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5章 信息大爆炸,皇帝的墨宝!

    “是!”

    陈冰冰应是,随后退居一侧。

    在没有任何多余通讯手段,几乎只能依靠人力、马力和信鸽传达信息的封建时代,信息的不对等性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

    比如说刚刚过去的这次蝗灾,任何精明的商人得知消息后,都必然想到灾后物价飞涨,粮食短缺。

    这时候,若是能提前囤积物资、抢人工,抢收庄稼...等等,肯定能大赚一笔。

    但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能想先得知此事的人并不多。

    唐小志也是机缘巧合之下,恰好从皇帝口中得知此事,因而能抢到了一口肥肉。

    蝗灾起源于西北,一路而来,地方官府通报的信息几乎与蝗虫群的到来同步,相差无几。

    这便是信息的迟滞性。

    如果西域官员的信息传出能比蝗虫群快很多,那么应对措施及时,损失也就会少很多。

    而唐小志密谋许久,急欲全面推出市场的“报纸”,便是要打破这样的信息逆差和迟滞,构建出一个新的信息传递体系,以创造出更大的商业利益。

    试想一下,如果西北蝗灾爆发之前,唐小志能比皇帝事先得知消息,并早做铺排。

    能将此信息卖给朝廷,夺了一个大功不说,口中的肥肉更不远止于灵州诸县。

    但信息平台的建立,讲究权威性、准确性和迅捷性。

    也就是说报纸登载的信息必须有一定的背景,能让百姓相信,杜绝谣传和虚假信息,更需要极高的传递速度。

    单说传递速度,普通的人力马匹速度都显得太慢,信鸽会快一点,但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

    例如说信鸽在飞行途中可能会被人截获,或者被其他的飞行猛禽吃掉,甚至会迷失方向,导致信息误传、断层、丢失。

    对此,在唐小志看来,唯一的解决的方式就是为公路提速,颠覆以往的交通方式。

    因此,蒸汽火车的出现就显得尤为迫切。

    以火车的速度,非但能解决信息迟滞的问题,而且还能增加运力,做大区域的物品流通,节约时间成本。

    以唐小志初步设计的火车时速,按每小时六十至八十公里计算。

    幽都城距离京都约有一千二百里,相当于现代的六百公里左右。

    人力传递消息,除去一切不确定因素,来回少说得一个多月以上。

    但若有了火车,一天就能到达,效率提高了无数倍。

    毫不夸张地说,蒸汽火车一旦研制成功,普通百姓甚至可以早上在幽都吃早餐,夜晚到京都吃宵夜,只需间隔十个小时,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五个时辰。

    更重要的是,因为公路提速而产生的物流效益尤为巨大。

    大奉西部多矿产,多产水果,北部多产牛羊肉和皮革,东南部与中原地带盛产丝绸布匹,粮食。

    火车的迅捷性和强大运力可实现物流交换,各取所需。

    富庶地区的粮食布匹可以快速地运到短缺地区,贫瘠地区的特产物资可大量运往发达地带,实现最高价值回报。

    当中的巨大商机,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火车和报纸的出现必然会衍生一场极大的信息爆炸,与无可估量的商业革命。

    首先要做的,便是让百姓们先接受报纸这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

    八大报社入驻幽都城,在唐小志计划的宏大商业版图中,至关重要。

    唐小志心中的“鸿鹄志”便是:干掉皇榜,淘汰传旨太监。最理想的结果是,以后皇帝下达什么政策、圣旨,都能经过他手下的八大报社去传递。

    吞并天下的漕帮,将整个大奉的物流交通生意都囊括在自己手中的火车之上。

    此时的别苑书房中。

    一一交代手下人做好工作后,唐大里正心中的那团火正肆意的蔓延,满腹的宏图大志。

    他名为小志,其实心怀大志。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陈冰冰开始带着八大报社的骨干记者,在城中各处建立记者站,收集坊间的各种舆情信息,潮流风向。

    马户则在别苑中大兴土木,用从清水河村带来的活字板材建立临时的刊印坊,并指挥手下的工匠制作招亲大会需要用到的特殊道具。

    其余人员,包括村中来的少数明星蹴鞠球员、蹴鞠宝贝、歌女、舞者、书生...等等,也都各司其职。

    可见,唐小志在策划一场大动作。

    稍微有点意外的是,这已经过去了很多天,赵卿仍没有将孙探花给请来,也不知遇到了什么阻滞。

    但唐小志并不着急,对于这位孙探花,他倒是想留到最后去用。

    五日后。

    清新社有史以来,第一版“幽都日报”在唐小志给出的模板下,正式被刊印出来。

    首批的发行量并不多,也就一百份。

    首版的信息量也不多,大幅版面都在刊登招亲大会的消息。

    投放的地方都集中在城中的茶楼、饭馆、酒肆、路边摊等等,免费发放。

    这些地方的人流量最多,乃是城中舆论的发酵地,消息最容易传得开。

    报纸想要推广,增加发行量,投放在那些地方效果最佳。

    但投放完成后,百姓的接受度和广告效果并不佳。

    百姓们拿到报纸后,并没有和想象中一样认真阅读里边的内容,反倒是将之当成废纸丢弃,甚至拿来上茅厕...

    本意是想将信息传播给大众,谁知竟成了百无一用之物。

    不过,这结果,早已在唐小志的预料之中,他丝毫不慌。

    对于幽都百姓来讲,所谓的报纸还太过“新奇”,一时不愿接受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情有可原。

    再者,第一版报纸主要刊登大王招亲之事。

    此事在数月前已有小道消息传开,已非什么新鲜事,王府更是贴过了榜,此时全城皆知。

    民众没了新鲜感,自然没多大的兴趣读报。

    可是,等到第二版日报出来时,情况就发生了逆转。

    拿到报纸的百姓们非但不敢再将之弃如草芥,甚至有些视若珍宝起来,各自纷纷议论,好不热闹。

    因为...唐小志在第二版面市之前,先去见了一下皇帝。

    请求皇帝允许在报纸上刊登他的诗文,并盖下自己的私章。

    前十份报纸,还有皇帝的亲笔签名。

    众所周知的事实,在古代,官府衙门出的公文只要盖上印章,那就算是政令。

    而皇帝写出来的政令,盖上玉玺,那就是圣旨。

    皇帝写的诗文,盖上私章,那就是至高无上的墨宝啊。

    换言之,皇帝陛下的墨宝,谁敢当成废纸?

    即便是复刻出来的墨宝,那也不敢!

    此刻,城南的一间茶楼。

    宽敞的大堂中,人声鼎沸。

    一名秃了半边头的老书生拿着一份刚拿到手的“幽都日报”,正满脸震惊地看着,身旁围了一圈看客。

    “天呐,我看到了什么?这份所谓的报纸上,有当今圣人的私章和亲笔签名...”

    老书生瞪大了眼球,难以置信。

    皇帝的签名和印章,一般不会随意留下。

    但今日却同时出现在了这位报纸之上,如何能不引起关注?

    老书生的话声刚落地,围观之人便开始七嘴八舌的插话道:

    “这怎么可能?会不会是伪造的?圣人的笔墨怎会随意流落民间,而且还是在一张莫名其妙的报纸上?”

    “屁话!你以为什么东西都能伪造的吗?这可是圣人的签字墨宝,谁人敢伪造?再者,此时圣人就在幽都,谁敢在他眼皮底下伪造?况且,上面还有幽都衙门的印章,怎么可能伪造?”

    “对呀。咱们可以说孤陋寡闻,认不得陛下的私章,但幽都衙门的印章总该不会认错吧?”

    “但...圣人怎么会在这报纸上留下墨宝?难道说这份报纸和幕后发行的商社,有皇家的背景?”

    “肯定是了,不然陛下怎么如此抬爱,允许他们在上面刊登诗文,并留下亲笔签名?”

    “...”

    一时间众人竟在“潜移默化”间,将清新社认定为是皇家所出。

    这对于唐小志来说,倒是意外之喜。

    有了这个“皇商”名头,简直就是在清水河商社头上镀金。

    “好极。老朽这回算是见到宝儿了。这份报纸上有圣人的笔墨,我要拿回去裱起来,日夜供奉。”

    “陛下的墨宝,价值千金啊。不,是万金...”

    “老拐头,这报纸在哪里要的?还有吗?我也去取一份,收藏一下圣人的墨宝。”

    “嘿嘿,你当圣人的墨宝是地摊货吗?报纸是免费的,就在茶楼门口有小厮发放。但只有前十份有陛下的签名,现在恐怕轮不到你了。”

    “什么?免费?我去,大家伙快去抢。兴许还有不识货的,抢到有圣人墨宝的那份,就赚大发了...”

    “老拐头,你都七老八十了,拿着陛下的墨宝也无用。反正你是免费抢到的,不如卖给我吧,我给你十两银子。”

    “去你娘的,圣人的墨宝价值万金,你想用十两买走?做你的春秋大梦!”

    “这...二十两如何?”

    “妄想!”

    “我出三十两!”

    “...”

    “老子一百!”

    “...”

    “汝之令堂,都比有钱,哄抬价格是吧?老子出二千两!”

    “...”

    茶楼里上演着滑稽的一幕,众多老少书生竟在自发哄抬价格,抢购那份有皇帝签名的报纸。

    要知道的一点是,皇权时代,古人对皇族本就有一种近乎于与生俱来的敬畏和崇拜。

    尤其是皇帝,更被封为天之子,圣贤之人。

    皇帝用过的东西,笔下的诗词墨宝,一经落入民间,都会被当成至宝。

    这不?

    眼下只是一个亲笔签名而已,便引来了多方“抢购”。

    而那名手持“至宝”,被称作老拐头的老书生,紧紧攥着那份报纸,警惕着望着众人,生怕会被抢夺一般。

    面对众人的出价抢购,倒也一时没有应允。

    谁能想到上一秒还免费发放的“废纸”,下一秒就价值万金了呢?

    正在这时,二楼雅间的走廊上忽然走出来一人,高声喊道:“都在抢什么?大家都只知陛下墨宝,却没有注意到报纸上刊登的重点。当真是蠢钝如猪,你们要是有能力去参加大王的招亲大会。莫说是得到陛下的墨宝,就是和陛下同台吃饭,也不无可能。”

    这是一间“维园式”的茶楼,分上下两层。

    中间镂空,底下一层是大堂,旁边围着一圈包厢雅座。

    此时说话之人,便是在二楼的某个雅间走出。

    而如此一言,倒是瞬间吸引住众人的目光。

    却见是一个矮胖的中年人正负手而立,一身白衣,大腹便便,看起来是一副文人的打扮,就是身上的书卷气差了点。

    在场的茶客文人,似乎都觉得此人面生,不知其来历。

    但若是他们之中有人去过清水河村,那么就必定能认出他来。

    因为这位矮胖“书生”就是...马户。

    此时的马户看起来与之前判若两人,至少在外表打扮上差之千里。

    马户平常的装束就像个暴发户,现在却装得像个深不可测,满腹经纶的大儒,身后还跟着一名小书童。

    众人静了下来,暂时没有再去哄抬抢购那份报纸。

    其中一个年轻书生望去,问道:“敢问...这位先生怎么称呼?所说之话,又是何意?这报纸上所刊登的,不外乎是大王招亲之事。此事,数月前已有消息,有何稀奇?刊登老消息,自然不必在意。倒是陛下的墨宝受吾等推崇,这有何愚钝之处?”

    被人称作“先生”,马户心中一喜。

    他只不过是一个粗人,老庄稼汉,在没有遇到唐小志之前,大字不识一个。

    如今却被人称作“先生”,顿时虚荣心爆棚。

    但脸上孤傲,像是不为所动道:“没错。消息是老消息,但你们可认真看过了细节?可知大王的招亲会,具体要怎么操办?”

    此话一出,不免让堂下众人皱眉起来。

    此前第一版报纸投放之后,被百姓弃如废纸,根本无人细心去看里面的内容。

    而第二版出来之后,因为上面有官府的印章,皇帝的诗文,外加亲笔签名,又瞬间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眼球。

    大家伙都在议论皇帝的墨宝,内容还是没有细看。

    听马户这么一说,众人好奇心起,这时才纷纷注意起来。

    老拐头迫于压力,将那份报纸拿出来铺在桌上,让大家一起细读报纸上的内容。

    不久后。

    便有人惊道:“大王招亲举办赛事大会,竟不由礼部接管,而是让一个叫清水河商社的商贾操办?”

    “嗯?他们要为大王海选夫君?”

    “以往皇亲贵胄招婿,都只对权贵士族子弟开放,现在连普通百姓也可以去碰运气了?”

    “嘿嘿,你可想多了。普通百姓哪有这个资格?没看到吗?参加大王的招亲会,报名费就需要五千两。寻常人哪里付得起?”

    “是呀!单说这五千两报名费,就足以摒退大多数人。最终能入围的,也就是士族官宦子弟了。”

    “...”

    众多自顾议论着,说到高昂的报名费时。

    又听马户那浑厚的声音响起,道:“那可未必!谁说没有钱就不能参加大王的招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