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004章 第一次上街的见闻

    三人正说着话,门口又进来一人,却是边月冰的幺弟,刘晓玲的小舅边守德。

    边守德今年24岁,打小就十分聪明。初中毕业考上了一所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了临近的洪县玻璃厂任技术员。

    得知刘晓玲昏迷的消息晚了,等请好假赶过来,看见外侄(甥)女没事,还在聊天,一路的担心终于放下。

    “晓玲啊,这一路上你幺舅可是担惊受怕。”

    跟刘仁娟打过招呼,边守德一边擦汗一边笑着对刘晓玲道。

    这还是七月,巴蜀的太阳劲头十足。

    边守德从小读书,也没有在日头下像今天这样晒过。

    “大舅在家来不到,让我代他看看你。”

    刘晓玲的大舅叫边守嗣,在白马村娘家赡养外婆,有子女三个。

    刘晓玲知道边守德平常最喜欢自己,站起来要给幺舅倒水,边月冰拦住她,自己去给小弟倒了杯凉开水。

    边守德是个幽默风趣的读书人,心中放下了担心,不一会就融入了交谈之中。

    “老幺,厂里面怎么样?”边月冰问边守德道。

    边月冰担心的是小弟也会被裁回农村。

    玻璃厂正在讨论裁员问题。边守德是双职工家庭,又占了个干部的编制,完全有可能躲不过。

    “姐呀,你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我这种双职工的家庭,正是首批裁回老家的对象。”

    边守德摇了摇头道:“哪个愿意回乡?唉……搞不好这回我真的要遭。”

    边守德学的是机械专业,不知道分配毕业生的干部是不是懒政还是眼瞎,把他给分到了玻璃厂。厂里的领导跟工人都觉得他这个技术员不太称职,专业不对口啊。

    刘晓玲没接话,记忆中边守德确实是被裁回了老家农村,幺舅妈喻兰芳则留在了厂里。

    没说几句,晓军进屋拉走边守德,要小舅帮他做东西来玩。

    吃过晚饭,四娘非要刷碗,边月冰只能作陪一起收拾。

    刘晓玲家中的院子和其他村民家不同。

    房屋后面是一片石谷子地,比较贫瘠没有开垦出来,凌乱长着一些杂草跟灌木,还有几处竹林,公社的孩子们打猪草挖野菜都不愿意来。

    距离房屋后面不远有个小山坡,几丛竹林很是茂盛,林荫中有一处沁水。当初选宅基地的时候,刘仁贵看中这里就是想挖个水井用水方便。

    去工厂上班后,刘仁贵脑域得到了开发,把沁水处作了封闭处理,又把厂里带回来的废旧水管一节节连接好,拖进院子里安上水龙头,就成了一个自来水供水系统。又用砖石和工厂里找的些水泥砌了个水泥洗衣槽。

    人人都说外国有“加拿大”,中国有“大家拿”。所以,占些公家便宜算不得啥事。

    院子中那棵黄角树下的地面找平用水泥抹过,现在已经被水冲了好久,退了凉。

    肚子不饿的前提下,一家人或三五亲朋好友,沐浴在淡淡的月色里,坐在黄角树下泡杯茶整几口小酒,清风拂面看远山含黛那是相当舒服。

    晓军在玩刚才抓的“叫姑姑”,边守德给他编了个细竹笼。刘晓玲坐在一旁,看幺舅他们聊天,脑袋里翻阅十一妹留给她的记忆。

    边月冰突然想起了,扭头对刘晓玲道:“二叔公说最近街上有很多外省来的。今后出去要记得关门,怕有小偷。你以后也不要单独上街了。”

    二叔公就是向阳公社的书记,依照辈分是刘晓玲这辈的叔公。

    “嗯,晓得了。”刘晓玲答应。

    第二天一早,四娘和幺舅带着边月冰给他们准备好的粮食各自回家,边月冰也去上工销假。

    叫住吃了早饭就想跑出去耍的晓军,给他吃了在空间里给他做的苹果泥,就让他去叫人。

    “晓军,你去喊下大堂哥和二堂哥,今天我们一起去镇上。哦,把小兰姐也喊起。”

    晓军一听要上街,兴奋起来连刚才吃的啥都没问,倏忽一下没了踪影。

    老汉刘仁贵那一辈共有三兄弟一个妹妹,老大刘仁富丧偶,独子刘义祥。老二刘仁禄,有三个子女。老三刘仁贵。老四就是今早才走的刘仁娟。

    俗话说“树大分桠,儿大分家”。

    三兄弟分别成家,老宅住不下这些人。老大刘仁富要给老人养老送终,就跟老人留在老宅。二伯刘仁禄跟刘仁贵先后另批宅基地搬了出来。

    原本想自己一个人去的,想起二叔公说的街上有许多的外地人,看自己这11岁的小身板要是遇到什么事还真是害怕,还是叫上两个大点的堂哥保险些。

    不一会晓军带着刘义祥和刘晓兰来了。二伯家的老大刘义信不在家,晓军怕耽搁上街,就没有出去找。

    虽说刘晓玲是第一次见这哥姐俩,但有十一妹的记忆,也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

    刘义祥看了刘晓玲一眼微微点点头,倒是刘晓兰蹦蹦跳跳朝刘晓玲靠过来。

    刘义祥大概有1米6多一点,衣服有些大不太合身,看起来人有点显瘦。只是刘家的男人长相都不难看,这几个孩子看面相就没有让人嫌弃的那种。

    加上晓军,四个人就往镇上走。

    平原地带的一个好处就是道路比较多,到处都可以走。刘晓玲家门口也有一条大路(那时农村的石板路就称为大路)去镇上。

    现在时间还早,这里去往镇上也不过十分钟不到的路程。几个人便一路叽叽呱呱摆谈着走路,沿途能看见一些村民在田地干活。

    还未到镇上,沿途都能看见些穿着破烂倒在别人墙根下酣睡的流浪人。人数不等,有的独身一个,有的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出来的,老老少少七八个一起也是有的。

    时间还早,这些流浪人还在睡,都不愿意消耗不多的体力。

    十一妹留给刘晓玲的记忆里有这样的画面,但依旧没有亲眼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