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6章 太子落定

    这世上果真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使是隔着高墙的低调节俭也终有公开的时候。

    那日的那群王公大臣的夫人们回去后,除去与自家老爷汇报了在新都侯府的所见所闻之外,私底下也忍不住地与其它人议论了起来。

    一传十,十传百,王莽家中的情况很快便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对于这个当朝大司马的特殊生活作风,城中百姓与百官皆在私底下议论纷纷。

    有人说:大司马对礼仪研究如此透彻,总说他知书达礼,却为何将自家夫人也弄成那副寒酸样子?这已经不是节俭低调了,这是有违礼节嘛。

    也有人说:大司马不在朝期间,总是穿着粗布儒袍,故意不乘车而行,可不就是叫人看到他的节俭。那么一群子人上他家拜访,他不得更做足了样子给人看?让人以为他是真节俭,不贪贿。光是他的俸禄与封国税收那也不可能这么寒酸的。

    他们的结论就是:不过沽名钓誉!

    当然,这不过一小部分人,更多的还是真心夸赞。

    理由也简单:他节俭与不节俭,又有谁会说他或者指责他?

    换成是其它任何一个人有他的地位与权势,又有谁愿意并且能像他那般坚持十年如一日地穿着粗布衫?

    你有条件了,出行也坚持步行个十年试试?也能保持得住自己没有丝毫奢糜的迹象外露?

    光以他的年轻与财富地位,有能力却偏没有大肆纳妾,也没人见过他流连烟花柳巷。又有几人办得到?

    有不少儒家学子们更是忍不住跳出来为自己的偶像正名:你们几个不过一群子眼红人家有权有势又有德有品,不服人家的年轻有为,以小人之心度着君子之腹。

    王莽那本就驰盛长安的名声更是一时无两,无人不晓。

    私底下的这些议论,王莽也零星地听了不少,但此时他的心思如死神的眼,只盯着刘骜,并未太过在意其它的。

    对于朝政,王莽虽然中规中矩,却依旧有建树。

    特别是百官知他竟真如此清廉,即使当了大司马也没露出一丝贪贿骄奢的迹象,更是时不时便设棚施粥。再想起这家伙一直以来的好名声,那些原本心存邪贪之念、心术不正的人,唯恐新官上任三把火,将自己烧着,皆是忍不住地暂时收敛了许多手脚。

    无形之中的以身作则,那些原本受官场压迫而畏手畏脚的能人贤臣,在王莽的影响之下也渐渐地放开了手脚试图一展抱负,倒也算被他压下了贪官奸臣,影响出了一批贤能的官员。

    就是在这种气象渐新,朝政渐清之际,太子的候选人,刘兴与刘欣奉诏入了长安。

    随定陶王刘欣而来的,除了其奶奶傅仙音之外,还有定陶国太傅、国相和中尉。

    而随中山王刘兴同来的竟只有一个太傅。

    入皇宫,刘骜分别接见了二人,他的第一问便是问刘欣:“朕只召你来朝,你怎么带这么多人来?”

    当时才十七岁的刘欣那是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礼后,才敢拱着手低头回应:“因朝廷有明确规定,诸侯王到长安朝见,须带上封国内二千石官员。而诸侯国中太傅与国相及中尉正是二千石,便不敢落下,俱都带来了。”

    礼数周到,回应更是显得懂规矩,敬朝廷,刘骜是相当满意地点了点头,赐了座,与他进行了好一番促膝长聊。

    《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律令文》,等等,刘欣几乎都能流畅背颂,对其中不少经典名句甚至还能有着不错的见解与解释。

    瞧着平素就没少好好学习。

    这个侄子的表现,让刘骜忍不住想起了小时候的王莽,简直不惶多让。

    沉于温柔乡久了的他自然是忘了,刘欣的奶奶可是傅音仙,是个工于心计,曾险些从他手中抢走皇位的傅昭仪。

    有一直惦记着皇位的她在背后为自己孙子出谋划策,岂能没有足够充足的准备?

    至于刘骜的弟弟,中山王刘兴,显然是冯媛根本没有惦记到自己儿子还会有一争皇位的机会,全无准备。

    当刘骜问及他为何只带了太傅来长安时,刘兴一时语塞地呃了半天,愣是没能呃出个所以然来。

    至于背那些经书,那更是只开了一句头便再无下文,吱吱唔唔了半天,急出一脑门子汗之后便干脆来了句:“我忘干净了。”

    倒是直白没心计,若有忠贤之臣辅助,或也能当个明君。

    只可惜,刘骜不这么想,在他瞧来,刘欣绝对比刘兴更适合当皇帝。

    当然,他也没草率到就此便下决断,而是将二人暂时留在长安中,时时到皇宫中陪自己,继续考察着。

    刘兴倒真只是老老实实地在长安城中呆下了,随时等着皇帝的召见,可怜他带的那个太傅明显也不够深沉多智。

    刘欣可就完全不同了,时不时地便主动进皇宫中与太后、刘骜请安问好。他的奶奶,傅仙音更是趁着身为女子之便,暗中接触到了皇后赵飞燕。

    对赵飞燕来说,反正都不是自己的儿子,谁当皇帝都一样。

    谁能给自己好处,与自己走得近了,那更支持谁。

    阿谀奉承地亲近着,配着厚重的财礼馈赠,傅仙音很快便在赵飞燕那里得到了支持,帮刘欣隐晦地在刘骜耳旁吹起了枕边风。

    傅仙音很聪明地没有去招惹王莽,她可依旧记着这小子小时候与自己的不对头,生怕在他面前反招出了旧仇,倒一时真被王莽把她给忽略了过去。

    在刘骜眼中,王莽有些淡然物外,除他之外的百官大多数也支持刘欣,理由是刘欣是皇帝兄弟的儿子,正好也可过继,身份也更合适。

    只有丞相孔光以及极少数人是支持刘兴,赞成兄终弟及。

    毫无意外地,刘欣被立为皇太子。

    虽说太子不可轻废,但可立自然也可废,深知此道的傅仙音在刘欣被立为太子之后又指导着自己的孙子上了一封书信给刘骜。

    恭恭敬敬的言辞中充满了对刘骜的亲近与敬仰,直说刘骜是个有福缘的皇帝,自能长命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