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十三章 薛芹的职场生涯

    要问谁第一个看准了于青的闺女,首先当然是于青的街坊邻里。这里还得感慨一下,幸好于太太是奴仆出身,没个娘家依傍,不然还能多出几个表哥表弟来。

    其次又有傅家陈太太这样嗅觉非常敏锐的人中低层家族,在皇帝陛下给于青升官之前,他们就提出了走动邀请。

    及现在,想通过联姻获得于青这个人脉的人家就更多了。

    陈太太偶尔听见自己的社交圈里的人抱怨,于青这个新三品将军不听戏不赴宴,真难接近,陈太太嘴上附和,心里暗自高兴,自己早早站稳了和于太太的关系,已经和于太太好得像姐妹了。

    之前有人拿于太太的出身说事,拿架子不想和于太太接触,错失良机,而陈太太根本不觉得如何,她本人也只是个富商之女啊,和他们京城的总是以“祖上名望”自居的人,本就有壁垒,反而和于太太才是同命相连的底层人呢。

    不过,陈太太稍微提起过,家里有一儿一女,也是相看的年纪,于太太就委婉地说:“可是不巧了,孩子她爹极疼爱这个闺女,说是要二十才许人呢。”

    二十!

    陈太太都震惊了!

    她自认很爱自己的女儿,她都只打算把女儿留到十八。

    于太太其实也不理解,但是丈夫这么说,她就这么办。

    陈太太想和于家联姻的想法是摆在台面上的,于太太对陈太太的印象很好,也极愿意结为儿女亲家,可惜只能暂时搁置。

    陈太太见儿子傅小三和于青的儿子于欢玩得还可以,还搭上了十六皇子的伴读薛芹,三个男孩儿时常结伴出门,偶尔还留宿对方家里的,感觉这事慢慢来也行。

    不过,薛芹可不这么觉得。于欢和于小鸾的婚事被人惦记上反复提及,薛芹偶尔听到的只言片语,都能搞得他心里七上八下,恨不得第二天就找人去提亲把事儿定下来。可惜这事儿他还没想好怎么开口。

    若是让双方父母得知他们先好上了,那还得了!

    薛芹只好暂时不说,慢慢等机会,反正既然于青不希望女儿早嫁,别人也不会越过他去的。

    薛芹隔三差五就去一趟太平里,有人问起就说是代十六皇子探望师父,或者帮皇子妃看一下铺子。

    巫明丽从薛芹买东西的单子和身上偶尔多出来的小物件里猜出来怎么回事儿,有日子李琚问起来说,“怎么薛伴读跑于青家比我还勤快?”

    巫明丽就说:“说不定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呢。”

    李琚于是明白了:“于师父的闺女?”

    “那我就不晓得啦。”

    巫明丽猜测是于小鸾,可她不说。

    李琚也没太大的寻根究底的兴趣。

    于青年后赴任,李琚忙着为师父张罗,顾不上小情小爱的事。

    不过薛芹的庶务能力确实很了不得,巫明丽的嫁妆铺子,暂时她管不了,现在放给薛芹代她巡察,各处都有明显的起色。

    李琚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平日里有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也都放给薛芹去办。

    本来李琚有四个伴读,两个和李琚一样,好舞刀弄棒的,那是陪着李琚一起上学、游玩的首选。

    郑文嘉算狗头军师,读书人嘛,馊主意最多,李琚需要搞些文绉绉的东西时会找郑文嘉。

    薛芹年纪小,长得也瘦小,虽是武将家的孩子,毕竟是落寞了武将家,且他骑射、拳脚,都不太行,之前的李琚对这个伴读不坏,但也不大注意。直到今年,薛芹把社交往来的事办得滴水不漏,李琚才发现,原来薛芹也挺不错的,办事儿比郑文嘉靠得住。

    冬至大宴之后,基本上李琚有散碎活儿,都让薛芹去办了。

    这种待遇变化落在郑文嘉眼里,就有点不是滋味。

    他自认自己才是四个伴读里最有身份的那个,他是唯一的读书人,另外三个,都只是认得字罢了。谁知道现在他竟连个败落人家、不通诗书的小孩儿都不如了。

    薛芹有时候在街上遇到郑文嘉,郑文嘉那个眼神,比刀子还硬。

    郑文嘉派小厮悄悄跟过薛芹,发现薛芹是在往于家跑,郑文嘉还想横插一竿子把联系于师父的活儿抢过来。

    但是郑文嘉看不上于青,于青那个出身,郑文嘉的奶奶身边的老人都比于青好,起码他家的老奴仆都不是犯官之后。

    后来薛芹和于小鸾的事,遮遮掩掩的,也被李琚他们发现了,五个人凑在一起,没少拿这个说笑,把薛芹说得满脸通红。

    郑文嘉就起了心思,悄悄去于家看了看于小鸾,发现于小鸾果然有倾国之貌,安心想让他娘把于小鸾讨来作小。

    郑文嘉和薛芹是不一样的,郑文嘉祖上是列侯,又有个大学士祖父,母亲那边的亲人,有尚书,有侯世子……他家看不上武将和寒门子弟,于青家门第对他家来说实在是太低了。

    没想到他才和他爹提了个头,郑文嘉的老子就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骂他读书一塌糊涂,专管在女人上下功夫。郑文嘉的母亲也很不乐意,她总觉得她的儿子,配公主都绰绰有余,什么这家那家的姑娘,也配让她的宝贝儿子挨他老子的骂?

    后来郑文嘉还听说他娘在社交场合给于太太甩脸色,郑文嘉听了吓都吓死了,看不上于青归看不上,于太太可是正五品安人,他娘还没这封诰呢!

    总之一来二去,郑文嘉逐渐和李琚他们疏远了。

    郑文嘉只说是要回家读书,他到了要考秀才的年纪,李琚他们不用考科举,可以纵情玩耍、习武,比如李琚明年要去工部历事,巡视河工,其他三个伴读不是走荫庇,就是补缺,郑文嘉不行,郑文嘉得读书,他家的荫庇到不了他身上。而他跟着皇子混了几年名师,自认为读的还不错,李琚婚后不再进学堂,伴读的活儿,其实也可以告一段落了。

    现在李琚对薛芹的信任都超过了对他的,郑文嘉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索性就疏远了他们。

    李琚倒是无所谓,郑文嘉的存在感本来就不高,薛芹起来了之后,郑文嘉几乎隐形人一样。

    伴读伴读,他都不读书了,伴读也该撤了。

    李琚给富哥儿和荣哥儿推荐进了禁军,现在于青升职后补任的赵教头手下学习,薛芹则被李琚拉进了内务司,做了从六品小官儿,平时主要任务就是办事。

    薛芹不是长房长子,读书不好,功夫也不好,他老子娘都快愁死了,眼看伴读生涯结束,也没个去向,只好考虑拿钱捐个小官,没想突然峰回路转,就这么着儿子自己拿了个差使回来!

    薛家这一房还自己热闹了一番,薛家长房也为弟弟一家子的机遇高兴,薛家长房主动应承了这次庆祝薛芹当差的家宴。

    宴席上,薛家这一代的家主,看着薛芹的姐姐薛美,还有自家的两个女儿和薛家三房的女儿,很自然地说:“既然芹哥儿进了内务司,是不是他的姐妹也可以走内务司选秀的路子进宫?听闻十四公主以下,也都还要伴读呢。”

    薛芹看自己的姐妹,总共不如于小鸾一个好看,就是宫里的侍婢,也都比薛家的女孩子漂亮,且公主们的伴读,不是早就定下了,就是要晚几年才有,薛家主说的“内务司选秀”,哪里是什么伴读,就是奔着皇子乃至皇帝去的。

    薛芹只能搪塞说最近没听说内务司有这样的打算。

    薛家主也只是随口一提,不成也不强求。他也知道,每年到年前年底,各处都忙,便没多烦人。

    薛芹也的确忙得不行,报道第一天,就被派了一堆活儿,简直脚不沾地。内务司考虑到薛芹之前就帮十六皇子看过铺子,就把他放在了给皇家打理产业的差人里头。

    他被派的第一批事,就是办好十六皇子封王开府时搭配的产业。

    这可真是如鱼得水了,薛芹一边当差,一边为巫明丽盯紧了丁续,两厢方便。