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店小二听到崇祯两人的对话,一时有些懵逼,暗自嘀咕,这些有钱人还真是搞不懂,扇子不就是用来扇风的么,哪有什么舒适不舒适,能扇风不就行了。

    自己之前说这把扇子价值不菲,那完全是凭着徐子胤小公爷的身份去猜的,自己哪里知道值多少钱?

    店小二心里嘀咕着,脸上谄媚不减,笑意盈盈的接口道:“管家大人你真懂行,这把扇子确实很舒适,小的就是个打杂的对这些也不懂,您看着估个价。”

    店小二这话一出,差点让王承恩的三尸神都跳了出来,忍不住暗骂,真是粗鄙!咱家说的是苏轼不是舒适,没文化真可怕呀!

    王承恩在心里一边骂一边想要不要给他压个价,王承恩心里想着又扭头看了看崇祯,恭敬出声:“公子爷您看……”

    “没事,你给他估个价吧!”崇祯不在意的回了一句,关键是自己也不懂。

    得到崇祯的首肯,王承恩略微琢磨了一下,最终还是没有压价,因为那样做,会有碍于皇爷的身份。

    王承恩一念及此,缓声开口:“苏轼的真迹扇子,按如今的行情,应该在白银一千两至一千五百两之间,也不占你便宜就给你估价一千二百两。”

    可不要奇怪王承恩为什么会懂这些,概因明朝的太监大多都识字,而且文化水平还不低,能懂古玩字画也就不足为奇了,明朝可不像满清不允许太监认字。

    听到这个数字,店小二忍不住喉结滚动咽了咽口水,一千二百两?自己没听错吧!一把扇子能值一千二百两?自己在这酒楼干一辈子也赚不了这么多呀!

    “好……好好,就听管家大人的,就就就一千二百两,我我我我卖了。”店小二被这数字震惊得,有些语无伦次说话都说不清楚了。

    崇祯看着店小二的神情,暗自摇头,这就是大明如今的现状,贫富差距太大了。

    像徐子胤这种豪门贵族,仅仅是一把当做玩物的扇子价值,就是别人一辈子所不能及。

    不怪店小二会有这般反应,就连崇祯都觉得这把扇子太贵,摇头说道:“这扇子太贵了,你卖给其他人吧,我们不要了。”

    崇祯虽然不缺这一千二百两,可也不会把钱花在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上,大明还有很多百姓饿肚子,这一千二百两是多少人的口粮。

    店小二听到崇祯的话,顿时急了,赶忙说道:“公子要是觉得贵可以少给一点,一千两怎么样?”

    店小二嘴里说着,见崇祯无动于衷,一咬牙,再次出口:“八百两、只要八百两,这把舒适又舒服的真迹扇子就是公子您的了。”

    店小二一边说价,一边来来回回的把扇子合上又打开,打开又合上,不停的在崇祯面前摆弄,“公子,您看这扇子多舒适和你的气质很配呀!”

    见崇祯还是无动于衷,店小二心下一狠,肉疼的说道:“五百两,不能再少了,五百两公子您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公子您就收了吧!”

    崇祯听着店小二这类似于后世推销的话语,差点笑出了猪叫声。

    “呵呵……”崇祯笑着抬头就要再次拒绝,就在抬头的一瞬间,因为角度的关系,他发现店小二手中的扇子中间有一片阴影,这明显是扇子里面有东西,使得扇面厚薄不一致造成的透光阴影。

    徐子胤的扇子里面有东西,那会是什么呢?这念头在崇祯脑海里一蹴而就,顿时止住了店小二的挥扇动作,叫道:“好!五百两公子我收了。”

    店小二听到崇祯这话,满怀欣喜的把扇子交到崇祯手中,为自己的口才能说动这位贵公子感到自豪。

    崇祯接过扇子,用手在刚刚看到阴影的地方摸索起来,确实能感觉到那个地方要厚一些,崇祯没有急着拆开,转而向王承恩吩咐:“王管家,给他五百两,再照着桌上的菜品打包两份带走……”

    不久后,崇祯一行人在店小二的热情欢送下离开了聚仙楼。

    回到御书房的崇祯,迫不及待的拿出扇子,吩咐道:“王大伴找把剪刀来。”

    王承恩听着这话有些不明所以,心想,难不成皇爷要把这扇子给剪了?可真任性。

    想归想,但他还是没有多言,很快找来了一把剪刀交到了崇祯手上。

    崇祯接过剪刀,二话不说就开始剪,直接把这五百两的扇子一分为二,从里面得到一张折叠好的白纸。

    崇祯拿起白纸一点点打开,可是上面什么都没有,这让崇祯百思不得其解,就这?在扇子里面藏一张白纸。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就算徐子胤是纨绔子弟,也不会做这种无聊的事。

    就在崇祯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一旁的王承恩轻声唤道:“皇爷,相传民间有一种特殊材料,用其写字干了以后没有丝毫痕迹需用火烤才能显出字迹。”

    王承恩一边说着,一边就去找烛火,心理对崇祯佩服不已,他现在算是明白了皇爷为什么要剪扇子。

    不一会儿,王承恩就端来烛火,放置在崇祯面前的御案上,崇祯拿起白纸,在烛火上慢慢烘烤起来。

    仅仅几息的时间,本来空无一物的白纸上就显示出一行行黄色的小字。

    崇祯定睛看去,只见上面写着:史可法和范景文两人,不知因为何事奉诏秘密入京,此二人在应天府时常与我徐家唱反调,不服管束,望允祯侄儿在两人进京后探明原由,予以告知,徐弘基亲笔。

    崇祯看得眼瞳一缩,虽然这封书信没有提到什么要紧的机密,但也能看得出来徐弘基在南京,怕也是如魔鬼般一样的存在。

    要不然怎敢说出史可法、范景文不服管教这样的狂言?这后面隐藏的东西可就太深了。

    要知道范景文和史可法,就算在南京任职,可也是朝廷的正二品大员呐!

    徐弘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