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7章 天下名士大会,序章!

    苏代听袁汉罗言语不顺,已然明白其乃故意躲着范睢而来的,遂笑道:“袁大夫无须多言,我家主公已然知晓大夫来意,已然同意。”

    “同意了?啊?上柱国当真同意了?知晓下官所为何来?”袁汉罗急切地望着尚跃。尚跃心中虽疑惑,但相信苏代不会无故放矢,因而面色不变,点了点头。

    苏代笑道:“袁大夫所为何来,这有何难猜。能让梁王请动袁大夫远道而来且不可支会甘州牧者,唯李广也。”

    袁汉罗拱手道:“先生果神机妙算,一言而中,佩服佩服。”

    遂命随从将三只锦盒呈上,转答尚翻之意后,便欲告辞时,苏代喊住道:“大夫何必匆忙离去,用过宴席后再去不迟。”

    袁汉罗推辞道:“下官还有要事在身,留不得,留不得。”

    苏代笑道:“如此的话,大夫不妨带一封书信而回,也好让李广知晓主公心意,从而使其死心。”

    “合当如此,是下官鲁莽了,还请上柱国执笔。”袁汉罗向着尚跃恭敬一揖。

    尚跃一愣,转而下笔数行时,见苏代还没有暗示,心内是焦急不已。就在这时,正闲谈的苏、袁二人忽然谈到了张家姑娘,苏代道:“不要怪我没提醒袁大夫,那罗滨县张家庄张晴可是李广将军最喜爱之女,可其父最是贪势慕名,若由大夫出面,一准事成。君子有成人之美,更何况这可是一件美差,休要对外人提及,否则大夫错失一份大功劳呀。”袁汉罗听此,心中甚是感激苏代,连忙致谢。

    尚跃听此,则是心中有了主意,已然明白苏代用意,遂一挥而就,写下数行。袁汉罗得了书信后,喜笑而去,显然为能如此轻易完成使命而感到高兴。

    当尚翻看过尚跃所写书信后,仔细读了多遍,除了一些他不知道的李广家事外,便多是一些恩断义绝之语,并没读出来有何暗示之语,于是遂信了袁汉罗之言,觉得尚跃已然对李广死了心。

    当袁汉罗将书信交到李广手中,并转答了尚跃之言后,李广心中一惊,不敢相信仅凭三把日光残刃尚跃就把自己卖了,于是拆开书信细读。果然,当看到“李九娘温柔贤惠;李战天行事不阿;与张晴终成眷属;名士大会闻名天下”字眼时,李广心中便已明白,尚跃这是借着几个词语说反话和侧话,表达他尚跃对自己的态度。因此,佯装大怒,一把将书信撕了个粉碎,骂道:“世态炎凉,世态炎凉啊!我李广一心尊他尚跃,没想到到头来竟凭三把残刃就把李广卖了!亏李广还为他尚跃一直回绝梁王厚爱,李广真是瞎了眼了!真是猪狗不如!”

    袁汉罗见李广看完书信气得大怒,笑道:“将军何必生怒,今大王之威势和尚跃之缩居,一眼便可明了,将军早该投大王麾下,必得重用。”

    李广躬身道:“若无大夫远途跋涉和今日指点迷津,李广如何能迷途知返,看清尚跃为人。”

    袁汉罗忙扶起道:“将军神威,天下共知。与将军结交,是汉罗求之不得之美事。”又低声笑道:“下官已知将军与罗滨张家庄张晴姑娘交好,将军若不嫌弃,就由下官前去张家替将军作媒,如何?”

    李广喜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啊!”又躬身道:“如此便多谢大夫了,但有一件。”说着,突然扭捏起来,道:“我与晴儿早已约定,有言在先,待花满山坡时娶她入门。因此,李广不想先行违背誓言。”

    “这是极好的事,将军勿忧。下官此一去,仅先作媒,婚娶嫁期则由你二人自定,如何?”袁汉罗一副过来人模样,笑得颇为开怀。

    李广深深一揖道:“如此便有劳大人走一趟,大人之恩李广铭记于心。”

    由此,李广遂假意暂投尚翻,以博取尚翻信任,只为能有机会参加名士大会。当尚翻从袁汉罗口中得知李广真心投自己后,也是依旧说到做到,拜李广为飞将军,封伏安县两千户,并放言日后大业有成,定封李广为万户侯,以此收买李广之心。封侯的诱惑不可谓不大,李广难封,李广难封,说得就是前世跟随李广的许多校尉和李广的子孙都能封侯,然而英勇到让匈奴胆怯、历经数十战的李广即使再有战功,却终其一生未能封侯,不得不让人为之遗憾不已。此世,虽依旧还未能封侯,可已有了封侯之实。因为那两千户,是只有侯爵之位才能拥有的。尚翻虽说已经坐具造反之实,可打着尚跃的名义兴师,他的确可以否认自己没造反,不明所以的百姓有可能还真就会说尚翻不是造反。可一旦称帝便不一样了,因为在天下百姓的心中,一个国家不可能有两个皇帝,也只有皇帝才有权力给人封爵赐地。因此若尚翻称帝,百姓就会认定梁王造反,故而尚翻只敢给李广侯爵之实,不敢赐李广侯爵名印。

    可仅管没有实名和侯印,但李广一下就封两千户,已经让梁州百官眼红不已了。其中,最眼红的就是尚翻第八子、梁州卫尉、正在监造名士城的尚春风。也是奇了怪了,尚春风待人和煦彬彬有礼,不管是理政还是治民都是一把好手,就是从军也能素有军功,人也长得俊雅,可就是总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门客同僚,尚春风只要知晓别人比自己强一点,心里就会生出嫉妒之意,不过却很好地被遮掩住了,很多人都看不出来,都不知晓其本性。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尚春风的本性还是有一人知晓的,那就是前年快马坡大战时的行军主簿孙故良。

    孙故良,寒门子弟出身,年轻时家贫无粮,不得不数番向其兄长借粮过活。然而,他兄长是个心善的,可他那嫂子却是极为刻薄的,虽然嘴头上说借多少粮都没事,可暗地里耍起手段来那是防不胜防,让借粮的孙故良没少吃苦头和受羞辱。因此,孙故良发奋钻研史书,借而成为了尚春风门客,有幸鞍前马后服侍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