上崎岖的地形,把山上的石灰山洞用通道打通,在每一个山洞里都放上火炮、机枪,构筑了一套由加强掩体、山洞和地道等方法共同组合而成的复式防御系统。在中川看来,团战打不过我,还不会躲在暗处阴你吗?日军在岛上的变化,美军并不知道。 9月15日早上06:15,美军60多艘战舰掩护陆战一师冲向贝利柳岛。在此之前,美军战机和舰炮已经对岛上轰炸了三天。根据侦察机报告,岛上已经没有日军活动的痕迹,甚至连一声鸟叫也没有。在这种情况下登陆的陆战一师官兵都是一副轻松的心态。大家有说有笑认为,岛上的日军都被炸光了,用不了两天就能占领全岛。然而美军的轰炸其实没炸死几个鬼子。日军按照中川州男的命令,在美军轰炸时躲在了事先挖好的500多个暗堡中。 上午08:32,沉默了两个小时的日军突然火力全开,毫无防范的美军士兵连躲都没地方躲,好几百人瞬间被打倒在沙滩上。后续登陆的部队也缺乏思想准备,损失惨重。日军枪法很准,即使在百米之外也能精准命中。在这场登陆作战中,双方都使用了火箭炮这种大杀器,而火箭炮在太平洋战场的广泛使用,也就使得战争的惨烈程度提升了好几个等级。 1933年,苏联研制出了第一款现代火箭炮BM13。后来在苏德战场,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大放异彩。打得德军是闻之色变,因此太平洋战场的美日双方自然也不会错过火箭炮这款杀伤力极强的武器。 日军的这次奇袭,导致美军有超过1000名陆战队士兵阵亡、失踪或负伤。奇袭之后,日军突然停火,美军利用间隙登陆并向前推进了330米。可是美军的顺利推进其实是日军有意为之。中川州男认为己方弹药不多,不能浪费,便索性下令让开一条通道,诱敌深入,打算一次性重创美军。 为了给陆战队创造前进条件,海面上的美军舰炮不停的向岛上轰击,但不料中川州男这个老鬼子竟然连美军的炮火支援规律也摸清了。美军虽然有弹药船跟随,但补充弹药需要时间,而这正是日军发起反击,将美军赶下大海的最佳时机。 下午16:50,利用美军舰炮停火的间隙,1000日军16辆九五式轻型坦克从坑道中钻出,美军压根儿就没想到,鬼子竟然在小小的贝里琉岛上部署有坦克。慌乱之下,炮兵来不及射击,步兵纷纷逃避,场面异常混乱。 幸运的是,8辆M4A2坦克这时候突然杀出,日军的九五式轻型坦克自重仅6.7吨,对付惊慌失措的步兵还凑合,碰上全重30吨的M4A2就只有挨打的份儿了。看到自家坦克冲了上来,乱作一团的美军停止逃跑,纷纷就地展开还击,将日军的薄皮大线坦克打成碎片。 中川州男见参与反击的美军越来越多,火力也越来越猛,立即下令撤退。不得不说第14师团确实是精锐,即便是反击失利,撤退也是井然有序,整个过程伤亡微乎其微。 贝里琉岛战役初期,鬼子看似是被动防御,实则是守株待兔,每当美军进攻时,中川州男就下令收缩内线,反复形成新的包围圈,在小范围内以多打少,战术配合,玩的是炉火纯清战至十月,美军与日军陷入了拉锯状态。日军兵力少,缺乏后援,打不走美军,但美军也奈何不了日军。 麦克阿瑟尔感觉继续打下去只会打乱接下来的莱特岛战役,便把主力撤走。随后,在要不要继续打下去的问题上,美军内部又起了争论。一部分人认为贝里琉岛本来就不该打,应该趁早撤军,但大部分人认为既然打都打了,就必须坚决打到底,否则对不起已经牺牲的战士。最后,少数服从多数美军决定继续打。 11月初,美军投入2.8万人,依托兵力优势,一个洞一个洞的向前推进,与日军搏命厮杀。 11月24日,日军弹药耗尽,中川州男自知大势已去,在烧掉军旗后切腹自杀。 贝利柳岛战役,美军 第15章 东京大轰炸 二战爆发后,德国在欧洲大杀四方。为了压制德国,美国政府拨下近70亿巨款用于研发大杀器。这其中20亿用在了“曼哈顿计划”上,也就是造原子弹,剩下的40多亿大多花在了B29远程轰炸机及配套的轰炸瞄准具的研发及制造上。 1943年9月,原子弹还在试验阶段,首批B29已经交付使用。但交付不久,尴尬的事情发生了。美国之所以火急火燎的研发B29,是担心英国沦陷,到时候隔着大西洋治不了德国。但现在英国没事儿,有英国做前沿阵地,美军用B24就能轰炸德国,用B29完全是牛刀宰鸡。而太平洋战场这边,美军这会儿离日本本土还远,B29的航程不够,也就是说,美国人耗费巨资造出B29后,没有用武之地。 1943年11月,为了不使一张王牌砸在手上,经罗斯福与蒋介石磋商,美军决定在成都部署B29,用于轰炸日战区和日本九州岛。为什么不直接炸东京呢?也是因为够不着。成都距离东京3300公里,这已经超出了B29的作战半径。而即便是轰炸九州岛,对于B29来说也够呛。由此就能看出,部署在中国的B29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从1944年6月到1945年1月,美军接连用B29对日战区轰炸了十几次,效果微乎其微。 1944年11月,美军拿下塞班岛后,具备了远程轰炸东京的可能。从政治上而言,炸东京肯定比炸九州岛要有威慑力。所以自此开始,美军便将大量轰炸机部署到了塞班岛和关岛。可是塞班岛距离东京也有2300多公里,由于航程远,战斗机无法护航。B29在轰炸东京同时不得不升到近万米高空投弹,导致命中率大打折扣。 比如1944年11月24日的一次轰炸,美军派出88架轰炸机空袭东京,结果只有约30架飞机找到了轰炸目标,且一个有价值的目标都没有命中,白忙活一场。首次轰炸无功而返,日本政府事后大肆宣扬,说什么天皇有天照大神庇护,奉劝美国不要白费功夫。看到日本人那副小人得志的嘴脸,美国老百姓不干了,钱花了不少,就算打水漂也得有水花看吧。 与此同时,美军内部也为此出现严重分歧。当时参谋长联席会议已经批准了硫磺岛战役,美军拿下硫磺岛后,轰炸东京的航程就能减少一半,另外航程缩短,战斗机可以参加护航,B29就能降低轰炸高度,大大提高命中率,但仅靠这些显然还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日本与德国不同,日本的军事工业主要由散布在居民区的小作坊生产零部件,然后送到大工厂进行组装。美军仅靠常规炸弹很难从根本上摧毁日本星罗棋布的小作坊。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有个年轻的将军站了出来。我有办法,这位年轻的将军就是柯蒂斯李梅。1941年时,李梅的军衔还只是少校,但仅仅三年后,他就晋升为少将,成为当时美国陆军最年轻的少将。那么,是什么让他官运亨通呢?是出身吗?不是,他并非名门之后,也非西点出身,他只是一名普通大学的普通毕业生。不是出身,难道是超凡的个人魅力吗?也不是,他待人冷若冰霜,难以接近,在与同僚一起吃饭时,永远都是一副臭脸,让人难以接近。 李梅急速晋升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有能力是将作战飞机变成杀人机器的天才,对敌人毫不留情,极度冷血。 1945年2月19日,李梅第一天上任,就迫不及待的放了他的第一把火。他把下属召集在一起开会,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你们难道没有常识吗?高爆炸弹是用来对付德国混凝土厂房的,对付日本人的茅草屋要用凝固汽油弹。听说李梅要用火攻,在场众人面面相觑,没人敢搭话,因为使用凝固汽油弹无法保证精准轰炸,必然会导致大量无辜伤亡。众人的犹豫并没有打消李梅火烧东京的念头,在他看来,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要想迫使日本投降,必须无差别攻击,管他是居民区还是兵工厂,反正都得烧成渣渣。 2月23日,在李梅的部署下,174架B29轰炸机趁着夜色偷袭东京飞机制造厂。当600吨燃烧弹落地的一刹那,地面上所有木质建筑都被烈焰在顷刻间气化为粉末。 第二天,日本报纸报道伤亡数据,死伤几百人。李梅看了报道一头雾水,不可能啊,怎么才这么点伤亡?为此,李梅与下属商量后,决定在下次轰炸时扩大轰炸范围。 实际上,此次轰炸导致的死伤远不止几百人,只不过是美军太败家,在一枚燃烧弹就能焚毁一条街的情况下,居然把近万枚燃烧弹全部投在了东京飞机制造厂周围两平方公里内,这么大的轰炸密度,地面上的日本人直接就人间蒸发了,尸骨无存,连骨头渣子都找不到,自然也不会纳入伤亡统计。 2月25日,美军高层得知李梅的烧烤杰作,很多人感觉太残忍了,但李梅不管上面的絮絮叨叨,表示要么换人,要么听我的。 3月9日正好是日本的陆军节,这么重大的节日怎么能缺席呢?于是李梅决定在当晚的东京制造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烟火秀。 行动之前,为了尽可能的多携带炸弹,李梅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他命人将飞机上与轰炸无关的装备全部拆除,如装甲防护板、自卫机枪、遥控炮塔等。对此,有些飞行员提出异议,以这种裸奔的状态飞往东京,万一被日本战机偷袭怎么办?李梅自信的表示,尽可放心,日军战机完全没有夜战能力。其实李梅并非是蛮干,他早就摸清楚了日军的虚实,并且得出结论,不仅日军战机没有夜战能力,日本的夜间防空能力也十分薄弱。 3月9日晚,300多架简装版B29向日本东京扑去,每架飞机携带 第16章 大和号沉没 在大海的无垠蔚蓝中,一个巨大的影子悄然浮现,犹如一座庞然大物蓄势待发。它,是人类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它,曾被日本人吹嘘为永不沉没之舰,它,就是日本倾全国之力打造被视为“帝国救星”的大和号战列舰。 回到1930年代,大萧条席卷全球,受经济危机等因素影响,世界主要列强纷纷开始扩军备战。当时的日本决心挑战英美在太平洋的霸主地位,但日本海军也知道,按照综合国力对比,日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战舰数量上与英美竞争。面对英美等强国的庞大海军,日本知道用数量上的优势难以击败对手。于是,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将焦点转向单艘战舰的规模和性能,试图通过“质量弥补数量”的方式来应对挑战。在单艘军舰的吨位和配置上疯狂加码,倾全力打造几艘超级战舰,与强大的英美海军抗衡。这也就是所谓的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方针。 1934年10月,日本海军大臣大角岑生提出新式战列舰的设计任务,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新战列舰的吨位和火炮口径可以不受限制,军舰必须要有对抗所有海上对手的实力,包括英美正在建造的战列舰。 1937年,通过对比20多个设计方案后,日本海军最终确定按照A-140F6号方案,建造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即“大和号”和“武藏号”。 1937年11月,“大和号”首先在广岛线的吴海军工厂开工建设,五个多月后,“武藏号”也开工建设。由于不想让英美等国知道这两艘军舰的存在,因此大和级的建设工作从一开始就是军事机密,只有少数人知道。 1941年12月16日,”大和号“正式竣工服役,编入日本联合舰队。同时期的美国情报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其实已经知道了”大和级“的存在,但当”大和号“下水后,他们还是被这艘巨舰震惊了。这是一艘史无前例的巨型战舰,全长二百六十三米,宽三十九米,空船排水量6500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了丧心病狂的72800吨。 日本人为这艘巨舰装上了四台蒸汽轮机,能输出15万马力的动力,让其能以接近27节的速度航行。主武器采用了三座三连装巨型火炮,两座在前,一座在后,火炮的口径达到了四百六十毫米,这远远超出了美国情报部门先前满载排水量57000吨,主炮为九门四百零六毫米炮的判断。如果这是在1930年代,日本海军显然占据了上风,但现在是1940年代了,”大和号“的出现生不逢时。 ”大和号“下水服役时,珍珠港事件与同时期的马来亚海战,已经证明了航母将成为未来海战的决战主力,并且日本海军对“大和号”的使用也相当谨慎,一直舍不得用,说来也是可笑,“大和号”动工开建之前,山本五十六曾判断未来海战是航母的天下,反对建设体型笨重、无用武之地的战列舰。 但当“大和号”入役,接替“长门号”战列舰成为联合舰队旗舰后,山本五十六却因为“大和号”比“长门号”的居住性更佳,对“大和号”推崇备至,住在舰上不下来了。 那么,大和号上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好呢? 先说住,当时日本海军其他战舰的水兵都是使用吊床,生活面积仅有一平方米,这在当时很常见,毫无人性的美军战舰也是如此。但在“大和号”上,普通士兵都有专门的卧铺,平均每人的居住面积超过三平方米。除了床铺面积更大,更让人感到惬意的是,舰上的船员舱竟然还配备有空调。 二战时期,在大型舰艇上装备空调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其他军舰装空调是为了控制弹药舱和冷库的温度,没有哪一艘军舰是为了船员的生活而加装空调。然而,“大和号”真的做到了,舰上无论炎夏还是寒冬,内部温度都在26度左右,非常舒适。而当时的日本大部分农村还没有通电,士兵的条件都这么好了,军官肯定更好。下级军官是两人一间卧室,中、高级军官享受单间待遇,里面放着大沙发、咖啡机、私人书柜、衣柜,还有洗漱设备和单独的浴室。内部装修也很豪华,地上都铺着地毯。 再说吃。“大和号”上有一座总溶剂高达223.4立方米的食品冷冻库,相当于560台家用冰箱,可以储存三个月的鱼类、肉类、蔬菜、水果、乳制品等食材,品种丰富,由于是旗舰,因此食材也都是精挑细选,比如黄油、炼乳便是来自神户的优质牛乳。烹饪员则全部是从当时日本最高档的饭店,以及几艘豪华游轮上征用来的。 有了经验丰富的烹饪人员和品种繁多的食材,舰上官兵的伙食自然是极其丰盛。普通士兵的早餐是米饭、酱菜、味增汤,午餐以西餐为主,有炸猪排、咖喱牛肉、奶油蘑菇汤等,晚餐是日式传统料理。“大和号”上军官和士兵的食堂是分开的,士兵吃饭不要钱,军官则需要自己花钱,所以军官的伙食水平和自由度也更高,可以吃到普通士兵吃不到的龙虾、日式蛋包饭等。 此外,“大和号”上厨房的设备也非常齐全,除了常见的饭锅、菜锅等器材外,还有食品保温器、用来制作冰淇淋的冷冻机、制作汽水的料理机等。当士兵感到饥饿时,他们可以自己烤面包和布丁,还可以自己制作各类小甜品。如果是夏天,士兵还能自制柠檬汽水和冰淇淋消暑。 吃饭睡觉都不用操心,洗衣服这种生活琐事自然也有人包办。“大和号”上配备有大型洗衣机,专门有人洗衣服,而且也是免费的。而作为姊妹舰,“武藏号”因为下水更晚,设备更好,舰上的奢侈生活,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当日本陆军在东南亚各个岛屿上,为了填饱肚子而啃树皮时,“大和”、“武藏”两舰上的官兵们却享 第17章 血战冲绳岛 这是太平洋战场上规模最大,双方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由于损失过大,美国在战后决定使用原子弹。此战就是“冲绳岛战役”。 冲绳原名琉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附属国。 1879年,琉球被日本窃取,更名为冲绳。 1945年春,美军拿下硫磺岛后,向日本本土逼近,东京大本营认为能否守住琉球群岛关乎到帝国的生死攸关,便制定了简单又粗暴的“天号作战计划”。 为什么说简单粗暴呢?因为这个计划的核心思想就是三点: 第一,集结所有自杀式武器,与美军同归于尽。 第二,集结联合舰队残存舰只,与美军同归于尽。 第三,集结冲绳岛上的10万炮灰,美军同归于尽。 总之,就是要与美军同归于尽。彼时的日军已经陷入疯狂状态,为了让美国知难而退。日本政府喊出了“一亿玉碎”的口号,并囤积了1.5万艘自杀式快艇和摩托艇、1.6万架自杀式飞机、无数的回天鱼雷以及400万军队加2800万民兵,准备与美军来个鱼死网破。 既然本土都可以玉碎,作为二等公民存在的琉球人自然也是可以牺牲的。 盟军方面在获悉日军摆出玩命的架势后,为确保冲绳作战的绝对兵力优势,美军动用了太平洋战区大部分家当,包括6支特混舰队、4个步兵师、3个陆战师,总计50多万人。这一次,就连向来拖后腿的英国也派出了一支特混舰队参战。英美两军合计:34艘航母、22艘战列舰、320艘巡洋舰及驱逐舰、500艘登陆舰及运输船,加上后勤辅助舰艇,水面舰只达到了惊人的1200余艘,另有2108架舰载机。 对比之下,冲绳日军的装备就很寒酸了,只有27辆中型坦克,927门火炮,250架飞机。日军指挥官叫牛岛满,此人是南京大屠杀的主谋之一,虽说是仇人,但还是得承认,这个老鬼子的能力还是挺强的,不亚于栗林中道。 牛岛满知道仅凭自己手上的那点家当肯定守不住全岛,便在开战前向大本营申请放弃滩头阵地,将主力撤至冲绳岛的南部,并在冲绳岛古都首里和那霸之间修建了错综复杂、精心打造的地下防御工程。 另外,牛岛满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在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到,冲绳北边是日本的九州,南边是中国的台湾,而当时的九州和台湾都有日军的航空基地,因此,美军要想登陆冲绳岛也不是那么容易。 3月18日为了扫清进攻冲绳的潜在威胁,美军舰队首先轰炸了九州岛。轰炸期间,日军派出“神风”飞机进行反击,美军“富兰克林”号航母遭到重创,基本报废,800多名舰员丧生。不过,日本方面的损失更大。这次轰炸导致五百二十八架战机被摧毁,二十二艘战舰被击沉或击伤。另外,九州等地的飞机工厂和航空基地也遭到严重破坏,一时半会缓不过来。 来自冲绳北部的威胁暂时解除后,美军舰队开始对冲绳岛实施登陆前的轰炸。轰炸持续了八天。在这八天里,日军躲在提前修筑的地下通道和暗堡内,损失微乎其微。美军也是过来人,知道鬼子肯定会躲起来,所以负责地面进攻任务的巴克纳中将对轰炸也没抱太大期望。美军轰炸冲绳岛期间,英国舰队在冲绳至台湾间的海面上进行掩护,保护侧翼安全。至此,绳岛周围的杂鱼也被清理的差不多了,美军正式向冲绳岛发起登陆作战。 1945年4月1日上午8时30分,美军两个陆军步兵师、两个陆战师总计60000人,在飞机和舰炮的掩护下,登上冲绳岛西部的海滩。 前面说过了,牛岛满的防御策略是放弃滩头,让开大陆,将美军引诱到舰炮够不着的丘陵地带决战。所以第一天的登陆异常顺利,美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加守纳机场和独古机场。 4月2日,岛上的日军继续沉默,美军比预定计划提前12天将冲绳岛拦腰切成两段。 4月3日,美军考虑到日军牛岛满不见兔子不撒鹰,巴克纳中将决定加快推进速度,他命令第7、第96步兵师向南推进,陆战第一、第六师向东北方向挺进。 4月5日,向南推进的美军终于碰上日军以“嘉数高地”为中心的第一道防线,鬼子躲在纵横交错的战壕和暗堡里。用密集的火炮和有组织的反冲锋让美军寸步难行。另外一个方向,由于牛岛满在冲绳岛北部只部署了两个大队,因而陆战一师和陆战六师没有遭遇太大抵抗,进展很顺利。 4月6日,依照大本营命令,700多架日军自杀式飞机如饿狼般从本土飞来,鬼子飞行员冒着猛烈的防空炮呼啸着朝美军舰艇扑通而去。这次自杀式攻击,日军自杀式飞机撞沉美军三艘驱逐舰、一艘登陆舰和三艘运输船,另撞伤一艘扫雷舰和12艘驱逐舰。 日军进行空中自杀性攻击的同时,“大和”号战列舰领着一艘巡洋舰、八艘驱逐舰打算向停泊在冲绳登陆场的美军舰船发起突击。不过,这支自杀式舰队在4月7日遭到了美军的毁灭性打击,“大和”号战列舰、“矢矧”号巡洋舰及四艘驱逐舰一同沉入了海底。至此,“天”号作战的海上同归于尽计划破产。 4月12日,日本本土又飞来400多架自杀式飞机,取得击沉美军一艘驱逐舰、一艘登陆舰,击伤一艘战列舰和三艘驱逐舰的战机。冲绳战役期间,日本陆海军总计出动战机约7800架次,实施了十次“神风”特攻。后几次“神风”特攻由于兵力不足,日军在攻击战术上做了一些改进,如先出动战斗机吸引美军战机,当美军战斗机燃料耗尽返回母舰时,装载着烈性炸弹的自杀式飞机趁虚而入,飞临目标上空进行攻击。日军的“神风”特攻十次突击总计击沉美军舰只三十四艘,击伤三百六十八艘, 第18章 神风特攻队 二战在1944年10月迎来了一场战争史上最激烈的海战,莱特湾海战,这场战斗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然而,正是在这个战争背景下,日本的神风特攻队成为了一段令人震惊的历史。 10月25日上午,停泊在萨马岛南部海域的美军舰队,突然遭到两架日军飞机袭击,令美国人措手不及的是,此次空袭的日军战机,完全不躲避防空火炮,而是径直冲向海面上的美军航母,飞机撞击带来的爆炸,导致美军水兵阵亡87人,伤109人。 不多时,又有三架日机袭来,与先前一样,日军飞行员完全没有躲避和缠斗的意思,直接俯冲撞向美军战舰,像这种自杀式打法,此前也有,美军和日军飞行员在打红了眼,或者油料快要耗尽时,都有开着飞机撞向敌舰的先例,但飞行员有准备、有组织、有纪律,上来就直接同归于尽的情况,这还是头一回见到,着实把美军吓了一跳,日本人到底怎么了?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八天前。 10月17日,刚刚就任日本第一航空舰队司令的大西泷治郎中将,匆匆赶到菲律宾,当时,日军满打满算,在菲律宾的战机也只有700多架,有经验的飞行员更是一个都没有,日军航空兵如果直接起飞迎战,必然会被美军2000多架战机完虐,大西泷治郎是铁杆军国主义分子,面对日本全线崩溃的危局,他认为当下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发挥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战法,组织敢死攻击部队,让飞行员开着载有炸弹的零式战机,俯冲撞击敌方航母,才有可能扭转战局。 于是,在10月19日,由二十四名飞行学员组成的第一个神风特攻自杀小队便产生了,之所以称为“神风”,是源自元朝两次东征日本,都因海上突如其来的台风而告吹,日本人认为是神武天皇的鬼魂掀起的“风神”击退了元军,因而自此之后,也就将自杀攻击队称为“神风特攻队”。 10月25日的自杀攻击,日军以五架战机的损失,撞沉了美军一艘航母、一艘护航航母,另撞伤数艘战舰,导致140多人丧生,相比正规作战,自杀攻击的命中率显然更高,这样的战绩,让日军高层振奋不已,大呼实在太划算,以后就得这么干! 由此,以“一人一机一弹,换一舰”为目标的新式作战模式,就这样被日军高层确定了下来,日军决定批量组建“神风特攻队”。 首先第一步当然是选人,最初,选人的标准是自愿,由于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盛行,的确有不少狂热分子甘愿加入,然而,自杀战法对人员的消耗量太大,几次攻击后,狂热分子消耗殆尽,随后的选人,就变成了强迫加入,海军、陆军都是如此,每一名飞行员在入伍时,都要先填写一张是否愿意加入“神风特工队”的表格,但在表格上,只有两个选项,即愿意和非常愿意,对于不愿填写表格的飞员员,会被判以叛国罪论处,飞行员即便心不甘情不愿,但为了家人考虑,也只能默默接受,新兵加入“神风特攻队”后,每天除了专业训练外,还有“精神训练”,所谓的“精神训练”,说白了就是挨揍,就一名幸存的“神风特攻队”队员回忆,训练中心的教官性情暴虐,一言不合就殴打新兵,自己被打得看不见了,摔倒在地,刚站起来,又被棍子打倒。 如果被打死了,没人会被追责,死了也白死,硬扛过训练的新兵分配到部队后,继续挨揍,而且揍得更厉害了,不仅是长官打,老兵打,有时候新兵之间也互相伤害,鬼子之所以如此变态,意在磨灭人性,让新兵不再恐惧死亡。 然而,这些训练不但没有提升士兵的意志力,反而消磨了许多人的战斗信念。 在反舰导弹还没有出现的时代,“神风特攻队”的自杀攻击,之所以有效果,是因为飞行员可以精准控制方向,每一架自杀飞机就是一颗精确制导的导弹,但当菜鸟飞行员被打的意志消沉,生无可恋后,他们的目标就不再是撞沉美军战舰,而是单纯的寻死,抱着这种想法上战场的人不会考虑结果,反正自己也不打算活了,是否撞沉美军舰艇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因而,“神风特攻队”的战斗力在后期也就大打折扣,并且,由于“神风特攻队”队员大多是有去无回,日军无法根据实战经验来改进自己的战术。 而美军在实战中则渐渐摸索出了对付日军的办法。 日军飞机的自杀攻击一般有两种打法:一是“神风特攻队”飞机先从极低高度逐渐接近躲避美军雷达,而后急速爬升到1500米高空,最后朝海面上的美军舰队直接俯冲下来,二是飞机升到7000米高空躲在云层内,待靠近目标后,以超大角度俯冲下来,为了实现目的,日本人还研制了“樱花”特攻机,这种飞机的机头就是炸弹,机翼是木质的,最远航程三十七公里,无返航希望,作战时,它需要先有母机携带到战场上空,再滑翔飞出,最后经飞行员手动瞄准,撞向目标并爆炸。 此外,鬼子还有一种中岛ki-115“剑”式“神风特攻”机,这是一种十分廉价易制的螺旋桨飞机,机身通体木质,发动机是库存的陈旧发动机,它最大的特点是起落架,可以循环利用,飞机起飞后,起落架会自动抛落,地勤会将起落架回收,给其他飞机使用,至于起飞的飞机就不能降落了,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针对日军的俯冲轰炸,美军加强了战舰的防空火力,只要日军飞机袭来,就开始饱和攻击,所以日军的这种攻击方式很快便失效,鲜有成功的战例。 后来,日军派护航战机吸引美军注意,自杀战机趁机偷袭,美军吃了亏后,很快又适应日军的新战术打法,将制空范围扩大到八十海里,巡逻机二十四小时在空中巡逻,鬼子对此事无计 第19章 远东战役 远东战役是二战的最后一战,也是小日子的灭顶之战。苏联在此战中仅用一周时间就击溃了75万关东军。那支令人闻风丧胆、号称日本“陆军之花”的关东军为何在苏军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呢?本期我们就来说一下苏联对关东军的闪击。 1919年,为了更好的殖民中国东北,日本政府将原先的关东都督府改为关东军司令部,这便是关东军的由来。关东军成立之初,人数约万余人。此后,随着形势发展需要,日本向中国东北地区不断增兵,关东军规模也随之迅速膨胀。至1942年10月,关东军升格为总军,前后下辖15个师团,其中十个甲级师团,另有一个装甲军,22个守备队,加上骑兵、空军,总兵力近百万。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德军惨败。但就在德国急需帮助时,日本人泼了一盆冷水。日本政府正式告知德国方面,表示不会出兵参加对苏作战。此时,没有作战任务的关东军变成了日本对抗美国的战略预备部队。 1943年底,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展开全面反攻,为支援太平洋战场,东京大本营从关东军抽调了大量主力南下。大本营在抽调关东军兵力的同时,也在不断补充兵力,但调走的都是主力师团,而补充来的部队却都是乙级、丙级甚至是丁级师团。这些三四流师团普遍装备不足,很多新兵是老人和孩子。由此,昔日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的陆军之花也变成了空架子,与两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1945年2月,美军在太平洋战场遭到日军顽强抵抗,吃了大亏。罗斯福预感接下来进攻硫磺岛、琉球以及日本本土伤亡可能会比较惨烈,便在雅尔塔会议期间要求斯大林出兵夹击日本关东军。斯大林对东北其实一直都有野心,只是欧洲战事还未结束,并且从欧洲大规模调兵至远东也需要准备时间,最起码得三个月。所以在出兵夹击日本的问题上,斯大林起初表现的并不积极,罗斯福不清楚其中内幕,加之他对日军实力也出现误判,认为关东军依旧强大,因而为了争取苏联出兵,罗斯福便做了很多妥协,以换取斯大林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承诺。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按照《雅尔塔协定》,苏联随即开始准备对日作战。日本方面这时候也知道败局已定。为了争取所谓的体面媾和,东京大本营决定贯彻全面收缩、本土决战的总战略,及对苏联采取战求和方针,必要时可以放弃中国东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对美国则采取以战求和政策,做出本土决战姿态,争取与美国媾和,有条件的结束战争。 当然,鬼子也不是傻白甜,苏联的胃口有多大,他们心知肚明。所以,日本对苏联采取避战求和的同时,也制定了应战预案。大体来说,就是利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黑龙江、乌苏里江等天险,构筑第一道防线,力争阻止苏军机械化兵团的迅猛进攻。如果第一道防线被攻破,关东军主力便撤至长大铁路以东。长途铁路以南区域沿铁路负隅顽抗,在万不得已时,也要全力坚守长白山区,确保退路,争取在朝鲜半岛与苏军决战。 1945年7月,苏军调动基本完成。据统计,苏军共有三个方面军,18个集团军,1个海军舰队,共33个军,总兵力174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刚打完欧战的精锐。 装备方面,苏军集结火炮2.9万枚,坦克5250辆,作战飞机5100架,战舰93艘。与此相比,日军实在是相形见绌。为了保证本土决战,东京大本营事先调走了关东军大量装备,其中包括1200架战机。这导致关东军加上伪满蒙军虽然号称百万之师,但却只有可怜兮兮的3700门火炮、600辆坦克和140架战机。双方在重武器方面的巨大差距。使得战争还没开始,胜利的天平就已经倒向了苏军。 1945年8月6日上午八时左右,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导致十多万人死亡,3.6万人受伤。 8月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警告日本政府,如果不投降,那么美军还会对日本进行核打击。但日本政府一如既往的死鸭子嘴硬,对外继续叫嚣着本土决战,对内则隐瞒消息,只说美国人在广岛投下了一种新型炸弹,先前的李梅轰炸,日本60多万人被炸死炸伤,东京基本被烧成废墟。所以此时的日本民众对广岛被夷为平地也是见怪不怪了。不过,接下来的一则消息却让整个日本都慌了手脚。 8月8日夜,苏联政府发表了对日宣战的宣言,次日凌晨,苏军航空兵对日军盘踞的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城市进行空袭。日军无力还击,丧失制空权,空袭的同时,150万苏军地面部队越过国境线,向关东军发起进攻。日本政府之所以敢跟美国叫板,就是赌苏联不会参战。如果有可能,日本政府还希望苏联作为日本有条件投降的调停人。可苏联的宣战如同釜底抽薪,让日本失去了所有讨价还价的筹码。 针对日军的布防,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决定兵分三路,用闪击战摧垮关东军。外贝加尔方面军从外蒙古东部实施突击,切断关东军与华北日军的联系。远东第一方面军在太平洋舰队的配合下,从滨海地区实施突击,切断关东军与朝鲜的联系,远东第二方面军在阿穆尔河区舰队配合下,由北向南实施突击。西线战场由于日军的布防较弱,只有三个师团,且攻势薄弱,经不起苏军的重炮轰击,所以西线的进展非常顺利,苏军很快突破日军防线,并得以长驱直入。 东线和北线日军的抵抗相对激烈,但因为日军对苏军的闪击战估计不足,仓促应战,不堪一击,也没有造成太大阻碍。 举几个例子说,日本不重视坦克的发展,关东军 第20章 曼哈顿计划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人类史上第一颗用于实战的原子弹。 原子弹投下后,在离地面600米处爆炸,瞬间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蘑菇云。 之后,火海和浓烟笼罩了全城,6000多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灰烬。处在爆心极点影响下的人和物像原子分离那样分崩离析。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刹那间被烧毁的男人和女人以及儿童的残骸,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些人虽然侥幸还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目被烧成两个窟窿。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们仍然可以感到闷热的气流。这颗原子弹当天就造成了广岛8.8万人死亡,5.1万人受伤和失踪,对广岛这座城市来说是一个灭顶之灾。 历史上,虽然美国是最先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但其实最先开始这项研究的却是德国。 1939年8月2日,受纳粹迫害流亡到美国的爱因斯坦,给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经济顾问萨克斯写了一封信。 爱因斯坦在信中说:“希特勒可能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炸弹,这种炸弹的威力非常大,可以在瞬间摧毁整座城市。因此,他希望萨克斯把这封信转交给白宫,并建议罗斯福总统务必抢在纳粹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 爱因斯坦的这封信到了萨克斯手上后,压了十个星期才转交给罗斯福。在此期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39年10月,罗斯福看到信的内容非常重视,因为爱因斯坦在当时的学术界已经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物理学之父”,所以罗斯福随即便成立了一个由咨询委员会。 但是搞核能研发必然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而当时的美国人只关心卖资源、卖武器赚大钱,巴不得欧洲是越乱越好,根本没人有兴趣研发什么核武器。如此一来,核武器的开发工作便荒废了两年。 据传闻,由咨询委员会成立后,华盛顿当局只批了6000美元的经费,这跟打发叫花子差不多,根本就不够用。不过,随着形势发展,德国横扫欧陆,并通过占领欧洲国家,具备了制造原子弹的铀矿、加速器、重水等必要原料。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德国还有着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海森堡。 看这架势,德国马上就要造出原子弹了。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当局终于对核武器的研发重视了起来。 1941年12月6日即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美国正式制定了代号为“曼哈顿”的绝密计划,调动了一大批科学家秘密启动的原子弹的研究。罗斯福对曼哈顿计划非常重视。当时美国经济已经转向战争,没有一家工业公司能在短期内完成有关生产设施的建设。于是罗斯福便将原子弹的研制和生产管理全部移交给军队,并给予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 曼哈顿计划上马后,牵头人有两位,一个是军方代表格罗夫斯上校,一个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格罗夫斯负责由同位素分离工厂和其他的研制生产基地的建设,奥本海默负责主持技术研发。 二战时期的美国科学家知道原子弹的原理,即利用核裂变链式反应放出的能量造成杀伤破坏。但知道原理和做出核武器是两码事。奥本海默主持技术研发之初,对困难估计不足,认为只要六名物理学家和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就足够了。但项目进行到1945年时,实验室的人员规模达到了2000多名文职研究人员和3000多名军事人员,其中包括1000多名科学家。 为什么核武器的研发制造这么困难呢? 因为引发核裂变的铀有三种同位素,即铀234、铀235和铀238,其中的铀234和铀238不会发生核裂变,中子轰击它没用,只有铀235这种同位素原子才能被中子炸开,引发核裂变。 但自然界中的铀矿大部分都是铀238,铀235少的可怜,要怎么把少的可怜的铀235从铀矿中筛出来,这是个难题。 当时铀235的提纯有三种方法及离心法气体扩散法和激光法。科学家不知道哪种方法最好,只得用三种方法同时进行裂变工作。这其中的离心法是将油变成气体,因为铀238比铀235重了那么一点点,于是科学家便用回旋加速器让这个气体高速旋转,被甩飞出去的部分就是纯的铀235。 科学家在提纯铀235期间还发现238也有利用价值,并非不堪一用的废物,在中子的轰击下,它可以变成由239,由239衰变后转为镎239,镎239衰变后又变成钚239,而钚239与铀235一样是可以裂变的。因此,铀238也可以做原子弹的原材料。 解决了材料问题,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们又发明了两种核弹构型,一种叫枪式构型,一种叫内爆式构型。 1945年8月6日,美军投在日本广岛的小男孩就是枪式构型。 这种设计通俗点讲就是将两块处于亚临界状态的裂变材料分别放在弹头和弹体两端,引爆时,在化学炸药爆炸力的推动下,两块核燃料迅速合拢,形成超临界状态,引发核反应,从而产生核爆炸。 内爆式构型又叫压紧型结构,内爆式的原理比枪式复杂,后来美军投在日本长崎的第二颗原子弹胖子就是这种结构。 胖子的最中心部分是一个直径只有40毫米大小的中子引发器,这个小玩意儿负责发射内部链式反应所需要的中子,包裹中子引发器的外层材料是由六公斤的钚组成的球体。钚239是一种高放射性元素,它比铀235更加容易裂变,对过早点火特别敏感。所以枪式结构只能用铀235,不能用钚239布的外层。还有一层用大量铀238包裹的球体,这层材料的作用是在钚239裂变时吸收逃逸出来的中子,并把它反射回 第21章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当记住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在这场举世皆知的投降背后,有很多历史细节值得一说。 1945年2月,在欧洲战场,西线盟军突破齐格菲防线,东线苏军势如破竹,纳粹德国的覆灭指日可待。德国要是完了,日本将是什么下场? 对此,东京大本营其实心知肚明,既然盟军可以碾压强大的德国,那么平推日本,自然不在话下。但是,赌徒心态导致日本高层并不服输,依旧幻想着如何有条件的“终战”,也就是保留日本主权和天皇地位,盟军不能进入日本本土,拒绝处置战犯等。用陆军大臣阿南惟几的话说:大和民族是团结的,为了天皇和大和民族的荣誉,必须“本土决战”!必须“玉碎”,日本绝不接受以战败国身份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为了所谓的“1亿玉碎”。 日本政府规定,15到60周岁的男人和17到45周岁的女人,除了服务于重要的科研军工单位者外,皆须编入“国民义勇战斗队”,在短时间内硬凑出了2800万民兵。除了裹挟民众,日本陆军还在本土设立第一、第二及航空总军。总军是日本陆军在二战期间的最高编制,司令官一般为大将。日本陆军的这三个总军下辖58个临时拼凑的陆军师团、2个战车师团、7个战车旅团、4个防空师团、28个旅团,以及若干飞行师团,总兵力达240万之众。 此外,日本海军在本土也临时拼凑了100多万陆战队,部署在本土的陆海两军合计370万,再算上部署在中国、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屿的派遣军,投降前的日军兵力约700万,一口气搞出这么多炮灰后,日本政府疯狂叫嚣,:我敢死1亿人,你们盟国敢死几个?怕了吧,怕了就与我有条件的停战。鬼子的虚张声势,并没有吓倒同盟国,美国总统杜鲁门强硬表示,要么无条件投降,要么被碾碎,日本没有谈条件的资本。 而早在1944年,美国军方就筹划了“没落行动”。没落行动又包括两个部分,奥林匹克行动和小王冠行动。奥林匹克行动计划于1945年11月1日实施,美军投入250万兵力登陆并占领九州岛。小王冠行动则计划于1946年3月1日实施,美军加上100万英联邦军,直接杀向东京湾,力争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彻底摧毁日本本土的军事潜力。 当然,考虑到日军的强烈抵抗,华盛顿当局也承认,如果实施“没落计划”,盟军的损失必然不小。按照预估,美军和英联邦军的损失会在100万人左右。为了减少伤亡,美国极力希望苏联出兵,先消灭盘踞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 当美军和英联邦军由南向北推进时,苏军再适时从北海道切入日本,掐断东京大本营向北逃窜的退路。巧的是,日本当时也视苏联为救命稻草。 1941年4月,日本与苏联签署《苏日中立条约》,此后四年,无论苏德战争形势如何,日本都没有出兵帮助德国夹击苏联。至1945年时,苏德在欧洲打得热火朝天,美日在太平洋打得热火朝天,但日本与苏联之间并没有宣战,竟然还诡异的维持着和平的状态。 或许在日本人看来,我在你苏联最困难的时候没有落井下石。你现在应该拉我一把,但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且不论苏联对远东地区本来就有企图,就说斯大林这会与杜鲁门、丘吉尔的关系处得也还凑合,怎么会因为一个行将就木的日本,而开罪于英美呢? 1945年4月5日,苏联通知日本,中立条约到期后,自动作废,不会再延长。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按理说,日本也没有必要再把希望寄托在苏联身上,但由于《苏日中立条约》还有一年才到期,日本人觉得在此期间,可能会发生很多事,比如因为意识形态不和,苏联与西方撕破脸。一旦如此,苏联将需要日本在远东帮其牵制英美,所以东京大本营便病急乱投医,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苏联身上。求人帮忙,你得有筹码,没好处,谁帮你?东京大本营憋了半天,最终拿出了一个毫无诚意的筹码,想以废纸。 1905年签订的《朴茨茅斯合约》,让出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和库页岛,换取苏联出面调停。为什么说毫无诚意呢?因为按照1945年2月签署的《雅尔塔协定》,这些地方早就被英美卖给了苏联。罗斯福生前极力拉拢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出让了相当多的权益。所以此时的斯大林完全是一种待价而沽的心态,他想要的非常多,除了朝鲜半岛和库页岛外,他还想与美国瓜分日本,就像瓜分德国一样,在日本驻军。 就在苏日各自打着小算盘时,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了全面轰炸。轰炸过后的日本,满目疮痍,只剩下东京、京都、新澙、小仓、广岛、长崎等城市还有再次轰炸的价值,而这几个地方,就是后来杜鲁门决定投放原子弹的备选城市。 1945年7月17日,杜鲁门与丘吉尔和斯大林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举行二战期间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三国首脑会议。虽然当时已经有原子弹了,但杜鲁门还是希望苏联能出兵夹击日本。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发布,中英美三国以宣言形式敦促日本政府马上无条件投降。《波茨坦公告》发布后,日本政府本来想投降来的,因为盟军持续不断的轰炸,不仅摧毁了日本的工业,还影响了农业生产,导致日本当时面临着极其严重的饥荒威胁,美国预计登陆日本本土要死伤百万人。 实际上,即将断粮的日本,已经完全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如果1945年的秋收受影响,用不着盟军打,日本会不战自溃,将会有上千万人饿死、冻死在1945年的冬天。可是 第22章 麦克阿瑟登陆日本 麦克阿瑟一生最大的荣耀不是他打赢太平洋战争,而是成功改造日本。直到今天,美国政界也是以此为荣。用夸张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评价麦克阿瑟,在战后对日本的全方位改造。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8月30日下午14时05分,麦克阿瑟带着4000占领军抵达日本神奈川县的厚木海军机场。这其实是非常冒险的行为,因为直到天皇宣布投降的当天,东京都仍有军国主义分子跳出来捣乱,此时此刻,没人知道日本还有多少这号犟驴。据当时麦克阿瑟身边人回忆,平时连钢盔都不戴的麦克阿瑟,这次却随身带了一把手枪,干嘛用的?就是打算在关键时刻,准备自我了断的,他都没打算回来,不过事实证明,麦克阿瑟想多了。日本这个国家上礼而又好斗,服从而又不驯,当你彻底打败他后,他会对你俯首帖耳。 初到日本的麦克阿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9月2日的投降仪式现场,麦克阿瑟安排了400架B-29和1500架护航战斗机,用密集队形飞过东京湾。一时间,东京的天空轰鸣震耳,遮云蔽日,这让在密苏里号上签字的日本代表团和东京民众无不是惊恐万状。而这个大场面对于美国而言,不过是小意思罢了。 二战期间,美国生产了30多万架军用飞机,飞过东京湾的2000架飞机,还不到美国产能的百分之一,9月11日,麦克阿瑟尔抵达东京,宣布在东京建立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并将原美国驻日本大使馆改作他的官邸。 而在早先时候。杜鲁门也做过指示:日本的统治权全部归于麦克阿瑟,他可以任意行使权利,并拥有最终解释权,日方不可有任何疑念。操作环节方面,麦克阿瑟可以经由日本政府,也可以跳过日本政府直接行动,包括使用武力。也就是从这天开始,美国人麦克阿瑟正式开启了自己日本太上皇的生活。既然是太上皇,那在正式开展工作之前,麦克阿瑟就得先去会会他那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彼时的裕仁天皇还是军国主义分子心中的神,还有着无数愿意为之去死的犟驴。为了确保安全,麦克阿瑟成立了一支特别部队,全面接管了东京皇宫的警卫工作。 随后,他又叫来原日本外相吉田茂,吩咐吉田茂安排时间,自己要会会裕仁小儿,在日本的旧官僚中,吉田茂是出了名的亲英美派。麦克阿瑟离开日本时。田茂曾经在信中肉麻地说道:您毫无征兆的匆忙离开我们的土地,带给我多大的冲击,让我多么伤悲,此时只有沉默。但即便是吉田茂这种亲英美派,在安排麦克阿瑟与裕仁会面前,也是千叮咛,万嘱咐,说什么天皇是神,您麦大帅见天皇时要称陛下,不能用其他称呼,还有,您不能踩到天皇的影子,不能自带摄影师,因为天皇只能由日本皇家御用摄影师拍照,关于天皇的新闻稿,需要天皇本人审阅后才能发表。吉田茂交代完后,见麦克阿瑟不置可否,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到了会见当天,吉田茂的嘱咐麦克阿瑟是一个都没有遵守,不能自带摄影师?我偏要带,而且还得拍照留念,于是就留下了那张天皇垂臂并脚,麦克阿瑟叉着腰一脸不耐烦的照片。 1945年9月29日,在未经裕仁同意的情况下,这张照片被媒体发表,一时间日本人的信仰崩塌了,原来自己一直以来供奉的神,竟然这么挫。合完影,麦克阿瑟又想起吉田茂说过:天皇是神,不能踩神的影子,于是他就故意踩裕仁的影子。在场的日本副官气不打一处来,麦克阿瑟直接让警卫把副官推了出去。待轰走闲杂人等后,麦克阿瑟和裕仁进行了一番私聊,私聊内容没有文献记载,不过根据麦克阿瑟和裕仁后来的反应来看,这两人肯定进行了一番相互威胁。 刚踏上日本土地时,麦克阿瑟曾想严惩裕仁,但当他看到各地负隅顽抗的鬼子在裕仁的命令下,迅速解除了武装后,他意识到“天皇是胜过20个机械化师团的力量”,随即又萌生了利用裕仁间接统治日本的想法。于是,麦克阿瑟决定不得对裕仁和皇室任何成员起诉,保留日本的天皇制度。当然,保留天皇制度不代表不惩罚裕仁。 1946年元旦,在麦克阿瑟的授意下,裕仁发布《人间宣言》,否定了天皇的神圣地位,承认自己与平民百姓一样也是人,而不再是神。自此开始,日本天皇被拉下了神坛。原本天皇以神的化身、神的名义,号召军国主义分子卖命的借口,全部崩塌。但要注意的是,《人间宣言》只是否定了“天皇是神”,字面上并没有否定“天皇和日本国民的祖先是日本神话中的神”。也没有否定过去历代天皇的神格,并废止相应的神圣仪式。 因此,日本的右翼势力并不死心,依旧对天皇崇拜进行宣扬,甚至有的人歪曲《人间宣言》。而关于裕仁,我们知道,日本1926年之后发动的所有战争,都是以他的名义发动的,最该清算的人却逃过审判,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人说盟国对日本的惩罚并不彻底的原因之一。逃过审判的不只是裕仁,麦克阿瑟抵达日本后还曾一度想瓦解财阀,惩处所有战犯。瓦解财阀这方面他干的还不错。 1945年11月,日本战前形成的四大财阀,三井、住友、三菱、安田被强行解散,鲇川、浅野等24个中小财阀也被打散重组。但惩处战犯,就差点意思了。 原本麦克阿瑟想通过一场“公职追放”运动,追究日本战犯、极端国家主义者以及军国主义者的战争责任,在这场运动中,约20万人受到牵连,日本右翼势力也确实受到重挫。 可是麦克阿瑟却以个 第23章 萨活岛海战 这篇文章还原了太平洋战争中萨沃岛的全部细节。这是美军自珍珠港事件以来,最为惨痛的一次经历,无疑也是美国海军历史上最大的败仗。 而日军这边,仅以86人伤亡的微小代价,造成美军损失掉1732人,以及四艘重型巡洋舰被击沉,美日伤亡比更是高达20 比 1。面对如此漂亮的战绩,日军指挥官三川军一原以为山本五十六听到这个消息后会非常满意,不料山本却勃然大怒,痛骂他和南云忠一是一丘之貉,如同入室之小贼,去时自信满满,踌躇满志,一旦得手,则心惊胆战,狼狈逃窜,随后更是一把撕毁战后报告,就凭这些也想拿军功章?那么为何日军大胜还惹得山本极为不满呢? 1942年8月7日下午,从拉布尔港驶出了一支强大的日本巡洋舰部队。当收到美军登陆瓜岛的消息后,日本第八舰队的司令三川军一中将决定立即发动夜间偷袭。这支仓促集结的战舰编队,包括了五艘重型巡洋舰、两艘轻型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凭借他训练有素的士兵和精良的装备,让他在这次夜间作战里充满了信心。 然而日军的这次行动,早已被一艘正在潜伏的美军S-38号潜艇发现。几分钟后,潜艇传回消息,两艘驱逐舰和三艘重巡洋舰正从它上方高速行驶。但直到第二天清晨,美军指挥官特纳少将才收到潜艇传回的报告。 此时麦克阿瑟的战舰已经在所罗门群岛发动进攻,一部分海军陆战队负责登陆瓜岛,并且几乎没有遭遇到任何日军的抵抗,缓慢的向内陆推进,而图拉吉和吉沃图的登岛部队,则遭到了强烈抵抗,最终守岛日军全部阵亡,美国舰队自中途岛胜利以后,希望在南太平洋继续发动攻势,从而彻底消除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的威胁,所以把有限的兵力都部署在南太平洋地区。 因此,当美军情报显示日本人正在瓜岛修建机场,而严重威胁到盟军通往澳大利亚的补给线时,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便匆忙集结,执行夺取所罗门群岛的重要战略任务。 8月8日上午10点25分,由于三川军一中将急于知道美国舰队的部署位置和具体兵力,因此他派遣了三架巡洋舰水上飞机,在所罗门群岛以北区域进行搜索。不过,一架澳大利亚哈德逊号侦察机发现了这支日军舰队,三川军一中将连忙命令军舰90度转弯,希望可以迷惑侦察机判断日军战舰的航向。而哈德逊号奉命持续跟踪日本舰队,直到上午11点,另一架侦察机赶来执行轮换追踪任务。 随后,日本重型巡洋舰鸟号开始用防空炮予以迎击。此时日本巡洋舰的水上飞机终于返回,报告发现附近盟军有十五艘运输船、七艘驱逐舰和四艘巡洋舰,但没有发现美军航母。于是三川中将决定继续向所罗门群岛前进。但他不知道的是,恶劣的天气导致盟军数架侦察机无法起飞,而那些已经升空的侦察机也完美错过了与日军相遇,这才让他顺利穿过了槽海海域。 此外,当澳大利亚两名飞行员完成巡逻返回米尔恩湾时,他们竟然在中午跟踪日军舰艇时并没有观察清楚,并且还上报了一条错误信息,表示只发现两艘炮艇和一艘水上飞机母舰,以至于特纳少将认为日军这几艘舰艇并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但在三川军一的军舰上,他的士兵早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随着日军的逼近,一场灾难即将降临到美军头上。 在瓜岛北部海域驻守有两支盟军舰队,其中在萨沃岛东南部的是南方舰队,由英国皇家海军少将克拉奇利指挥,包括澳大利亚重型巡洋舰、澳大利亚号和堪培拉号。美国重型巡洋舰芝加哥号以及驱逐舰巴格利号和帕特森号。 但在晚上八点,克拉奇利乘坐澳大利亚号巡洋舰,前往会见特纳少将,随后将南方舰队的指挥权交给了芝加哥号的波德舰长。在萨沃岛东北部的是北方舰队,他由弗雷德里克舰长指挥,包括美国巡洋舰文森斯号、昆西号和阿斯托里亚号,以及两艘驱逐舰赫尔姆号和威尔逊号。 此外,还有两艘装有雷达的驱逐舰,部署在萨沃岛两侧,用于提供预警,分别是布鲁号和拉尔夫-塔尔博特号。但这两艘驱逐舰的距离没有把控好,以至于他俩之间相隔32公里,这就为日军提供了广阔的进攻通道。 夜间十一点十二分,三川军一中将起飞了四架水上飞机来探查盟军战舰位置。尽管盟军战舰看到了这几架水上飞机,但却认为是己方派出执行任务的,所以也没有任何一人向盟军指挥官发出警报。随后,三川军一中将命令舰队将航速提高到26节,并要求全体船员进入战斗状态。编队由旗舰重型巡洋舰鸟海号打头,紧随其后的是四艘重型巡洋舰青叶号、加古号、衣竺号和古鹰号,然后是轻型巡洋舰天龙号、夕张号,后面还跟了一艘驱逐舰夕凪号。 凌晨十二点五十分,日本鸟海号上的哨兵看到了萨沃岛西南边的美军布鲁号驱逐舰。于是三川军一赶紧下令把战舰主炮对准布鲁号,并且降低航速,以免激起的浪花被盟军发现,随后又把航向调转到萨沃岛北端。然而没过多久,鸟海号又在北边发现了另一艘美军驱逐舰。随后三川军一又下令向萨沃岛南端行驶。 凌晨一点三十四分,鸟海号又发现一艘驱逐舰,这是前一天登岛战斗中受损的贾维斯号,他现在正准备离开瓜岛去维修,几分钟后,日军哨兵看到了大约六英里外,南方舰队的三艘巡洋舰。于是,三川军一下令所有战舰向右偏转。 凌晨一点三十八分,萨沃岛海战正式拉开序幕。鸟海号首先向堪培拉号发射了四枚鱼雷,后面的三艘重巡也向它发射了无数炮弹。紧接着,日军水上飞机在盟军舰队上空投下几枚照明弹,一瞬间,整片水域犹如白天一般。仅仅几分钟之内 第24章 威克岛战役 这篇文章真实还原了太平洋战争期间,威克岛战役的全部细节。尽管最后以美军的投降而告终,但却让日本人在太平洋上首次吃了个大瘪,表面看似赢得了胜利,实际上却败得一塌糊涂。 威克岛地处中太平洋,面积不到十平方公里。由于是在关岛与夏威夷的中间位置,所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堪称太平洋的踏脚石。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军成功偷袭了美军在夏威夷的珍珠港,由此太平洋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随后的三天里,日军又把目光投向了威克岛,这里早就被日军视为进攻太平洋的眼中钉和肉中刺,随即在十二月八日至十一日期间,日军第二十四航空队每天从罗伊空军基地起飞,对威克岛的美军基地实施空袭。 而美军仅有的十二架野猫战斗机,也开始不停的升空作战。尽管日军损失了大量轰炸机,但威克岛同样也遭受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两万五千加仑的航空燃油库被炸掉,十二架野猫中的八架也在跑道上被摧毁。 此时,岛上只剩六处炮台用来抵御入侵,其中包括了六座五英寸岸防炮和多个三英寸火炮,而且岛的东南角还部署了两艘潜艇,特里同号和河豚号,用以提供日军进攻的早期预警。 在收到日军进攻威克岛的情报后,美军第一时间派遣了萨拉加托号航母,以及多艘巡洋舰组成的第十四特遣队,从圣迭戈出发前往支援。 十二月十一日凌晨,威克岛南部海域发现了十一艘日军舰艇,这是由梶冈少将率领的夕张号、龙田号和天龙号三艘巡洋舰,以及六艘驱逐舰和两艘巡逻艇组成。夕张号率先对小岛发起猛烈轰炸,而且四百五十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员已经坐上了登陆艇,随时准备登陆作战。 不过,此时天气骤变,巨大的海浪使得日军纷纷落水,无奈只得暂时放弃登陆。另一边,美军发现敌情后,紧急起飞了仅剩的四架野猫战斗机。 这时,日本舰队沿着海岸线向西北方行驶,并对沿途美军目标进行炮火攻击,而美军的火炮因为射程不够,选择了保持沉默,并且密切追踪日军舰队位置。 天亮之后,梶冈的部队调转航向并拉近了海岸距离,这一行动使得夕张号巡洋舰,完全进入了炮台A的火力盖区。美军立即下达开火命令。 这时,一枚炮弹击中了夕张号的左舷,船上顿时冒起黑烟,随后他又被两枚炮弹命中,旁边的三十二号、三十三号巡逻艇瞬间放出大量烟雾,来掩护大哥舰艇撤退。 在撤离过程中,三十三号巡逻航和夕西张号又先后挨了一发炮弹,另一台的炮台l此刻正向日军的第二十九驱逐舰队和第十八巡洋舰队猛烈开火,其中第二十九队的疾风号在向西行驶过程中,被美军炮火击中,瞬间就被炸成两截。一百六十七名日军随之消失在海浪之下,而他将成为二战期间被美军击沉的第一艘船。 这时,第二十九驱逐舰队的其他舰艇也进入了美军的射击范围,.50口径机枪朝日军一通扫射,日军舰艇连忙调转船头,朝远处驶去。然而还是遭到了炮台l的多重打击。 与此同时,第三十驱逐舰队也进入了炮台的射程范围。弥生号、睦月号、如月号,三艘驱逐舰奋力逃跑,后赶来的四架野猫势必不会放过他们,很快如月号就被野猫投放的炸弹击中,瞬间冒起了滚滚浓去。另一边的两架野猫此时盯上了天龙号和龙田号两艘驱洋舰,并且投放的炸弹精准命中目标,刚刚起火的如月号,没过一会儿就引燃了弹药舱,并在剧烈的爆炸中瞬间解体,随后永远的沉入太平洋海底。 到目前为止,日军损失掉两艘驱逐舰,外加四百零七人死亡。尽管岛上美军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他们的处境依然岌岌可危。日军从十二月十二日至二十二日,持续对小岛轰炸了十天。 不过,情况更加糟糕的是,美军赶来支援的第十四特遣队和第十一特遣队都延误了行程,以至于被南云忠一的航母编队率先一步对威克岛发动了新一轮攻击,二十九架轰炸机和十八架临时战机空袭了这座小岛,在发现日军航母的身影后,美国航母编队果断放弃救援任务。由于美军还没有从珍珠岛遇袭事件中缓过神来。所以,为了保存实力,决定不能冒险与敌方优势兵力作战。 十二月二十二日晚上,投入更多兵力的日军舰队,浩浩荡荡驶向威克岛。这一次是由飞龙号和苍龙号两艘航母带队,其中还包括五艘重巡洋舰,分别是利根号、筑摩号、青叶号、加古号、古鹰号,外加第一次夺岛的三艘轻型巡洋舰夕张号、龙田号、天龙号也悉数到场。两艘巡洋舰首先发起佯攻,用来掩护正面部队。从三个方向发起的登陆作战。 这时,美军在小岛东南方的孔雀角发现了日军船只身影,指挥官波因德克斯特收到消息后,将他的部队部署在南部的海岸线上,一条防线在机场的跑道尽头,另一条防线则是跑道的南北两侧,并且还在跑道附近挖了两个机枪阵地。 与此同时,汉纳中尉和普特南少校带领的小股部队也赶到了火炮阵地。此刻,他们已经听到了日军舰艇的轰鸣声,三十二和三十三号巡逻艇正快速的接近岸边,当巡逻艇冲上海滩时,美军指挥官随即下令开火,而日军的陆战队员也丝毫没有畏惧,疯狂的发起冲锋。 这时,旁边的汉纳中尉用他的三英寸火炮,对准日军巡逻艇猛烈开火,一发炮弹直接命中舰艇的顶部, 随后他又发射了十四枚炮弹,直到巡逻艇发生连锁爆炸。尽管这样,日军的冲锋仍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快速向东推进,并且遭遇了普特南少校的防守阵地。 正当双方激烈的交战时,德弗罗少校推测日军的登陆点,主要集中在南侧海岸线上,随即下令,将炮台地的部队调集到机场方向增援。 这时,日军第 第25章 核爆日本 这篇文章真实还原了日本吃下两颗原子弹的全部过程,细节程度直接拉满。 1945年,随着二战进入最后阶段,日本失败的结局早已注定。然而日本政府仍坚持拒不投降,并在硫磺岛和冲绳岛等地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导致大量盟军死伤惨重。为了避免更多官兵牺牲,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15万陌生人在3000度的高温下,瞬间都变成了“熟人”。而讽刺的是,日本裕仁天皇当时把年号定为“昭和”,成功的给自己招来了核。 1942年8月13日,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正式成立,该项目由格罗夫斯将军领导,并在纽约百老汇270号设立了第一个办事处。整个计划的科研部分交给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负责。该项目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4000名科学家,还雇佣了超过60万名工人。 1945年7月16日,代号为“三位一体的核试验”,在新墨西哥州成功试爆。10天之后,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了“波茨坦宣言”,呼吁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面临灭顶之灾。 1945年7月28日 日本政府无视了这份最后通牒,并宣称会战斗到底,并做出“一亿玉碎”宣言,面对如此的冥乱不灵,美国总统杜鲁门最终批准对日本城市使用原子弹。 1945年8月2日,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已经组装完毕,并且随时可以投入使用,格罗夫斯将军把潜在的轰炸目标锁定在小仓、长崎、新泻和广岛四个城市,因为这几个城市在以往的轰炸中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样就能对原子弹造成的破坏力进行准确评估。 1945年8月6日,凌晨2点45分,美国陆军航空兵地509大队的3架B-29超级堡垒轰炸机从天宁岛起飞,他们将在6小时后抵达日本上空,其中的一架B-29由保罗蒂贝茨上校驾驶,并且他还把这架飞机以他母亲的名字命名为“伊诺拉盖伊号”。 此时他正携带一种足以改变全世界的武器,早在“盖伊号”起飞前的一个小时,另外3架B-29先行对几座目标城市进行了气象侦查,由于新泻市上空的天气原因,他首先被排除在外,而广岛被选定为主要目标,因为他是日本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同时也是日本第二军司令部驻扎有43000名日军,并且广岛还居住有30万人口。此外这里地势平坦,能最大限度发挥原子弹的破坏力。 1945年8月6日,早上5点55分, 盖伊号抵达硫磺岛上空,并在2500米的高空盘旋着,等待另外两架护航的B-29,这三架飞机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伊诺拉盖伊号”负责携带“小男孩”原子弹,而斯威尼少校驾驶的“伟大艺术家号”将负责测量原子弹爆炸的威力,马夸特上尉驾驶的“邪恶号”则负责拍摄和记录爆炸过程。 当三人在硫磺岛上空会合后,一同朝日本上空飞去。 1945年8月6日,早上7点15分, 杰普森少尉爬入“盖伊号”的弹舱,并拔掉“小男孩”上的三个绿色插头,这些插头是为了防止直流电引爆核弹而放置的,然后把最后的组件添加到了“小男孩”上,此时蒂贝茨上校开始给飞机加压,并慢慢爬升至1万米的高空。 1945年8月6日,上午8点整,3架气象侦察机同时抵达各自目标城市的上空,15分钟后,广岛上空的“同花顺号”侦察机向“伊诺拉盖伊号”发送了第一条气象报告,这里的云层覆盖率均低于30%,完全可以投弹,与此同时,广岛的预警雷达探测到了这架执行侦察任务的B-29,但当地居民根本不担心这次警报,因为美国飞机曾多次在上空进出,但都没有发动攻击。于是空袭警报很快就解除了,广岛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1945年8月6日,上午9点05分,轰炸编队还有10分钟到达广岛上空,此时的飞行高度为9500米,蒂贝茨上校正在为投弹做最后的准备。 1945年8月6日,9点12分,云层覆盖率仅为10%,远高于任务所需的最低能见度,随后蒂贝茨上校命令所有机组人员带上黑色护目镜,而广岛再次发出空袭警报,不过已经太晚了,任何日军的截击机都来不及起飞,并且防空炮也无法打击到这个高度。 1945年8月6日,上午9点14分,投弹手托马斯费雷比将相生桥作为瞄准点,这是广岛市中心的一座T形桥。随后费雷比打开了炸弹舱门,并把小男孩从束缚中释放出来。58秒后,他大喊一声:“投弹”。 重达4.4吨的原子弹从伊诺拉盖伊号的弹舱内自由落下,由于重量突然减轻,飞机连续跳跃了好几米,蒂贝茨立即恢复了对飞机的控制,并且马上做了一个155度的急转弯,因为他要在45秒内让飞机避开随后的爆炸,就连设计核弹的科学家也不确定他能否活着回来。 与此同时,“伟大的艺术家号”投下了带有降落伞的爆炸测量仪,然后迅速转身离去,此时,广岛正处于早高峰时段,街道上车水马龙,居民们并不知道巨大的灾难即将来临。 尽管早在前几天,美国飞机在日本各地投放了很多传单,警告平民可能会遭受空袭,希望他们能尽快撤离,但这些传单都被忽视了。 “小男孩”用了43秒,从9400米的高空坠落到城市上方580米处,随着雷达高度计和气压传感器启动引爆系统,炸药直接将空心铀弹丸以每秒300米的速度,发射至实心铀块中,这些弹丸释放出大量中子,造成超临界链式反应,并在0.15微秒内引发核裂变。 1945年8月6日,上午9点16分,“小男孩”成功爆炸,一个直径280米,温度超过3000度的火球腾空而起, 第1章 第一次中东战争 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埃及、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以色列、伊拉克等十个国家和地区,衔接亚、非、欧三大洲,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巴勒斯坦位于中东地区的中心地带,西濒地中海,南邻西奈半岛,是联结东西部阿拉伯国家的纽带。也因此,巴勒斯坦一直是多民族的定居地点,与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 历史上,最早定居巴勒斯坦的原始居民是迦南人。大约5000年前,迦南人从阿拉伯半岛迁至“新月沃地”,建立迦南国。随后,腓尼基人从爱琴海沿岸迁徙到迦南,将该地称为“巴勒斯坦”,意为“腓力斯丁人的土地”。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3000多年前,希伯来人也从幼发拉底河沿岸迁来巴勒斯坦,并建立国家。他们就是犹太人的远祖,也是巴勒斯坦历史上的一个过客。 自此之后,巴勒斯坦先后被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外来部族轮番占领,希伯来人在与这些部族斗争的夹缝中苟延了几个世纪,最终在公元135年遭到罗马帝国的强势镇压,近150万人被屠杀,幸存者四散逃离,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 公元632年,阿拉伯帝国崛起,五年后,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其居民、宗教、文化逐渐阿拉伯化,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公元1518年,巴勒斯坦纳入奥斯曼帝国版图。由于奥斯曼帝国鼓励传播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所以在奥斯曼统治时期,巴勒斯坦的阿拉伯民族特征并没有明显改变。 犹太人在公元二世纪被逐出巴勒斯坦后,流散到欧洲,由于种种原因,欧洲一直存在“排犹运动”,欧洲人对犹太人实行种族歧视、迫害甚至屠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 1897年,欧美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了首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决定成立全世界统一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赫茨尔当选主席。既然是复国,那就得挑选一处落脚地建立国家。为此,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内部分成了两股势力:一股被称为改革派,主张先建国,哪里都可以,另一股称为正统派,坚持主张在巴勒斯坦建国,不考虑其他地方。 1902年,为了回到巴勒斯坦,赫茨尔代表正统派与奥斯曼苏丹哈米德二世会面,提出了一个拯救奥斯曼帝国经济,帮助奥斯曼摆脱欧洲束缚的援助方案。回报则是哈米德二世允许犹太人用金钱赎买巴勒斯坦的土地。赫茨尔的提议极具诱惑性,但哈米德二世还是果断回绝了,因为他不相信犹太人购买土地仅仅只是为了过日子。哈米德二世担心,如果让犹太人形成势力,巴勒斯坦很可能脱离奥斯曼的掌控。 碰壁之后,拥有庞大海外殖民地的英国主动表示,可以提供土地给犹太人建国,条件是犹太人建国后,要成为大英帝国的附属。英国政府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西奈半岛,二是英属乌干达(实际在肯尼亚)。英国抛出的提议,让犹太复国组织中的改革派很感兴趣,为此,改革派还派专人前去考察,但考察的结果是不适合建国。犹太复国组织经过开会商讨,最终婉拒了英国的提议,想要的土地买不着,别人愿意给的土地又不想要。 眼看复国无望,赫茨尔提议,先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建国,待时机成熟后,再前往巴勒斯坦复国。值得一提的是,1930年代,苏联和日本也先后抛出招揽犹太人的计划,这便是苏联的“犹太自治州”和日本的“河豚计划”。不过,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以上的这些计划和提议都没有成功。最终,经过反复争吵,正统派占了上风。犹太复国组织遂统一思想,决定在巴勒斯坦建国,不再考虑其他地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英法瓜分了大片奥斯曼领土,其中的叙利亚、黎巴嫩被法国拿下,巴勒斯坦,伊拉克、科威特被英国占领。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为了打击当地阿拉伯势力,对巴勒斯坦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即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英国扶植的一个的傀儡政权,西部仍为巴勒斯坦,由英国委任总督直接统治。 与此同时,英国还采取挑拨原住民矛盾的策略,用武力支持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民族之家”。据统计,1918年之前,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只有不到五万人。到了1939年,随着大量犹太人迁入,定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猛增到44.5万,占到当地居民总数的三分之一。犹太移民的剧增必然会影响当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由此,两个民族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斗来斗去,英国政府当然是乐见其成。英国作为欧洲500年来最成功的搅屎棍,岂是浪得虚名?不过,随着德国在1930年代的强势复兴,英国人渐渐意识到,要想保住中东的地盘,就必须要跟地头蛇搞好关系,最起码,不能把庞大的阿拉伯世界推到轴心国阵营。 于是,在1939年5月,英国政府通过了《巴勒斯坦白皮书》,开始限制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英国试图讨好阿拉伯人,这就必然会得罪犹太人。见此情形,美国开始浑水摸鱼。美国有几百万犹太人,别看人不多,但影响力非常大,并且自中东发现石油后,美国一直都想扩大其在该地区的话语权。所以,当二战爆发,英国陷入战争泥潭后,美国便大力扶持犹太复国组织。 1943年至1945年期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赞成在巴勒斯坦无限制移民和建立犹太国家的决议及宣言。美国希望通过建立一个亲美的犹太国家,达到削弱英国在中东势力的目的。有意思 第2章 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和埃及、约旦瓜分了巴勒斯坦,以色列占了大头,埃及占了加沙,约旦占了约旦河西岸。虽说埃及也捞了好处,但毕竟是吃了败仗。所以战争结束后,一些埃及人便开始反思,咱阿拉伯世界人多地广,为什么连个小小的以色列都拍不死?经过一番反思,埃及国内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第一主张进行民主民族革命的自由派军官得出结论,之所以打败仗,全赖国王法鲁克一世扯后腿。埃及要想振兴,就必须要推翻法鲁克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 1952年,这些自由派军官在纳吉布和纳赛尔的领导下,发动七月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成立埃及共和国。事成之后,纳吉布因为革命不够坚决,又被纳赛尔发动政变,解除职务。 自此,纳赛尔便成为埃及总统。埃及也进入了崭新的纳赛尔时代,新时代自然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纳赛尔执政后,政治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军事上实行改革,经济上推进埃及的工业化建设,但要搞工业化,需要很多很多钱。 1955年12月,美、英曾表示愿意为埃及的经济建设提供7000万美元“赠款”,世界银行也答应贷款2亿美元。 但到了1956年7月,美国又以埃及不愿意加入围堵苏联的“巴格达条约”“不愿合作”为借口,宣布终止资助计划,答应的事情又反悔。纳赛尔决定将矛头对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是什么呢?简单的讲,就是印钞机!拿下苏伊士运河,埃及人什么都不用干,坐等收账就好了。 七月革命后,英军虽然撤离埃及,结束了对埃及的殖民统治,但苏伊士运河的经营权仍然掌握在英法两国手上。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在庆祝革命成功四周年的群众集会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用运河的税收搞经济建设,比如修建阿斯旺水坝。消息一出,举世哗然。 这个事情的性质,就相当于一个四岁小孩当街甩了两个彪形大汉,一人一个大耳刮子。自打二战结束以来,法国接连在越南、阿尔及利亚吃瘪,执政英国的工党则是一心一意卖家产,把帝国遗产换成黄油和午餐肉,获取选民支持。 等到英国人吃饱,又回忆起昔日荣光时,才发现大英的核心资产,已经被卖的差不多了。可以说,二战后的头十年,英法都憋了一肚子气,现如今,小小的埃及居然也敢叫板,两个没落贵族顿时就搂不住火了,决定夺回苏伊士运河,怎么夺回呢? 一开始,英国首相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打算走法律途径,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可安理会讨论后,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的提案。既然法律途径走不通,那就只好动粗了。不过,这会儿毕竟不是英法称雄的时代,美苏控制着联合国,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你凭什么出兵?明抢行不通。法国想了个好主意,就是雇佣以色列先和埃及开打,然后英法在找机会调停,迫使埃及放弃运河控制权。以色列那边,其实早就想打了,自从纳赛尔执政以来,埃及就不断进口武器,还派飞行员到苏联受训,就是想着养精蓄锐后,报一箭之仇。既然对面早晚都要打过来,那不如先下手为强,主动找上门干一架。 开战前,以色列军队共有10万人,400辆坦克,150门火炮,155架作战飞机。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530辆坦克,500门火炮,255架作战飞机。但是,埃及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接受训练,能参加作战的飞机仅100余架。并且,由于埃及的防御重点是尼罗河三角洲及苏伊士运河两岸,所以,部署在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仅3万人,兵力远逊于以军。 针对埃及军队布防上的弱点,英法与以色列商议后,决定由以军首先向西奈半岛发起进攻,吸引埃军主力部队前来支援。接着,英法派出7艘航母,会同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亚丁起飞的战机,轰炸埃及的重要城市和军事基地。 待轰炸结束,12万英法联军从塞得港登陆,向运河区进攻,切断埃军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运河区,全歼埃军,建立傀儡政府。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点,以军伞兵突袭西奈半岛的米特拉山口,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当得知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岛的消息后,纳赛尔立即调兵增援。 10月30日,英法跳出来“调停”,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并开放福阿德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城。否则将派兵干涉。如此咄咄逼人的“调停方案”,纳赛尔自然无法接受。为避免埃军腹背受敌,纳赛尔命令西奈半岛的军队向运河撤退,以免被包围。 10月31日,见埃及拒绝“调停”,英法两军开始对埃及全境发动空袭。实力上的差距,让埃及空军当天就被打残,丧失了制空权。 11月1日,以军进攻西奈半岛的“沙姆沙伊赫”,控制了蒂朗海峡。同时,英法空军空袭苏伊士运河,塞得港惨遭轰炸。纳赛尔自知无力抵挡英法以联军,遂向联合国安理会求救。安理会开会讨论需要时间,趁着这个空窗期,英法决定快刀斩乱麻,派出伞兵空降赛得港,与埃及军队争夺港口。见英法不达目的不罢休,纳赛尔号召全体埃及民众保卫国家。 一时间,大量埃及平民也加入到抵抗侵略的战斗中。驻守塞得港的埃军死守港口外围,英法联军无法夺取整个港口。 11月5日,鉴于运河北部已经失守,纳赛尔命人在运河下游凿沉十几艘船只,彻底堵塞苏伊士运河,决心与英法鱼死网破。苏伊士运河被堵,欧亚大陆的贸易船只都得停运。这一下事情闹大了。 11月6日,在强大的国 第3章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50年代,英法退出中东舞台,美苏趁虚而入,不断扩大各自的影响力.彼时的中东国家,大致分为两个阵营,一方是得到美国财政和军事支持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国家,有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和伊朗,美国之所以出钱出力搞这个组织,意在拉拢中东国家围堵苏联,另一方是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 1954年,纳塞尔出任埃及总统后,为了搞经济建设和军事改革,曾一度向美国求援。美国当时有意拉拢埃及,但又不愿意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权衡再三,美国便提出了很苛刻的“入伙”条件,即美国可以提供资金援助,但前提是埃及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抑制苏联南下,并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对此,纳塞尔断然拒绝,随后倒向了苏联。 1956年7月,出于报复美国撤销贷款承诺,纳塞尔立即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用其收入填补资金短缺,这惹得英法恼羞成怒,遂纠集以色列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战争的结果我们都已经知道,埃及在军事上输的是一塌糊涂,但政治上赢麻了,一举奠定了阿拉伯世界首领地位的合法性。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苏联加强了与埃及的合作。赫鲁晓夫不仅大手一挥,补充了埃及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的全部武器损失,还派出一千多位工程师和百亿资金,向埃及援建了70多项工程建设。这其中最着名的项目便是阿斯旺大坝。 1956年至1964年间,堪称是埃及与苏联的蜜月期。埃及需要什么,苏联就给什么?然而,在蜜月的背后,苏埃两国的关系,却是貌合神离。究其原因,是纳赛尔与苏联领导人的诉求并不相同。 二战后的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一场政变,就轻松完成了新旧政权的更迭。埃及就是如此。纳塞尔在领导革命势力推翻法鲁克王朝期间,几乎没有遇到阻碍,很轻松的就实现了改朝换代。 这样的革命,有好的一面,如国家可以最快速度恢复秩序,百姓不用遭受战火,但弊病也很明显,那就是“得国太易”,新的国家机器缺乏一个重塑夯实的基础。 就拿埃及来说,由于改朝换代的速度太快,纳塞尔可以说是毫无准备,毫无基础就被推上了高位。 在这种情况下,纳塞尔要想带领埃及实现现代化,领导阿拉伯世界打败以色列,他就必须妥协,找一个国内、国外各派势力都能接受的主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自己的统治基本盘,而这个团结统一的主义就是阿拉伯民族主义,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埃及内部得以稳定.纳塞尔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如日中天,出现了很多在今天的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一幕。 比如,1958年,当叙利亚和也门陷入内乱时,两国革命势力想到的解决方法,居然就是请纳塞尔来当自己国家的老大,以阿拉伯世界的实际情况来看,民族主义有他存在的道理。 但在苏联领导人看来,宣扬民族主义,就是妥妥的造反行为。一个主张民族主义。一个反对。如此一来,就使得苏联在与埃及合作的过程中,经常是自说自话.你说前门楼子,我说跨过轴子,压根儿就聊不到一块儿去,纳塞尔不接受苏联的摆布。 1964年之前,赫鲁晓夫奉行“不是我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外交理念。基于此,苏联和埃及尽管私下不和,但矛盾没有公开。 可是到了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勋宗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与埃及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勋宗这个人,唯我独尊,崇尚“霸权”理念,希望找个机会,在埃及驻军,建立军事基地,彻底控制埃及。很快,勋宗心心念念的机会就来了。 1964年,叙利亚、约旦与“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也就是新闻中经常提到的“法塔赫”,在利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决定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 对此,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也表示支持,而这对以色列来说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问题。 同年11月,以色列派出空军轰炸了约旦河上游,叙利亚和约旦判断,强行实施计划,必然会引起战争, 便放弃了该项计划。不过放弃不等于认怂。 1965年1月,在叙利亚的支持下,“法塔赫”领导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开始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袭击,打响了巴勒斯坦人武装反对以色列占领的第一枪。 对于法塔赫发动的袭击,纳塞尔并不感兴趣。一方面,法塔赫由叙利亚在幕后扶持,无论袭击成果如何,都与埃及无关。另一方面,埃及的军事改革还没有完成,纳塞尔推算,至少还要等五年,埃军才有能力与以色列兵戎相见。基于这两方面的因素考虑,当时的纳塞尔为了不刺激以色列,采取了谨慎策略,尽可能的避免爆发战争,应该说,这是明智之举。 然而,就在纳塞尔踩刹车时,叙利亚国内发生政变,贾迪德和哈菲兹阿萨德掌握了叙利亚的统治权,这两人都是激进派。 1966年7月,在叙利亚方面的公开支持下,法塔赫对以色列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袭击。一时间,以色列人员伤亡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破坏严重。以色列总理艾希科尔很愤怒,声称要报复,面对日益紧张的局势,叙利亚自知无力单挑以色列,于是开始向埃及求助,此举,相当于把纳塞尔“架在火上烤”,支持吧,意味着埃及也会面临以色列的报复,不支持吧,外界又批评见死不救。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盟主地位必然会受影响。 思来想去,为了阿拉伯世界的团结,纳塞尔只好与叙利亚签订了共同防御协定。按照协定规定,一旦以色列进攻其中一国,另一国必须予以支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叙利亚的问题刚刚解决,约旦又开始作妖,虽然都是阿拉 第4章 第四次中东战争 每年犹太历的七月初十,被称为“赎罪日”,这是犹太人一年中最庄严,最神圣的日子,以色列全国上下所有活动,因此都要停顿下来,整个国家沉浸在一片肃穆之中。 然而,一九七三年的赎罪日,却差点变成了以色列的忌日。 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在经过周密准备后,同时在“赎罪日”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由于以色列当天全国放假,许多士兵都回家赎罪去了。 这就导致开战初期,以军各条战线兵力空虚,被阿拉伯联军打了个猝不及防,西奈半岛方向,二百多架埃军战机飞抵苏伊士运河,仅用二十分钟就摧毁了以军阵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预定目标,将以军的通讯系统彻底瘫痪。 轰炸过后,数万埃军士兵呐喊着:“真主万岁”强渡苏伊士运河,戈兰高地方向,一千多辆叙军坦克在六百门火炮的掩护下,以排山倒海之势,攻向戈兰高地上的以军阵地。 此时,阿拉伯联军大获全胜,以色列军队岌岌可危。只要阿拉伯联军再往前一步,以色列也就亡国了。 那么此前一直被吊着打的阿拉伯人,这次是如何把以色列逼到近乎亡国的地步,而以色列又是如何绝地反击,从而避免亡国命运的呢? 本期我们就来说一下以色列史上最接近亡国的一战。第四次中东战争。 话说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先发制人,闪击阿拉伯国家,占领了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大获全胜。 经此一战,阿拉伯人对以色列的仇恨达到了极点。以色列人对阿拉伯国家的蔑视也达到了顶点,失去领土,加之又被蔑视,这使得希望用谈判解决埃以冲突的埃及总统萨达特,决心用一场胜利,迫使以色列坐下来与自己谈判。 为此,萨达特不断要求苏联提供先进武器,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理念。苏联对埃及的援助简直是不遗余力,不仅提供装备,还派遣大量军事顾问,帮着埃及人建立现代化作战系统。 合作期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一度让埃及与苏联的关系恶化,但萨达特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成功的又从苏联捞到了一大批装备,其中包括米格-23战机,萨姆-6防空导弹、T-62坦克、AT-3反坦克导弹等新式武器,其他阿拉伯国家亦是如此。 在苏联的援助下,叙利亚武装的大量T-62坦克和萨姆-6防空导弹。这些武器在后来的战争中,都起到了很大作用。阿拉伯国家整军备战时,以色列当然也没闲着,但是以色列的战略却出现了重大失误。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为了提防埃及反攻,时任以军总参谋长的哈伊姆巴列夫中将主张在苏伊士运河东岸沿运河建立一套防御体系,这套防御体系,由三条防线构成。 第一线是用沙子堆成的大堤,高25到60米,宽10米,坡度为45到60度。这个高度和坡度可以保证坦克翻不过,士兵爬不动,没办法挖洞修桥,在沙堤之上,以色列构筑了二十多个据点,每个据点由数座碉堡组成一个碉堡群,碉堡内储备有可供守军作战一个月弹药粮食。碉堡周围设有铁丝网,并埋有地雷,还配备机枪、火炮,结筑成一个强大的火力网。 第二条和第三条防线分别修建在第一条防线后方五百米和一千米处,由坦克射击掩体,和炮兵射击掩体构成,主要负责对一线阵地的火力支援,必要时,坦克还可以冲出掩体,前往一线阵地作战。为了确保防线稳固,以军还创造了一种秘密武器火障,所谓火障,即在沙堤防线的每座碉堡下面埋一串石油桶,用管道相连接,只要一按电钮,喷油机就会把石油喷到运河水面,待电发火装置将石油点燃,河面就会燃起熊熊大火。 埃军只要敢过河,以军就会给埃军来个火烧赤壁。巴列夫认为自己的防御计划非常完美,便将计划拿到国防部讨论。时任以军装甲兵总监,及后来的以色列总理阿里埃勒沙龙少将看后,表示反对。沙龙认为任何防御计划都会有漏洞。虽然他现在也不知道哪里有漏洞,但对于强敌环伺的以色列来说,依靠貌似强大的柱垒进行防御,不异于自杀。 因此,沙龙建议修改方案,以机械化装甲巡逻部队代替固定的据点和堡垒。也就是说,即便是防御,也要在防线上实现机动防御,要能随时打出去,不能被动挨打。 不过,沙龙的建议,未能得到以军高层的重视和采纳。 一九六九年,在巴列夫的主持下,以色列耗资五亿美元,将防线建成,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在视察防线时,一旁陪同的巴列夫大肆吹嘘,说自己主导的这条防线,固若金汤,没有半点纰漏。 达杨听后十分高兴,为表彰巴列夫的功绩,便把这条防线命名为“巴列夫防线”。在修建巴列夫防线的同时,为了防止叙利亚进攻,以军在戈兰高地也斥巨资修筑了三道反坦克防线。这些防线的建成进一步让以色列高层对潜在威胁放松了警惕。 实际上,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前,以色列的情报部门摩萨德通过安插在埃及的高级间谍,已经知晓了阿拉伯联军的动向。同时,他们还知道埃军引进了苏联新式轰炸机和战术弹道导弹。这些轰炸机和导弹能将以色列的空军和地面部队,打成瘫痪状态,但以色列高层对此不以为意。 时任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认为,苏联提供的装备,八月份才抵达埃及,埃及军队至少要花费四个月的时间才能熟悉这些新装备。所以战争在短期内还不会爆发。 值得一提的是,战争爆发前夕,苏联曾经暗示过美国,约旦国王塔拉勒则秘密飞往特拉维夫,明示梅厄夫人埃及和叙利亚即将发动战争,但梅厄夫人与达扬商讨后,仍旧不相信,并命令以军不得首先开火。当以色列一心一意 第5章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4月,马岛战争爆发,同一时间,两伊战争进入紧张阶段,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国家,,因为立场问题矛盾重重,也使两国无暇他顾。 1982年6月6日,趁着全世界都把目光紧盯着马岛和两伊战争之际,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大使阿戈夫在伦敦遇刺,突然入侵黎巴嫩,挑起了第五次中东战争。 为什么以色列要入侵黎巴嫩呢?因为在中东国家中,黎巴嫩是个另类。1943年黎巴嫩摆脱法国统治宣布独立时,全国近三分之二的人信仰基督教。 由于穆斯林处于弱势,所以建国之初,黎巴嫩的总统和武装部队总司令都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总理由第二大宗教团体逊尼派穆斯林出任,议会议长来自什叶派穆斯林,副议长和副总理则来自东正教,议员和部长的席位,也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基督徒与穆斯林在议会中的比例为6 : 5。这种权力分配模式维持了30多年。 在这30年里,黎巴嫩通过发展服务业、金融业,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好景不长,随着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涌入,改变了宗教人口比重。黎巴嫩的穆斯林不乐意了,要求增加话语权,而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基督教马龙派又不愿意让渡权利。 如此一来,黎巴嫩基督徒和穆斯林的矛盾便日益尖锐。黎巴嫩内部不和,这让叙利亚看到了趁虚而入的机会。 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叙利亚兵败如山倒,丢掉了至关重要的戈兰高地。以色列占领戈兰高地后居高临下,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造成极大威胁。为了缓解压力,叙利亚总统老阿萨德盯上了黎巴嫩,试图通过控制黎巴嫩与以色列形成战略军事。 与此同时,领导巴勒斯坦的“巴解组织”。自打1964年开张后,一直都是流亡组织,居无定所。历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人的存在感几乎没有,无论战争谁胜谁负,巴勒斯坦人的地盘始终在缩水,这就造成大量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当一个组织的成员大多出自难民营,这个组织的立场必然是激进的。 1967年,约旦国王侯赛因曾收留巴解组织,可因为约旦与美国和以色列主动缓和关系,巴解与约旦反目决裂,随即冲突不断。 1970年,侯赛因国王出动几万大军,将巴解组织赶出了约旦。走投无路之下,巴解组织逃到了黎巴嫩,以黎巴嫩南部为基地,一面积极干预黎巴嫩内部派别的斗争,一面不断对以色列发动袭击。这不仅加剧了黎巴嫩局势的恶化,还把黎巴嫩也卷进了战争旋涡。 1975年4月,基督教马龙派武装在贝鲁特近郊袭击了巴解车队,巴解武装还击,冲突范围不断扩大,终于导致黎巴嫩内战的全面爆发。 据估计,这场内战不仅造成大量财产损失,还导致15万人遇难,20万人受伤,约90万人流离失所。 1976年,应黎巴嫩穆斯林的呼吁,叙利亚出动万余人向黎巴嫩挺进。人家黎巴嫩打内战,你叙利亚未经安理会授权就出兵介入,这明显不符合国际法。 为了避免西方介入,合法的控制黎巴嫩,叙军进入黎巴嫩后,老阿萨德选择支持基督教马龙派。这种看似荒唐的举动其实是非常高明的操作,因为基督徒在内战中已经十分虚弱,此时对其施以援手,会让他们感恩戴德,让他们认识到如今能给他们提供保护的是叙利亚,而不再是西方人。 老阿萨德通过压制穆斯林武装维持基督教马龙派的核心地位。使得叙利亚军队在黎巴嫩。便合法的驻扎了下来。叙利亚渐渐控制了黎巴嫩,这让以色列无法容忍。 1981年4月,以军出动战机轰炸了驻离叙军的阵地,还在战斗中击落两架叙军直升机。为了威慑以色列空军不许再来,叙利亚在黎巴嫩贝卡谷地南起赫尔蒙山,北至扎赫勒之间,部署了29个地对空导弹连。叙军以萨姆-2、萨姆-3导弹,自行高炮为辅助,萨姆-6导弹为主体,组成了一个远中近程,高、中、低空兼顾的带状防空火力网。 萨姆-6是苏联在1959年研制的一种机动式全天候型中近程、中低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拦截距离5到25千米、高度60至1万米的亚音速、超音速飞机。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损失战机146架,其中三分之一是被萨姆-6导弹击落的。由于无计可施,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后,号称中东最精锐的以色列空军也只能在萨姆-6威胁不到的地方执行任务,不敢越雷池半步。 但在世界战争的舞台上,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居安思危的以军,一直盘算着如何对付萨姆-6。“叙以导弹危机”平息后,在美国的帮助下,以色列终于找到了萨姆-6的弱点,萨姆-6导弹的搜索雷达和火控雷达与导弹发射车分离。搜索雷达和火控雷达的作用,通俗点说相当于耳朵和眼睛,只要能让这俩玩意儿失灵,导弹发射车就成了摆设。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让雷达失效呢?美军研发了一种新型电子干扰设备,并将其提供给了以军。这种装备可在上百公里之外让萨姆-6的雷达屏幕变成一片雪花。 1982年6月6日,蓄谋已久的以色列派出四个旅,两万人越过边境。气势汹汹的杀向黎巴嫩南部地区。这次行动,以军名义上是打着教训驻扎在黎巴嫩境内的巴解游击队的旗号,实际上,以军真正要对付的是贝卡谷地的萨姆-6导弹阵地。开战之后,以军地面部队的推进相当顺利,很快便打到贝鲁特南郊。 此时,以军还未对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发动进攻,但叙军明白,或迟或早,贝卡谷地总要爆发一场恶战,所以自以色列侵入黎巴嫩以来,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叙军便进入高度戒备状态,所有人 第6章 巴勒斯坦的那些往事 最近我们做了几章有关中东战争的话题,不过在这几章中,一直都没有好好说说事件的重要当事人巴勒斯坦。所以为了内容的完整性,本章我们就来说一下关于巴勒斯坦的那些往事。巴勒斯坦这个国家追根溯源,本来是美苏异想天开搞出来的。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将来处理分治计划问题的(第181号决议)》。这个决议一拿出来,就把阿拉伯人的鼻子都给气歪了。阿拉伯人人多,占的土地少还不说,所谓阿拉伯国的领土还被“犹太国”分割成了三块,一旦爆发冲突,当地阿拉伯人首尾不能相顾,地图怎么能这样乱画呢? 实际上,如果真的要执行当地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公平分治,更合理的分配方式应该是将阿方领土就近划给邻近的阿拉伯国家,比如将南部阿拉伯人聚居区划给埃及、北部归黎巴嫩或叙利亚,东部则给约旦,这样阿拉伯人的聚居区就不会有被割裂的问题,而与邻近国家成为统一的整体,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会稳定很多。 但主导这次分治的美苏两国却偏偏不想采用这种方案,原因是他们担心这样划分会更加刺激埃及、约旦或者叙利亚,吞并以色列的野心,所以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国的概念就被造了出来,他其实就是特地被拉出来跟以色列“配对”的。 但整个阿拉伯世界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服从美苏的这一安排。(181号决议)出台后,阿拉伯各国紧接着挑起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在参战的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的战后规划图上,以色列虽然被抹掉了,却并没有在原地填充上“巴勒斯坦”这个名字,各国想的是在战后重新划分中东疆界,哥几个合起伙来瓜分掉这片土地。甚至还提前做好了对圣城耶路撒冷的方案。 其实,阿拉伯人的这种想法在他们信奉的道义上无可指责,因为正如后来的埃及总统纳赛尔所说:中东星罗棋布的阿拉伯国家本就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他们的概念,每个阿拉伯人都想生活在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共和国”中,这就是所谓的泛阿拉伯主义。 于是埃及和约旦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都心安理得的占领了原本属于巴勒斯坦的土地,也没有费心去帮助巴勒斯坦忙活什么建国事宜,你直接并入我们不就得了吗?所以,以色列虽然是在1947年就宣布建国了,但巴勒斯坦想起建国却要等到1988年。 但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是越打越猛,越打越强,埃及等国逐步意识到,打着“解放巴勒斯坦同胞”的名义瓜分以色列是不可能的。自己能不被生猛的以色列人吃掉,都得感谢真主了。于是在利益计算下,阿拉伯国家开始纷纷放弃这面“解放巴勒斯坦”的大旗,转而跟以色列搞起了“土地换和平”。 比如1977年的时候,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在这场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破冰之旅中,萨达特全程只字未提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问题。据说在访问的最后,有随缘写了张小纸条给总统,提醒总统还是应该提一下这事儿,毕竟埃及是阿拉伯世界“解放巴勒斯坦”这么多年的棋手,不提一句回去实在是没法交代呀。 但纸条递上去之后,就看见萨达特总统只瞄了一眼,然后卷吧卷吧,握在手心里,就像是没看见,埃及此时自家的西奈半岛还在以色列手里,苏伊士运河还停运着呢,哪还有心思谈这种劳什子?巴勒斯坦?不要了,大哥埃及是这个态度。其他约旦、叙利亚就更不用提了,在这些国家的对以和约中,几乎都没有提及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此时已经被阿拉伯世界放弃了,就让以色列人站在那里好了。但是有一群人最不满意这种安排。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虽然阿拉法特出生在耶路撒冷,后来成了巴解组织的领袖,但这个人的前半生一直是个埃及人。他毕业于开罗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以埃及军人的身份参加了两次对以中东战争。 1958年,由埃及和叙利亚牵头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成立,阿拉法特兴奋的给他的埃军战友写信说,等将来将可恶的以色列人消灭后,我们这个国家的首都要定在耶路撒冷。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阿拉法特满脑子还是当时阿拉伯青年普遍都有的“泛阿拉伯主义”的思维,并没有什么让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理想。但也正是在1958年,受埃及情报机构的秘密指派,阿拉法特回到了巴勒斯坦地区,参与秘密筹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即“法塔赫”)。 在“法塔赫”建立之初,该组织一直是受埃及的资助甚至直接控制的。埃及军方对该机构的设想,是当下一次中东战争来临时,这个机构可以带领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中心开花”,减轻埃及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压力。而由于是间谍机构找的“手套”,巴解组织在成立之初的很多行动就非常激进,暗杀、屠戮、劫机、爆炸,无所不为,以今天的标准来看,都是百分之百的恐怖主义行动。 这种习气一直在很后来还在延续。比如1985年巴解组织劫持的意大利“阿基莱劳罗”号游轮,看到游轮上有一位坐轮椅的69岁美国残疾老人克林贺夫,巴解士兵居然残忍的将这位老人推入海中。 1993年,阿拉法特因为与拉宾签署《奥斯陆协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记者会上,有位美国记者认出站在阿拉法特身后的一位幕僚,就是那场截杀案的组织者,就站起来追问他,“请问克林贺夫为什么浮尸海上”?没想到那位幕僚居然回答:或许他想游泳吧。而后阿拉法特与他一同相视大笑。而这位幕僚就是阿拉法特的亲密战友、接班人、目前的巴解组织领导人阿巴斯。当然,巴解组织虽然以狠着称,但却没有给资助他的埃及带来多大的 第7章 两伊战争,8年打了个寂寞 1980年,中东这个“火药桶”又一次被点燃。作为中东地区的两个大国,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两国最终决定诉诸武力,一场持续时间长达八年的“现代战争”就此开打。 但打了八年后,参战双方猛然发现,大家貌似什么都没有得到,可以说是打了一个寂寞。那么,两伊战争为何会爆发?为何说打到最后打了个寂寞呢?本期我们就来说一说两伊战争。 我们先来说一下当时的背景,1963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伊朗国王巴列维在国内推行了一场以土地改革为核心,涉及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诸方面的世俗化改革,这场改革被称为“白色革命”。按照巴列维的设想,改革后的伊朗将建设成为实行君主政体、独具特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面上看,巴列维的改革颇有成果。根据公开数据显示,1962年伊朗的人均GDP仅为207美元。 到了1978年,迅速增长至2166美元。也就是说,伊朗的人均GDP在白色革命期间翻了十倍。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伊朗的实际情况是,尽管经济发展了,但贫富差别反而扩大了。对于一小撮富有冒险精神的买卖人来说,改革让他们发了大财,但占人口半数以上的贫民始终处于赤贫如洗的状态。 伊朗的贫富差距现象导致大量民众对政府不满,但巴列维对此却没有自知之明,他笃信改革让国家富裕了,自己的统治坚如磐石,根本没有想到正是这场改革破坏了国家整个经济的平衡。 不仅如此,巴列维还极度看不起教士,他对宗教势力的蔑视,惹得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十分不满。为此,霍梅尼在公开场合反对改革。还骂巴列维是美国的走狗。巴列维闻之大怒,但碍于霍梅尼在伊朗的强大影响力,巴列维对其既不敢杀又不敢抓,无奈之下,只好礼送出境。 1965年,经过一番辗转,霍梅尼来到伊拉克,并在伊拉克呆了13年。据统计,伊拉克超过%95的民众信奉伊斯兰教,其中什叶派穆斯林占54.5%,逊尼派穆斯林占40.5%,什叶派占多数,不过统治阶级却是逊尼派,人口对比和统治关系使得两派人之间存在巨大矛盾。 1978年,伊拉克的二号人物萨达姆因为害怕霍梅尼可能会煽动什叶派叛乱,便将霍梅尼驱逐出境。萨达姆此举被霍梅尼理解为伊拉克政府与巴列维王朝的勾结。这为日后两国的嫌隙埋下了伏笔。 1978年年底,因形势的变动,流亡海外十几年的霍梅尼回到伊朗,受到了狂热教徒的夹道欢迎。 次年2月,王者归来的霍梅尼发动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伊朗革命后不久,伊拉克也爆发了政变。 1979年7月16日,萨达姆通过政变推翻了堂兄巴克尔的统治,宣誓就任总统,成为伊拉克的实际领导人。掌握了绝对权力后,萨达姆的野心开始不断膨胀。他曾对人说,我不满足于统治伊拉克,而是想要成为整个波斯湾地区的霸主。巧的是,霍梅尼也有同样的想法。 为此,霍梅尼将伊斯兰革命输出到了伊拉克,鼓动伊拉克什叶派推翻萨达姆。一时间,伊拉克什叶派聚居的地区骚乱不止,这让萨达姆对霍梅尼非常不满。引火材料有了,现在就缺一把火,而导致两伊战争爆发的那把火,便是两国由来已久的领土争端问题。 我们先来说一下波斯湾的全景图。波斯湾的形状好像一个狭长的口袋,位于这个口袋出口处的霍尔木兹海峡,最窄处只有34公里。这个战略要地掌握在伊朗的手上,再把地图放大,可以明显的看到伊拉克的出海口非常狭窄,只有48公里宽。 另外,作为伊拉克重要航运通道的阿拉伯河,在出海口位置还恰好是伊拉克与伊朗的界河。霍尔木兹海峡被伊朗控制,同时唯一的出海口又不能完全掌控,这让萨达姆非常不爽,他觉得自己的脖子上好像被套着一条绳索,而绳子的另一头握在伊朗的手中。只要霍梅尼轻轻一拉,伊拉克的石油别说运出波斯湾了,怕是连阿拉伯河都出不去。 为此,萨达姆希望伊朗做出“小小”的让步,把阿拉伯河让给自己,因为他认为伊朗有很多出海口,没必要跟自己抢阿拉伯河。但很显然,伊朗政府不可能同意这个“小小”的要求,萨达姆的愿望可是做波斯湾的霸主,但现在连个出海口都争不来。在这种背景下,萨达姆决定出兵,逼迫伊朗人坐在谈判桌上割地。 1980年9月22日,随着萨达姆的一声令下,伊拉克向伊朗发动突然袭击,两伊战争爆发。萨达姆之所以敢于主动挑起战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伊拉克的外交环境强于伊朗。伊朗革命后,敌视支持巴列维的美国与美国彻底断交。于是美国便转而支持伊拉克,向伊拉克提供数百亿美元的援助。美国挑明立场,欧洲国家自然也要跟进。法国等国大规模向伊拉克出售武器,并派出顾问帮助伊拉克训练军队。常理而言,西方支持伊拉克,苏联就应该支持伊朗,但因为霍梅尼曾说过“不要西方,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明确反美、反苏。因而苏联这次也偏向伊拉克,不仅提供了武器,还向伊拉克援建了价值约20亿美元的民用设施。 另外,由于霍梅尼不仅仅是将伊斯兰革命输出到了伊拉克,他还试图将革命输出到整个伊斯兰世界,因此,阿拉伯世界为了阻止伊朗向西的扩张,也纷纷支持伊拉克,比如沙特和科威特当时就出资上百亿美元,赞助伊拉克买装备。而相比之下,伊朗就很可怜了,只有利比亚、叙利亚公开支持伊朗。利比亚支持伊朗是因为萨达姆想做阿拉伯世界的领袖,这让卡大佐非常不爽。叙利亚支持伊朗则是秉着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的原则, 第8章 海湾战争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轰炸巴格达海湾战争爆发。正当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场持久战时,美军却仅用43天就将萨达姆的百万大军杀的是丢盔弃甲,毙伤一军高达十万人,俘虏约八万人,而美方死伤仅千余人,其中近一半人还是非战斗伤亡。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伊军要付出100人的代价才能必伤一个对手,付出300人的代价才能勉强干掉一个对手。如此夸张的战损比直接震惊了全世界。那么,伊拉克为何输得如此之惨?而美国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这还要从萨达姆侵略科威特开始说起。 1988年8月,两伊战争结束,这场在事后看来毫无意义的战争让伊拉克背负了700亿美元的外债,而当时的伊拉克因为与伊朗的战争,油田几乎全部被毁,石油产量大降。每年的石油收入仅100亿美元,也就是说,就算不吃不喝,萨达姆也要用上七年的时间才能把债给还了。 为了填补窟窿,萨达姆找到了科威特王室,说,我替你们挡住了伊朗的扩张,你们出钱是理所当然的。我现在手头紧,不如欠你们科威特的140亿贷款就一笔勾销吧。140亿美元可不是小数字,这么一大笔钱,萨达姆想赖账,科威特自然不同意,最终会谈是不欢而散。 后来,萨达姆又希望欧佩克通过降低石油产量,把国际油价抬到18美元一桶,这样自己才能多赚点。这个想法挺好,但是科威特和叙利亚不配合,科学两国当时不仅没有减产,反而通过扩大产能把油价打到了十美元一桶。这么一搞,就没人找伊拉克买石油了。萨达姆赚了个寂寞。见科威特是油盐不进,萨达姆心怀不满,你给我等着。科威特是一个只有1.78万平方公里的国家,面积比北京稍微大一点。 1990年时,科威特人口仅有167万,还不到北京的十分之一。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国,土地下面却全是油气,其中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百分之八。可以说,科威特就是一个浮在石油上的国家。通过油气出口,科威特积累了一千亿美元的国外资产和80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如果吞并科威特,萨达姆不仅可以立即还清债务,他还有一大笔钱能用来挥霍。既然是有利可图,一个大胆的计划便在萨达姆的脑中冒了出来。 1990年7月,萨达姆紧急召见了美国驻伊拉克大使格拉斯皮。在会谈中,萨达姆向格拉斯皮抱怨科威特如何不地道,损害了伊拉克的利益。格拉斯皮当时正准备回美国休假,心不在焉,听到萨达姆的抱怨之词,格拉斯皮还以为他说的是石油减产的事儿,便对萨达姆说,我们对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没有看法。萨达姆当时一门心思想着如何修理科威特,听到格拉斯皮的答复也产生了误会,以为美国不会插手。 于是,在会谈结束不久,萨达姆便派自己的副手,时任伊拉克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的杜里与科威特王储萨巴赫又展开了新一轮谈判。谈判期间,杜里咄咄逼人,声称伊拉克已经准备动武,如果科威特不想挨揍,就拿出100亿美元息事宁人。 面对伊拉克的恫吓,萨巴赫表示可以交钱,但必须打九折,也就是给90亿。为什么要还价10亿呢?在萨巴赫看来,坐地起价,就地还钱天经地义。你萨达姆狮子大开口,科威特就得照单全收,传到国际上,岂不是让人笑死?科威特需要用这10亿美元的还价来维持最后的一丝尊严。讨价还价,这本来是很正常的行为,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萨达姆听说科威特砍了10亿美元后,居然是勃然大怒,说科威特胆敢还价是对自己的藐视,找打!因而在谈判结束两天后,萨达姆便发动了对科威特的入侵。 1990年8月2日,10万名伊军闪击科威特,科威特只有2万军队,所以这场战斗毫无悬念。当天下午,科威特王室流亡沙特,伊军占领科威特全境,萨达姆高调宣布科威特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 8月2日中午,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消息传到美国,美国总统老布什听后十分吃惊,因为有情报显示,伊军正在科威特与沙特的边境线上集结,大有入侵之势。伊拉克加上科威特的石油产量,这就已经很恐怖了。如果再让萨达姆拿下沙特的油田,他就能掌握全球百分之四十左右的石油出口,这是美国政府绝不能接受的。 为此,不时紧急联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并达成共识,发表了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随后,布什总统又签署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派出两支航母编队和一个空降旅,前往波斯湾和沙特威慑萨达姆。 1990年8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61号决议,决定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制裁。同一天,美国宣布冻结伊拉克的海外资产,并禁止美伊间的所有贸易往来,苏联则停止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和军事援助。至此,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各方面都陷入了极端孤立的状态。面对美国的插手和联合国的制裁,萨达姆尽显狂人本色,毫不让步。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扩充至百万之众,拥有5000多辆各型坦克、8000多辆装甲车、大口径火炮3500枚、700多架战机,还有大量从欧洲进口的先进导弹。更重要的是,萨达姆还花重金请法国人帮忙建设了一套极为完善的防空系统,拥有四个防空作战中心、16个对空拦截引导中心、70多个防空战线指挥部、16000多枚防空导弹,外加7000多座防空炮。 这些单位并非孤立的,而是通过作战中心用网络进行连接,其技术水平在当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估计是觉得自己手上有些筹码,萨达姆口放狂言说伊拉克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真 第9章 萨达姆的作死之路 一九九一年二月二十八日,随着伊拉克与多国联军达成停火协议,海湾战争结束,十天后“告别沙漠行动”开始,五十余万美军陆续从波斯湾撤回国内。与当年越战回国不同的是,美军这一次受到了美国民众盛大且热情的欢迎。 可以说海湾战争的胜利让美国人重新树立的自信心,也挽回了美军的颜面,让美国摆脱了因越战失败而导致的社会撕裂。 当美国人庆祝胜利时,战败的伊拉克人则只能用苦苦挣扎来形容,沙漠风暴行动中伊拉克所有与工业有关的基础设施,如炼油厂、发电厂、自来水厂、通信中心等全被炸了个稀巴烂。 战争结束后,整个伊拉克停水停电,没有水、没有电,这对原始部落的影响倒不大,但对城市居民来说可就遭了老罪了。 每年进入四月份,伊拉克的气温就已经高达四十多度,这种炎热天气将持续到十一月,其中最热的两个月温度可达五十度,这么热的天气却经常停电,这导致自来水场无法运转,有将近一半人的饮用水卫生得不到保障。同时冰箱里的食物经常因停电时间长而变质,吃后很容易闹肚子。 据当年在伊拉克采访的记者报道:巴格达几家医院都是愁容满面的母亲,无可奈何的医生和嚎啕痛哭的亲人,场面撕肝裂肺,令人唏嘘不已。 巴格达不定期举行多次集体葬礼,那一对对送葬的人群和几十、上百个棺材让观者是久久难忘,成为心头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而这一切还不过是苦难生活的开端而已。 由于联合国在战后,并未解除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这就使得战后的伊拉克物资极度匮乏、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 一九九二年,联合国的一些官员意识到,如果放任不管,伊拉克人民将会面临一场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于是联合国便向萨达姆提出了“石油换食品”计划,也就是允许伊拉克出口一定数量的石油,换取伊拉克人民日常所需的物资。 但是这一计划被萨达姆拒绝了,因为不管联合国怎么制裁,也落不到他的头上,他只在乎个人的面子。在伊拉克国内,萨达姆号召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对抗联合国的制裁。 但由于药品和医疗器械严重短缺,加上卫生条件差,饮用水受污染等因素,一些在正常条件下本可治愈的疾病,如小儿腹泻、肺炎等,在伊拉克却成为儿童的死亡杀手。 据不完全统计,海湾战争后的伊拉克约有一百万人死于本可治愈的各种疾病,这对于一个拥有海量石油储备,单靠石油出口就能挣得盆满钵满的国家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而与伊拉克人民水深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萨达姆及其家族却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 自从一九七九年上台后,无论伊拉克欠了多少外债,萨达姆的个人财富始终是增长的。靠着搜刮来的财富,萨达姆在全国不同地方修建了二十四处行宫,这其中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一处行宫占地面积二点二平方公里,有一百四十二间办公室,六十四个卫生间,还有电影院和动物园,会客厅和足球场一样大。 据传言,由于行宫占地面积大,宛如迷宫。有一次暗杀者走进行宫后兜兜转转居然迷路了。搞笑的是护卫队也知道有刺客闯入,但因为行宫太大,始终找不到人。直到三天后,护卫队才在一个走道的角落里发现了刺客,而此时的刺客已经饿得是头昏眼花、饥肠辘辘。 萨达姆还是一个重度黄金爱好者,酷爱收集黄金。根据美国官方的统计,美军后来在萨达姆的二十四处行宫中,一共搜出了价值约一百二十亿美元的黄金制品。萨达姆的这些黄金珍藏最出名的有四样:分别是黄金床、黄金ak、黄金宝剑和黄金马桶,连马桶都用黄金打造。可以想象萨达姆平时的生活有多么奢侈。除了收藏黄金外,美军还在萨达姆的行宫中搜出了大量名表、珠宝、文物以及玉器。 根据搜出的这些财宝,外界推算萨达姆的身价至少在四百亿美元以上。正所谓是上行下效,萨达姆都这样了,他的儿子也好不到哪儿去。萨达姆的长子乌代,一度被当成继承人培养,深受萨达姆的宠爱。然而,就是在萨达姆的溺爱下,乌代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残暴的人,比起萨达姆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984年,乌代被任命为伊拉克奥委会主席,伊拉克运动员的噩梦就此开始。在他的管理下,所有伊拉克运动员在比赛前必须签订承诺书,保证最终名次。运动员一旦完不成任务,就会遭到残酷的殴打。 比如在2000年亚洲杯四分之一决赛中,伊拉克最终以1比 4败给日本队,无缘半决赛。赛后,乌代认定三名伊拉克球员对比赛的失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下令将三人鞭打了三天三夜。 萨达姆政权垮台前,乌代掌管的伊拉克奥委会,是世界上唯一配有监狱的体育机构,很多无法在比赛中完成任务的运动员被乌代投入监狱,遭受折磨而死。除了喜欢折磨人,乌代还终日酗酒,嗜血成性,生活极度奢靡。 他给自己也修建了行宫,里面奢华无比,堪称人间天堂。行宫的墙壁上悬挂着无数名贵的油画,全是从世界各地搜刮来的。行宫的仓库里则堆满了价值百万美元的上等葡萄酒、烈酒,还有名贵的古巴雪茄。 据媒体报道,乌代有着贪得无厌、永不满足的性欲。他的行宫除了主楼自己使用外,其他副楼全是后宫,专供巫代与情妇们纵情欢娱。不仅是乌代,萨达姆当政后,他的家族也同样“鸡犬升天”。萨达姆的三个弟弟和一个堂兄都是伊拉克政府的高官。 萨达姆有三个女儿,其中两个女儿嫁给了伊拉克名门望族,卡迈勒家族的两个兄弟,属于政治联姻。卡迈勒兄弟为了表示对萨达姆的忠心,特意改名,在名字里面加上了侯赛因萨达姆,哥哥改 第10章 伊拉克战争,萨达姆被俘 911事件后,小布什在白宫发表全美电视讲话时说了一段指桑骂槐的话:今天,我们的同胞、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自由遭到了一系列有预谋的、惨无人道的恐怖分子的袭击。我已经下令所有情报及司法部门全力协助,找出应为此事负责的幕后黑手,并将他们绳之以法。我们将对恐怖分子和那些庇护他们的人一视同仁,绝不姑息。 这段话的后半句原本没有,是讲话前临时加上去的。小布什刻意言之,意思很明显,那就是试图以反恐为名扫清中东的反美势力,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萨达姆。 海湾战争后,萨达姆恨透了美国,美国对萨达姆也是欲除之而后快,双方的关系势同水火。当然,想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这个时候,谁也没有办法把萨达姆和911事件扯上关系。 但不料,就在第二天,也就是2001年9月12日,萨达姆昏了头,竟然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发表了《告西方国家人民书》。萨达姆在公告中讽刺美国不结善缘必遭祸患,称美国遭遇恐怖袭击纯属活该,估计是嫌骂的不够痛快。 9月13日,萨达姆又发表第二份《告西方国家人民书》说,说正是因为美国政府的无能,所以才导致悲剧发生。萨达姆这番言论一时间令世界哗然,同时也挑动了小布什政府敏感的政治神经。 2001年12月24日,就在美国人迎接圣诞之际,萨达姆继续火上浇油,他宣布伊拉克弃用美元,采用欧元和其他币种进行石油交易结算。同时,萨达姆还呼吁其他产油国也这么干。正如现任美国副总统哈里斯所言:多年以来,美国发动的战争都是为石油而战,萨达姆此举毫无疑问彻底触碰了美国的“逆鳞”。因此,尽管美国当时因为出兵阿富汗而分身乏术,但萨达姆已然成为小布什政府迫切想要除掉的眼中钉。 2002年初,为了找到萨达姆支持恐怖主义的证据,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成立特别计划办公室,专门搜集萨达姆的黑料。这个办公室最先盯上的是来自阿富汗的战俘。很快,通过“特殊”手段,拉姆斯菲尔德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个名叫阿勒利比的战俘招供说,萨达姆曾经为基地组织提供过化学武器训练。 根据这份所谓的“证据”,小布什在2002年1月20日发表国情咨文,将伊拉克列为“邪恶轴心国”。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美国政府明确了向萨达姆开战的借口。萨达姆拥有并重新生产了大规模和杀伤性武器,借口是找到了,但证据还是不充分。 因为1998年,萨达姆配合联合国调查,销毁了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少部分没有销毁的存货也在联合国官员的监督下封存了起来。美国并没有关于萨达姆重新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 为了找到确凿证据,接下来的几个月,美国政府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2002年10月,美国政府对外公布了两张卫星照片,称照片中显示的伊拉克纳斯尔工程公司的制造工厂,早在1998年就被美军摧毁了,但现在又重建了。萨达姆肯定在里面生产化学武器。这种如同玩笑的证据公布后,全球各国无不是嗤之以鼻,这算哪门子的证据,您还可以再离谱点吗? 几天后,《纽约时报》又登出一则消息称伊拉克拥有可以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特制铝管,结果消息一出,美国中情局局长特内特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这么劲爆的消息。我这个情报负责人怎么不知道啊?同一个月,美国国会敦促特内特已经九个月了,怎么一点进展都没有,中情局,应该尽快在完成对伊拉克的情报评估,迫于压力,特内特只好东拼西凑,整出了一份报告。 2003年初,小布什将这份报告交给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要他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说明伊拉克拥有大杀器。鲍威尔看过报告后,一口老血差点没喷出来,这写的都是什么玩意儿啊?根据事后媒体的披露中情局当时掌握的情报,其实全部来自于一个自称是工程师的伊拉克叛逃者的口供。 也就是说,这份报告属于典型的“孤证不力”,更夸张的是,美国人根本没有见过这个叛逃者,中情局拿到的口供全部都是由德国情报机构转述的。鲍威尔很清楚,如果拿着这份报告跑到联合国宣讲,必然会让人笑掉大牙,但总统布置的任务又不能不执行,于是鲍威尔只好又亲自重新起草了一份报告。 2003年2月5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针对伊拉克解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会议。在会议上,鲍威尔发表了长篇大论论述,伊拉克拥有生化武器,还言之凿凿,说美国掌握了证据,有图片有录音。这些证据由伊拉克内部传出,说到高潮时分,鲍威尔拿出了一瓶白色粉末,说这么一点,炭疽病毒就能让美国参议院的上百名工作人员隔离。而萨达姆不但曾拥有八千五百升炭疽病毒,还能快速生产出五倍余次的新病毒,这是多么危险的事儿啊。关于鲍威尔手上拿着的小瓶子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 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化学武器。相信与会的各国外长,只要不存在理解障碍,应该都清楚。鲍威尔拿出小瓶子,只是演讲时,用来做视觉辅助的,以强调生化武器的杀伤力。他从来没有说过瓶子里装的,就是在伊拉克找到的“证据”,而且当时他手上拿的也不可能是真的炭疽病毒。因为这个事情我们只要稍微推敲一下,就能明白。假如鲍威尔真的拿着那瓶炭疽病毒进了联合国大会现场。如果鲍威尔不小心手抖了一下炭疽病毒掉在了地上,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按照鲍威尔的说法,那么一小瓶炭疽病毒就能毒死几万人。那么恐怕到时候美国政府就不是要疏散联合国大楼,而是要疏散整个纽约市 第11章 萨达姆一代枭雄的末日 2003年12月14日,逃亡了八个月的萨达姆,在自己的家乡提克里特被美军逮捕。第二天,在确认被捕者是萨达姆本尊,而非替身后。美国政府迫不及待的向外界公布了这一消息,并发布了一段萨达姆被捕后的视频。视频画面中的萨达姆蓬头垢面,胡子拉碴,乖乖的张开嘴接受医生的检查,看起来就是一个60多岁的普通老头,完全不复往日那种飞扬跋扈、盛气凌人的模样。 据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见到萨达姆的落魄模样后嘲讽的说道,他看来也没有自己吹嘘的那么勇敢嘛,常理而言,美国需要一个稳定且亲美的伊拉克,而萨达姆只要活着,对美国的中东战略就是一个定时炸弹。既然如此,那还犹豫什么?直接干掉萨达姆就好了。 但小布什政府在评估了形势后发现,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的要复杂的多。当时美国派了一个叫布雷莫的官员,具体负责伊拉克的战后重建。 在这之前,布雷莫长期负责外交工作,没有任何行政管理的经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连市长都没有当过的理论派,却以总统特使的身份被小布什指派为伊拉克的最高文职行政长官。缺乏行政管理经验,这其实都不算什么,不懂就问,虚心求教嘛,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懂行政管理。但要命的是,布雷莫特别自负,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吹自擂,说自己是新时代的麦克阿瑟将军。麦克阿瑟当年改造日本,首先动用个人关系从美国搞来大量救济物资,在稳定了日本的社会秩序,赢得民众支持后,才开始清算日本右翼势力和日本旧军队。布雷莫没有麦克阿瑟的人脉,却又自命不凡。 他上任不久。在没有做调研的情况下,便发布了两道命令,结果捅了大娄子。这两道命令的内容是这样的,所有伊拉克复兴党的前党员终生不得在伊拉克新政府中担任任何公职,解散伊拉克军队内政、治安力量和总统安全卫队。用布雷莫的话说,伊拉克复兴党党员都是追随萨达姆的坏人,新政府绝不能收留这些存在污点的人。 命令下发后,几乎一夜之间,萨达姆时期的72万军队就地解散,连遣散费都没有,另外有8.5万人被剥夺公职,丢掉了饭碗。对于布雷莫的极端决定,当时有很多人都劝他别这么干,但布雷莫坚持己见,死活听不进去。可以想象一下,几十万军队手里有枪,知道如何组织武装,几万公务员受过教育,熟悉各级政府运作,除了没钱,这些人什么都有。 而在伊拉克,一个公务员和一个士兵。需要养活一家子人,现在他们被解雇了,他们在绝望之中看着手里的枪,他们会做什么呢?恭喜你,答对了,那便是站在了美国的对立面,走上了反美的道路。据亲历者回忆,布雷莫上任之前,美国士兵可以若无其事的在巴格达的大街上闲逛,与孩子们一起踢球,在许多伊拉克人的眼中,那时的美军是解放者。 可到了2003年8月,风云突变,几十万被布雷莫强行解散的伊拉克士兵陆续投身反美武装组织,看见美军就放冷枪,在伊拉克各地,针对美国人的袭击事件不断发生,而布雷莫对此毫无应对之策。不仅如此,布雷莫在伊拉克的战后经济重建方面也是毫无建树。 战争此时已经结束四个月了,可伊拉克的电力供应却还没有恢复,布雷莫干的这么差劲,那他下台了吗?并没有,他不仅没有下台,反而继续受到信任。布雷莫后来又陆续颁布了100多条法令,推行伊拉克的私有化改革。这些改革在明面上倒是没什么问题,但国企私有化这就是一场大鱼吃小鱼的游戏,而要论大鱼,谁又能大得过财大气粗的美国资本呢?结果就是布雷莫的改革没有帮助伊拉克人民改善民生,反而肥了国际资本。 渐渐的,伊拉克人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无法为他们解决供电、供水这样的小问题?是美国办不到吗?显然不是,或许美国人只是想搞钱,根本不在乎伊拉克人的死活。 于是,在伊拉克人的眼中,美国人便不再是解放者,而变成了殖民者。有越来越多的伊拉克人选择与反美武装合作。 截止到2003年底,已有数百名美军士兵死于恐怖袭击,而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的死伤还不到150人。可以说是在不知不觉中,原本以为战争已经结束的美国士兵,猛然发现自己又陷入到了一场新的战争中。这场战争没有人对美军正式宣战,但却极为残酷。 用美国老兵回国前留给新兵的话说:要记住,在你碰到的所有伊拉克人里,有95%的人想要弄死你。这时候。明眼人都能看出,要想解决矛盾,必须从民生保障入手,但美国政府不这么看。小布什认为打黑枪的人都是萨达姆的余孽。 如此一来,囚笼之中的萨达姆变成了美国政府手上的烫手山芋。小布什政府在评估形势后,认为萨达姆必须死,但他不能死在美国人手上。如若不然,美军势必要遭到更加猛烈的报复,想杀却不敢动手,这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有人给小布什献上一计,让伊拉克人民自己审判萨达姆。 2004年6月30日,美军向伊拉克政府移交萨达姆。第二天,萨达姆接受伊拉克法官审讯。审讯期间,检方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指控他犯有反人类罪。结果,萨达姆在法庭上大放厥词,先是否认自己有罪,继而又为自己当年出兵入侵科威特进行辩解。称科威特是美国的“走狗”,是美国政府欺骗了自己,审讯变成了闹剧,法官只好休庭,延期再审。 2005年10月19日,萨达姆再次出庭受审。由于萨达姆统治时期对库尔德人进行了残酷镇压,于是美国这次安排了一个叫穆罕默德阿明的库尔德裔法官审判萨达姆。但阿明是个很有职业道德的法 第12章 激战费卢杰 如果问士兵最不喜欢什么方式的战争,相信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巷战。在现代战争中,巷战可以说是最残酷的一种战法,双方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短兵相接,对战完全没有章法可循。近距离“爆头”则是常有的事,场面血腥至极。 1994年,俄军与车臣武装在格罗兹尼展开巷战,战后无论胜方还是败者都产生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用亲历者的话说,当一整座城市都在尖叫时,你还有听过比这更毛骨悚然、更撕心裂肺的哭诉吗? 当然,考虑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下降明显,因此很多人想知道,遇到这种情况美国佬是如何应对的呢?而类似的战力还真有,那就是费卢杰之战。 2003年3月,美军入侵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权。战后美国政府机械地照搬了当年改造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将伊拉克原政府的民事及军事领导人全部撤职。 然而伊拉克的国情并不同于德国、日本,美国政府的鲁莽之举导致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非常激烈的权力斗争。这有点儿像咱们的清末民初,清政府垮台后,全国遍地草头王。不管是哪路军阀的残兵败将,还是土匪流寇,只要手里有点武器装备,再拉帮结派凑几个人就能自己占个山头大王。 伊拉克的这些草头王,由于许多是拥萨反美的逊尼派武装,如此一来,原以为战争已经结束的美国大兵们便又陷入到了一场看不到对手的治安战之中。而两次费卢杰战役,就是美军当时碰到的最极端的案例。费卢杰位于巴格达以西约七十公里处,是连接巴格达与约旦叙利亚的重要交通枢纽。 2003年,费卢杰约三十万人口,九成以上的居民是逊尼派穆斯林。由于逊尼派占绝对多数,因此该地区一直是萨达萨达姆的主要支持区。 伊拉克战争期间,英美联军由南向北进攻,止步于巴格达,费卢杰因为不在英美联军的攻击轴线上,城市免遭战火屠毒,萨达姆政权倒台后,美军第八十二空降师一部进入费卢杰,与此同时,不少出生于费卢杰的复兴党高官逃回故乡,隐迹于市井。 对于这种现象,美军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时候的美国政府,还没有长期经营伊拉克的打算,想着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扶持建立亲美政权。抓到萨达姆后就班师回国,大肆庆祝一番。 也正因为如此,驻防于费卢杰的第八十二空降师并没有控制整个市区,仅仅控制了某些关键要点,比如提供水电的公共服务单位。我们知道美国早先对伊拉克的治理吃相是极其难堪,具体可以参考之前的内容。 而美国一手扶持的伊拉克新政府也是腐败透顶,一点儿也不输萨达姆政权。渐渐的人们对美国人和新政府产生了不满,这民国咋还不如大清呢? 见民众心生怨气,“基地”组织意识到搞事的机会来了。2003年4月28日,数百名费卢杰民众走上街头,在第八十二空降师驻扎的学校外,举行抗议活动。就在美军士兵试图用广播公告驱散人群时,混迹在人群中的不明武装分子以抗议民众做掩护,开枪袭击美军。美军遭到偷袭,当场还击,打死不少武装分子,但也打死了17名无辜群众。就这样,“基地”组织的目的达到了。从这一天开始,他们赢得了费卢杰当地人的支持。后来,此类事件是越来越频繁。 6月,一辆巡逻的美军悍马车被RPG袭击,导致一名士兵死亡。 11月,一架美军直升机在费卢杰郊区被地对空导弹击落,导致六名士兵丧生。而次年的黑水公司事件,则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4年3月31日,四名黑水公司的美国雇员,在费卢杰市区遭到大批叛乱分子的伏击,四人猝不及防,均被当场杀死。伏击成功后,叛乱分子欢呼雀跃的将四具尸体挂在一座桥上,暴尸于众。这一幕被在费卢杰的外国记者拍了下来。 当天,经媒体报道,该事件传遍全世界。很多美国人看到这番景象,不由得想起了黑鹰坠落,想起当年在摩加迪沙被游街鞭尸的美国特种兵。从军事角度而言,零零散散的恐怖袭击改变不了什么,所以事发后,前线美军多次建议决策层不要大动干戈。 但因为当时正逢美国大选年,小布什需要通过强硬形象为自己争取选票,因此在4月2日,也就是袭击发生的三天后,小布什匆匆批准“警惕决心”行动,命令此时已经接替第八十二空降师的陆战一师对费卢杰的反美武装采取严厉的惩罚,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给其他城市的反美势力做个榜样。 这场行动的负责人是后来特朗普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有着“疯狗”之称的詹姆斯·马蒂斯。在美军中,马蒂斯是实战派,他参加过海湾战争,指挥过阿富汗战争,研究过两次格罗兹尼巷战,深知巷战的难处。 于是,马蒂斯将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封锁、作战和战后处理。封锁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隔离城市,也就是切断费卢杰与外界的联系。为此,美军投入1.8万人对费卢杰周边城市实施佯攻,牵制外部敌人增援费卢杰,完成封锁后,接下来就是作战。 我们先来看一下费卢杰市区的布局,费卢杰位于幼发拉底河畔,城区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三公里,蜿蜒的幼发拉底河从城区西南角流过,河上有一南一北两座大桥,北桥的桥头坐落着费卢杰的综合医院,南桥则与十号高速公路相连。十号高速公路从东向西穿城而过,将费卢杰分成南北两块区域,名义上,北部以居民区为主,而南部则是工业区。 总体而言,费卢杰城区的布局比较混乱,街道密集狭窄,典型的住宅结构是被高墙包裹的两层房屋,前后各有小院,且具有多个出入口,房屋之间相互连接,形成条状街区。对于熟悉地 第13章 鹰爪行动 自从冷战结束以来,美军在很多人的眼中可以说是“强无敌”的存在,尤其是特种作战领域,美军可谓是一枝独秀,创造了不少经典战力。但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常胜军,美军能有今天的成就,其实也是通过不断的栽跟头逐渐磨练出来的。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个美军特种作战的失败案例“鹰爪行动”。 1979年10月,经美国总统卡特批准,流亡海外的伊朗前国王巴列维前往美国避难。伊朗政府很快得知消息,提出抗议,并要求美国引渡巴列维回伊朗受审,但遭到卡特政府拒绝。 1979年11月4日,为了迫使美国引渡巴列维,伊朗3000多名武装学生直接冲进位于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将使馆内的66人劫持为人质。后来,经过谈判,伊朗方面释放了14人,但余下的52人说什么也不放了。见谈判陷入僵局,美国人估计也是觉得以色列当年可以千里奔袭乌干达恩德培机场抢回人质,自己也可以。于是,卡特便授权给军方,决定采用军事行动营救人质,行动代号“鹰爪”。 由于是总统亲自拍板、国防部牵头的项目,而当时的美军内部又没有成立统一指挥秘密任务的特种作战司令部,因而消息一出,整个五角大楼都沸腾了,陆海空以及海军陆战队纷纷上书,都想争夺任务主导权。 毕竟拿到这种机密项目,就意味着能拿到不用走账的机密经费,白花花的银子放在面前,任谁都会眼红。至于任务会不会失败,失败后又会怎么样,当时根本没人关心,因为所有人都觉得任务不可能失败。考虑到手心手背都是肉,五角大楼的大佬们在反复扯皮后,决定一碗水端平。 具体分配是这样的,陆军负责出动地面部队和直升机,海军出动航母和战斗机,空军出动运输机、预警机和飞行员,海军陆战队则出直升机、飞行员。四个军种联合行动,让大家都能喝汤吃肉。 但如此一来,“鹰爪行动”的规模便越搞越大,仅人员就多达200余人,除了三角洲部队外,还有游骑兵部队、中情局以及驻扎在德国的数十名精通城市巷战的特种兵。后来又经过反复扯皮和研究,五角大楼拿出了一份无比复杂的行动计划。 首先,三架MC-130搭载132名“三角洲”和“游骑兵”,从阿曼的马西拉岛起飞,前往德黑兰东南部约320公里的“沙漠一号”集结点,等待八架空载的CH-53D“海上种马”直升机前来会合,一同前往的还有三架装备了加油设备的EC-130,紧跟着六架MC-130后面的便是从尼米兹航母上起飞的八架CH-53D。因为航程太远,直升机需要在一号集结点加满油后才能继续下一步的任务。两支飞行编队汇合后,MC-130上的突击队员换成加满油的直升机,飞往距德黑兰84公里的“沙漠二号”集结点。 按照推算,抵达二号集结点时应该已经接近天亮,不宜行动,所以直升机和突击队就地隐蔽一个白天。待到天黑,突击队与事先潜入伊朗的中情局特工在二号集结点汇合,再换乘六辆卡车前往德黑兰营救人质。营救人质期间,突击队员分为两路,分别进攻大使馆和伊朗外交部大楼,并切断当地的电力设备,制造混乱。 一旦得手,突击队员将保护人质前往一个体育场。与从“沙漠二号”集结点飞来的那八架直升机汇合。与此同时,另一支人数为106人的突击队效仿当年以色列突袭乌干达的行动,搭乘两架C-141运输机夺取德黑兰郊外的扎里耶空军基地。行动的最后,八架直升机载着人质和突击队员前往曼扎里耶空军基地,所有人登上C-141运输机撤离,八架直升机则炸毁在机场。 在整个行动过程中,会有一架E-3预警机负责监控伊朗空军的动向,另有两架AC-130攻击机和14架F-14熊猫式战斗机提供空中火力支援。 理论而言,这份计划制定的确实很漂亮,各方面衔接紧凑,兵种配合天衣无缝,看不出有什么瑕疵,但就是漂亮的过头了。按照这个计划实施,美军需要在不惊动伊朗政府的前提下,在伊朗的腹地开辟两个聚集点。拿下一个体育场。并攻占一个防守严密的空军基地,并且突击队中途需要经历四五次转机和换乘其他交通工具还得多军种联合作战,这种复杂且容错率极低的操作,别说是去捞人了,哪怕是组团去旅游也没法保证不出岔子。 只能说能制定这种计划,说明美军没把伊朗放在眼里。美国人自负的认为杀入德黑兰救回人质如探囊取物。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战争从来就不是打游戏,失败了还可以重来。 1980年4月24日傍晚,随着六架MC-130从阿曼马西拉岛起飞,鹰爪行动正式开始。根据情报显示,接下来几天,伊朗的天气状况良好,非常利于行动。可是MC-130刚刚进入伊朗境内,就遇上了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对于硕大的运输机来说,沙尘暴当然不算什么,但对于直升机而言,沙尘暴可是大麻烦。 为了避免直升机机队遭遇困难,运输机驾驶员立即将情况上报,以便提醒易受天气影响的直升机躲避沙尘。可当时的美军,不同军种使用的通讯频率不同,而跨军种之间的通讯都必须要先传送到位于埃及的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然后由空军的战斗转制小组转接。这种严重的沟通问题导致运输机发出的信息未能传达出去。 果不其然,没有收到消息的八架直升机。迎头撞上沙尘暴后,其中的六号机就因为主旋翼出现故障不得不迫降。机队指挥官权衡一番,决定放弃六号机,并在载上六号机驾驶员后,指挥剩余的七架直升机继续向预定地点飞行。继续飞行约一个小时后,他们又碰上了第二个 第8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8) 为什么远离欧洲的美国会参加一战呢?这还要从一封德国的电报说起。 咱们把时间拨回到1917年这一年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尚未明朗,谁也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就在此时,忽然就发生了两件大事,直接就决定了一战的胜利。到底是哪两件大事呢? 第一件事情就是奇默曼电报。德国外交大臣奇默曼发电报给墨西哥,准备忽悠墨西哥同德国结盟。美国人太坏了,天天给英法这两个混蛋送军火、送物资,此外还抢了你们家许多的地,咱们兄弟结盟,再拉上小日子一起干翻美国。事成之后,把那些被美国侵占的墨西哥领土将全部还给你,你看怎么样? 结果,这封电报不小心被英国的情报部门破译公布了出来。美国一看,舆论哗然,德国竟然这么玩我们,不讲武德,在我的背后捅刀子,士可忍,孰不可忍,马上开战。于是参众两院以压倒性的选票通过战争方案。 在1917年4月6日,美国正式向德国宣战。但是事情真的如表面上那么简单吗?恐怕不是吧。其实美国一开始是保持中立的,他一直觉得欧洲的政治很肮脏,不愿意卷进去,长期奉行孤立主义,各玩各的,互不干涉。你们欧洲别来干涉我的事务,当然我也不会去干涉你们。 而且美国不想看到任何一方大获全胜,无论哪一方获胜,都不利于实现他的霸权,所以他只想安安静静的利用自己的中立地位同双方做大买卖,增强自己的实力。但是很快事情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由于英国海军封锁德国,导致美国生产的军火、军用物资以及其他产品绝大部分都只能卖给英法协约国,致使美国在经济上与德国的联系几乎中断。英法协国从美国这边可以得到20亿美元,而德国的话只有两千万美元。随着战争的发展,美国垄断资本的利益同英法俄协约国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 很快,英法打着打着就没钱了,上次的钱还没有还,又来向美国借新的。美国此时一看,才发现自己被英法拖下水了。美国第一次离开家闯荡江湖,才发现江湖人心险恶,怎么办呢?事已至此,也没有办法了,只能站你们这边了。所以美国特别害怕英法失败,怕自己借给英法的钱最后打水漂。 此外,德国为了对英国进行封锁。宣布任何国家的商船,只要他开往英国水域,德国就可以事先不发出警告,可以任意击沉,管你是哪个国家的商船,只要你卖东西给英国,就是和我作对,直接无差别的攻击,结果没想到击沉了四艘美国普通商船。这一政策直接导致美国出口到英国的军火物资只能走最危险的北海,导致出口量下跌了一大半左右。美国心里面那个气啊,讨厌死德国了,你影响老子发财,老子也不让你好过,正所谓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马上,美国也等来了借口,那就是刚刚上面提到的奇默曼电报,美国说马上开战,于是开始往欧洲派遣部队,这里面就有后面二战的大人物,由二战名将美国巴顿将军、日本太上皇麦克阿瑟以及后面的总统杜鲁门全在这里面。 而此时奥地利美术落榜生小胡子只是德国在西线战场的一个普通士兵。第二件事情就是苏俄退出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俄国人民所受的灾难是最为深重的,沙皇政府先后抓了一千万的壮丁去前线充当炮灰,几百万士兵战死沙场,有时候三个士兵合用一条枪,还经常被德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国民经济也遭到巨大破坏,人民饥寒交迫。处在死亡边缘挣扎线的俄国人民为了面包,开始反抗,结果不知死期将至的沙皇还在残酷镇压民众和工人,结果最后连士兵都看不下去了,直接起义。 最终通过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沙皇硬生生把自己给玩没了。当时列宁还在瑞士,意志非常消沉,经常叹气。说我们看不到俄国革命的未来了,革命事业只能交给年轻人去办了,结果突然听说老百姓为了面包把沙皇推翻了。列宁一听来劲了,表示这也太有意思了,我一定要回去,我要马上回去。 但是从地图看,要想从瑞士回到俄国,中间必须要经过德国,可当时德国和俄国可是敌人,而且中间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历史的悬案,许多历史书上坚决不告诉你,就算他们知道,他们也不说,谁把列宁送回来的,那就是德国,为什么呢?俄国发生革命,沙皇倒台最高兴的是谁?其实并不是俄国人民,而是德国,为什么呢?因为德国心想,你沙皇政府倒台了,你肯定就退出战场了,我就可以把东线的兵力调回来,马上修理小英小法,打赢他们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吗?俄国,你赶紧退出,赶紧退出战争。 结果让德国没想到的是,俄国新上台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还接着打,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拒绝退出战争。俄国兵力依然在东线,长期牵制着德国一半以上的兵力,直到1917年底,仍牵制着德军74个师,占德军全部兵力的31%。虽然俄国打不了什么漂亮仗,但是搁在那里挺讨厌的,牵制着德国大量的兵力,让德国人很烦,你都已经被我打残了,怎么还不退出?那我就再添一把火,让你乱的更彻底。 于是德国人发出了这样的灵魂拷问,列宁同志,你在哪里?当时德国参谋部已经制定了多种详细的方案,要把列宁同志找到。然后送回俄国。最后列宁是坐着德国鲁登道夫将军的军用火车专列,享用VIP贵宾待遇,直接穿过炮火连天的一战战场,最后安全抵达他亲爱的祖国。可以说,德意志第二帝国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操碎了心,怪不得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德国人,以前德国镇压了巴黎公社,心里面过意不去,今天还你一 第9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9) 1918年初,一战的战局差点被德国给翻了盘。此时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迅速从东线抽调了50个师,加上西线原有的部队,组成207个师,而此时英法只有167个师。美国虽然已经参加对德战争,但是主力部队还没有到达欧洲战场,计划的200万军队目前只抵达了18万人。协约国方面不仅兵力上处于劣势,军事上也节节败退,国内人民忍受着物资短缺、通货膨胀以及社会治安的破坏,于是,罢工日益频繁,要求停战和平的呼声越来越高,形势正朝德国有力的方向进行。 德国凭借兵力上的优势,对英法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攻势。德国本来以为集中全力修理小英小法是没问题的,可是到了生死关头,英法协约国却爆发出了顽强的抵抗力。死死拖住了德军的攻势,导致德军在损失十几万兵力之后,只能向前推进十几公里时间,杀人于无形,德国只能输一两次,而英法协约国只要首都没有丢,就可以输无数次,因为英法坐拥4600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相当于五个中国的面积。而此时德军已经损失了200万兵力,协约国的军队数量却在持续增长,平均每天就会有1万名美军士兵被送到欧洲。 到了八月份,德军经过五次攻势失利之后,进攻力量已经枯竭,而此时美军抵达欧洲人数已经超过了100万,兵法协约国这边的实力得到了补充,声势大振,开始了反攻,兵分三路,主动进攻德军阵线的三个突出地带。第一路以法军为主力进攻马鞍河地带,经过激战,俘虏3万德军,第二路以英军为主力进攻亚民。德军七个师全军覆没,第三路以美军为主力进攻圣米耶尔地带,取得大胜。 到十月底,西国部队已经全线推进,攻入了德国纵深地区,比利时也收复国土,德军已经无力反抗,败局已定。 在战场形势如此不利之下,德国的将军们终于意识到大势已去,他们于是开始打算寻求外交途径解决战争,同协约国和谈。但是德国的外交官们却并没有理会将军们的和平建议,仍然陶醉在之前东线取得的伟大胜利当中,并不愿意和谈。 而德国政府也拉不下脸去卑微起和,最后只得让奥匈帝国出面同协约国和谈,结果英法协约国这边不给面子,直接拒绝了,为什么呢?你想啊,之前被德国压着打了三年,现在眼看老子都快打胜了,你说这时候不要打了,咱们和好,凭什么? 那德国怎么办呢?还能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下去,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也不知道德国此时此刻后悔没有。可以说,德国的军舰和外交舰已经开始乱了,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霉运总会接踵而至。没错,此时又传来了一系列不好的消息,什么坏消息呢?原来协约国部队已经势如破竹,德国的盟友纷纷投降了。 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退出战争。 10月30日,土耳其在英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也停战,奥匈帝国也土崩瓦解,各地纷纷起义,宣布独立,最终也投降。 此时,同盟国这边就只剩下了德国一个,苦苦支撑,与全世界为敌,彻底变成了孤家寡人。但是坏消息远不止这些,军事上的失败又导致了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更加严重。德国国内革命运动已经汹涌澎湃,人民群众日益不满政府继续战争的政策,越来越多的人要求结束战争,让德皇威廉二世退位。面对这些内忧外患,你觉得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是否会屈服呢?事实上,威廉二世坚决不愿意退位,他只是宣布改组内阁,仍然不死心,想利用同协约国谈判的机会进行军事冒险。 10月29日,命令德国海军舰队出海与英国作战。而此时,一直被德国宣传蒙骗的士兵,也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已经被击败了,已经无力回天了。这个时候发布出海作战的命令,就是让他们白白去送死,毫无希望且毫无意义。 于是,海军舰队的士兵集体哗变,宣布起义,短短几天就蔓延到了德国西北部。德国全境基本上都发生了武装起义。之后工人也响应水兵一起行动。 11月9日,柏林的工人大罢工,之后巴伐利亚州也爆发革命,成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此时此刻,德国已经全乱套了,生死攸关,再不签订和协约国的停战协议,威廉二世的皇位和性命都将不保,搞不好可能会像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还有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人民送上断头台。 于是,一向自负的威廉二世顾不了体面,马上派出外交大臣组成代表团去跟协约国谈判,若协约国不同意谈判,则请求投降。可以说,此时此刻,威廉二世没有了往日的傲慢自大,也没有了当初的野心。他的野心是什么?就是灭亡法国,终结英国海洋霸权,把俄国踩在脚下,东征日本,最终荡平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可眼下的局势已经让他卑微到了乞求投降,那么结局是否如他所愿?协约国能否答应他让其保住皇位和性命呢?只能说人算不如天算。就当德国代表团刚刚到达谈判地点,协约国就马上让德国无条件投降,而且限期72小时之内回复。 德国代表团此时只能表示要请示在柏林的皇帝威廉二世,于是打电话到柏林,结果接电话的那头却不是他们亲爱的皇帝,而是一个陌生人。电话那头就解释到,柏林这边刚刚发生了革命,皇帝已经退位,为了怕被人民群众给砍了脑袋,他已经跑路了,现在已经成立了新的政府。 新政府对外交代表团说,对于协约国那边提出的苛刻条件,你们稍微反抗一下,若是他们粗暴的拒绝,你们就温柔的就范吧。于是德国代表团们也别无选择。只要德国不签署停战协议,海上封锁就不会解除,德国民众就会继续挨饿,最终无奈签订了投降 第1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1) 个人觉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远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精彩,一战充满了戏剧性,把大国之间纵横捭阖的外交战略演绎的淋漓尽致。本来在德国宰相俾斯麦的运作下,整个欧洲包括英国,都被俾斯麦玩弄于股掌之中,拉拢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联合俄国,亲近英国,制衡法国,防止法德结盟,英法走近。 德国只需要按照俾斯麦制定的策略稳步发展,称霸世界只是时间问题,可是威廉二世却把俾斯赶下台,威廉二世抛弃了俾斯麦的大陆同盟体系,推行世界政策,疏远俄国。 本来俄国非常厌恶法国共和制,但俄国被逼的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和法国结盟,俾斯麦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此外,威廉二世又对英国咄咄逼人,动了英国人最核心的两个东西,那就是海洋霸权和殖民地。 把英国推向了法俄那边,本来英法、英俄之间因为殖民地问题矛盾重重,最不可能走到一起,结果在威廉二世的操作下,本来是死对头的英法俄走到了一起,所以一战充满了戏剧性。 本来德国的工业实力强于英法俄,德国的钢铁产量更是英法俄三个国家的总和,是最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的强国,可是最后却输掉了一战,所以说充满了戏剧性。我也会花个几章的篇幅来讲讲一战的历史,闲话少说,我们开始我们的正文。 如果要发动一场世界大战,说简单也简单,只需要一个小人物的一枪就可以,不知道各位会不会觉得很奇葩,但是事实就是这么离谱啊。 1914年,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夫妇参加一次军事演习,隶属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成员,在沿途安排了七名刺客,最终斐迪南被刺杀。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正是这一枪夺走了几千万人的生命,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人说,就算普林西普没有开这一枪,第一次世界大战依然会发生,因为当时欧洲各国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化,萨拉热窝事件只不过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罢了。 也有人觉得,如果普林西普没有开这一枪,就不可能有一战,也不可能有二战。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呢?不管怎么样,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之后,奥匈帝国马上就向塞尔维亚宣战。 引发了英法俄和德意奥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所以有的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只不过是欧洲战争,是欧洲皇室表兄弟之间的战争,几个老表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那作为帝国继承人的斐迪南,就那么容易被刺杀吗?事情真的就如表面上那么简单吗?接下来给大家揭秘。 1914年6月28日,一个来自塞尔维亚的19岁青年,不讲武德,开枪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斐迪南大意没有闪,被年轻人偷袭,当场一命呜呼。事件马上就上了热搜,奥匈帝国朝野震动,纷纷指责年轻人不讲武德,害老皇帝失去了唯一的一个继承人。其实塞尔维亚政府早就察觉到有秘密暗杀行动,立刻就向奥匈做了通报,但奥匈政府对此置若罔闻,斐迪南仍一意孤行。结果一意孤行换来的是一命呜呼。 原本的计划是这样子的,六个年轻人负责暗杀行动,六个人依次躲在一条码头的路上,在斐迪南的马车抵达的时候扔炸弹和开枪,但是 前面四个人瞬间秒怂,瑟瑟不敢发抖就放斐迪南过去了。只有一个叫查布里诺维奇的青年扔了一颗炸弹,这哥们的名字好长,就像那个“我叫娜塔莎·尼古拉耶夫·彼得洛娃”,但是只炸到了一些随从和吃瓜群众。查布里诺维奇一看没有成功,马上跳河,结果水太浅,河水只到腰部位,没有死成,于是拿起毒药吃了下去,没有想到毒药已过期,失效了,还让不让我死了,最后被捞了上来,之后被审判绞死。 这位哥们用他惨痛教训告诫我们,以后买东西一定要看商品的保质期,不然会被商家坑死。还有就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吃瓜群众,首要条件就是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在遭遇炸弹的时候,司机加大马力,炸弹只炸坏了汽车的尾部,斐迪南逃过一劫。如果此时此刻他果断连夜跑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该会推迟。但斐迪南仍然不愿意改变行程,反而开着敞篷车招摇过市,在访问了城市礼堂之后,命令马车出发,到医院看望被炸伤的随从人员。不料这个时候司机开错了路,拐错了一个弯,不得不停下来,在另外一个拐角处掉头。 而此时此刻,那个19岁的普林西普正在等着他们,司机表示,刚刚救你一命,现在是时候还了,普林西普连开了几枪,枪杀了斐迪南大公夫妇,然后他偷扣动扳机自杀,结果手枪卡壳了。打斐迪南的时候,手枪没有出问题,结果到自己这里,咔咔在哪儿卡壳,咔咔咔的一抠,卡壳了,然后马上把毒药往嘴里一塞。毒药和上一个哥们的一样,也过期了,失效毒不死,自己最后被当场抓住,结果一审发现还没有20岁,当时法律规定20岁以下不能执行死刑。 普林西普表示头晕,我想死,怎么还死不了啊?手枪不允许,毒药不允许,法律也不允许。什么叫生不如死?这个就叫生不如死。最后被关进监狱,里面卫生和生活质量太差了,最后在一战快结束的时候才死于肺结核。 1914年,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的街头,被塞尔维亚黑手社的刺客枪杀,事件立刻就上了热搜。奥匈举国上下都想揍塞尔维亚,但是又怕塞尔维亚找帮手,怕塞尔维亚的老大哥俄国揍自己,又气又怂,憋在心里面很不爽。 于是,他也转头去找了自己的老大哥德国。德国心想,现在开战的话,对德国有利,俄国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法国和英国其实也不愿意打仗,现在不开战的话,再过几年,俄国波罗舰队和战略铁路都已经修 第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2)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大陆上局势完全失控。本来英国还想观望一下,结果德国直接进攻中立小国比利时,英国马上就向德国宣战。这就奇怪了,如此狡猾的英国为什么愿意为了一个中立小国损耗自身实力与德国开战呢?而德国又干嘛打比利时呢?人家比利时没招你惹你。其实这一切的原因在于德国的一个军事计划,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施里芬计划。 这个计划是德国当时的总参谋长施里芬伯爵元帅制定的,所以叫施里芬计划。德国人心想,我的左边是法国,右边是俄国,如果战争爆发,德国免不了被法国和俄国左右夹击,就像一个钳子,如果这个钳子只有一边夹我的话,我会不痛不痒,因为单挑的话,法国不是我的对手,俄国就更不用说了,但是钳子两边一用力,法俄两国一起上,我可能就像核桃一样被夹碎了,更何况我的左上角还有一个世界第一的英国,它会横渡英吉利海峡,会把援军源源不断送到欧洲大陆同我作战。所以德国一定要想方设法避免两线作战。 那怎么才能避免两线作战呢?先单挑这个,然后再去收拾那个,也就是要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敌人,这样的话,不就避免了两线作战吗?到这里,德国人的思路是不是特别的清晰?那下一个问题就来了,法国在西线战场,俄国在东线战场,到底先打哪一个呢? 德国认为俄国除了人多,什么都少,现代工业很不发达,所以它笨重迟缓。他从宣战到参战大概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因此,德军先集中在西线,三到六个月内消灭法国。先打法国,然后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交通网,把德军迅速调往东线,在俄国完成战争准备之前击溃俄国,这样战争不就结束了吗?战略思路已经确定,先打法国,再打俄国。 接下来就是分配兵力了。当时德国一共87个师,如果是你,你怎么分配这87个师呢?让我们看看德国参谋长施里芬是如何安排的,一共87个师,西线投入78个师,剩下的9个师投入东线。在东线采取守势,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只要守住俄的边界就可以了,只要俄国不主动进攻,我们绝不主动进攻,如果俄国进攻,那我们采取守势,守住就行。 西线78个师肯定就是采取攻势了,那西线这78个师,具体再怎么分配呢?和东线采取守势抵挡俄国一样,西线战场当中的法德边境放8个师,能够抵挡住法国,守住法德边境就行了,剩下的70个师进攻比利时,大家会不会觉得比较奇怪,德国人这么干啥意思?花里胡哨的,好像没有那么厉害。其实德国这一招非常高明,可谓是一石三鸟。为什么这么说呢? 接下来给大家分析一下,首先本来德国一共87个师,9个在东线防俄国,还剩下78个师,法国这边也布置了70个师重兵防范德国,这些军队几乎全部署在法德边境,所以你德国要把这78个师部署在法德边境的话,没有意义,形不成优势,双方差不多是势均力敌的,最后变成打烂仗,可能几百回合不分胜负,就像张飞和马超大战一样。所以怎么办呢? 德国打算从78个师里面选出8个师布置在德法边境,采取守势,只要法国人一进攻,我这8个师能扛就扛住。其次,德国78个师已经用出去8个师了,德国打算拿剩下的70个师去进攻比利时。为什么进攻比利时中立国呢? 这里面有三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比利时全国只有4个师,战斗力很弱,很容易就被打倒,德国设想我一宣战,他就会马上投降。第二个好处,那就是法国和比利时边境是不设防的,为什么呢?因为比利时是中立国,法国没有必要防着比利时,所以只要我占领比利时,就可以马上打进法国了。而且法国70个师差不多是法国的主力,都在法德边境,其他地区完全空虚,等法国发现早就来不及了,这个时候我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此时,法国守在法德边境的那70个师,继续守着吧,祖国首都没有了,家也没有了,马上回去保卫巴黎吧,一切都来不及了,只能仰天长啸,痛哭流涕了。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法国一直不相信德国会进攻比利时,从法国和比利时的边境进攻自己,于是一开始就把主力集中在法德边界一带。 所以当施里芬计划刚刚制定出来的时候,德国参谋部里面有个军官为了钱把文件偷了出来,想要高价卖给法国。但是法国得到这一份绝密计划之后,却认为这是一份假情报,一定是德国人的阴谋,目的就是为了让法军从德法边界调走。这样的话,德国就可以趁虚而入了。法国人表示,我不会上你的当,因为他始终不相信德国会冒着危险与英国开战,去破坏比利时的中立。为什么德国进攻比利时,英国就要和德国开战呢?接下来会讲到原因。 此外,法国认为德国没有足够的兵力施行左右包抄战略。还有就是大战前几年,俄国间谍混入德国参谋部,窃取保险柜钥匙,偷出了施里芬计划交给法国,但是法国仍然不愿意相信,所以法国你要我怎么说你好呢?二战的时候你也是这样子干的,过分相信马奇诺防线,不吸取一战的教训。 第三个好处,那就是德国占领比利时就可以迂回过来,马上能够封锁英吉利海峡,阻挡英国远征军从大洋彼岸赶来。大家看看地图,比利时对面就是英国占领了比利时,由此进入,法国占领巴黎,封锁英吉利海峡,英国的军事力量就完全进不来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英国要为比利时而同德国开战,如果完成了封锁英吉利海峡,德国就可以完全专心对付俄国了。德国本来没有多少工业实力,马上就会被德国打趴下,最后英国一看法俄两兄弟都完蛋了,他也只能妥协 第3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3)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准备按照施里芬计划横扫欧洲,可是却出现了意外,这就印证了那句话,计划赶不上变化。那到底出了什么意外呢? 第一个意外就是俄国,战争一爆发,法国就督促俄国,哥们,你赶紧出兵,我可是为你打的,俄国说没问题,我肯定马上出兵,之前的内容说过德国为什么怂恿奥匈帝国开战呢?那就是他认为俄国战略铁路还没有建好,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而且工业实力非常弱。从宣战到部队集结完毕,正式投入战斗,估计需要三至六个月。 德国非常坚信这一点,但是俄国接下来的操作却让德国人傻眼了。俄国在没有完成战争准备的情况下就参战了。俄国动员起一个师,就往前线送一个师,我不等部队完全动员起来,有一个就上一个,一个手指接一个手指伸出来,专门戳德国,而不是攥成拳头打。 德国表示,你俄国形成一个拳头打我,我只需要防一处,就算被你打到也不疼,因为你拳头没有我的大,但是你现在拿一个又一个的指头戳我,到处攻击我,虽然不疼,但是需要四处防着你。这个叫什么呢?这个就叫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更关键的是什么呢? 德俄边界就是东普鲁士,俄国一直进攻这一块地区。要知道,东普鲁士是德国皇室霍亨索伦家族的发祥之地,是德国的龙兴之地,而且德国贵族的庄园都在东普鲁士,因为政治考虑和经济利益,所以德国贵族就跟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说,这不行啊,咱们祖宗的发祥之地。如果被俄国老毛子给占了,那我们就是千古罪人,所以多派点兵力,9个师怎么够呢?威廉二世一听觉得也是,于是对参谋部说马上把施里芬计划给我改了。 皇帝一发威,参谋部哪里能不听话呢?于是东线就不再是原先计划的9个师,而变成了14个师。德国一共87个师,还剩73个师放在西线,此时重点还是在西线。 但是又出现了第二个意外,那就是法国,战争一爆发,法国按照自己的作战计划,玩命往德国进攻,打算报仇雪恨,法国70个师发动猛烈进攻,攻入到德国境内,德国本来只放了8个师在德法边境,现在法国进攻势头这么猛,德国8个师怎么着也防不住法国70个师啊,所以德国一看不能这么打,这么打的结果就是我们占领了巴黎,他们占了柏林,最后就变成了双方交换场地,所以不能这么打,那怎么打呢? 把部署在法德边境的8个师增加到15个师。本来德国一共87个师,东线已经投入14个师,西线法德边境投放15个师。最后剩下的58个师用来进攻比利时。 本来,原计划德国用70个师进攻比利时,现在出了意外,调整后,只剩下58个师用来进攻比利时了。而比利时全国只有4个师,58比4,表面上看胜算特别大,但是和原计划比较,德国部署在此处的兵力已经大大削弱了。紧接着德国一进攻比利时又出现了意外,这就是第三个意外。 德国本来以为占领比利时,只需要一天会非常顺利,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比利时上上下下同仇敌忾,全国进行紧急动员,马上就把部队发展到了12个师,但利时十二岁的王子都穿上军装上前线去了。就算比利时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领土被德国占领。比利时国王,也就是德国皇帝的舅舅还是坚决不投降。就算用巨型工程榴弹炮一发炮弹重约一点五吨,也就是两千三百斤,把比利时领土炸成一片废墟,可想而知,威力有多大,但比利时还是不愿意投降,只是退到英吉利海峡旁边,在英法两国的帮助下,顽强抵抗,一直坚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就导致德国的施里芬计划直接破产。 本来德国计划一天就打败比利时,由比法边境进攻法国,结果半个月后,德国才从比利时进入法国。此时此刻,法国军队明白过来,主力部队早就从德法边境撤回来,保卫首都巴黎了。此时一切都晚了。 咱们之前的内容讲到德国在外交战略方面被英国诈骗掉进了陷阱。而如今又在军事战略计划方面遭遇溃败。接下来德国又该怎么办呢?德国是否能够在接下来的战场中扭转不利局面呢? 第4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4) 一九一四年七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一九一四年八月,德国进攻比利时,打算由比法边境进攻法国,法国马上就把主力部队从法德边界撤回,保卫巴黎。本来德国计划一天就占领比利时,结果硬生生的被拖住了十六天。 此时,法国主力已经赶了回来。第一批英国远征军也抵达法国,与比法联军顺利会师,德国一攻下比利时,就在比法边界遭遇了以逸待劳的英法联军,双方爆发了边境战役。本来,德国处境极为不利,而英法胜算很大,所有的优势都偏向英法这边,结果一手好牌被他们打的稀巴烂,那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原来,法国统帅部在战前错误的判断了,德军会将主力集中在南翼的卢森堡地域。结果最后被德国吊打,英法联军的四个集团军一溃千里,被迫全线向南败退,然后就开始跑路,逃命要紧。 而此时,法军在德法边界上的部队也被不断击溃,被德国反攻,一片大好形势,硬生生被自己给弄没了。所以法国在两个方向上遭遇溃败,整个边界都被突破,全线陷于被动状态当中。 此时,德军已经进入法国境内,长驱直入,德军前锋部队更是兵临巴黎城下,距巴黎仅十五英里,也就是二十四公里。德军可以远跳到埃菲尔铁塔的肩顶。最终,德军来到了巴黎城下的蛮河,这是一战的时候,德国离巴黎最近的时刻,只要此战成功,巴黎就唾手可得。 此时此刻的形势对法国来说非常严峻,可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就在此时却发生了一件事情,瞬间就扭转了对法国不利的局面。什么事情呢? 那就是德军统帅部,此时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一次换成德国人打烂一手好牌了。因为之前边境作战的大胜利,使德军为之陶醉,觉得英法联军不堪一击,于是贪恋追击。德军认为,在边境之战之后,英法联军主力已经大溃败,现在只需要合围英法联军残部,再予以消灭,整个西线战事就结束了。 所以德国觉得此时对待英法联军残部,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兵力。而且东线战场俄国人正在进攻自己的老家,于是马上又从中调了两个军和一个骑兵师开赴东线对付俄国,另外又调了两个军北上,占领比利时军队,坚守的安特卫普要塞。 此外,还派了一个军去占领法国北部的默伯日。此时,德国已经完全改变了进攻的方向,由西南改成完全向南进攻,而且兵力已经分配到其他战线当中去了。 此时,在西南方向回旋的时候,只留下了三个旅和少量的骑兵。德国最薄弱的侧翼部位暴露在了法国人的面前。法国人看到之后,马上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德国人此时还并不知道之前,虽然英法军队溃败,但是主力还在,战斗力还有,而且英法联军在向纵深腹地退却的时候,多次对德国实施反击,边打边退,从而迟缓了德军的行动,为稳定战役和重新调整战略部署,赢得了时间。 可以说,此时英法联军已经缓了过来,而与此相对照,德军不断把兵力分配到其他战线上去,又把最脆弱的侧翼部位暴露到了法国人面前。虽然德国屡战屡胜,但是部队却越来越少。英法这边虽然一直屡败,但是兵力化不减反增,法国国内不断运来援军,决战时刻即将到来,那就是在巴黎城下的马恩河。此战关系重大,决定巴黎的存亡,整个西线的关键。 一九一四年九月五日,马恩河战役爆发了,一百零七万的英法联军和七十五万的德国军队在巴黎城下的马鞍河展开激战,德国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到兵力劣势的境地当中,德军最终输掉了战役,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双方打了差不多一个星期,英法联军在二百公里的战线上推进了六十公里,英法联军伤亡二十六万余人。德军虽然只损伤了二十二万余人,但是损失比例更大。德军失去了唯一的一个速胜机会,接下来主动权又转到英法联军那边了。 结果你猜怎么着?英法又犯错了,把一手好牌又打烂了,怎么感觉他们好像故意的,这一次你犯错,下一次我犯错,现在又轮回过来了,本来英法联军应该要乘胜追击, 赢得完全的胜利。但是在德国失败往后撤的时候,由于英法联军行动迟缓,协调出了问题,白白错失了战绩,使得德国保存了实力。 接下来双方谁也没有实力发起大规模的主动进攻,而且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一战是现代化武器全面投入战斗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第二次工业革命造出来的武器威力这么大,英国远征军到了法国,打了十天的战后,就把英国全国库存的炮弹打光了。 德国人只要把马克沁机枪一拿出来,英国军队大片大片的死亡,在把巨型榴弹炮发射出来,对方阵地完全被轰成月球,最惨的时候,每天都会有几万的士兵死亡,更是号称一天之内,欧洲就死了一代人。 此时此刻,他们才见识到,原来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化战争是这么残酷,人命如蝼蚁,谁先进攻,谁先作死,那怎么办呢?德国人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沿着战线一直挖战壕,法国人也不傻,也跟着挖,结果双方向大海处奔跑,把战壕一直挖到的英吉利海峡,绵延七百多公里,直到挖出了海水,然后就是固守阵地,架上铁丝,扑上地雷,放上马克沁机关枪宿射炮,互相僵持,然后再争夺阵地。今天我军阵亡一万人,受伤三万人,才前进了三米,明天又被敌人给打退了回来。 如此反反复复,最后变成了一个拉锯战,这样一来,形势就对德国万分不利。为什么呢?因为英法有许多的殖民地,可以抓来许多殖民地的人民,给他们当炮灰。英国人表示,我这边可以死殖民地里面的加拿大人、南非人、新西兰人,还有非洲人。 法国表示,我这边也可以死很 第5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5) 一九一五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第二阶段,也就是僵持阶段。由于德国在西线战场与法国,挖战壕互相对峙,到处碰壁,完全没有进展。 于是德国就把目光投向了东线战场,打算把在西线战场失去的东西,到东线战场弥补回来。所以一九一五年的战役主要是在东线爆发的,结果德国忽略了奥匈帝国这个猪队友,东线战役的结果是德军大败俄军。 德军大败奥匈帝国军队,相当于德国在俄国那边得到的所有东西在奥匈帝国这边又全部失去了,德国占着俄国一块地,俄国又跑去战奥匈一块地,俄国在德国那里失去的东西,又在奥匈帝国这边补了回来,失之德国,取之奥匈。之后各方谁也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进攻,所以东线战场也和西线一样,开始挖起了战壕。 俄国也学聪明了,我知道我打不过你,但是我的人比你多,一战的时候,俄国军队达到了一千多万,所以俄国也学起了英法的套路,利用人数优势,采取挖战壕,把德国的血慢慢放干,最后耗死。德国毕竟人少,西线的套路又在东线重演,德国一看又是这一招,怎么办呢?德国觉得继续待在东线这里,也讨不到什么便宜,咱们还是回西线吧。 一九一五这一年就这样子过去了,时间来到了一九一六年,这一年在西线爆发了三大战役,陆上两大战役,海上一大战役,分别是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那为什么德国又跑回西线呢?德国就想了,大家一起出来干架,你英法不是我的对手,干不过我。但是现在你们龟缩在战壕里,想利用你们人多,慢慢放干我的血,耗死我。那怎么办呢要想个办法把你们的主力引诱出来,怎么引诱出来呢? 德国人心想,你主力不是不出来吗?那我就专门进攻,你绝对不可能放弃的地方,看你出不出来,然后吸引你的主力,来救这个地方,迫使你投入所有兵力,最后展开决战。那什么地方是法国绝对不可能放弃的呢?那就是首都巴黎。 于是,德国把进攻地方选在了凡尔登,此地在巴黎东北处是巴黎的门户,法国深知凡尔登一丢,巴黎将不保,有点像山海关一丢,北京就保不住了。一千年前,正是在这个地方,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把他征战多年才建立起来的大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了如今的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查理曼大帝就是扑克牌红桃k上的人物原型。如今,凡尔登又将再一次见证历史。一千年前,凡尔登见证着查理曼帝国分裂承德法意三国,如今见证的却是法德两国的你死我活。要知道,一千年前,他们可是同一个国家。 话说回来。此时,德国人正在往凡尔登方向,悄悄集结兵力。随着集结迹象的渐渐明显和暴露,英法联军终于才弄清了德军的真正意图。此时,德国二十七万军队,一千多门大炮,二十多门巨型工程榴弹炮,从天而降,出现在了凡尔登。 此刻,留守在凡尔登的法国守军才十万,大炮也就二百七十门。法国人的心情犹如晴天霹雳,大惊失色,瞬间感觉到了恐慌。刚刚才好起来的形势,如今却急转直下,又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此时此刻法国该怎么办呢?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第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6) 如果说人类历史上哪一场战争最为惨烈,那么毫无疑问,必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里面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那必须是凡尔登战役,史称凡尔登绞肉机。 战事从一九一六年二月二十一日延续到十二月十九日,德、法两国共投入一百多个师的兵力,军队死亡超过二十五万人,受伤五十多万人,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 上一期说到德国二十七万军队,一千多门大炮、二十多门巨型工程榴弹炮突然从天而降,出现在了巴黎东北方向的凡尔登。 而此时留守在凡尔登的法国守军才十万,大炮也就二百七十门。法国大惊失色,如果凡尔登丢了,巴黎也将沦陷。法国瞬间感觉到了恐慌。法军司令部火速下令向凡尔登增兵,马上把龟缩在前线战壕里的部队调了回来。 六十六岁的老将被当临危受命,出任凡尔登的总司令,这个人非常有名,一战的英雄,二战的叛徒,后来投降希特勒,建立维西伪政权。而此时,贝当将军马上抵达凡尔登前线,后勤部队也立刻征调了两万多辆的卡车,往前线拉了十九万士兵、六十六万吨弹药,平均十几秒钟就有一辆卡车赶到前线。 最终法国和德国在凡尔登拼了三个月,双方加起来死亡超过二十五万人,五十多万人受伤,一共伤亡七十五万人,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所以这个地方也叫凡尔登绞肉机。 本来德国人对这场战役寄予很高的希望,德国人把这个战役命名为处决地行动,他要处决谁呀?那就是法国。德国的口号就是让法国人把血流干。打完仗一看,结果发现自己的血也流干了,双方都干了,最后,双方打了个平手。 虽然法国伤亡人数比德国多了十一万人,但是却顶住了德国的进攻,使德国没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损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又无法及时弥补。而英法靠广大殖民地一直回血。这一场战争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英法这边。 在凡尔登战役爆发的时候,英法两国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同时也是为了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又开辟出了一条新战线。 最终,此战英军伤亡四十二万人,法军伤亡二十万人,德军伤亡六十三万人,共计伤亡接近一百三十五万人。刚刚说凡尔登战役伤亡是七十五万,所以,一战最惨烈的阵地战就是索姆河战役。 在发起战斗之前,英国人给对方发射了一千七百万发炮弹,整个德军的阵地几乎被火炮围了一遍,德国的表面阵地几乎全被摧毁了。然后英军开始发动冲锋,结果第一天倒在德国马克沁机关枪下的英国士兵就有两万两千人,受伤三万七千,加在一块儿就是五万九,一天就躺下六万左右的人。德国人抬着马克沁机关枪,一分钟三百多发子弹,跟割草似的,英国士兵稀里哗啦就全躺下了。这些受伤的英国士兵有多少终身残废,咱们就不知道了。 英国一看伤亡这么大,这不行啊,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有个人就提议,咱们发明一种不怕马克沁机关枪,不怕铁丝网,还能够战壕的东西。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一种东西吗?还真的有,大家猜猜是什么东西呢?那就是坦克。 于是,英国人发明出了坦克,从英国本土运来了四十八辆,结果刚刚运过海峡,就坏了三十辆,只剩下了十八辆,结果战斗一打响又坏了十二辆。真正投入战斗的只有六辆坦克,抓了五千多名的德国战俘,收复了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失地,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没等战争结束,六辆坦克又全坏了。当然不是被德国打坏的,而是机械故障。虽然今天看来坦克也没有那么厉害,但是在一战的那个时候,却给德国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撼。 这是坦克第一次投入战斗,德国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武器,手榴弹和机关枪都拿他没有办法,这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战争形势的出现。尽管如此,坦克仍然没能影响整个战局。英法接连实施多次突击,来突破阵地防御的战术,但是成效一直不大,多次被德国打退。而且进入秋季后,气候开始恶化,由于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战斗渐渐平息。 到了十一月,英法的进攻完全停止,最终英法两国的作战计划宣告失败。最终,德军成功拦截了英法的战略目标。这下好了,双方完全僵持在那里,德国打不进巴黎,英法也不能把德军赶出法德边境。本来,一战爆发以来,德国都是把赢得战争胜利的希望放在陆上战役。 但是通过一年多的作战,陆上战场形势并未好转。凡尔登战役后,德国陆军陷入持久作战的困境,企图在陆上结束战争的梦想破灭了。德国最高统帅部不得不改变初衷,把战略重心转到海上。为了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保证德国在海上的行动自由,以及扭转被动局面,德国当局准备在海上寻找机会与英国进行决战。 于是,英德两国又在海上爆发了日德兰海战。此战,英国跟德国双方的战略完全一样,都是先派出一支小部队诱敌,把敌人的大舰队引诱出来再进行决战。最终英德两国海军舰队主力在丹麦的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展开决战,最后的结果是,德国以六艘军舰和五艘于雷霆的代价击沉了英国十四艘军舰,包括三艘战列巡洋舰,三艘装甲巡洋舰,八艘驱逐舰。德国损失两千五百多人,英国损失六千多人,英国的损失显然要比德国大。 但尽管如此,制海权还是仍然牢牢掌握在英国人手里。德国没能打破被英国封锁的状况。关于日德兰海战的结果,最经典的描述就是囚犯暴打了狱卒,但依然被关在监狱里。当然这里面的狱卒也不是什么好 第7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7)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经历了两年多后,来到了一九一六年底,此时德国已经占领了比利时,法国大部国土、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和白俄罗斯部分地区,摧毁了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如果德国此时能够再往前推进一步,那么英法俄协约国就完蛋了,为什么呢? 因为战争的前线已经离英法俄三国首都特别近了,比利时对岸就是英国本土,德军已经在法国巴黎外围,那且德国兵锋直指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后面二战德国能够快速崛起的原因。 因为一战的主要战场都在法国和俄国,战争前线远离德国。所以说德国本土其实并没有遭到破坏。而此时,反观英法俄这边到目前只取得马恩河与凡尔登战役的胜利,以及俄国所奥匈的胜利,这些和德国所取得的战绩相比,一切都黯然失色。那胜利的天平是不是已经开始向德国倾斜了呢? 显然不是,英法俄虽然打不过德国,但他们却粉碎了德国施里芬计划的闪电速胜战,迫使德国只能打持久性的阵地战,从而利用自己雄厚的潜力拖垮德国,拖死德国,因为英国拥有三千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法国拥有接近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俄国则拥有两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德国作为后发国家,殖民地仅有二百五十九万平方公里,只是英法的零头。 所以英法俄想凭借这些优势利用时间,想把德国的血慢慢放干,那胜利的天平又开始往英法俄三国这边倾斜了吗?显然又不是,虽然形势对德国不利,英法俄拥有广大的殖民地人口和资源,但是奈何德国太猛,德国本来是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实力急剧膨胀,实力早就超过了英法俄,短时间内,英法俄三个国家拖垮不了德国,那什么时候才能够拖垮德国呢?他们心里面其实也没有底,也没有什么把握,只能苦苦支撑。所以最后的胜利对双方来讲还是很遥远的,谁也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而在此时,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开始爆发了。那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那就是经济凋敝,资源枯竭和国内革命情绪高涨,特别是国内革命,先别说能不能打赢战争。如果再把战争继续下去,自己的政权就被国内的革命者推翻了。就像甲午战争,清朝其实并不是打不赢日本,只是怕再继续打下去,最后被国内的汉人起义推翻,为了自己的统治,只能屈服,防汉甚于防洋。 最后的事实证明,因为二月革命的爆发,统治俄国三百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宣告覆灭,之后资产阶级临时政权,也是因为继续战争的政策,而被布尔什维克人发动十月革命推翻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是因为国内十一月革命的爆发,而最终宣告灭亡,所以双方不得不重视自己在国内政权的统治,问题再打下去可能危及自己的国内统治,怎么办呢?那就和谈吧。 于是双方开始了和平试探英法俄和德国进行和谈。德国比较狡猾。他想利用和谈来分化英法俄,他觉得只要法国和俄国当中任意一个国家与自己单独共和,那么自己就可以摆脱两线作战。这样的话谁还是自己的对手了,马上就可以赢得战争。 而此时,英法俄三国之间有矛盾,双方虽然同属一个阵营,但是却互相猜忌,英国把东线视为附属战场,要求俄国服从自己西线的战略利益,漠视俄国战场的需要,对东线的俄军坐视不救,俄国一看,你英国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法国也倾向站在英国这一边,又加上此时俄国国内经济危机,人民反战情绪高涨,战事又不顺利,于是就想背着英法单独与德国和谈,你不忍休怪我不义。 德国此时也想摆脱两线作战,也愿意和谈。而且本来俄国皇后是德国人,俄国国内存在实力较大的亲德派。此时,亲德派在俄国逐渐占据上风,开始与俄国和谈,本来一切进展顺利,双方谈的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没有想到,德国的野心更大。 在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五号的时候,发布了波兰独立宣言,把从俄国手里夺得的波兰几个省,宣布独立,这下就直接激怒了俄国,马上就中断了和谈。德国一看和俄国没戏了,于是又找到英法,英法虽然不是很惧怕革命,但此时他们国内的生产也遭到了破坏,人力损失,财政危机非常严重,也愿意与德国和谈。而德国想的是,如果自己的和平建议被英法拒绝,那他就可以把战争的责任推给英法。然后对全世界说,你们看我是热爱和平的,英法却是战争贩子。 德国国内不满战争的人一看,原来是英法这两个混蛋在继续战争,我们错怪德国当局了,英法两国的人民一看,人家德国都拿出诚意和谈了,你们却在干嘛?还想把战争继续下去吗?这样的话就会加剧英法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对立,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一看,对英法就更没有好感了。如果你是英法这边的,此时面对德国放出的“这一拳二十年的功夫,你们挡得住吗”?你们挡得住吗?你会怎么办呢? 但没有想到英法玩的更绝更狡猾,他们玩弄了一套更狡诈的外交伎俩,你德国不是拿和平问题,让我左右为难吗?我接受了你的和谈,我那些死掉的人怎么办?损失怎么办?我不接受吧,你又把战争责任推给我。好吧, 那我就跟你谈谈什么是和平,你入侵了那么多个国家,你先恢复比利时塞尔维亚的独立,然后再把军队从法国、俄国、罗马尼亚撤走,不然想都别想跟我们和谈,德国没有想到英法会来这一招,让我把打了两年多的胜利果实,一下子吐出来,绝对不可能。无论如何,是接受不了的,于是英法又把破坏和平的罪名推给了德国。 双方经过一番喧闹之后,因为利益分歧和分赃不均导致矛盾重重,而且谁也不肯退让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