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80章 发展迅猛护民社

    回到营中,刘安身为首领也没闲着,带着亲卫队很快开始开垦划给他们自己的一片荒地。

    在刘安带领下,各军各部纷纷行动,没有农具,就先拔草,会木工的兵将则开始制作锄头把和曲辕犁。

    半个月时间,目之所及,抛荒的荒草、杂树清理一空。

    在这期间,均州送来了一批农具,薛宏也在杨氏老族长的协助下从丹水流域各个村庄借来不少农具和耕牛。

    原本打算统一集中供给一军团、二军团,分部解决农具问题,但其余军团有意见,大家领的是一样的开荒任务,就该平均分配,同时进行,不能厚此薄彼。

    一番商议之后,最终将每一批农具都平均分配给各军,如何使用,则让他们自己拿主意。

    不久之后,随着襄阳送来粮草,采购的农具也一同送到,很快分发各军。之前在邓州城订购的农具铁犁,也在一个月之内分发下去。

    多方筹集,虽然各军手中农具依然不充足,但各营各队一天十二个时辰,三班轮换之后,已经勉强够用。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已是八月底,划给各军的荒地,之前是熟地的,基本都已开垦出来,就等麦种一到,就可播种。

    这时节,若是黄河流域,小麦已经播种完毕,而邓州靠南,根据当地百姓所说,播种时间可以稍晚。

    麦种难寻,山里百姓虽然有留种,但数量有限,根本不足以播种三四十万亩地。

    经验丰富的当地百姓告诉护民军,一亩地至少需要撒十五斤麦种,不然难有收成。

    粗略一算,若要将开垦出来的荒地全部种上小麦,光麦种都不是小数目,接近全军两个月的口粮。

    五六万石小麦,邓州城里肯定不缺,想买一定能买到,但能不能运出城,安然无恙地运出十里八里,这就是未知数了,很可能会被城里那些人连钱带粮全部抢回去。

    现在不是硬拼的时候,既然邓州城里的官、军都没发现城西异状,护民军当然不想主动暴露。

    所以能采购粮种的地方屈指可数,只能在枣阳、光化军和襄阳府之间选择。

    具体从哪购买,这不是身在邓州境内的刘安等人考虑的问题,因为王治、黄诚已经提他们做好了选择。

    九月初,七八万石口粮和麦种先后运到,五天之内便分发各军,而后挑选经验丰富的士兵和农民撒种,其余人随后覆土。

    趁着秋高气爽、天晴无雨,全军连续忙碌十多天,及至九月中下旬,十五支军队开垦出来的土地全部将冬小麦播种完毕。

    月底,土中麦种生根发芽,不几天,绿叶破土。

    刘安亲自下田检查之后,心中的忧虑减轻不少。小麦播种成功,明年的口粮就不需要全部依赖采购,只要能自给自足,便能军心稳固!

    小麦生长期间要比水稻好管理,种下小麦之后,直到来年开春之前,完全不用管,期间有三个多月时间,当然不能闲着,得抓紧时间备战。

    全军原地休整十天之后,以营为单位,迅速开始集中练兵。

    由于各军甲胄、武器都集中存放在二军团营地,兵将们只能手拿木棍,或徒手练习。

    这种练习方法在宋军之中也很常见,因为根据朝廷规定,在和平没战争的时候,各军不能私藏甲胄兵器,必须全部存放进临近的州府甲仗库,遇到战事,再按需要领取。

    然而,护民军自从在潭州成立,不是在备战就是在打仗,所以他们的兵器很少离身,如今因为屯田,空手操练,着实有些不适应,甚至提不起精神。

    十四军军长顾东一连巡视三个训练场,见众人精神萎靡,不甚卖力,心中颇为恼怒。

    首领让他独领一军,是对他的莫大信任,如果就这么训练,他这十四军能成什么气候?

    “都别练了!集合!”

    顾东一声大吼,各队很快汇集在一起,列队待命。

    “种地种久了,一个个都不想打仗了是吧!”

    看着军长脸色阴沉,农民装束的兵将们个个不敢吱声。

    “想不想打仗,由不得你们,也由不得我!邓州有多多少敌军?北方有多少敌军?不把他们赶走,你想安心种地?做梦!”

    “看看我们辛辛苦苦两个多月种下的粮食,不做好打仗的准备,等明年粮食一熟,就会被敌人抢走。”

    “我们从千里之外来到北方,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奔一个前程!谁要是只想种地,趁早滚回老家去!”

    训练场上寂静无声,气氛压抑。

    “首领有令,要从各军抽调精锐,组建一支骑兵队伍,每军只有二十个名额。进了骑兵队伍,走路行军,就不用两条腿硬挺了!”

    骑兵?

    骑兵就有马骑了!

    全营兵将顿时精神一振。

    见众人蠢蠢欲动,顾东故意拖了一会儿,才高声道:“一个月后,全军比武,所有人都可以参加,包括营长!”

    “进了骑兵队伍,不缺你们的吃喝,娶媳妇都优先!要不要好好练?”

    “要!”

    全营五百多人的吼声传出去很远,数息之后,才消散在天地间。

    首领下令组建骑兵队伍的消息很快在各营传开,虽然给的名额不多,仅仅只有二十人,但每个人都想拼一拼,毕竟有马骑与没马骑的差别太大了,军中地位也截然不同。

    因为军中马匹不多,一营之中除了传令兵配马,其余就是营长和副营长,其他人统统没有,包括大队长,骑上马就相当于副将了!

    还有,优先娶媳妇!

    之前就曾听说,首领要求将官们在年底之前娶亲,坛主和军师还曾答应做媒提亲、操办婚事,若是进了骑兵队伍,说不定也能在年前抱上娇娘子!

    受此激励,各部兵将立即开始苦练,为那二十个名额,毫不吝啬地挥洒汗水。

    几乎同一时间,组建骑兵队伍的消息在各军传开,兵将们的训练面貌焕然一新。

    先前训练不卖力的开始卖力,卖力的更加卖力,无不为一个月后的军中选拔比武做准备。

    帅营之中,刘安听着王宏逸汇报的关于各军训练的消息,不由暗暗点头,屯田只是权宜之计,练兵备战才是根本,不能因三个月屯田就消磨了斗志。

    之所以要现在组建骑兵,一是为了提振全军士气,激励兵将不忘训练备战。二是战争需要,敌军主力都在平原地带,没有一支强有力的骑兵,无法与敌军抗衡。三是两年前鄂州裁军时买的两千匹战马送来了。

    这两千匹战马养在随州两年了,虽然消耗很大,付出的代价不小,但值得。毕竟它们都是跟随岳家军上过战场的战马,不用额外花时间调教,拿来就能使用。

    要将两千匹战马从随州运到邓州来并不容易,好在大军北上之时,曾在随州逗留,留下了部分甲胄,做过一番部署。

    这次燕云阁能将战马全部带来,就是让当年买马随赠的军卒换上了宋军的甲胄,借以调防的名义,一路从随州穿过枣阳军,而后径直进入唐州境内。

    此行之所以顺利,还有原因,原来宋金议和之时另有规定,金国令宋不能在边境各州屯驻重兵,又令北人越境南下要遣返,南人越境北上不得追赶。

    因为这些规定,燕云阁携马越境,枣阳军即便发现也无能为力,就像当初刘安带着大军越境进入唐州时一样。

    带着战马进入唐州之后,他们沿着边境直抵邓州,很快就到了一军团屯田地界,算是到达了目的。

    两年前调拨重金买马,到此总算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