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章 慈母归汉

    《慈母归汉》

    埋藏多年的寻亲梦得以实现,那是如何的幸福;往往幸福的背后隐藏着叙不完的真情故事。 ——引言

    母亲,她没有熬过那个严寒的冬季离开了人世、已有十年了;她生前唯一没落下遗憾的就是找到了她的亲人。作为她的小儿子我没能为她送孝,而我心里唯一能心安的就是帮她寻到了她失别多年的亲人。

    母亲、一生的命运很坎坷也很悲凉。

    她出生在什么地方,我不是很清楚。后来听我的小姨汉秋讲过;西玲姐从小留在关中灞原上一直跟着老人生活,尤其和你二伟婆关系要好的很。

    幼年已习惯生活的她离开灞原回到父母跟前时已是大姑娘了。代沟、隔阂、叛逆....以致于和伟爷伟婆生活在一起时,关系不融洽,不乐观,当然她得到的母爱也很稀少。

    自幼在老家灞原生活的无忧无虑,恰至社会大变革(注:文革),所有的亲人因历史问题被下放到陕南山村,西南汉川,西北陇原。这是她第一次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有下放的亲人们平反后 得到省市政府的妥善安置。一家人也从各地陆陆续续返城团聚。

    听母亲曾讲:她中学毕业后报了上山下乡,知青生活结束后回城去市里纸阁厂参加了工作。先后成了家生了孩子。本以为幸福的日子已来临。但世事难料、因调动工作和婚姻问题的双重打击 再次把她推向精神崩溃的边缘。

    母亲来开封是八十年代中后期(1986年),父母的结合不是所谓的明媒正娶或者恋爱后的甜蜜结晶。

    她由陕南汉江至汴梁乡村是一段千里不归路…母亲却用懊悔的心静等守候了二十年。也在她与亲人团聚的第三年她走完了一生。

    我出生在这个清苦的小家、更是她最终幸福的归属。

    母亲在农家小院里有了我、精神状态也一日一日的好起来了,毕竟人离开家久了、也就有了思乡情怀。期间她一直向老家陕南邮寄她的信,杳无音讯。

    时至2002年夏,父母托人用本村的电话联系上了亲人的消息;那一夜母亲、高兴得一夜都没合眼。家里的经济只够供应我上学、认亲的事直到我外婆去世也未能实现。

    2005年夏、已经读高中的我,答应了母亲为她寻到亲人。于是我向理化老师张孝乾陈述替母寻亲的事,请他帮忙带我一同出汴京千里寻亲(注:母亲常年有病,父亲务工照顾 不能脱身) 。

    又是5月的乡村,庄稼还在不停的生长着、绿油油的。带着寻亲的心愿,坐上了从乡村到开封的公交车;急匆匆赶到火车站买了到西安的票。一路上饿了就吃点自带的馒头、喝了凉开水。下午四时,1152绿皮车从开封驶行西安,火车一路向西。

    夏天很热,乘车的人也很多,寻亲的心情也惆怅起来了。找不到该怎么办?钱带的够吗?回不来,又该怎么办?一路上伴着起伏的心情来到了西安,已是星辰夜半。按着母亲先前叙说的要先去往陕南汉江才能寻到线索。当晚我们又订票转汽水车去往陕南。清晨5点左右发车,代母寻亲的心情也开始不安分了。

    西安的五月、西安的深夜、西安的月亮;让人开始不敢相信自己明天就能见到亲人的情景。火车站大厅门口、我们在地上铺上几张报纸,就躺睡在地上;一夜睁着眼望着月亮、想着乡下的爸妈,看着老师熟睡的背;心里一凉,泪、来了!夜,变得更深、更冷了。尽管是这样,还是阻止不了我寻到亲人的那片热心。

    时间在我的胡思之中,悄悄溜去;凌晨5点 老师带我找到去汉江的车。先后坐在车上 静静的等着发车。再一次看着老师劳累的趴在车座上睡着了,我的泪水在不觉中涌出眼眶。6点发往汉江的车驶出西安城。至今走的那条路线还很清晰地在脑海里,时刻牢记于心。

    汽 车 一路上翻山越岭、弯弯曲曲的行驶在山间的小路上;那天到汉江已是下午3点多了。我们一下车 顺便找了个街边小店,吃了点特色热米皮。一路步行打听着到汉江西大街上路上的中级人民法院;一路走一边寻问。在得知中法院已搬迁到西环路附近了。我们又急忙步行赶过去、汗水不停的滴落着。当时的我不到15岁脚穿凉拖鞋,半截袖,而老师手拿提包帮我一起抬着家乡的"金杞"大蒜。我们赶的很及时,在工作人员下班前 来到了法院门口,老师和法院登记人叙述交谈着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我听到那守门的大伯说:"老人已经过世,我的心瞬间喘不过气来,泪花也浸出了眼眶"。老师又细细打听着我母亲所有亲人在汉江的相关信息,再得知我舅父的工作地址,我们道谢后,又急匆匆步行赶往舅父工作的地点。

    见到亲人打开门的那一刻.....,老师喊我"小龙,快…快…给你老舅嗑几个响头"。

    当我用电话接通了千里外的汴梁乡邻家时,老舅听到母亲在电话里喊“哥、你还好吧?”一句久别二十多年血缘同胞情划上了句号。

    亲人两行泪,惟是知根深;

    同是一母生,相认姗姗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