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72章 溃兵的隐秘

    “给小官人写个字据。”

    老者一声吩咐,王福随即离去。

    刘安也不拒绝,有张字据总比没有的好,此地再怎么荒芜也曾是他们的私地,要是等护民军开垦出来,他们再过来扯皮,少不了要起争执,甚至是冲突。

    “老伯,这丹水上游大约还有多少百姓?”

    “从这儿往上不只是丹水,在几十里外的颐阳镇还有一条淅水交汇,丹水向西,淅水向北。”

    老者随即又解释道:“颐阳镇虽然也不算小,但如今也没几户人家,南下的早就南下了,没走的也都往丹水和淅水上游迁徙。”

    “沿丹水上溯两百里,应该不少于一千户,五六千人口还是有的。至于淅水,人口应该更多些,板桥镇、淅川镇、内向县等县镇都在淅水边上。”

    “据说古老时期,淅川还曾做过好几百年的国都,淅水流域比丹水更繁华富庶,人口也不是丹水能比的,但如今恐怕只有两三万人了。”

    “两三万人,也不算少。”刘安道。

    老者摇头道:“小官人有所不知,现在那两三万人并不都是本地人,其中一多半是从山外逃难过来的。二十年前天下太平的时候,整个淅水流域生活的人远超现在五倍不止。可惜啊,荒废了,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声叹息,眼中满是对往昔繁华盛景的回忆。

    刘安劝慰道:“等赶走了溃兵、金人,收复中原,用不了百年,此地一定还能人丁兴旺起来。”

    “小官人少年英雄,胸怀大志,可老朽年老体衰,看不到那一天了。”

    老者说完,看了一眼神身旁侍立的孩童,道:“我这孙儿自幼聪慧,三岁识字、五岁读书,今年十岁,通读四书五经、百家之书。不知能否让他跟在小官人身旁听用?”

    刘安略感意外,明知自己是来北方打仗的义军,竟然还敢把孙子送来军中,倒是有些胆识。

    “打仗可不是儿戏,刀枪无眼,老伯舍得?”

    “如今这个世道,与其留在乡野苟活,倒不如出去拼上一场,若能成事,青史留名,即便身死,也能在祠堂里留下姓名,总好过碌碌一生。”

    虽不知老者想将十岁的孩子送进军中是出于什么考虑,但杨家在此地是大户,以后难免要吸收其族中丁壮入伍,留下族长的孙子也不是坏事。

    想到这里,刘安便说:“既然老伯舍得,若他吃得了苦,那就跟着我们吧。”

    “仪儿,赶快拜见小官人!”听刘安同意,老者当即吩咐孙儿。

    孩童想了想,最终还是有些不舍地走到刘安身前,跪拜在地,口中道:“杨仪拜见官爷。”

    “杨仪,从今天起,你便是我护民军的人!既然投军,就当听从军令。”

    “明白!”

    “军中不行跪拜礼,以后不准再跪了。起来吧。”

    “是!”

    杨仪应了一声,起身之后,正要回到老者身旁,却听老者道:“从现在起,你就跟着小官人。”

    “我们可能在这里长驻,他还小,就先住在家里吧,过几天我再来领他走。”大军初来,尚且无处安身,老者也太着急了。

    听两人这么一说,年纪幼小的杨仪顿时左右为难,往哪边走都不是。

    老者肃然道:“仪儿,既然你已经投军,就应该跟其他人一样同吃同住,哪怕吃糠咽菜、露宿荒野,也不能皱眉,更不能哭。今天就跟小官人投军去,不要躲在屋檐下遮风避雨。”

    见对方态度比较坚决,这么舍得下孙儿,刘安也不再劝说,“那好。杨仪,你过来,一会儿就跟我回去。”

    杨仪不言,当即就走到刘安身旁站定。

    正在这时,王福也写好字据,捧着一张墨迹未干的纸回来了。

    老者接过字据细看之后,随即转交到刘安手里。

    刘安粗看两眼,便又递了回去,什么话也没说。

    见无异议,老者当即在纸上签名落印。

    “小官人,山中那伙溃兵就拜托你们了。”

    “义不容辞。”

    刘安将字据收好,而后便起身告辞:“我先走一步,即刻就去部署。”

    “有劳了。此事若成,小官人便是我丹水杨氏的恩人!”老者起身拱手相送。

    “老伯留步。”

    王福随后便替年迈的家主将刘安等人送出院外,目送他们走远,方才进院关门。

    回到厅内,老者迫不及待地问他:“王福,你觉得此人如何?能对付得了他们吗?”

    王福回道:“如果他们真有三万人,当然可以拼一拼,但能不能赢就不知道了。不过现在能救我们的也只有他们,八成粮食被抢走,要不是这两年风调雨顺,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说的也是,不管他们能不能打得赢,至少先把山里那些兵解决了。没了那些兵,我们还能往山里迁,躲进山里,总归还能活一些人。”

    “他们从南方来,真打不过,也会退回南方去。你去告诉大家早做准备,等他们把山里的兵剿灭,马上搬到山里去。”

    “是。”

    老者拄拐杖来到门外,望着远处的群山白云,眼角湿润,祖宗保佑,丹水杨氏命不该绝!

    且说刘安回到军中,诸将已在等候。

    他将年幼的杨仪安排给亲卫看管,便与王元、余德、孙正、王蒙、万尧五人来到旁边一棵大柳树下。

    树下有乘凉的石桌石凳,上面已经满是尘土枯枝。

    四个石凳显然不够六人坐,一番谦让过后,王蒙、孙正依树而立,其他人清理了石凳,各自坐下。

    “大家也看到了,这片谷地很不错,三面环山,地势平坦开阔,镇上百姓几乎都搬走了,正适合我们屯兵耕种。”

    余德点头道:“土地抛荒不久,重新开垦出来不会花费太多精力。我刚才粗略算了算,这个地方足以开垦十万亩水田旱地。”

    “这么说来,这个地方完全可以容纳一个军团?”孙正接口。

    王元道:“不但可以容纳一个军团,并且此地位置也十分重要,距离河口只有几十里,一旦襄阳府或是光化军沿汉水河谷对均州城动兵,从此地出发,可以迅速支援。”

    “既然这个地方这么重要,那我四军团当仁不让,这地方就归我管了,你们都别跟我抢。”万尧笑道。

    余德道:“不应该是先来后到吗?要说当仁不让,也该是我一军团啊。”

    “你们一个个想得真好,还是听听首领怎么说吧!”孙正摇头,“首领,你继续。”

    众人安静下来,刘安则继续说道:“这个地方地理位置确实很重要,此地相对于邓州城、南阳城是后方,所以要承担更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