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94章 进宫觐见(上)

    天气越发炎热,哪怕是被河流环绕的汴京,也热得如同火炉。

    有钱的人家能离京找凉快的地方避暑,但大多数人只能煎熬着。

    朝中大臣们好几次劝说皇帝离京,可皇帝却不肯。

    “若不能与民共苦,算什么天子?”

    此话传出去后,汴京的老百姓们感动得不得了。

    之后,皇帝又下旨,从自己的私库拨了一笔银子办了个消暑局,买了不少消暑的药材,熬成引子,免费发放。

    虽然每日限时限量,但免费的东西,谁不喜欢?

    这下子京中对皇帝的赞誉越来越多了,也有不少官员趁机写了不少歌颂的文章讨皇帝欢心。

    只可惜从前喜欢这些的皇帝,看了这些吹捧的文章后,却态度淡淡的。

    这一日上完大朝会,皇帝回到殿中,刚一坐下就朝李瑭招了招手。

    “李爱卿,过来。”

    李瑭上前,行礼刚行到一半,就被皇帝拉了起来。

    “这几日京中民心稳定,多亏了李爱卿的法子啊!”

    “为官家分忧,乃微臣分内之事。”

    “爱卿真乃肱股之臣,若百官都能有爱卿这番心思,朕又何须殚精竭虑?”

    皇帝摇头叹了口气,接着话语一转。

    “听闻最近京中还有流言?”

    李瑭佯装不解询问。

    皇帝的神情有些耐人寻味。

    “先前因大旱,便有流言暗指是朕行事不端惹怒上天,才会降下惩罚。多亏了范爱卿带人抓住了那些北国探子,流言才渐渐消弭。”

    这也是皇帝为什么费力气做这些的原因。

    若当时没有遏制住这些流言,任其传播,日后还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来。

    李瑭双手一揖:“官家乃天子,又怎会被这些宵小之人所累?”

    皇帝挑了挑眉。

    “像爱卿这般忠心的人,可不多了。朕刚稳定了民心,就有人想浑水摸鱼。”

    “近日京中流言四起,说什么帝出梧桐,金凤相佐,传的煞有介事,都传到朕耳朵里了。”

    李瑭心中微动,面上却不显分毫。

    “官家不必多虑,不过是一些虚无缥缈的流言而已。”

    “哼!虚无缥缈?朕看是有人动了贼心!”

    皇帝重重哼了一声。

    “你跟着朕也有段时间了,出入宫中,难道不知道宫中有梧桐宫?”

    李瑭适时地露出了思索之色。

    “梧桐宫?那似乎是二皇子殿下原先所住的?”

    说完后,他惊了一下。

    “官家,不过是巧合而已,您别多心。”

    “多心?”皇帝冷笑了一声,“你怕是不知道,段贵妃的闺名中,便又一个凤字。一次是巧合,两次,还会是巧合吗?”

    李瑭默然不语,面上有些为难,似乎是不知道该怎么劝。

    只静静听着皇帝发牢骚。

    “老二生母早逝,朕想着他没了亲娘颇为可怜,他和贵妃走得近,朕也就随他去了。可没想到,这才刚开府,这二人就做出这许多事来!真当朕眼瞎耳聋不成?”

    “老大四处结交文臣,朕原先还有些看不过眼。可现在想来,他到底是长子……”

    皇帝大概是憋得久了,一开口就有些止不住。

    眼看他越说越气,李瑭正犹豫着要不要打断他时,忽然外头有个太监迈着急匆匆的步伐朝这边跑来。

    他在殿门外站定,大声道。

    “官家!大喜事啊!大喜事啊!”

    “何事?进来回话。”

    皇帝将人叫进了殿内。

    那太监迈过门槛,小步来到皇帝面前,拜伏倒地。

    “恭喜官家,贺喜官家!两浙路十四家粮商联合为朝廷献粮千万余石!船队已经快到码头了!”

    皇帝唰得站了起来,脸上带着激动之色。

    “果真?”

    “奴婢怎敢骗官家?冯大人等几位大人就在外头呢!”

    皇帝激动得脸色潮红,甩了甩袖子。

    李瑭心中一定,松了口气。

    总算到了。

    皇帝甚至都来不及招呼他一声,快步就往外走去。

    李瑭收好东西,不紧不慢地跟了上去。

    他追上时,皇帝已经拉着冯大人细细询问起来,然后爆发出一阵阵爽朗大笑。

    众大臣们同时拜倒称颂。

    皇帝红光满面,亲自把每个人都扶了起来。

    “多亏诸位爱卿,辛苦你们了。”

    冯大人摇了摇头:“食君之禄,分君之忧,本就是分内之事,何来辛苦?”

    皇帝捋着胡须,笑得眼角皱纹都舒展了。

    “不知此次献粮是何人的主意?竟能说服十四家粮商同时献粮?”

    冯大人没说话,倒是一旁的一位大人抢着开口说道。

    “官家可曾记得三年前苏州有位献粮的沈氏女?”

    皇帝皱着眉想了想,没想起来,但他的贴身大太监提醒了几句后,他恍然大悟。

    “是了,朕想起来了,那沈氏女侍父母极孝,十分难得。难道此次也是她?”

    那位大人呵呵笑道。

    “官家英明,正是那位沈氏女!此次沈家不仅帮着官府稳定了粮价,还准备再次献粮。不过,因沈家自家银钱有限,筹措粮食时遇到了些困难,得那沈氏女舅家相助,才筹到了不少数目。而此事传开去后,不少粮商主动加入,竟筹措了千万余石粮食!”

    “总算能解燃眉之急了。”

    另一位大人也跟着说道。

    皇帝很是满意:“这沈氏女不仅孝顺,竟还如此忠心?实在是难能可贵。”

    皇帝也不傻,值此大旱之际,那些粮商不屯粮就算不错了,又怎么可能主动献粮?肯定是沈家人暗中谋划。

    若是旁人,他还会多想。

    可一个未出嫁的女子,做这些,皇帝就放心多了。

    反正女子做的再多,也不可能封官居爵。

    念头一转,他笑着晃起了脑袋。

    “传朕旨意,明日宣此沈家女进宫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